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相关的近年科普新书汇总【内地出版篇】

神经科学相关的近年科普新书汇总【内地出版篇】

新年好。2016年快要结束了,今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出版了第一本实体书,更重要的是学术研究上也得到了一些突破,而且还去日本浪了三个多月。

但东跑西跑也导致我今年基本没看什么书。

我看书基本不管别人的评价,因为每个人的背景和喜好都有些不同,说不定大家都说晦涩难懂的我因为有一些基础反而读着刚好合适,有人可能觉得太浅反而刚好适合入门者。总的来说,只要是新书,我都会去扫一眼,同时也在其中吸取教训。

这个书单我已经想了很久了,想汇总一下近年(主要是2010以后)的新书。估计一时不会结束的。暂时准备分为「内地出版篇」「英文only篇」「繁体字出版篇」以及有可能会写的「日本出版篇」。这里是第一篇,内地出版篇

这里我想收集一下今年内地出版的和神经科学的科普书籍。可惜的是,现在市面上的新书都为引进翻译。这当然有好有坏。坏处在于,(1)神经科学的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很快,等内地引进又翻译结束时,有些可能已经并不是最新的内容了(2)国内的神经科学英翻中翻译大多不是专业人士,(除了因为翻译很花时间以外,另外一个大问题是,出版社给的稿费也极低)至少今年之前我阅读过的中文翻译版我都不太喜欢。如果能读英文必然选择英文。

不过,今年我也强烈觉得内地的出版社真的对神经科学开始重视了,这些书的质量也明显比之前的好很多,希望再看完这个列单的新书后我的这些偏见能够改观。

好处当然也有,(1)中文版更便宜(2)引进的往往都是在国外卖得比较好的,成为一个滤网,让我等选择困难症患者更好选择:看到进一本就买一本。

所以这里列出的书籍,大多我还没有看过(2016年12月25日),但准备今年过年是回去扫荡。有看过的,我会逐渐加上评论。并分为:「推荐给所有人」「推荐给聪明人」「只推荐给想烧脑的聪明人」。大家要是已经看过,请在下留下评论,我会添加到这篇专栏中。

遗憾的是,内地对用「神经科学」这个词还不怎么使用,寻找相关的书籍,主要围绕「心理」和「认知」这两个词。

神经科学相关,内地的出版社/商我比较喜欢的是中信出版社和湛庐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也出不少和神经。(博集天卷出了我的书,利益相关,这里就不谈)(这不是软文哈)

下面的每一本书的题目就是豆瓣链接。大家可以去看看更多的信息。

从官方介绍里抠出来的信息都在题目下方引用了,你估计会和我有一样的感慨:「科普书籍的宣传语都是套路」。

我擦居然忘记加@华沙 的新书。

《看脸》(2016年10月)

[中] 华沙 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看脸”的世界,我们到底在看什么?知乎神经学、心理学大神华沙开启全新看脸思维的必读书。前沿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心理学博士科学解读人类拼颜值、外貌控背后的秘密。

阅读面孔似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在看脸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看脸这件看似肤浅的事情其实有着深刻的科学依据,面孔能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

一张面孔好看与否,到底依据什么样的判断标准?除了先天因素,还有哪些东西会构造我们的面容?怎样让自己的面容更加吸引人,提升在他人心中的印象?读完这本书,这些你困惑已久的问题将迎刃而解。掌握外形优化的根本技巧,让你看上去更有吸引力。

我一直特别羡慕华沙,因为他的研究主题特别容易安利给大众。这样既能够兼顾专业和科普实在是太好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华沙的科普远比我的更为专业。非常推荐给大家。

《社交天性》(2016年6月出版)

[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Lieberman) 著,贾拥民 译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2016年12月)

[美] 格雷戈里·希科克(Gregory Hickok)著,李婷燕 译

在《镜像神经元》这本书中,神经科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重新研究了镜像神经元的发展过程,广泛收集了各种观察证据,对如日中天的镜像神经元理论进行了大胆质疑,并提出了对镜像神经元功能的新解释。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我给这本书写的推荐语是:

