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学习方法
检索练习:看完《认知天性》才知道,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是错的

检索练习:看完《认知天性》才知道,我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是错的

大脑要长时间记住一个内容,靠的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不断地提取和回忆。——《学习力》

(文末有福利)

有一本书,叫做《认知天性》。

读完之后,我非常懊恼,因为研究发现,我们中学时代的那种学习方式完全是错的,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如果我们能早点看到这本书,相信我们的高考成绩可能会截然不同,也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思维模型「检索练习」

它是《认知天性》这本书的核心,揭示了学习和记忆的底层原理

这本书也是鼎鼎大名,它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其中两位认知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专门研究学习和记忆的),耗时10年心血合作完成。

一经出版,就连续4年蝉联亚马逊认知心理学榜首。



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都错了???

可能一说到记忆,我们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一个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东西。

可是,它真的科学吗?

一、被误解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其实我们可能一直误解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被它误导了很多年。

一说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就异常兴奋,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的遗忘规律呈曲线下降。

尤其是那个数字:1小时后还记得44%的内容,一天后还记得33%的内容,2天后还记得28%的内容,31天后还记得21%的内容。

我们把它奉为圭臬,以为只要不断的重复背诵,就能保证永远不忘。


实际上这些数字毫无意义。

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人,不同的状态,你的记忆效果都会不一样。

就拿记人名这件事来说,我们完全是选择性的遗忘。

我是个典型的脸盲,一个人要记好久我才能对上号。但是有个例外,我对美女的记忆却印象深刻,只要看一眼就记住了。

为什么呢?

因为她对我很重要。

这才是遗忘的真相,一件事情多快被遗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件事对我们的重要程度。

我们的大脑内存是有限的,必须不断的删除不重要的记忆,才能保留那些重要的记忆。


二、害人的死记硬背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自打小学开始,就不约而同的用了同一种学习方式——死记硬背

小的时候,我们每天早上都要读课文,每个教室都传出朝气蓬勃的朗读声,非常悦耳。

如果哪个教室声音小了,还会被班主任批评,读课文成了每天早晨的比赛。

老实说,这段记忆确实很美好。

但是现实很残酷。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被大众奉为圭臬的学习方法,很多都是无用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反复阅读课文

这么说肯定会有人大吃一惊,因为这一直是很多人的头号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的作者在书中如此写道:

①人们盲目迷信反复阅读、功利性记忆,以及重复的作用,但真相是,只靠一遍遍重复通常记不住什么东西。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调查发现,重复接触可以强化记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③但事实证明,事先接触对事后记忆并没有帮助——仅靠重复无法增进学习效果。

④在初次阅读过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耗时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


看完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学的时候,我那么努力,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成绩却还是垫底。

而有些人,整天吊儿郎当,成绩却排在班上前列。

因为多次重复阅读,对学习的好处少得可怜。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被遗忘。


除了反复阅读课文,还有一个错误的学习方法——划线、摘抄、记笔记等一系列想以重复记忆的形式,增加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PS:这里的记笔记,不是指写下思考,而是指上课时想把老师说的话全部记下来的行为。

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有的同学非常认真,每本书上画满了横线,还用各种荧光笔做了区分,整本书密密麻麻都是划线和摘抄。

看起来像极了学霸,但是考试结果一出来,成绩却并不理想。

为什么呢?

《认知天性》的作者在书中如此写道:

①为什么靠记笔记和画线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方法并没有给大脑带来挑战,没法起到巩固的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用今天流行的话讲就是:你只是假装很努力!

②调查结果显示,反复阅读、在书上画线、在课堂上记笔记,以及课后温习笔记、使用不同的记忆策略、使用索引卡、创建概念图,以及小组学习,这些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其有效性则非常令人质疑。

③但是很遗憾,老师们还是在用自己的老办法教学: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与课本——还是最常用的学习方法。


以后,如果你旁边坐着一位看起来很努力的同学,他的书上全是划线、标亮、记录,不要慌,他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那并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检索练习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呢?

十一位认知心理学家,耗时10年时间,总结出来一种学习方式,叫做「检索练习」,它是真正高效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检索练习?

明白这个之前,我们需要弄懂,记忆是如何形成的,从学习到运用的过程大脑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框架上我们的学习是: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

所有知识进入大脑之后,会经历第一道程序,叫做编码。被编码之后的知识会形成心理表征,储存在大脑的神经元与神经通道中,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一般只能保存几秒到几个小时。

少部分记忆经海马区加工,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可以免受竞争性刺激的干扰或伤病的破坏,成为长期记忆,这一过程被称为巩固

但长期记忆也不等于永久记忆,一般长期记忆的能够保存几天~几十年的时间。如果这个记忆今后对我们不再重要,我们也还是会忘记它的。

就像高考前学的那些知识,我们现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为它的使命——高考,已经完成。


以上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当然还少了一个过程,即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提取记忆,专业名词叫做检索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运用。

为什么学习的时候马冬梅,考试的时候孙红雷?因为我们没有把运用,也即检索知识作为最终目的,而是把死记硬背当做最终目的。

基于此,认知心理学家确定了学习的终极目的:把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并保证运用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检索知识。


那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

秘密就藏在上面那张图中,编码和巩固。

编码这期文章不多讲,那是知识树的另一个话题,即分类思维、系统思维、有序无序、新旧知识的联系、意义化学习……

我们主要讲中间那个东西,即如何把知识从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并且保证运用的时候能够快速检索。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检索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并为其取了一个名字「检索练习」。


如何实现检索练习

我们如何把检索练习落地呢?

