首发于蝉室
抹茶点饮全书

抹茶点饮全书

对多数人来说,点茶无关姿态之优雅,气质之超然,倒更像烹调手艺一样是个实用技能。入手高级食材备下精致食器,不会调理或菜不可口,岂不尴尬?

本篇的主题,便是排除了茶道的繁缛,意境的高低,点一服可口的茶,或独享,或待客。



一服好茶的标准

茶席:「一器・一席」2016.1.16

泡沫是否丰盈,细腻,这几乎是国内抹茶小圈子评判一服茶优劣的唯一标准。如上图,有时刻意压制沫饽的产生,递到“懂行”的人手里,竟遭轻蔑一笑...

对方脸上几乎写着

“你行不行?”

但如果将各流派对茶汤泡沫的要求罗列如下...


三千家体系

表千家(嫡系)---忌讳过度点发泡沫

里千家 ---鼓励充分点发泡沫

武者小路千家 ---忌讳点发泡沫

旁系

远州流 ---适度点发泡沫(介于表,里千家之间)

江户千家 ---忌讳过度点发泡沫

大日本茶道学会 ---忌讳过度点发泡沫

在海外,里千家的推广力度是别流派望尘莫及的,它的点饮习惯也就极自然被扶到了「正统」的位置上。

诚然,细腻的沫饽大幅增加了抹茶的视觉冲击力,强化了点茶的表演性和技术内涵,但若仅从口感角度评价的话,又如何呢?

首先,充分点发意味着相对长时间的击拂(后文会详述),也就意味着更多香氛成分的散失,在较寒冷的天气中,更意味着茶汤温度的过度下降。


口感方面,丰富细腻的泡沫可使入口更为绵滑,并有厚重感。同时,在入口时泡沫先行,其与茶汤浓度的差异,有效降低了苦涩味的刺激。


直白地说,用品质很高的茶,因其苦涩味本身不重,过分打发会消耗挥发性成分对茶味有损无益。反之,若是茶味本身较苦涩,丰富的泡沫会掩盖缺点,使入口柔和。


点茶中的泡沫来自于其中的茶皂素,而此成分更多地存在于叶脉而不是叶肉中,茶喝得比较广的人可以明显感觉到,较廉价的薄茶茶铭比价格高昂的浓茶茶铭更容易起泡,这是因为薄茶茶铭中含有的叶脉成分更多。


当然,对初涉此道的人来说,即使饮浓茶用中较高端的茶铭仍会感觉苦,所以一视同仁地充分点发也并不能说是谬误。但为了炫耀技巧,刻意追求沫饽的细腻和厚度最终损了茶味,便是本末倒置了。

结论是,茶的品质越好,越不适宜过度点发。我个人喜欢用浓茶茶铭点薄茶,独饮的时候是不刻意点发的。

看到这里,暂时点不出沫的茶友们,可以长舒一口气了罢。

而我们追求的是不受技术束缚的快意,根据茶铭和时节/茶器选择点饮方式的任性,同一款茶可以尝试不同点饮方式的乐趣,所以各种点饮方式,在下文中都会讲。






手法・准备

茶席:「一器・一席」2016.2.20

不过分地说,相比器具,手法在点茶成功因素中占了九成。

当然,就如球场上不仅需要临门一脚的激情,同样需要盘带的巧妙和突破的果断一样,点茶手法也并不仅局限于运筅击拂一个环节,想要达到满意的效果,茶粉的松散程度,水温,投茶量...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筛茶

保证口感的第一要诀是筛茶。

抹茶是易受潮的粉末,轻微受潮后会形成小团块,而干燥的抹茶也易和包装摩擦产生静电,同样形成松散的小团块,若不事先将这些团块打散,点出的茶就会给你的舌尖带来一系列深绿色的,不怎么愉悦的小惊喜。