「镜子,镜子,告诉我什么是最有趣的神经科学理论?」「当然是镜像神经细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我们人类是如何创造出璀璨文明的?是交流。交流的本质又是什么?可能你会回答是语言,但看完这本书就会知道,其实语言只是载体罢了 。请不要被这么专业的书名给吓跑——其实它深入浅出、解释清晰易懂。当然,我只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有动力去了解真相的人。

下面是迈克尔·加扎尼加的三本书。

先写在前面,我不喜欢这个作者。因为就是他让「左脑右脑」这个错误的神经科学知识传播出去的。即使他本意不是如此,也不应该在书中不断强调。


@大地 评论到:『葛詹尼加(思家备注:葛詹尼加是台湾对「加扎尼加」的翻译)确实高产,但人类对于大脑的了解仍然太少,所以他的科普书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逻辑分析、推理、想象等内容;尤其是对于胼胝体切开患者的研究,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患者的认知、感觉差异、意志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被人们断章取义、曲解、过度渲染以用来推销左右脑锻炼课程、课件等产品也是没辙。浮夸、焦躁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不少公众号都透着一股传销风,似乎一天没跟紧就会落后于整个世界。


他的繁体版《大腦、演化、人》这本书也行,只不过科普书的通病都是有点啰嗦。

更感兴趣的还是直接看《认知神经科学 (豆瓣)》第三版吧。

里贝特40年心血的研究浓缩在《心智时间》这一本薄薄的书中。

苏珊演讲稿整理的非常薄的书《人脑之谜》比较精炼易懂。』

(思家注:《心智时间》不算是科普书籍)

《双脑记》(2016年2月)

[美]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Gazzaniga) 著,罗路 译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

在《双脑记》一书中,加扎尼加讲述了自己充满激情的科研人生,以及一段历时半个世纪的探索之旅:大脑的两侧半球是如何分工与合作的,人类的意识又是产生于何处?加扎尼加以一个关于人类意识本质的伟大发现为背景,以“科研是如何做成的”为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友谊、人生的迷人故事。

《人类的荣耀》(2016年8月)

[美]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著,彭雅伦 译

是什么让我们独一无二,成为万物之灵

开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著名思想家加扎尼加被誉为“脑科学界的斯蒂芬•霍金”。在本书中,他集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人类本质进行了一场细致而深入的解剖,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将人类引以为豪的大脑中的各种功能一一道来,试图找到让我们变得与祖先截然不同,成为会思考、有感情的人类的关键所在。

《谁说了算?》(2013年7月出版)

[美] 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 著,闾佳 译

左脑右脑谁说了算?是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决定?人该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吗?开创认知神经科学的著名思想家加扎尼加被誉为脑科学界的斯蒂芬•霍金。他在这本书里用“睿智而不夸张”的语言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由意志问题,讲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的进化以及自由意志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本书还涉及物理学、社会学中那些会决定“我”的部分。

作者迈克尔•加扎尼加在本书中用“睿智而不夸张”的语言从脑科学的角度阐释自由意志问题,讲述了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意识的来源、社会意识的进化以及自由意志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是大脑整体运作的结果,既有从上而下也有从下而上的机制。

当代伟大的思想家、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智囊团成员。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圣哲研究中心主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揭秘左右脑分工模式,让“左脑”“右脑”成为日常用语,让脑科学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联姻生物学与心理学,开创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纽约时报赞誉:“加扎尼加之于脑科学研究,堪比斯蒂芬•霍金之于宇宙论”。

《让大脑自由》(2009年11月出版)

