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而出:预防霸凌、人际矛盾和暴力》家庭手册

引言

亲爱的家庭成员,

您的孩子正在上一堂讨论预防霸凌和人际暴力的课。在未来的几周里,他们会讨论:

  • 识别各种各样的霸凌行为
  • 避免或阻止霸凌的有效途径
  • 如何据理力争——挺身而出——反抗霸凌
  • 如何为霸凌受害者发声
  • 如何接受或为他人提供辅导
  • 如何有效沟通
  • 如何在必要时求助

烦请您花一点时间来阅读本手册。它将帮助您的家庭更好地利用学校介绍的观点。

请在家中讨论这些观点。许多家庭发现,本课程传递的内容适用于所有人。毕竟,我们都希望生活中少一点冲突和矛盾。

此致敬礼,

希尔·克雷泽尔(Sherryll Kraizer)博士

霸凌

所有儿童都会以某种形式遭遇霸凌、恐吓及人际矛盾。儿童在同辱骂、挑衅、排挤等行为抗争时,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结交朋友,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礼和粗暴。任何形式的霸凌都是虐待的一种,同时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关心他人、如何融入社团或集体的机会。

霸凌的形式多种多样:身体霸凌、精神霸凌、语言霸凌或者以上内容的组合。霸凌可能是一个儿童欺凌另一个儿童,可能是一群儿童欺凌单一儿童,也可能是一群儿童欺凌另一群儿童(帮派)。霸凌与其它侵害形式和虐待类似,它包括:

  • 力量失衡
  • 受害者和施害者存在情绪基调上的差异,前者窘迫畏缩,后者冷静仿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 强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施暴者对受害者的心情和感受缺乏关注
  • 缺乏同情心
  • 欺凌过程不断循环,并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恶化升级

施暴者往往本身也是受过欺凌或虐待的儿童。有时这些儿童经历了自己无法适应的生活状况,这让他们觉得生活已经失控并深感无助。这些儿童可能不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可能无法融入集体当中,也可能无法满足家人或学校的期待。这些儿童通过霸凌来找回自信心和成功感,通过控制他人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填补内心的无力感。

谁是受害者

并非所有儿童都有同样的几率成为霸凌行为的受害者。更容易被找麻烦的孩子多具备下列特质:

  • 自尊心较低
  • 敏感不安
  • 缺乏社交能力,不理解社交暗示
  • 爱哭或易心烦气躁
  • 不能为自己抗争或出头
  • 异于他人的身体特征
  • 没有能够支援自己的家人或朋友

有的儿童似乎真的是自讨苦吃。这些儿童会挑衅施害者,怂恿施暴者找自己的麻烦,这些儿童往往不知道何时停手,也无法在力量平衡转向施害者时有效地捍卫自己。

不受欺凌的儿童通常具备较好的社交和矛盾管理能力。发生冲突时,他们更愿以非对抗性的和平方式来维护自己。他们会做出让步,并提出替代性的解决方案。这些儿童对他人的感受更敏感,同时也最善于化解争端并协助其它儿童获得帮助。

如果你的孩子遭遇霸凌

当你得知自己的孩子成了霸凌对象,你可能想马上保护自己的孩子然后去和侵害者对峙。你可能觉得没面子,想让孩子坚强地走出去和欺负自己的孩子打一架。你可能也觉得无助。但这些想法都没有帮助。

你应该尽可能多地获取霸凌的信息。避免责备任何人,包括施暴者或施暴群体。检查一下自己孩子的行为和互动风格。问问自己对孩子了解多少,自己该如何扭转眼下的局面。

如果你打算联系施害儿童的家长,切记对方很可能有抵触心理。时刻不忘你的目标是为所有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且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环境,而不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我们也为你的孩子提供了几条建议:

  • 和施害者谈谈有什么替代性的解决方法。
  • 不要反唇相讥,从施暴者身边走开,如果施暴者不肯罢休,要向其他人求助
  • 附和施暴者的观点,说:“你说的对。”
  • 走开
  • 要坚定

角色扮演

孩子从实践中学习。角色扮演能让孩子亲身体验预防霸凌和人际矛盾。通过角色扮演引入概念,然后将概念转化为技能。通过模拟不同场景让孩子练习应对霸凌的不同做法,可以将上文提出的观点从概念——或理念——转化为牢记于“身心”之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技能。

这类似于知道怎么骑自行车和真的会骑自行车之间的区别。融入讨论和其它活动后,角色扮演能够帮助孩子将这些技能烂熟于胸。角色扮演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在思考了自己或他人的立场后采取行动。

