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狂喜之诗
【误导向】咿呀哟喂~

【误导向】咿呀哟喂~

原题地址:现今的音乐作品中,人声是否被过于泛滥地使用?

这个问题问得好奇怪,一般来说听众所谓的人声都是在歌曲中充当主旋律的角色,并且要念出歌词,这是很关键的。那么歌词带来的是音色的变化多端,这个其他乐器是做不到的。再加上歌词本身还有它的意义在里面。

所以这样看来,歌曲中的人声自然是无可代替的。

但是,如果我们将人声作为乐器来使用,创作的作品并非完全的歌曲,那么就比较契合本题了。

我始终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同时也是很多人的共识——从音色的审美上来讲,人声是我们最本源的声音,是我们最喜爱的声音。它很美,真的真的很美,可以很轻易地去打动我们。

而音乐,不是只有音高与节奏,音色同样也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到了现代涵义更加凸显,我不止一次说过,现代音乐是音色的天下,从严肃音乐到爵士乐,从新世纪音乐到金属乐,从影视剧配乐到录音混音,无不是在音色上琢磨着更好的体验。那么人声作为我们的“审美等级”最高的音色,自然有多使用它的必要性。

那么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人声的使用是否过于泛滥?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扳扳手指数,平时流行的大多数音乐,有多少作品并非歌曲,是把人声作为乐器使用的?凤毛麟角。

最有名的例子应该算阿卡贝拉(Acappella),很多人声实验的曲目都可以从这个思维来展开 。

因为在下这两年一直在跟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比赛,所以听到不少运用人声的参赛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用数字音频技术加以修改,这是其一。

龚琳娜在成名之前有一些歌曲具有一些人声的实验性(《忐忑》同理),在老师的课堂上听过,网上不知能否找到。

还有著名的爵士歌手Bobby Mcferrin:The Voice 专辑 Bobby McFerrin

还有法国作曲家Luciano Berio,他著名的作品《Sequenzas》有不少关于人声音色的探索,通过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全面挖掘人声其中的音色潜能,又称为新人声主义(New Vocalism?)。
Sequenza III (für Frauenstimme) (1965)
《序列III》(为女高音而作)(1965)

等等,呼麦不也是一种特殊的人声音色么??!!

所以我们把视角开阔到这个地步,就会发现——

  1. 人声有极高的审美意义与语义;
  2. 人声并没有使用泛滥。

那么人声是否会阻碍音乐发展呢?答案也肯定是否定的,哪有乐器制约音乐发展一说呢?乐器作为音乐材料正是我们推动音乐前进的必要元素啊!

不 过,人声作为乐器,它的限制是很大的。相对于其他乐器来讲,音域很窄,音准视演唱者水平和作品情况而定,长时间使用会累等等。不过没有哪件乐器是完美的 (音域极宽,能演奏极为复杂的旋律,多重的声部,音色还能有各种变化),人声有如此美好的音色,其他方面有点限制又何妨呢?

最后再贴一个Sound Poetry——Ursonate

Ursonate _ Ursonography Excerpts (2005)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0MDk3NDU2.html

虾米主页

,欢迎践踏】

编辑于 2014-05-23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