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咨询,知乎无法承受之重

个案咨询,知乎无法承受之重

在知乎回答过几个有关特殊教育(包括自闭症)的问题,陆续接到不少私信或邀请,描述某个具体孩子的表现,询问“是否正常”(诊断咨询),或者“我该怎么教这样的孩子”(教育咨询)。一方面,获得这么多知友的信任,本人深感荣幸,也很想尽力帮助;另一方面,无论是关于诊断还是教育建议的咨询,都是个案工作,我高度怀疑网上这样一问一答的沟通方式,到底有什么用。无论是100字的描述“我妹妹今年18岁,可是智商有点低,但也不是智障,比平常人差一点,身体协调能力也不是很好,而且懒得很,不愿意思考,整天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什么都不愿意做。之前家里人没重视,现在都18岁,已经初中毕业了,爸妈很担心她的未来,不知道以后她能干什么。我想问问,有没有适合她的特殊教育?”还是两千字的描述(见下文引用),就算两万字,也未必提供了专业判断、提出质量有保障的诊断或教育建议所需的信息。当然了,在不了解具体情况之下,瞎猫撞着死老鼠居然猜中最佳建议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我相信撞大运不是咨询者的初衷。在特教领域十多年,我见多了、读多了因信息不充分不准确而轻率判断,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心力效果适得其反的事情。与其这样,还不如孩子爱玩什么就陪他/她玩什么。因此,在无法充分交流的知乎提问、私信中,我的建议只能是泛泛的“联系当地相关服务”、“可以试试培养自理能力呢”这类万金油。

真的,别太指望网上的所谓专家,他们没见过你家孩子,从没跟服务你家孩子的专业人士(医生教师治疗师等)共享过个案资料,也没跟你有过上百个来回的对话沟通了解情况。仅凭一个问题一封私信的片言只语,就算说得再天花乱坠,别家孩子再进步神速,对你家孩子适用吗?如果听了他们的话用在孩子身上不合适,网络专家连知情而内疚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任何后果,你真的信?如果本来不打算付诸行动只是看看他们说什么,那你问他们,不是耍猴吗?如果不问心里不舒服,问了哪怕不适合我家孩子我也算尽了力得个心安,你寻找的是心理咨询,不要找特殊教育专业人员,他们不懂也没资格做心理咨询。

我所在的学校培养早期干预硕士(重实务轻研究路线)的课程中,反复强调开展有效的个案工作必须的前提是建立积极合作关系。这个合作关系不只是家长签署的“同意服务”协议中规定的双方权责,而是从寒暄问候开始,干预师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历史、愿景、沟通方式、可用技能、家庭动力系统、社区资源……方方面面的情况,才有可能给予有效的干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也在互动中熟悉干预师的专业背景、沟通方式、角色职责和工作方法,花时间建立对干预师的信任,才有可能高保真地落实干预师带来的帮助——有研究指出,早期干预中家庭坚持不走样实施干预方案的,不到10%。要有效地让干预师的专业知识,通过家庭实施落实到对孩子的干预中,一要建立积极合作关系,二要有持续频繁的家庭-专业人员互动贯彻实施全过程。知乎上的沟通能做到这两点吗?不能。

经该知友同意授权,下面以他/她给我发的私信未例,简单说明知乎上的沟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做到什么。这位家长的描述在知乎上算很详尽的,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然而我自己都觉得我能够作出的判断和能够提供的信息都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做法,还是在本地地毯式搜索一切可以运用的专业资源,如果可以比较就比较选用,独此一家无从比较就好好利用,与专业人士共同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长远之计。

再次感谢这位私信的家长愿意分享。

发布于 2015-09-06 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