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丁香医生
高考选择医学专业要慎重?因为你可能考不上

高考选择医学专业要慎重?因为你可能考不上

明天就要高考了。你高考已经多长时间?如果重来,你是否愿意再选同一个专业一次?

从开始有新媒体传播开始,每到这高考季,就有一波新的流言出现,在医学圈子,有两个屡见不鲜:

一个是「医学专业招不到人」,一个是「医学专业降分数录取」。

然而,这俩都不是什么新话题。

大概 2 年前,我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此作出分析:

不同于大家所以为的那样,数据告诉我们,医学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虽然随着高考扩招,有些省份报考断档,但是,断档的不是医学专业,医学永远热门。

平均分数线连年增高

曾经有读者在我们以前的文章里提出一种说法:医学专业分数线逐渐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真的是「不争的事实」吗?我看未必。

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指出好几个「不争的现状」:

现在毕业的医学生都是 5 年前或者 8 年前读医的,学习时间长,获得高回报的时间也长;与之相较的情况是,现在医患矛盾问题看似很尖锐,所以最近医学专业已经没有那么热门了。

其实,这依然是缺乏数据支持的想当然。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热门专业。

和之前一样,我还是拿数据来说话。

2011 ~ 2015 年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医学专业招生分数线总体趋势


因为高考分数线比较复杂,各个学校各个地区招生各不相同。上图所选用的数据,是北京地区高考考生 2011 - 2015 年高考分数线。

同样地,因为中国医学院校实在太多了,所以我根据教育部推荐的 50 所医学院校,从中选出 2011 ~ 2015 这五年间在北京招生的学校,一共 20 所,来比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

这 20 所医学院校并非都是重点大学,分别是:北大、协和、上海交大、复旦、中山、川大、华中科技大、首都医科大、山大、中南、中国医科大、天津医科大、哈医大、南京医科大、武大、温医、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大连医科大和延边大学。

数据比「感觉」更客观,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在我们限定的条件下,入读医学专业的这部分北京考生,其录取成绩是总体上升的。

2011 ~ 2015 年部分高校医学专业招生 平均 分数线


虽然医学又分很多专业,但是对于同一所院校相同专业来说,分数线还是具有可比性的。从同一院校相同专业这五年的分数线自身比较,可以看出医学专业的热度。

这是平均分数线。

所以,说「医学专业分数线逐渐降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未必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与「一本线」保持差距

当然,也不能只看录取分数线的绝对值,医学专业分数线也受到当年高考一本分数线的影响。毕竟,这些年的一本分数线也是有所增高的。

所以,我又统计了一个差值,也就是医学专业比当年一本分数线高出的分值。这个差值越高,说明专业越难考。

医学专业比当年一本线普遍高啊!


这是这 20 所院校所选专业平均差值,医学专业平均比一本分数线高出大约 80 分,而且 5 年来虽然有所波动,但是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20 所高校医科的录取成绩均高于一本平均线,且保持稳定


这 20 所院校各自差值的折线图。即使收分最低的院校,也较当年一本平均线更高。

所以,从医学专业超出一本分数线的分值来看,医学专业的热度也是比较稳定的。

作为医学生,虽然现在你会发泄说「以后孩子敢学医就打断他腿」,但是再过十几二十年,等到你的孩子真的要高考选专业了,你就会意识到当时发泄抱怨的肤浅了。

两种不够严谨的说法

很多朋友可能依然对这样的数据抱有疑惑,毕竟身在医疗行业会举出反例:

其中一个,是协和医学院招生分数低的新闻。

曾经就有一年,有人把协和护理专业分数线拿出来说事,说协和医学院招生分数线这么低,说明医学专业遇冷。

但是,「医学专业」的说法比较笼统,同一所大学,医学可以有很多专业招生,比如五年制、八年制或者护理学、基础医学等等。实际上协和八年制的分数线要比护理专业分数线高 100 多分。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现在的高考状元也都不会选择学医了。

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数据,2011 ~ 2016 年高考状元选择医学专业的比例分别为:1.33%,0.91%,1.23%,1.28%,1.0%,1.31%。而 1999 ~ 2010 年间,总体高考状元选择医学专业的比例,是 1.08%。

所以,就考察高考状元们的选择,这几年和之前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一直以来,医学都不是中国高考状元的首选,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估计以后也不是。

不过,这和所谓医疗环境应该没啥关系。

从焦虑到出色

大家都是从医学生走过来的,刚刚接触医学和临床之后,那种对于既往认知体系的冲击感,再加上平时社交接触的局限性,很容易让人做出一些狭隘的判断。

同时,因为临床经验的缺乏,在参加工作的前期,每天都是处于认知舒适区之外,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简单劳动,而缺乏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上种种,很容易让人情绪上产生焦虑,进而造成心态失衡。

因此,需要提醒各位医学生和年轻的医生们,各位还只是在医学的道路上刚刚起步,甚至还未入门厅,很多见识和理解,其实只是你的上级医生老师,或者周围同事情绪的投射。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更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应该拥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愿意通过一些客观数据去亲自认识这个世界,进而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断。

否则,如果只是盲目的抱团取暖,甚至变成了同侪抱怨宣泄的对象,那么你将永远都无法体会,「做得出色」是怎样一种体验。

原载丁香园(微信号公众号:dingxiangyuan)

编辑于 2017-06-06 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