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思飨笔记
人才流失和发展陷阱

人才流失和发展陷阱

故事先从身边讲起。

我的家乡是南方一座四线地级市,因为经济水平在全省倒数,这里每年考到外地上大学的学子鲜有回来就业的,有点追求的本地人士也各使神通纷纷往大城市跳槽。

我有个做医生的亲戚,专业过硬,在我们市有点名气。但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条件,老人有更好的医疗条件,他们全家毅然迁往省会。省会的医院当然高兴咯,这不挖来了一个技术骨干吗。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办调职手续时遇到了障碍——本地医院不愿意放人。他们先是轮番派人来做工作,然后干脆耍赖不肯办手续。也亏得是我亲戚一家态度坚决,最终直接辞职走人。

还有一些后续手续,亲戚托我到人才市场帮他办。因此机会,我和人才市场的主任聊上了。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家乡留不住人才啊,你看,人才少,经济发展不起来,工资自然就低,结果人才更不愿意来了,简直一个恶性循环。我问他,政府怎么不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呢?主任摇摇头说,没用的,吸引来了也干不久,毕竟这里医疗和教育水平都比不上大城市,到时候还是想走,就像你亲戚那样。

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尤其是主任对政策的悲观预期,比现实更让人灰心。人才流失到底会对当地有何影响?政府的干预是否能起到效果?我陷入了沉思。这件事约莫两年之后,我看到了Jean-Pascal Benassy 和 Elise S. Brezis 2012年在 JDE 发表的论文 ‘Brain Drain and Development Traps’,不禁欣喜若狂,这篇文章探究的不正是那个困惑我的问题吗!

首先,作者描述了一个这样的经济:产品市场完全竞争,要素市场垄断;非熟练工人数量保持恒定,熟练工人(即人才)受工资和政策的影响流入或流出。接着,作者从经济体的规模报酬、人才带来的外部性和政策强度这三个要素入手,对人才流失现象进行动态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我们通常都假设规模报酬递减。而技术非凸性或规模报酬递增是外部性的重要来源。故此,规模报酬递减和外部性对经济起到的作用完全相反。

当人才的外部性相对于规模报酬递减效应占优的时候,意味着高技术人才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这时,随着人才数量增加,当地的实际工资水平也会提高,这一点保证了政策干预的可行性。信息产业发达,文教繁荣,技术密集的城市,通常比较符合这样的特点。

相反,当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减性占优,当地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人才数量增加反而下降。这时候,人才和普通工人的角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于是,该地的经济只会有一个均衡,政府的干预无法发挥作用。这样的情形,很像那些以传统、成熟、对技术没有那么依赖的行业为主导的城市。结合我的家乡,它主要依赖于化工和旅游业,而这些行业的颓势恐非引入高端技术人才所能挽回,从这个角度来判断,主任的悲观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从长期看,除了依赖外部性占优来保证经济是“值得被拯救的”,还需要恰到好处的政策强度。政策包括了政府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吸引人才流入等等用于增加当地人力资本积累的举措,这些举措被精炼成一个变量,其大小代表了政策强度。模型预测,存在一个区间,当政策强度落在其中,均衡是不确定的,既有可能落入发展陷阱(即工资低人才流失恶性循环),也有可能实现良性增长(工资高人才流入良性循环)。哪一种均衡被实现,取决于初始点的位置,即依赖于历史。

当政策强度高于该区间的上确界,我们获得了乐见的结果,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均衡。当政策强度低于区间的下确界,经济掉入了发展陷阱。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座城市人才持续流失,既有可能因为其产业结构较为落后,政府吸引人才的政策作用有限;也有可能是政府干预力度还不够的原因。

一言蔽之,外部性和规模报酬递减程度两个参数的大小关系决定了政策干预能否发挥作用,而政策干预的强度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因素没有被这篇文章所考虑,在模型设定上,可以扩展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采用 OLG 的框架,把不同工人的技术水平内生化,会不会得到更有洞见的结论呢?不过,正如作者所说,作为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编辑于 2017-08-27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