一张金属网可以同时解决结块和静电的问题,所以茶筛大抵都是金属做的。不常饮茶的人不必费周折采购专用的抹茶筛,冲泡红茶和咖啡用的目数较细密的漏斗均可以胜任。

过筛的方法很简单,在茶筛中倒入适量抹茶,用原配的竹刮,一支茶匙,或其他非金属工具慢慢推揉,使之被金属网打散落在承接的容器中。

每点一服茶都要提前过筛未免过于繁琐,地处干燥地区的茶友可以一次筛四五天左右的量,气候潮湿的地区,可适当减量而增加频率

另外提醒大家,薄器和茶入是完全不密封的,不能用来作为储茶用具,比较理想的保存方式是开封前将茶整罐装入纸袋,存在冰箱里。开封之后每次取完茶用密封袋连罐一并封好,密封袋里面放一个海苔用的干燥剂包。


买茶的时候需要注意保质期,且尽可能买小包装(20g)的茶,多尝,多比较。饮茶频繁且一定想用薄器暂存的茶友,可以买薄器的密封塞(目前只看到适配中枣用的),但不要对其气密性抱太高期望。

◆水温与器温

点茶的适宜温度是75~80度,水温过高则产生熟味且入口过烫,过低则不能发味且易伤胃。同时,水温过低会严重抑制泡沫的产生,直接影响多数人甚为关心的沫饽厚度和细腻度,务必留意。

控制水温的方式很多,很多电壶具有水温设定功能自然最好不过,手头没有先进设备或是鄙视现代设备的茶友可以用煮沸后在冷茶碗/公道杯中颠倒的方式降温,大略的概念是一次降10度,但根据容器的材质,容量会有很大差异,建议对自己有要求的童鞋去弄一支料理用电子温度计便于初期把控。

如果茶碗是冷的,且器形大而壁厚,则会从水中带走相当一部分宝贵的热量造成水温偏低,所以碗是要温好的。浇入热水后润洗茶筅然后将水倒掉,用茶巾或厨房用纸擦干后再投茶,不然茶粉会附着在碗底影响口感。

对于野点茶碗来说,因为通常在外面很难有条件事事讲究,茶碗器形也偏小,可以适当调高水温并跳过温碗和擦干的步骤。

◆投茶量和水量

无论碗的大小,投茶量要稳定。

这个量,以标准茶匙一满匙又半匙为基准,根据个人情况上下调整。茶品质高的话,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投茶量可适当加大,但一般以满满两匙为上限。

需要注意的是,茶杓的曲度会大幅影响满匙茶量,国内的天然煤竹茶杓(非熏制)因原料成本高,在烤炙弯曲时会顾忌原料的损耗造成曲度不足,使用时要酌量调整。

水量方面,因为一般不会用到茶釜和柄杓,量的拿捏会相对比较困难。最好的方法是充分熟悉自己的茶碗,记下自己两口半刚好的水位,每次加水的时候按照这个水位来走。

很多茶友可能会疑惑,如此少的水量要如何运筅?确实,对于体量大,尤其是底部宽厚的茶碗来说,两口半的水位基本就是薄薄一层,茶碗平放的话会感觉筅在里面施展不开。


事实上,除了天目形茶碗在点茶中保持水平(需要用特殊的“天目立”茶筅),其他的多数茶碗在使用的时候都是需要倾斜一定角度的。每一只茶碗舒适的角度都不一样,需要体会和磨合。


手法・点饮


茶席:「一器・一席」2016.1.30

先上一段视频(请忽略渣画质和凌乱的背景):

(界面不友好,视频请点击此处察看公众号原文)


在这段视频中,笔者对抹茶进行了点发,其过程在20秒左右。看官们可能会首先注意手速和力度,而正确的手法却是提高速度和力度的基础,下面我们来逐一细谈:

筅的持法:

五指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

权威字幕:就这三只指头


三指稳擒住茶筅的轴,其他手指弯曲轻轻靠上即可。五指指尖尽可能平齐,正确拿持时,手心会成拱形。


茶筅竹节的前端是直接接触茶汤的,所以原则上手指拿持的位置不能超过节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关于茶筅的详细说明可参考过往的文章,这里不一一赘述。

