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狂喜之诗
隔行如隔山,管中难窥豹

隔行如隔山,管中难窥豹

前几天的专栏《致对音乐的见解以想象为主的朋友们》可能引起了大家的误解。

我的原意是说,一个音乐创作者(包括作曲和演奏)完成音乐作品,达到美的效果,中间要付出的辛劳很多;灵感固然是最核心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努力这项外部条件。所以我才会说——

“……

而是你在悬崖峭壁上攀爬良久,直至山顶时,

可以在岩缝中瞥见的一束小花。”

很可怕的是,最近微博上的某些用户和言论俨然是把这朵花给踩没了! °(°ˊДˋ°) °

其实本文早有创作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太多鲜活的例子,而近日来的这一“钢琴与棉花工”事件涌现出了一大堆英雄好汉,对于我来讲简直就是雪上去霜。

  • 艺术都是不通的“

难道我们不是常言道”艺术都是相通的“吗?

艺术中的各门类之间的确有相通的部分,比如音乐的织体曲式之于建筑的结构,音乐的和弦搭配之于绘画的色彩调和。

但问题在于,煮方便面时,面和水的比例要搭配适当,可以比喻管弦乐队配器中,如果不需要辉煌的效果,铜管声部的总音量不能盖过弦乐声部。由此我是不是可以讲,音乐和煮方便面也是相通的?

如果我们真诚地想要了解艺术,就应该去了解它与其他主体不通的地方。”艺术都是相通的“无助于我们了解艺术,反而还容易造成不良的比喻。

  • 音乐不只是科学

我准备用方程式来打个比方。

过去在一些诸如《为什么不能说越好听的音乐水平越高》的专栏里我抨击彻底否定音乐科学性的观点,他们首先就不承认这个方程式的存在。

而最近我碰到的新观点是——

2X=10 得出 X=5

这就是他们理解的音乐。

具体情况可以回顾本人的《【误导向】钢琴家还是棉花工?》,最近没有关注这一事件的可以忽略以下的内容。

一直以来的吵架双方都没把脑子弄清醒,奥卡姆说得太多前后逻辑理不通;反对他的首先就没把原话看懂,后来又被牵着鼻子走。

这条本来是转发,后来删了,回复还留着。自他对他的单音实验绝口不谈之后,他一直在把一个音乐问题当物理问题讲。而这是随后首次讨论物理之外的内容,果然就像没了悟空的三师徒一样一走出悟空设的保护圈就被妖精逮着了。

联系到所谓的“单音实验”中对演奏单音和演奏曲目习惯之不同采取无视态度,以及之前的种种言论就可以看出,以他为代表的一类人思维和我上面的比喻无不一致。

钢琴大师的触键方式是个全集,从而在不同乐曲不同段落中表现不同,弹棉花工的一次触键方式,必然落在这个全集之中,而这的确是大师曾经发出过的声音,所以盲听的观众无法区别。反之,假如弹棉花工一次触键发出的声音是大师从未做到过的,那就能区别出来了,但这种假设不成立。

weibo.com/1820201245/AD

还有一位中学物理老师的言论也令人咋舌,先提示一下背景,有朋友说音乐不是单纯的物理,很多现象不能用单纯的物理原理来解释。

IS NOT ONLY和IS NOT都分不清。

老师您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音乐叫electro-acoustic music我不怪你,问题是打击乐器连它的音高都不固定难道就搞不成音乐了?

我不否认一切音乐背后的物理原理,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人的意志可以自由地创作、演绎音乐,因此才会诞生出不同的流派与作品。

音乐是这样的:

2x+y=10,可以得出x=2时y=6;x=1时y=8,但是你要得出x=y=10就不对了。

而人的这种意志又与如何感知音乐与声音联系在一起,基于我对各类学科的粗浅认识,这和心理学与医学有很大的联系。但以今天的科学水平来预言它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为时尚早,这种预言都基于以科学史为参照的推论。

其实我一直没有公开的另一种论述,这种论述更加有说服力。

目前我们的数字音频技术包括录音可能还关联到人机交互的一系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到了那个时候是怎样一种态势,奥卡姆在预言的时候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的。比如,我们今天的电子音乐作曲已经开始利用不同音色的搭配进行创作,传统乐器在这个平台上的界限越发模糊。到了他所预言的未来,也许这个界限就没有了,我们对乐器的称呼变成了对音色的称呼,这都是有可能的。

  • 隔行如隔山,管中难窥豹

奥卡姆的预言之所以考虑不到这些情况,正是因为他对音乐领域的不熟悉。

隔行如隔山,这句话对知乎的意义很大。知乎强调的就是专业性,每个领域的话题由专业人士来主导,这是大家一贯喜欢看到的局面,我也在时间线上多次看到其他领域的知友对外行谬误百出的评头论足表示抱怨。

