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星海航纪
【历史设定】火星四大城市圈【2110~2210】

【历史设定】火星四大城市圈【2110~2210】

上一篇:

火星城市发展

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活舱阶段之后,轨道飞船和地面工程联合建立起了多个小型生态圈,除了作为地面人员的生活区,这些生态圈是火星地球化工程的重要实验基地,早期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利用火星土壤种植出了大量的植物。这些小型生态圈并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系统,需要很多外来供给。

推进技术发展起来之后,从地球到火星变得方便快捷,许多火星前哨站和基地被建立了起来。许多实力较强的势力最终能够将基地发展成为真正的火星城市。然而后来热潮过后,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这种分散的“圈地运动”几乎停止,演化成为大家围绕大型城市和基地扩展的竞争。

火星前哨站、基地和城市

火星前哨站是人数大于100人的聚集区,火星基地的要求为人数大于1000人,而火星城市是人数多于10000人的聚集区。

截止 2200 年,火星城市已经发展成为 11 个,并且邻近的城市互惠互利,形成四个较大的城市圈。而此时由于火星城市的快速涌现,火星旅游业也发展迅猛。

火星城市及旅游图。基于 NASA MOLA 地图制作。可以在我们的`工具箱 <http://interimm.org/toolbox.html#mars-cities>`_中使用互动版火星地图。在 Google Mars 中导入 此 KMZ 文件 ,可以观察火星城市具体位置。

伊希地城市圈

自 2070 年第一个火星殖民地在伊希地平原建立后,随着殖民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到 22 世纪初逐渐发展到了地球上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并被火星和地球上的人们称为“伊希地一号城”,简称一号城。

相比 IIA 当初提出的火星移民规划,一号城的建成速度和建成规模都远超预期。不过,在 22 世纪初的火星移民热潮时期,地球上的移民需求逐渐攀升,一号城已经无法继续应对逐渐涌入的移民人潮。因此,二号城、三号城的建设计划呼之欲出。

考虑到资源运输的便捷性,二号城和三号城的选址均位于伊希地平原。这两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和源几乎全部来自于一号城。在两座新的城市建成后,新的移民和许多一号城的殖民者纷纷涌入,三座城市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十分密切。22世纪20年代,火星上第一个繁荣的城市圈在伊希地逐渐形成。

2123 年 2 月 17 日,经过三地殖民者的全民公决,一、二、三号城以冬季大三角三颗星的名字命名,分别称为“南河城(Procyon City)”、“参宿城(Betelgeuse City)”、“天狼城(Sirius City)”。

亚马逊城市圈

在参宿和天狼的建设时期,IIA 就已经开始酝酿开发火星上的各类资源。随着火星人口的快速攀升,许多年轻的探险者不满足仅仅居住于伊希地平原的三尺之地中,他们宁愿穷尽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想要览尽红色星球的奇观异貌,即便是离开条件优越的火星城市,踏向未有人涉足过的生命禁区。

除此之外,火星考古及地质考察工作也在整个火星陆续展开,这些勘探者们实地采集了很多重要的数据,为资源勘探、火星远古生态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为了给探险者和勘探者提供支持,IIA 在火星的一些主要地点周围和前往这些地点的必经之路上设立了很多小型的补给站。这些补给站通常由三四个生活舱和几个存储舱构成,能够在这荒凉的火星上为过往的人提供休憩的场所,以及水、食物、能源和燃料的补给。截止 22 世纪中叶,这类补给站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数百个之多。

埃律西昂山和奥林帕斯山是火星上最为热门的旅游及勘探地点之一。由于距伊希地较近,且路途十分平坦,往来于这两山一地的人较多,这一带补给站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四号城和五号城正是由两个亚马逊平原的补给站慢慢发展起来的。

七号城的发展历史较四、五号城更晚。这里的地势较为复杂,并不平坦,不过由于富集的铁矿石资源和低纬度优势,这里发展成为了能源与矿业重镇,很多机械制造公司也将厂址选在七号城,不过也因此,七号城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并不理想。

22 世纪 50 年代,以四、五、七号城为核心的亚马逊城市圈初步建立,当地殖民者用地球古代的城邦为自己的城市命名,分别称为“楼兰城(Kroran City)”、“庞贝城(Pompeii City)”和“亚特兰蒂斯城(Atlantis City)”。

子午线城市圈

在七号城建立之前,一些火星本土公司就开始计划在火星的其他地方投资建造新的城市。不过因为资金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很多新建地并没有快速发展起来,只达到了火星基地的规模(1000 人以上,10000 人以下),甚至仅建成为了火星前哨站(100 人以上,1000 人以下)。

由火星地产开发(Mars Real Estate Industry,简称 MREI)于 2139 年投资建设的六号城原本只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地质考察站。随着资金的进入,许多建设资源从伊希地通过飞艇空运到六号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搬到六号城居住,MREI 在城市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也不惜巨资购买了一批十分罕见的地球珍惜动植物,将六号城打造成为火星上最为移居的城市之一。

2145 年,在六号城正式落成的同时,MREI 将其命名为“奇点城(Singularity City)”,并向其他城市投送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一些年事已高又小有积蓄的人被奇点安逸的生活条件吸引,在这里买下了 MREI 的不动产。

