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曲的角度分析,抖音神曲和优质流行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从作曲的角度分析,抖音神曲和优质流行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为什么同样是流行音乐,零几年时的歌曲能让你捧着mp3落泪,现在的抖音神曲们却只能让你感到土和俗气?歌曲究竟有没有土、俗一说?

先抛出我的观点:我认为,有些歌曲,的确是会带给听众土、俗的感觉。

这种土、俗的感觉从何而来呢?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而言,我认为它的整体气质,很大程度是由作曲决定的,可以说:作曲,决定着作品的上限。

传闻如今“洗歌产业链”上的好手们,4小时就能抄一首歌。但即使他们抄得到及格,也抄不到高分。对不同的曲子而言,正是由于其旋律搭配、和弦进行、节奏型、律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听感不尽相同,这其中每个环节,创作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巧思来提高作品的上限。而“土、俗”,往往就是指那些听感单调、陈旧、不和谐、同质化严重、千篇一律的作品。

所谓“俗”,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俗套、庸俗,就好比写文章时,那些没有新意、没有亮点的文字、情节。具体投射到作曲中,可以理解为:在烂大街的和弦走向中,大量使用同质程度高的旋律组合,节奏型单调的曲子。

这恰好也对应了构成一首乐曲的三个基本要素——旋律、节奏、和声。我们不妨就从这三个维度,来对一些作品进行对比:为什么有些歌曲的曲子,听上去会给人一种土、俗的感觉;而优秀的作曲,又是怎么避免这些问题的。



开头说到的烂大街的和弦走向、节奏型单一,应该都比较好理解。但什么叫同质程度高的旋律?如果大家听音乐够多,并且自己分析过的话,不难发现:在流行音乐中,有很多很多的旋律组合,已经被无数的歌曲用到过。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列举一下,有哪些旋律组合,是被使用频率较高的:

1)533




上面的几首作品,分别是《一次就好》、《不将就》、《你不是真正的快乐》、《起风了》、《梦里花》,这些作品中都有用到533这个动机。这个动机常常出现在第二句的结尾,使用频率非常之高。


为了避免引起争议,还是特别说一下吧:不是说使用这种常见的旋律就不好,533这个动机本身很好听,在合适的地方,用得好可以让曲子更悦耳。上面这些用到了这种动机的作品,也绝对不可能归到“俗”这个行列,它们都是优秀的作品。我自己在写歌的时候,如果合适,也会用这个动机。借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一下:有些动机,使用频率非常高。而有些歌,一旦大量使用这样的动机,就会给人一种俗的感觉(下文接着会说到)。

2)563

和533差不多的一个动机,出现频率同样非常高。比如:


这几首作品是《山水之间》、《冬天的秘密》、《一言难尽》。

563这个动机多放在乐句的句尾,听感比较悲伤,因此在小调曲子中出现频率更高。

3)176

176这个动机,多出现在乐句的开头,特别是副歌开头。176的小调下行,1和7的半音关系连接,听上去色彩偏暗淡一些,有一些悲伤的情绪在其中。比如:


典型作品是《剑魂》、《泪桥》、《一百万个可能》、《我曾用心爱着你》(这里是将1765用在主歌)、《月桂女神》。

4)2362/2361

这两个动机比较相似,就放一起说了。这也是一个听上去比较忧伤、舒缓的动机。典型作品有:



这个动机的出现频率也是非常高,像《答案》、《雨幕》、《这么久没见》、《年轮》、《如烟》,还有很多很多的作品,都有用到。

像这种同质程度高的动机,还有很多很多,如3236、567、352等等……大家如果平时听歌的时候,自己分析过作曲,应该不难发现这一点。这里就不再过多地赘述了。



我们回到正题。再次重申:说这么多案例,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这些动机,已经被大多数作品使用过,不新鲜了。并不是为了说这些作品“俗”,上面那些,恰恰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但是!如果一首歌当中,大量地使用了这些已经被无数人用过无数遍的旋律组合,那么除非你真的可以给这种“没有新意”的动机连接上牛逼的旋律,让听感丰富,化普通为神奇。否则,这首曲子十有八九就会给人一种俗的感觉。

比如下面这首歌:


这首歌几乎集中了一首平庸、俗气的作曲所有的特点,可以重点拿出来说说。

首先,我们从谱面上可以看出以下信息:

1、这首歌的和弦进行,几乎通篇都在循环IV - V - III - VI;

2、在IV - V - III - VI这个最烂大街的和弦框架内,副歌部分大量使用了632、521这组已经不知被多少人在多少歌中用过的动机;

3、这首歌的结构是8小节主歌+16小节副歌,重复两遍后再来8小节C段,再重复一遍16小节的副歌。简言之,这是一首主打副歌部分的作品;

4、这首歌的节奏型单调得可怕,主歌还稍稍用到了几个切分音,副歌几乎全程就是四平八稳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卡得死死的,非常呆板。接下来,我们针对这4点,一点一点开撕。


1)IV - V - III - VI

这两年,我们在各种音乐类节目、网络音乐分析文章中,都大量地见到过IV - V - III - VI(4536)这个和弦框架,但是这个和弦框架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框架内,构建出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眼睛兄今天就用最最简单的方式,来科普一下:

在IV - V - III - VI4的和弦框架内,构建出的旋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第二句的旋律,听着比第一句低了一些。反过来说,如果你听着某首歌第二句的旋律,一听就是前一句的旋律低下来了一点,那这歌十有八九就是IV - V - III - VI的走向。

