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中已经消亡的文字之吐火罗文(焉耆—龟兹文)】

【中华文明中已经消亡的文字之吐火罗文(焉耆—龟兹文)】

汉唐时期,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有两个著名的西域古国,即焉耆和龟兹。古焉耆在今天的焉耆和吐鲁番地区,而古龟兹则在今天的新疆库车一带。20世纪初,西方的探险队进入新疆,掠走了大量的古代文献材料。他们在焉耆和龟兹故地发现了一批文书,上面书写的是一种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在1907年,德国的语言学家缪勒根据回鹘文译写的《弥勒会见记》题记,将其命名为吐火罗文。我国的学者在1980年将这种语言定名为焉耆-龟兹文,或者称吐火罗文,是公元3世纪到公元9世纪居住于新疆的吐火罗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它实际记录了语言的两个方言,甲种方言的残卷只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所以被学者称为“焉耆语”;乙种方言的残卷分布在龟兹一带,所以被叫做“龟兹语”。这两种文字的词汇没有多少差异,但是动词的词义和变化各有自己独立的体系,所以差别很大,可以说两者并不通用。

  焉耆龟兹文曾在新疆一带曾经极为盛行,此后,厌哒人入侵,这一文字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后消亡了,成为一种死文字。现在大批焉耆-龟兹文文献藏于巴黎、柏林、伦敦以及圣彼得堡等地。这些文献基本上可以被译出,种类十分丰富,主要以佛教经典为主,另外还有剧本、诗歌、民间传说、字书、账册、公文、壁画题记以及医术咒语等等。

焉耆文 《弥勒会见记》

发布于 2020-03-25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