[美] 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 著;徐娇 编;杨光,冯立岩 译

约翰•梅迪纳博士为大脑总结了12条黄金定律,将深奥的脑科学用最幽默、通俗的语言写出来,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才能做到。因此,他被广大读者评为“最会讲故事的脑科学家”以及“最会与大脑打交道的幽默老头”。作者创作的本意是想把脑科学用最好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让人们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大脑。
  • 定律1:越运动,大脑越聪明
  • 定律2:大脑一直在进化
  • 定律3:每个大脑都不同
  • 定律4:大脑不关注无聊之事
  • 定律5:短期记忆取决于最初几秒间
  • 定律6:长期记忆取决于有规律的重复
  • 定律7:睡得好,大脑才会转得好
  • 定律8:压力会损伤你的大脑
  • 定律9:大脑喜欢多重感觉的世界
  • 定律10:视觉是最有力的感官
  • 定律11:大脑也有性别差异
  • 定律12:我们是天生的探险家

《愉悦回路》(2014年11月出版)

[美] 大卫•林登(David J. Linden) 著,覃薇薇 译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快乐?为什么戒酒、戒毒、戒赌这么难?为什么有些人抵抗不了性的诱惑?为什么慈善也上瘾,运动会叫人欲罢不能?...
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构成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神经化学基础。林登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延伸到相关领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脑神经细胞的固有认识。在本书中,脑神经科学家将为你解析,愉悦回路如何重塑人生。

《第七感》(2013年5月出版)

[美]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 著,黄珏苹,王友富 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英文原名:Mindsight: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副标题: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新观念

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解释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讲述了心理和大脑的协同作用。将古老的冥想实践与现代神经科学、心理疗法进行了整合,揭开了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的神秘面纱。《第七感》指导我们如何掌握第七感这项技能,让读者了解,其实我们有比自己想象的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心理、大脑、人际关系,甚至是某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心智社会》(2016年12月出版)(这本书还没有上豆瓣)

副标题: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美] 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机械工业出版社

30年前的这本书里,他预言了一切我们现在看到的事物,机器学习、虚拟现实(VR)……《心智社会》——人工智能领域耀眼遗珍。

《谷物大脑》(2015年5月出版)

[美] 珀尔马特,[美] 洛伯格 著,温旻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额...这本书没有一个简介能让我不吐槽的,所以我这里就不贴了。不过我身边确实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无麸质饮食法」,有时间我会去看看这本书然后跟大家吐吐槽。

@张英锋 评论了这本书:「《谷物大脑》这本有问题,有些关于饮食健康的观点还没得到验证,甚至可以说是伪科学的。」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一个丛书系列『“意识与脑”当代意识神经科学经典译丛』 共有4本 “意识与脑”-当代意识神经科学经典译丛。但总的来说豆瓣评价都有点低,不过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回去书店翻翻看看。

《触碰神经》 2015年8月

[美]帕特里夏·丘奇兰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意识与脑》 2015年3月

[美]克里斯托弗·科赫,李恒威、安晖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贪婪的大脑》 2013年10月

[英]丹尼尔·博尔 ,林旭文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PHI:从脑到灵魂的旅行 》2015年1月

[美]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 ,林旭文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还有个丛书系列,叫「华章心理-脑与认知」。一共有五本,这里是豆瓣链接:华章心理-脑与认知 (安人心智)。我没有全部看完,只翻了其中三本。个人感觉是,水平有些层次不齐。这到和豆瓣的评价有些类似,感觉有些遗憾。大家可以去看看电子版。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2015年1月出版

[美] 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 著, 洪兰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在英美很有名,我有英文版的,还没有看完。但对神经可塑性感兴趣的,请不要错过这本书。

可惜的是,内地的译名让我觉得有点cheesy,完全没有译出原书名的有趣之处「那个不断改变自己的大脑」。

中文版一共有4个版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的是台湾的译本,2008年出的。一般来说,我发现台湾的译版都还不错,因为翻译脑科学的往往都是脑科学专家,而且出版非常及时。还希望内地的出版社能够快快超越台湾的,我不想每次都几千块钱从台湾买了空运了。