这几乎是一种人人都有的听觉习惯,听到第一句旋律,下一句的旋律,很多人第一意识都会想往低了唱,所以这个和弦进行,本身也就没什么技术难度可言。

但是!就是这个最没特色的IV - V - III - VI,如果高手用好了,也将会使曲子的档次大大提升。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本身的旋律写得足够动听,那么沿着4536的走向,下一句低下去也同样很悦耳。反之,如果旋律本身太俗套,听多了只会感觉到乏味。可以这么说:IV - V - III - VI用好了,会使曲子的优点成倍地放大;反之,用不好,就会大大暴露曲子的短板。

周杰伦的《青花瓷》、周传雄的《关不上的窗》、林俊杰的《她说》、王力宏的《你不知道的事》,这些作品,都毫无疑问属于前者;

而《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包括现在其他一些在音乐榜单上所谓的热歌,则很遗憾地属于后者。

2)旋律动机

为什么说《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的旋律,暴露了曲子的短板呢?因为在这首曲子中,大量地使用了632、521这组已经不知道被多少人用过的动机。


这组动机有多常见?我随便找了几首歌,大家来看看:


这几首作品是《每个人都会》、《专属天使》、《突然好想你》、《孟婆汤》,基本都有用到632、521,或者6变个1,63、52颠倒下位置变362、251,大体还是这个思路。

这组动机往往分别出现在两句有承接关系的乐句的结尾。伴随着这组动机,和弦进行往往也被框死在IV - V - III - VI里。即使你不懂音乐,数字总懂吧?632各自减去1不就变成了521,听感上低下去了。听歌量多一点的人听到这里,很容易就会觉得:诶,这里好像在哪里听过。

但是,上述几首作品,和《打烊》的不同之处,或者说比《打烊》聪明、优秀的地方就在于:即使用了这种“俗”的旋律、和弦,也可以通过加入其他的作曲手法,让曲子的整体气质变得不俗。

比如方大同这首《每个人都会》。

这首歌在出现632、521这两处俗一点的动机后,后一句立刻使用了离调的手法,将原本的3降半音变为b3,与此同时,和弦也由原本的5级,升半级后变为升5级,短暂地离调后又回到原调里,使乐曲多了一丝迷离的感觉,大大加强了音乐性。



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副歌处用到了这组动机,但是主歌部分一气呵成,非常连贯,旋律很美。大量4、7音的使用,使曲子听上去,有一种在回忆中的朦胧感。

《专属天使》和《孟婆汤》可能不如另外两首那么亮眼,但整体听下来,也有可圈可点之处。

简而言之就是:这些作品,虽然也都用到了632、521这组比较俗的动机,但都只是作为点缀,过度一下,并不以它们为主要部分。其他的部分,完成度非常高。

反观《打烊》,副歌部分,几乎是在全程重复632、521,没有什么有灵气的乐句。


这也是为什么,上面这些歌曲成为了经典,而《打烊》则很遗憾地,只能成为一首过眼云烟网红歌的重要原因。

3)歌曲结构

不可否认的是,这组动机虽然平庸,但很容易取悦听众。它确实是一组好听的动机。于是,这首歌的结构思路很明显地:大段的副歌直接重复,就是要洗脑、加深记忆点。

但对于听歌量丰富,以及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听众而言,这种大面积的复制粘贴,会将原曲中存在的问题放大。结合上面提到的《打烊》的问题,这种俗套的感觉会倍感强烈。

同时,这首歌的主、副歌之间,并没有非常连贯的创作思路。

同样是“主歌短副歌长”的创作模式,林俊杰的《黑夜问白天》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它的主歌虽然只有六小节,但是可以很明显地从旋律的走向、乐句的发展中,感觉到段落是怎么推进的。

反观《打烊》,这首歌的主、副歌,显得非常地独立。它更像是把两段完全没有承接和推动关系的段落,硬生生拼接在了一起。

首先,主歌部分8小节,听不出什么情绪的推动。8小节后,就这么直接把人拽到副歌里,这两个段落间的过度,没有经过设计;

其次,主副歌之间,听不出什么情绪上的推进和抒发。主歌跨度在8度,副歌也还是8度,整首歌就给人一种非常平淡的感觉。

硬要说主、副歌之间有什么联系,可能就是它们都是IV - V - III - VI的走向……4)律动

这首歌的律动也比较单调。主歌部分还好一些,有一两处用到了切分音:


副歌就比较单薄了。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子弹”、“在我”、“心头”、“上”、“了膛”,基本全是卡在每一拍的正拍,缺乏节奏上的变化。

这种节奏型特别单调的曲子,大多都会给人一种土、俗的感觉。比如:

《自由飞翔》


《卡路里》


《一万个舍不得》


这些都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神曲”。这些歌的作曲,在节奏上有着共同的特性:节奏非常单一,几乎所有音都卡在正拍上,无反拍、无切分、无附点,等等。这样的曲子由于在节奏方面没什么难度,当然很容易流传。但相对的,由于在细节上缺少亮点,也往往会带着一种土、俗的感觉。


总结一下:一首歌曲,带给人土、俗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曲已经封死了上限。这种作品的作曲,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选用最常见、烂大街的和弦进行,且毫无变化;2、用已经在无数作品中出现的同质化旋律,并以此为“亮点”,在作品中大量重复,千篇一律;3、曲子节奏单一,四平八稳,变化较少。

而优秀的创作者,则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些问题。这些对普通音乐人来说是条条框框的约束,恰恰是优秀的创作人手中可以大放异彩的良牌。这种优势具体体现在:

1、即使在套路化的和弦框架内,依然可以利用很多作曲上的技法,把曲子写出不俗的听感;

2、有意识地去减少高同质度的动机的使用率,尽可能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3、在遵循一定规律和章法的条件下,丰富曲子的节奏和律动,活用切分音、反拍等手法,让曲子更“活”,避免节奏上的死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发布于 2020-06-22 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