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让你30分钟,读完一本书!

三步让你30分钟,读完一本书!

阅读提示:

1.这篇文章需要你集中注意力,和动脑子思考,因为信息密度极大。相信我,这篇文章不敢说完全颠覆你的三观,至少会让你对读书这件事情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2.建议先点赞,收藏以供随时翻阅

3.关注老常公号【常青说】,第一时间收到干货!


正文


上文我们讲到了,阅读的四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以点这个连接直达。本篇内容,我们具体讲讲第二个读书层次,检视阅读。






那么什么是检视阅读呢?


如果把一本书的所有内容比喻成一堆沙子,检视阅读就是在一大堆沙子堆中,用最快速,最精准的方式把金子挑出来,即:保证阅读质量的同时速读一本书,这就是检视阅读。


那么拿到一本书后,我们如何才能把金子最有效率的挑出来呢?


检视阅读第一步:了解书本


为什么说读书前一定要先了解书本?


我们这里先不解释,你先读下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一下什么感觉。


南茜来到鸡尾酒会上。她环顾房间看看都有谁在。她去和她的教授说话。她觉得她必须要和他说话,但对于说什么她有一点点紧张。一群人开始玩用手势猜字谜的游戏。南茜走过去,吃了一些点心。餐前开胃品的味道不错,但是她没有兴趣和酒会上的其他人交谈。过了一会儿,她吃完了决定离开酒会。


好了,现在告诉我,你阅读以上文字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有些莫名其妙,味同爵蜡呢?

那么我再给你一段,你读完之后,再去读上一段,体会一下什么感觉......



南茜又一次因为觉得恶心而醒来,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怀孕了。她该如何告诉他的教授呢?此外,钱也是一个问题。


是不是感觉,一切都串联起来了,整个故事变得丰满,开始变得有张力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构建和理解信息的方式。


如果你不了解一本书,是怎么来的、谁写的,为什么写,面向谁、核心思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作者有没有权威、等一系列背景信息等,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你阅读第一段时感受的那一幕。

而当你有了这些背景后,再去读这本书,你就仿佛知道了这本书诞生的前世今生,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觉超爽超痛快。




那么,拿到一本书后如何快速了解一本书?


最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方式,就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封,目,序,尾,一本书给你提供的这些东西都不是废话,它们会告诉你很多很多信息,可以帮助你快速的把这本书的框架梳理出来,吃透书中精华。


① 封面、封底


一本书的封面和封底,出版社会用一句话告诉你它的特色是什么,以及会有哪些大咖为这本书的质量背书。因为它不能打动你,你可能就不会购买。




② 介绍、推荐序、作者自序:


每本书的开头都会先告诉你这些东西,千万不要当废话,非常非常重要。这里会有作者的自我介绍,他人介绍,以及作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写作,会用什么方法论证等等,这些东西就是你在阅读路上的导游....




③ 结尾:名词释义、参考文献、作者推荐相关文献


在一本书的结尾往往会有大量的信息,比如一些名词的解释,作者写作的信息来源等。如果读完书以后还想对这些问题深入了解,作者通常会给你推荐一系列的内容,指导你如何深入,简直不要太棒好吧~



③ 互联网:如果感兴趣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的一些渠道,了解更多。一般情况,书本内的信息就基本够用了。




④ 目录---旅游地图


我们去一个景区游玩,进入景区后,想要知道去哪里玩,你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肯定是找导游图啊,当我们把整个游乐场的井区搞明白了,我们就知道该去哪里玩了。同理,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游乐场,而书的目录就是给我们这样一张地图,我们就可以靠着这种图直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


一本书的目录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张地图,我们可以快速的把整本书的精华,一收眼底,直接找到我们最想知道,最想去的地方。




检视阅读第二步:粗读


当我们走完了第一步,对书本的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实际的阅读场景中了,开始进行“粗读”一本书。


首先,粗读是什么?

说人话就是,用最快速的方式,知道一本书的精髓。注意这里的用词是“知道”,这一步只为建立起对书本的感性认知,明确作者的写作风格、调性,以及明确精读部分。


其次,为什么要粗读?


大家时间都是很有限的,想一想我们进入一个景区拿到地图后,那么如何确保自己最大幅度的看到一个景区最精彩的地方呢?

有没有同学坐过这个~~~



对于时间有限的我们,当然是先快速乘车把整个景区看一遍,然后挑出我们最打动我们的地方,好好游玩。我们的粗读方法就是这辆观光游览车。


到这里你可能问了,粗读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呢?


我个人的粗读原则:30分钟内,读完一本书。



那么如何优雅的在30分钟内干掉一本书呢?


