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中国教育未来走向

2020年由于疫情,大规模的学生开始线上学习,线下的老师也开始学习线上教学。年初对他们来说,是忙碌的。对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也是一种尝鲜。而我从这次的变化中,对教育有些自己的看法,想谈谈疫情过后,中国教育未来可能的走向。

我认为中国教育可能会有6个改变:求学地点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老师角色定位的改变、学生出路的改变、家长的改变和评价标准的改变。

求学地点的改变。以前都是去学校学习,学习也是我们学习的唯一地点。如今,学生可以用互联网,在线学习。这带来的好处就是各项成本都降低了。例如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等。还不光是线下走到线上的变化,还可能突破一个教学点的学习。学生为什么只能呆在学校里学习,而不是游学呢,即去不同的学校学习。一来可以认识更多的人,锻炼社交能力。二来还可以交流互鉴,共同成长。平日里在线上学习,而又可以随时去线下学习,而线上办学的学校机构,在各处都有教学点,所以作为学生可以就近选择教学点,随意切换。学生可以边旅游边学习,就算工作出差的人也不影响学习。

教学模式的改变。我自己就是个受害者,本人初中的时候还是比较笨的,算智力未开发吧。我与优等生的天赋,智力都不相同,但我竟然和他们享受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教学时间,一样的学习方法,试问我如何能赶得上或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呢?反正最终老师是将我打入冷宫,我成了不受人待见的笨蛋。未来的教学模式是否会变成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呢?相信有了VR,或许能做到。

老师角色的改变。其实这个话题已经是老生长谈了。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过这个词,说老师就是填鸭者,学生就是鸭子,将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填。学生为什么就不能自主去学习呢?老师为什么不能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跟老师角色定位有关系,我们普遍认为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其实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学习,乃至让学生明白,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学生出路的改变。高中毕业为什么一定要去上大学呢?为什么一定要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呢?为什么不能休学一年去体验下社会再回来学习呢?学习知识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自由吗!高中毕业了,可以进入社会边学习边工作呀!毕业后,找工作专业不对口,怕什么,在学校里学得不就是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有了这两项技能难道在别的行业就活不下来吗?学习是终身的事,我休学后,再回来学习不行吗?难道我不休学,就能将一辈子的学习任务给解决了?想想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缀学从商,就明白了。所以,我相信今后学生会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对机会的把握也会更好。

家长的改变。孩子学习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不懂教学,只要交给老师就行了。因为家长还只是单纯地认为孩子学习是个填鸭式的学习,只要找个会填鸭的人就行了,自己就坐等验收。其实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取决于是否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所以这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自己若不学无术,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不良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很多家长不是不懂,是懒惰,给自己找借口罢了。所以,这次疫情,孩子在家里,尤其是小学生父母,彻底傻了。在线学习,孩子的注意力不行,很多课上完后,孩子啥也不会。父母也不知道如何督促如何引导。希望能此次事件能引起父母的重视,改掉随意责骂孩子的行为,只看结果,不关心造成的原因。前几天,我在家里的阳台上坐着晒太阳,听到楼上的母亲因为孩子不学习的原因,在责骂自己的小孩子,孩子应该还是小学生,声音太大,我不是故意偷听的。我当时就很想批评那家长,若这种责骂有用的话,那清华北大都要扩建不知道多少所了。

最后一种是评价方式的改变。我也是标准化考试的产物,自认为还是有发言权的。一个高考将人分成三六九等,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人的状态也不是时刻保持最优的,所以这种标准化考试是很不合理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就说得很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教学的目的是引导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然后超这个方向发展。而标准化考试直接将人打上烙印,好的自然高兴,坏的,则开始怀疑自己,变得不自信,平庸一生。而且人生就像过山车,起起伏伏,一个标准化考试难道就能判定得了一个人的一辈子吗?所以今后的教学,随着智能化不断地进步,相信会有更多的参考数据来更全面地评价一个人。

疫情过后,我希望中国的教育体系能有深入的变化,唤醒整个民族对教育的新认识。因为少年强,则国强,他们是中国的希望!也是千万家庭的希望!

发布于 2020-02-22 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