茶筅是精致的竹制品,其穗尖在干燥的情况下容易折断,且易吸附茶粉,所以在使用之前要用热水充分润湿并点检是否有折断和损伤。若是新茶筅,接触热水后穗尖会舒展)。这一过程在茶道中被规程,仪式化,称为“茶筌通し”,平时品饮时自然无需如此繁琐,在温茶碗时用热水润湿穗的部分就好。

◆运筅,击拂

茶席:「一器・一席」2016.1.12

几乎所有人都会被告知茶筅在茶碗要快速画「W」字,但实际一试,基本都是一头雾水。

下面就以大家喜闻乐见的里千家的点饮习惯为例,对击拂动作的要点做简单解析。

●茶碗的位置和手腕的位置

点茶的核心动作在手腕,茶碗的位置要放得低一些,这样下臂才可以放松地自然下垂,从而解放手腕利于发力。

正坐状态下将茶碗放在地面是很舒适的高度,如果用桌子,建议站起来。

●手的运动轨迹

悬臂振腕,速力兼重,先深后浅。

请参阅下一段视频(同样请忽略上传后的渣画质...)

(界面不友好,视频请点击此处察看公众号原文)


点这个字是非常形象的,点茶动作便是持筅手腕的上下震动,震动的幅度越大,茶与水的混合就越理想,频率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泡沫。


最初点注时,筅要有扫碗底的感觉,击水的沙沙声随着丰富泡沫的产生渐渐消失,茶筅的位置也应随之逐渐上移,用穗尖快速滑过液面,将泡沫打散。


初习点茶时不要顾忌细节,诸如运筅时不碰到碗壁,持筅的姿势要标准,手指不能超过竹节等,用力的方式也无须太讲究,熟练之后,再一点点完善动作,使之高效而美观。


击拂用的是巧劲,而很多人对「巧劲」的概念,也是有误解的。


首先,巧劲并非不用力,而是使用特定的肌腱或方式发力。运动天赋出众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往往只需一两次的尝试便掌握要诀。而我们普通人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尝试和思考中慢慢体会。剑道强调腰马发力,但即使理解了“腰马”的概念,如何将腰弓和足弓的力量传导到剑尖,也并不是提点两句便可以顿悟的。


点茶也一样,虽然强调集中在手腕上用力,但多数人一服茶下来仍会感觉胳膊酸痛,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经历。


个人经验中,感觉比较重要的是用筅感知并利用茶汤的阻力,给自己的点注动作一个着力点,一旦找到了这个点,速度和力量都可以有质的提升。


◆附录:三千家茶汤略述

对于想尝试其他流派点饮方式的童鞋,这里略作说明,受限于篇幅就不多展开了。


表千家

作为最恪守传统的流派,表千家提倡茶汤的「景色」,具体来说便是泡沫在碗的一侧聚集成优雅的新月形,露出鲜绿色的「池面」体现趣味。

点注时应先缓后急,在泡沫刚刚覆盖液面的程度停止大幅度点注,改为穗尖的小幅调整。倾斜的茶碗扶正时,沫饽会形成新月。


里千家

一直被其他流派吐槽为“把茶汤当作世仇一样猛击”,这是因为有充分厚度和细腻度的沫饽需要相对长时间,高强度的点发以及细腻的调整收尾。扶正茶碗从茶汤中心撤回茶筅时,务必要注意动作轻柔,让沫饽在中央自然堆聚体现厚度。


武者小路千家

提倡完全没有沫饽的安静茶汤,所以点注的手法会有很大变化。相对其他流派有力的击拂,该流派的点注法会更强调顺应着茶汤的流向小幅而柔和地旋动茶筅。

始终需要铭记的是,击拂的意义并不在制造泡沫,而是为了形成均一柔和的口感。

编辑于 2016-04-20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