秘密就藏在“检索练习”这四个字上。

检索,意思是调用知识,提取知识。所以,实现检索练习的方法,就是不断的调用旧知识、提取旧知识。

模型君提供给你三个方法:考试、运用、费曼

一、考试

我在大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发现,与其花很多时间去背书,不如直接把书后面的课后习题做一遍效率高。

后来我才发现,这背后的原理正是检索练习。

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背课本,还不如花少量的时间做题效率来得高。

当然,如何做题也是有技巧的,技巧就在于你调取旧知识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考试的学习效率要比单纯刷题的效率高,因为考试的时候,大脑高速运转,需要调取大量的旧知识。

而刷题的时候,尤其是有些同学有个坏毛病,喜欢翻书,一边翻书一边做题,这样就很难调取旧知识。

所以,考试的时候一定不要翻书,考完了再翻书。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检索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已经大学毕业,工作几年的人来说,没有考试了怎么办呢?

1、看完一本书后,自己提几个大问题考自己。

2、实践的时候,运用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检索练习。

3、费曼学习,当你把一个东西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也是在检索旧知识。

具体请往下看。

二、运用

其实比做题、比考试更好的是运用,也叫做中学,项目制学习。

用我们的黑话来说,叫做动态学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习语言。我们学了十几年英语,为什么还是不会说英语,英语水平菜的抠脚;而有的人去了美国一年,回来就能流利的跟老外对话?

因为动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检索练习。

当我们在跟老外对话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可能的检索我们少得可怜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效率极高,它能刺激大脑,加速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巩固过程,并且方便检索。

所以,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直接用英语跟老外对话。

同样,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不要只是死记硬背,花极短的时间掌握大量的静态知识之后,就要立马投入实践。

风靡世界的项目制学习,其底层原理就是这个东西。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项目制学习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通过主动的探索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就是动态学习,通过做项目的方式,尽可能的检索大脑中的旧知识,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


3、费曼

网络上有句话,叫做「教是最好的学」。

我不确定是不是最好的学,但是费曼学习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因为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对相关的旧知识做检索练习,考察你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知不觉就帮你加强了记忆,并提高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这里不多讲,以后专门拿一篇文章来讲。


如何提高检索练习的效率

注意,光有检索练习还不够。

作者提醒我们说,简单的检索是无效的,我们一定要做困难的检索。

作者把困难的检索叫做「合意困难」。

《认知天性》中如此写道:检索某件事物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得就越扎实。

那如何把合意困难落地呢?

作者提供了四个角度给我们:间隔检索、穿插检索、多样检索、重复检索

一、间隔检索

这点有点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需要间隔的去检索旧知识,而不是把所有检索任务压缩在一起。

这点就像考试前打急抓。

上过大学的都会心有灵犀,平时不学,考试前一周猛学,最后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是考完立马就忘了。


间隔检索要求我们,不要一次性完成检索任务,而要把它们拆分开,今天检索一下,明天检索一下……

也就是说,要懂得休息。

二、穿插检索

中学的时候,我们总是连着上一堂课,有的老师很“可恶”,甚至会把体育课霸占了。

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效率是极低的。

好的学习应该穿插检索,即这堂课学这个,下一堂课就需要换下脑子,学别的东西。

三、多样检索

听起来多样检索跟穿插检索是一回事,其实不是。

这里的多样性,是指同一事物的多样性。

比如投篮,不要一直练一个手势,不要一直在一个地方练投篮。投了几次后要记得换手势、换位置,感受从各种手势、各种位置投篮的感觉,这能激活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做题,我曾经的数学老师就深谙此道,对同一个知识点,他要变着法的出各种题考我们。

四、重复检索

当然重复是必要的,但是不是重复死记硬背,而是重复检索练习

你可以理解为经常出题考自己。

为什么高三的后半段很多人的成绩会突飞猛进?因为高三后半段以考试为主,一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

如果你认真对待这些考试,你的成绩就会突飞猛进。


以上,就是学习与记忆的底层原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另,经常有读者问我应试教育如何学习。其实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写给职场人士的哦,它对应试教育的帮助更大。

注:有读者很好,他们指出一开始是需要反复背诵的。这一点特别说明,文章中的图片也指明了,检索练习的前提是有记忆可检索,所以不是说让你从此以后再也不记任何东西,直接检索,而是说,反复阅读的效果是边际递减的,你就觉得可以了,就要去尝试检索练习,这样效果更好。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希望可以双击点个赞,感谢~

我的主页还有更多关于事物本质的深度文章,它们是一个系统,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我的主页或者公众号看看。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兰陵王,一直专注于事物本质的研究。

编辑于 2021-11-27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