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汗青论史

所谓“苗刀”之江湖神话及种种谬误

下午在火车上,朋友转了一篇和电影《绣春刀》有关的文章,看了下,其中错讹不少,其中有提到所谓“苗刀”,我看了文中大致描述后,籍此认为此文作者应该对古兵器是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有太多刀剑收藏和鉴赏的经验。其写作来源,应该是来自网络上的一些流传,并不严谨,对明代古兵器形制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和概念。

譬如,其有提到雁翎刀之来源,并直接和宋手刀挂上了钩,又如说到电影里的刀是明末清初形制,有考据癖的人挑不出错云云——很抱歉,在我看来,这些说辞里错很多。首先,明代兵器和清有着非常清晰的区别,无论是款式还是装饰上,都差异巨大。尤其是明官造制式武器,和清官造制式武器,哪怕两朝交界时期,也界限分明。那是军队用器, 完全不同于民造器,明就是明,清就是清,用明末清初这样的话来含糊器形错误,不是个事。


明刀形制,明初主要继承蒙元,外形锐利凶悍,和后来的清刀差异很大,是很容易辨认的。我上个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出土明初军用制式刀的刀身图。


明中期以后,一部分制式刀的形态开始大幅倾向日本刀。而到了嘉万后,不同于中国传统造刀方式仿造自日本刀的镐造戚刀(古兵器圈子里的俗称),都已经变得非常常见。


再说明锦衣卫用的“绣春刀”,虽然迄今没有出现标准器,但不是说就没有实物了,只是没有出现外形完整且不存在争议的藏品而已。再说其形制本就完全不脱明制式兵器范畴,且在《出警入跸图》上有清晰的描绘,其刀姿锐利,和明初刀基本没大差异。可参见我发的图下面那口的刀姿。

至于锦衣卫的服饰,也不是什么难考的事,御林军的兵器,图典里更是齐全了的。说电影有诚意的,咱们对照明皇室的皇家图典比较一下电影里的兵器、服饰款式、色彩、官服纹饰,再谈诚意也不晚。要是嫌台北版本不好找精度不够,我朋友撷芳主人写过一本《Q版大明衣冠》,图形虽然Q,但考据是非常严谨的,足够当教科书,可以看下差距有多大。


不扯开去了,来说说苗刀吧。

我之前和马亲王伯庸写朝鲜平倭那本书时,在天涯连载的明朝平倭连载楼里,有位同学是苗刀粉丝,说苗刀出处,是这么说的:“笑死了,苗刀的前身,是单刀。苗刀的名称是到清,民国的时候才出来的,之前多叫单刀。而对于单刀,戚继光自己也写到是仿制苗刀的。”

这逻辑……苗刀名称到民国才有,前身是单刀,明朝戚继光说单刀是仿的苗刀……?

人后来又说了:“单从形制上看,单刀长刀和苗刀十分的贴近,不论从长度,宽度,形制上讲都相近,固才两者有一定的关系一说。如果不是,那为啥现在拿来练习《辛酉刀法》和《单刀法选》的统统都是用苗刀而不是单刀呢?难道还是苗刀大师YY出来的?”

决定了!我回头抡钉耙去练《剑经》!所以我的钉耙就是剑了!什么?《剑经》是棍法?来人啊,把他拖出去枪毙五分钟!

关于苗刀,我必须要说,当代就有人经历了这个玩意的起源,是当时人当事人说当时事,可谓信史。

近代刀法宗师马凤图,曾改双手刀为“破锋八式”入29军军中。其子马明达先生道:“先父…认为…称苗刀…应该就在曹锟设置苗刀营时期。当时很可能是出自对日本刀的忌讳…如沿用程宗猷、吴殳的单刀,又容易与一般的单刀混淆,于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说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浅人。”他认为这很不合适——“武人往往不学,晚近以来传统武术术语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闪赚腾挪’为‘闪展(或作‘战’)腾挪’之类,例不胜举,‘苗刀’之改当属此类。”

马明达先生又道,中央国术馆成立初,马英图、郭长生将原来传授不同的双手刀法调整,参照古谱修定一个套子,为便于流行仍旧使用了“苗刀”之名,称为“二趟苗刀”。主要刀势与程宗猷《单刀法选》大部相同。而晚清河北省内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可能出自程氏,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刘云峰”。

戚继光《辛酉刀法》源自日本,这个我们不用举证,也没得讨论。其刀制,是普通日刀形制,戚家刀是非常容易辨认的一种常见藏品。目前在国内有相当多的藏家手中有,我也有。戚将军没改制过长日本刀,只仿制了普通日本刀。


而明末程宗猷《单刀法选》,也来自日本,他说:"器名单刀,以双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吴殳则道:"今倭国单刀,中华间有得其法者,而终不及倭国之精。"但是他的这种单刀,出处是日本尺寸巨大之野太刀或大太刀,长约五尺,双手持用,和戚家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兵器。

这些,和御林军兵器毫无一点关系。御林军用的兵器,《出警入跸图》全部记载描绘在案,我们完全无需再考。

而所谓的“苗刀”,我们现在很清楚地知道,最早也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有的名头,仅此而已。而且说白了,“爱国志士”们所谓的“苗刀”,其实是源自日本刀法及日本野太刀法,其刀制也是仿自日本,要说不一样,无非是流传过程中招式和形态有了些许差异,但其刀法、刀形的核心本源,都来自日本。很早以前我曾写过一篇日本刀和中国刀的文,说过我少时习武有两位师傅均出身国术馆,那时我亦习过这种双手刀法。


马明达先生因此道:“当今海内以苗刀鸣世者不一而足…近年颇有些热闹气象。因为苗刀名气大,又有某种神秘感,加上商品经济给武术观带来的巨大冲击,于是,各式各样的‘苗刀’纷纷脱颖而出,专家们也就纷至沓来,著书立说。但恕我直言…不能证明你的苗刀货真价实。”

更可恶的是,在某刀厂的网站中,偷偷篡改史料,将“陌刀”改为“苗刀” 以达自我吹嘘的目的,手段很下作,它是这么改的:“据新唐书记载:“李嗣业,京兆(今长安),安陵人,长七尺,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苗刀。”

苗刀神话,可以休矣。

在古兵器收藏圈子里,几乎没人收藏所谓的“苗刀”,即使有长大形制的刀,也没人说这叫“苗刀”,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清楚“苗刀”是什么怎么来的。只有贩子才会出这个药给外行吃。所以,对苗刀的认识及基本概念的清晰与否,可以当成判断一个人是否熟悉中国古兵器或明清古兵器的坎。

编辑于 2016-04-11 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