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位很富有的亲戚一起吃饭,他教导他的儿子在聚餐时要少吃先端上来的便宜的菜,多吃后面的贵菜,这样才算是“会吃”。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神奇,我当时在想:难道吃饭这项活动不是应当以满足自己的感受为目的吗?为什么要以“贵”和“便宜”来决定自己怎么做?

  但我后来想,我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因为我还不够“富有”,太在乎自我?也许人家那种想法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维”?如果我从生下来就拥有近乎无限的金钱,是不是我会和他想的一样?

  不过我很快发现:一个总想吃贵菜的人,要么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我不是一个穷人,我是一个经常吃贵菜的人,我有很奢侈的品味;要么是仅仅出于一种避免“吃亏”的心理,觉得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却只吃了几个成本不高的菜有点“亏”。不论哪一种,都不是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为出发点,不是以“我是否需要”为最根本的依据,都在用他人的眼光或什么上流社会的标准来直接代替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论如何都不能算是精神上的“富有”。

  换句话说,“富”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自由才是,更具体地说,是精神的自由。这个自由当然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但它最需要的,其实是个人对真实自我的勤奋不懈的探索与追问。

  所谓精神自由,我的理解就是:

  我可以思维任何事情,对世界拥有丰富的、敏锐的感受;我所抗拒的事情越来越少;我渐渐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加信任而不是拒斥;我能够渐渐放下预设的道德框架(“应该”)去看待他人和世界。

  我可以从便宜的菜吃出美好的感受并表达出来,而不必担心自己很“土”;我可以对大家认为肮脏的、丑陋的东西或人产生兴趣和好奇心,而不必担心自己是有问题的;我可以不对任何一个群体产生仇恨和鄙视,因为我不把自己附属于某个群体,鄙视链首先阻碍的是我的思想。这是我认为的“富有”,这样的“富有”必然不是倾向于压迫他人的。

  当然,这种意义的“富有”是非常难以做到的。人生活在世上,总是不可避免地产生恐惧、抱团、仇恨与偏见。但关键是,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自己“灵魂的不超脱”,而不是幻想只要有“更多的钱”就可以解决一切

  我们可以将人生目标定义为拥有平等的人际关系(跳出鄙视链),而不是统治和压迫别人(进入鄙视链上游);

  我们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关心他人的灵魂,而不是外在的身份。

  在一个不关注灵魂得救的环境里,即使你住上了大HOUSE,也会有新的鄙视链让你感到自己依然是微不足道,没有价值的,结果你又把精力放在追求新的“大HOUSE”上,没有看出来这种追求是不可能停止的。

  中国几千年来产生了许多代权势阶层,但他们却很少有人产生过对世界本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没有出过多少科学家、哲学家,反倒常常显露出了惊人的残暴和跋扈。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因为皇权体制希望他们的精神足够低下,最好把精力投身于疯狂敛财和压迫他人身上,这样他们才会“不得人心”,从而牢牢地依附于皇权本身。《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翦率领秦国军队出征时,五次派使者向秦皇索要大量的良田、美宅和园林,正是为了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以被掌控的贪婪之人,以打消君主的猜疑;萧何做了相国后,有说客就建议他靠权力去挤兑民间财产以主动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皇帝就会放心了。这种“明哲保身之道”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保身”(比如萧何后来还是被关了起来),因为皇权对任何有实力问鼎的人都充满了不信任和提防,今天的“人上人”明天也可能立马成为“阶下囚”,这使得任何稳定感和安全感都无法产生。德谟克利特说:在民主国家受穷,胜过在专制国家享福,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奴役别人的生活是极度乏味的,又何尝不是在奴役自己?因为人本身不是为了当统治奴隶的主人而存在的,这样的生活(希望别人跪舔自己的生活)只有内心充满压抑的人会羡慕。把一切问题归结到外在的东西上,拼命强调内在不重要,本质上还是为了回避有一个“自我”,恰恰说明了内在是最重要的东西。

公众号:死理性派

相关阅读:

自习课打盹被班主任当众体罚怎么办?

发布于 2020-04-22 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