  1. 快速筛选出感兴趣的内容,标记,为精读做准备。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们粗读的核心目的就是给自己配上观光车,把精华的风景区给挑出来,仔细游玩。




那么怎么判断?要标记那些内容呢? 我这里给你提供四个维度




① 完全看不懂的、废话:大胆的画叉叉,这类东西就是消磨我们读书兴趣的拦路虎,直接pass掉。


② 感兴趣的:可能没有解决你的问题,但是给你提供了别的思路,或者让你联想到了一些其他有趣的东西。比如:有趣的案例、观点、有启发性的金句、段子。


③ 待理解的:作者观点很有意思,但是当下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对该问题深入思考的,这类内容也是我们重点标记的,比如一个概念性的解释和论证等。


④ 符合目的的:能回答心中问题的,符合我们阅读面对问题的的部分。



标记工具:便条、荧光笔、各种符号、箭头、曲线、序号等等......




2. 粗读的本质就是我们常说的:把书读薄


粗读要做的事就是把书读薄,在非虚构类的书中,核心的信息约占20%,另外80%是解释说明或其他细枝末节。


如一些案例、数据、解释说明、比喻、类比等。根据国际惯例的“二八法则”,这一步我们就要把80%的内容砍下来,只留下最核心的20%的内容,深度研读。




当我们通过粗读对一本书有了一个很直观的了解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精读阶段,把我们筛选过的内容,进行细细的品读,把这本书的核心价值给挖掘出来。


检视阅读第三步:精读

如果说粗读是把书读薄,而精读则是重新把书读厚,把书中最核心的思想,精髓和最大价值给挖出来,为你所用。



那么如何进行精读呢?


① 反复阅读,细细的品读我们筛选后的内容,彻底吃透作者的意思


从很少的内容,读出巨大的信息,当你达到了这种程度,你的读书境界就已经很高了,一本好的经典书,值得反复品尝,绝不能仅仅一两遍就搁置一旁,那真的是暴殄天物。


我们看看一代伟人毛爷爷是怎么反复精读一本书的。

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选集》等革命大书都反复读,《资本论》读了 3 遍,有的书读了十几遍、几十遍。4000 万字的史学巨著《二十四史》读了 3 遍。《资治通鉴》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宝典,他读了 17 遍。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他从 13 岁开始阅读,直到晚年仍在研读,跨越了 70 年之久。


很多情况,你没有从经典里读出东西来,不是因为经典有问题,而是受制于你当下的思想和思维格局,你目前的认知水平还远远不可能窥探经典的奥妙,只有你对经典反复的把味和品尝的后,你才能读出超境界的东西,而这时你就可以成为大师的知音。


记住毛爷爷的话:“对于经典,不读三遍就没有发言权”



② 把学到的知识点,同生活的实际场景,或者过去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


如果一个知识点,你仅仅是理解了,明白了,不代表你就会了,而且很快你就会忘记。想要真正吃下这个知识点,你必须把它和你已经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从生活中寻找该知识点所能解释的现象,以及应用场景。

比如你学到了“沉没成本的概念”,当你通过书本已经明白了这个概念本身后,这并不代表已经学完了,你还需要再进一步。


这个概念和我目前有什么关系?

这个概念在“投资”上有哪些应用场景?

在“营销”上怎么使用?

在“爱情”上有哪些应用?

在“做决策上”有哪些应用?

这个概念和“旁氏骗局”有什么关系?

这个概念和“传销”有什么关系?

这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机会成本”有什么关系?


......


当你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找到某个知识点运用场景的时候,那么恭喜你,已经彻底吃下了这个知识点了。



不局限于作者的观点


文章到了这里,已经进入了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分析阅读”了,到了这个阅读层次,你的思维就不能只是一个学习者了,而是要直接站在与作者相同的高度。

你甚至可以对作者进行一些批判,跳出作者的视角,找出作者的荒谬之处,把作者的思想仅仅当做你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个观点。


你或许听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说法,没有脑子的读书,会让你越读越白痴,越读越偏激,想要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真知灼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你必须进入第三种读书境界“分析阅读”,下一篇文章,我们来聊聊如何进入这第三种读书境界。


精进书单推荐:

如果对该话题感兴趣,老常为你精选和整理了主题书单,阅读建议按照从初级到高级已分类好,想要这个书单请自行移步老常公号【常青说】回复:精进书单,拿去不谢~


最后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我想请你帮我两个忙,鼓励我输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1. 点赞,收藏以供随时翻阅
  2. 关注我@常青和专栏,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3. 关注老常公号【常青说】,第一时间收到干货!

谢谢你的支持!


本文地图

编辑于 2020-10-2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