《脑内乾坤》2015年1月

[英] 安妮·莫伊尔 [英] 戴维·杰塞尔 著, 洪兰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大脑也有性别

使男女各有所长的正是大脑,这个掌管我们情绪、主宰我们一切的总指挥,它的建构是男女有别的。男女大脑的基本生物学差异,并非后天人为的角色塑造,也不依赖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是与生俱来的。


在受孕的最初几周,胚胎是没有男女性别之分的,受孕6周的胎儿将因其大脑与体内荷尔蒙的相互作用,决定其性别。如果一个基因是XX的女性胚胎,在6周时接触到了男性荷尔蒙,那么孩子出生后就会是男孩;反之,即使基因是XY的男性胚胎,如果没有接触到男性荷尔蒙,也会以女孩的身份降临人世。

《上脑与下脑》 2015年1月出版

[美] 斯蒂芬 M. 科斯林 [美] G.韦恩•米勒(G.Wayne Miller),方一雲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过去半个世纪,流行文化让我们相信左脑与右脑决定着不同的性格特征。我们通常认为右脑发达的人有艺术气质,而左脑发达的人逻辑性强。但左右脑的区分实际上是缺乏科学证据的。
在这本对人格研究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书籍里,世界顶级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 M. 科斯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自己的全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上脑和下脑是如何共同协作的。他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为上脑和下脑,下脑负责对信息分类整理,上脑负责根据整理过的信息制订和执行计划,而根据对上脑或下脑的使用偏好,可以把人的认知模式分为四种:
如果你习惯同时高度使用上脑和下脑,那么你就是行动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下脑,却不喜欢使用上脑,那么你就是感知者
如果你习惯高度运用上脑,却不喜欢使用下脑,那么你就是刺激者
如果你上脑和下脑都没有高度使用,那么你就是适应者
认知模式不但影响你的感觉、思维和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你和伴侣、朋友及合作伙伴的关系。一旦了解了自己的主导认知模式,你将发现提升自我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新办法。

《心思大开》 2015年1月

[美] 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著, 洪兰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是谁?大脑如何处理恐惧?为什么音乐会让人感动?我们怎么读懂别人的表情?爱和性的神经化学机制是什么?新奇的点子是从哪里来的?大脑本身的生化物质与市面上毒品是否有相似性?
作者讲述了一连串妙趣横生的亲身经历,以及通俗易懂的脑科学知识,让你不必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也可以知道自己情绪和行为背后大脑的秘密生活,例如——
为什么你会笑?为什么你有时在不恰当的时候笑了出来,即使你并不想这样?他人怎么理解你这个不恰当的笑容? 这个过程的神经化学基础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性格、弱点与欲望,更让我们知道大脑各种模块的运作如何构成不同的生命样貌,最终让我们明白大脑科学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人格和其他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而自我提升,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生活。

《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 2014年10月

[美] 大卫•迪绍夫 著,陈舒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个的简介我没怎么看懂... 大家自己去豆瓣上去看吧。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2016年1月

[美] 承现峻 著,孙天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书名:Connectome: How the Brain’s Wiring Makes Us Who We Are

基因组让你成为人,连接组让你成为你。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早就清楚这一点,但科学家一直没有弄明白人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承现 峻认为,它就藏在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中。连接组(connectome)是指神经系统中神经元连接的总和,是遗传和生活经历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点。

承现峻的文字优雅清晰,富于幽默感,他在书中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基础知识,以及连接组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项工作如同攀登科学界的珠穆朗玛峰,如果成功,将为个性、智能、记忆等的研究提供基础,对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产生极大影响,人工智能也将由此获得希望。

(这本书是评论区 @FLUYT 推荐的)

总的来说

暂时就更新到这里。圣诞晚餐也结束了,我回去睡觉啦。起床后想去牛津赶boxing day的购物~

大家要是已经看过上面的书,或是有什么新书我miss掉的,请在下留下评论,我会添加到这篇专栏中哦!

编辑于 2016-12-26 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