音乐的世界很大,大到在下于其中浸泡得越久,愈发觉得自己不懂的太多。如果说我们能以奥卡姆和那位中学老师并非从业者为由节制自己的愤怒,那么那位弹古筝的国家一级演员就真的是忍无可忍了。

……

几乎所有演奏家都会运用音乐表演的三种语言:音乐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音乐语言本身是基 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重要程度就开始降低,而表情动作则要占据更大的份额。表情动作在音乐表演中占据很大的地位,合适的表情和动作一方面可以感染诱导 观众,还会给演奏者本人施加相当大的心理暗示,这一点有点类似自我催眠。大家会看到演奏家们都具有自己很鲜明的表情动作风格,这些动作往往会起到重要的暗 示作用,对音乐的丰富性不确定性也有贡献。比如一个特别明显的用力弹的动作与一个力度完全一样但平平淡淡的触键动作,会让观者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会 认为用力弹动作下的声音更加有震撼力。而演奏者本人也会在自我的心理暗示下变得更富有表现力。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现场录音哪怕有错音,其感染力也要高于录音 棚出来的完美专辑。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钢琴手经常会在琴键上做出揉弦的动作,因为这虽然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观众还是自己来说都有一种暗 示,这种暗示有时候是会给演奏者加分的。

weibo.com/p/10016036953

这位“古筝演奏家”参与了关于钢琴的讨论,让我再来节选一下吧。

  1. 几乎所有演奏家都会运用音乐表演的三种语言:音乐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音乐语言本身是基 础,但在一定程度上,它的重要程度就开始降低,而表情动作则要占据更大的份额。
  2. 比如一个特别明显的用力弹的动作与一个力度完全一样但平平淡淡的触键动作,会让观者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会 认为用力弹动作下的声音更加有震撼力。而演奏者本人也会在自我的心理暗示下变得更富有表现力。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现场录音哪怕有错音,其感染力也要高于录音 棚出来的完美专辑。
  3.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钢琴手经常会在琴键上做出揉弦的动作,因为这虽然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毫无意义,但对于观众还是自己来说都有一种暗 示,这种暗示有时候是会给演奏者加分的。

针对第1点,也许这是古筝的演奏实情,但完全不适用于钢琴演奏。音乐语言一直都是钢琴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专业的钢琴教学绝不可能把重心放到音乐语言之外的训练上;专业的乐评也绝不可能把着重点之于表情肢体范畴内;大部分钢琴乐迷都是听CD,看不到任何表情动作……还用我再举例吗?

针对第2点,这位作者并不懂得什么叫室内声学,简单点不明白什么叫混响。外放设备无法还原真实的现场效果,这是CD比不上现场的最本质原因;

针对第3点,麻烦请给我找出钢琴手在琴键上“揉弦”的视频,告诉我他们是不是经常这么做;再告诉我假如我坐在音乐厅二楼的最后几排是不是因为看不到钢琴家揉弦不给加分而要和坐在前排的人大打出手?

学音乐不代表你懂得音乐的全部,各个分支的具体情况都是很多的,此为管中不能窥豹。

之前有朋友跟我争论传统作曲和写摇滚歌曲哪个更难,逻辑混乱且不言,以“果壳网上有文章证明今天的演奏技术在发展,且强于过去”,并且向我吹嘘“以前就开始跟随老师学习电子音乐制作,前不久还研究过分形作曲……”(记不太清了)

但是我只能说,没有学过传统作曲,其他的分支你再了解,你很可能还是不懂传统作曲。

如果说学一门音乐学科就能掌握音乐的全部,那真是太划算了。

我现在一周能接到不少邀请,全都跟音乐有关,但是八成问题我都无力回应。一首曲子我没去听过,一种风格我没去了解过,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作答的。

我真诚地感谢邀请我的每一位知友,这至少说明我过去的言论和从业者的身份让你们信赖我,相信你们的问题能够得到准确的回答。正因为如此,我就应当更加三缄其口,以防不能误导大家了。 ( ´・∀・`)

* * * * * * *

PS. 为了响应知乎的新吉祥物我更换了头像,既贴切吉祥物的风格又展现了我看到知乎上诸位大神油然而生出惊讶膜拜的风采。

鸣谢作者@will lian ,他是一位伟大的漫画家。为了完成他的漫画梦想,我作为朋友也要助一臂之力, 特此召唤妹子一只。

虾米主页,欢迎践踏】

编辑于 2014-09-23 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