就在奇点的人口不断上升的同时,2148 年,MREI 又开始在奇点的东南——子午线的另一侧建造另一座城市——视界城(Horizon City)。视界城的建设期间,火星太空电梯也开始建设,电梯建成之后,使得视界城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运输港口。这里原本是子午线高原惟一的一座小型星港,能够将质量不大的载荷送入近火轨道,也能够接收来自太空的货物。视界的商业开发模式和奇点相似,最后在2153年落成。“视界星港(Horizon Starport)”也建成为当时火星上最大的星港,许多往来的货物都在此转运。

由于 MREI 对六号城的商业开发,原本的地质考察站只能移至他处。九号城的前身正是搬迁到克里斯平原卡塞峡谷谷口的新考察站。作为火星上最大的 外流水道 之一,卡塞峡谷很可能是由艾彻斯谷的巨大洪水形成的。卡塞峡谷对于研究火星上的水文有重要价值。正因如此,IIA 对这所新考察站的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短短几年内,考察站很快发展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地质研究所,很多地质学家将自己的工作地点迁到这里。

2165 年,行星地质大学(Planetary Geology University)在地质研究所的基础上落成,九号城也已经初具规模。2167年,经过全民公决,这座以教育、科研为主的城市被命名为星坠城(Bolide City)。子午线城市圈也就此形成。

希腊城市圈

希腊平原的矿产非常丰富,加之此处的水资源也远比其他低纬度地区丰富,所以希腊平原一开始就有多个前哨站甚至基地。当地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在一个前哨站的基础上成立的。

艾娃火星公司在当地成立前哨站的时候,很多前哨站已经发展成为了比较大的基地。然而艾娃火星公司与当地基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与行星资源公司建立了合作,前哨站迅速发展成为基地规模。艾娃火星提出与其他机构的更加开放的合作关系,这个计划后来成为了火星“川陀城”计划,于 2155 年开始整合建设。

艾娃火星公司
艾娃火星公司是一家火星矿业公司。其前身天穹资源(Arc Resources Inc.)原本从事小行星采矿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当时的公司总裁 Ava 说服大家将重心从小行星采矿转移到火星采矿业,产业主要为火星表面建设服务。此后公司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在并购了几家小型的火星矿业公司之后,改名为艾娃火星(Ava Mars),用来纪念英年早逝的 Ava。

川陀城正式开工之后第二年,即 2156 年,由星际移民局投资的在希腊平原边缘的城也开始建设。该城从开始建设就被命名为端点城,因为城市选址在希腊平原边缘,而开工时已经有希腊平原中心的川陀城在建。

端点城被设计为农业为主的城市。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资金的涌入,端点城的基本建设只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而更早开始的川陀城却在端点城建成之后一年才完工。由于完工更晚,川陀城在编号上成为第十一号城市,而端点城是第十号城市。

川陀城和端点城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不仅仅在资源互惠上,在经济上甚至人口流动上,两个城市一开始就表现的非常友好。2168 年,两个城市决定开放更多的互惠资源,形成希腊城市圈。

http://www.erikwernquist.com/wanderers/gallery_cape_verde.html


火星-地球检疫以及火星疾控中心

早在火星城市建设初期,地球和火星联合建立了地球和火星之通行的检疫系统。这个系统中除去正常的官方检疫工作,还有商业化的审核公司的参与。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条件不同,从地球携带到火星的生物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同时由于火星建设过程中用到很多修改基因的生物,用来辅助火星建设,因此不管是前往火星,还是返回地球,都需要对随身携带的任何生物和生物制品进行审核。这部分审核认证是通过公司来完成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柏林先锋。不过由于专门用于火星开发的基因修改生物全部携带有特定的基因,每个这样的生物体内都会表达一种认为设计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对于生物没有影响,但是却很容易检测出来。这成为火星和地球生物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

柏林先锋
柏林先锋,Berlin Pioneer,是一家专注与火星地球运输的生物审核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总部在柏林,但是在世界各地有多个办公室和研发中心。柏林先锋的创始人 Stefan Cline 在德国慕尼黑大学读书期间,设计了一套判断新物种对于现有生态影响的系统方案。之后火星移民的兴起,Stefan Cline 开始设计火星上生物基因改造的安全性问题。他提议在所有专门为火星设计的基因修改中,添加可以产生特定蛋白的基因,这样方便区分和检测这些火星专有生物。之后他成立了 Cline Genetics,这家公司后来更名 Berlin Pioneer,在之后的火星移民浪潮中,发展成为 22 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审核公司。同时该公司的很多专利与基因修改相关,这些专利为柏林先锋带来了巨额的收益。

2207 年,伊希地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由于人流量的增大,南河城爆发了新型的传染病。期间南河城的一些居民自发成立了临时疾控中心,最终疫情得以控制,然而后来的统计显示共有 348 人死于这场灾难。这类传染病后来被称为伊希地病。

Abbie Carter
当时著名神经科学家 Abbie Carter 恰好在火星度假,她发现了伊希地病毒展现出了一种集体行为:虽然在发病之前很多人都感染了病毒,但是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同一天发病的。这种集体行为后来成为了这类传染病研究的范本,同时也促进了火星疾病控制机构的成立。

伊希地临时疾控中心(ICDC: Isidi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在 2209 年改名为火星疾控中心(MCDC: Marti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并且设立 MEPC(Martian Epidemic and Pandemic Control),负责监控火星上的致病源,尤其是病原体的变异情况的追踪,并且实时公布。

2213 年,由火星疾控中心牵头的火星健康组织(MHO: Martian Health Organizaton)成立,火星疾控中心并入 MHO 成为其下属机构。


下一篇:

编辑于 2018-03-07 21:54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