角色扮演的教学过程从讨论开始,然后真实模拟某一场景,将学过的概念运用于真实场景当中,然后教导儿童使用概念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经过你对孩子的指导以及对孩子的帮助,孩子往往会越做越好,并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

如果你的孩子是施暴者

每个家长都不希望听到这个消息——自己的孩子表现得像个恶霸。得知这件事后,你首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请勿剑拔弩张,给自己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件事。例如,“先不要给我的孩子下定论,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要真正倾听对方描述的来龙去脉,切记这次谈话的本质是你孩子的发展,而非对方的描述方式。

就算孩子有攻击性的举动或者表现得像个恶霸,切记这类行为很可能是源于孩子受到了情感上的伤害。应该查明孩子同他人互动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霸凌行为。

在交流时,不要责备孩子。不要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你和孩子的谈话应专注于以下几点关键内容:

  • 无论是我们的家庭还是社会,霸凌都不可接受。
  • 如果你觉得郁闷、愤怒或者暴躁,可以尝试做这些事。
  • 记住要角色扮演,试试新的做法。
  • 问一下,我该怎么帮你做这个呀?如果你发现自己在学校再次卷入这类场景,你能找谁帮忙呢?
  • 如果暴力或霸凌持续发生,具体说明将有那些结果。
  • 当孩子想谈谈霸凌的时候,请做好倾听的准备。
  • 你想制止霸凌行为,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教导并奖励孩子做出更恰当的举动。

预防霸凌

从孩子和别人进行互动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当教导他们不要欺负别人也不能被别人欺负。我们要展示出恐吓、人际矛盾和暴力是可耻的。我们要主动向孩子提供抚慰的话语,限制并改造孩子的行为,教导孩子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愿望。只靠自己,儿童是学不会解决这种问题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法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

学前儿童开始骂人或者使用不雅词语时,成年人必须及时并持续地进行干预。儿童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排挤。如果孩子说:“她不是我的朋友,她不能来我的聚会。”你应该回答:“你不非要今天和她做朋友,但如果让她难过就不好了。”

在小学初年级,小圈子和小团体可能以极端排外且残酷的势头发展下去。我们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对待别人。你觉得当你告诉她不带她一起玩时,她会有什么感受?小孩子不用和所有人在一起玩,甚至不用喜欢所有人,但绝不能残酷地排挤其他人。”

取笑、捉弄和其它形式的霸凌行为必须在早期加以辨认。我们必须明确告诫孩子:“不能这么做。想想她的感受。你应该怎样支援她,让其他孩子知道这样对待她是不对的呢?

不是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儿童在改变其它儿童行为举止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请教育你的孩子维护其他遭遇霸凌的儿童。

求助资源

家长往往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麻烦,他们会向家长求助,而且家长认为孩子一般就是这么做的。然而家长应该为三种情况做好准备。第一种情况是,儿童有时会沟通不良,而大人会听不进去他们想表达的话。第二种情况是,我们不是总能做到耐心聆听,我们也不理解孩子必须要说的话。最后一种情况是,孩子有时需要知道在亲戚家或者在亲戚家外有哪些求助资源。

《挺身而出》课程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沟通,让孩子知道如何在需要帮助时寻求帮助。在帮助孩子进步时,你可以这样问他们:“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你想找我说说,你该怎样吸引我的注意呀?”“你怎么确定我听懂并且理解了你的问题呢?”“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或者我不理解你的问题,你该怎么办?”

帮你的孩子制作一个求助人列表。要保证孩子知道如何联系这些求助人。有时我们还会面临这样一种现实情况,即孩子希望和别人聊自己的问题。孩子对于获取帮助——无论是从我们还是他人处——知道的越多,我们对孩子成长中的安全和健康就越有信心。

“没有秘密”原则

“没有秘密”原则——本课程的初期授课内容——是教育孩子的关键内容之一,因为恐吓和保密会让小孩子对霸凌和其它虐待行为(特别是由其他大孩子或成人引发的此类行为)闭口不谈。本原则是保护小一点的孩子的重要内容,我们强烈推荐你在家中使用本原则。

“没有秘密”原则是你和家人达成的协定,你们之间不再有秘密(甚至是在家庭之外),如果有人让你的孩子保密,你的孩子应该说:“不,我们家里不保密,我要告诉大人。”小孩子也可以简单说一句:“不,我要告诉大人。”

可以有惊喜。惊喜是使人开心并且迟早要说出来的事,而秘密则永远不能告诉别人。儿童很快就学会了两者的不同,到了4岁,儿童如果被要求要保守一个生日礼物的秘密,他/她就会说:“这不是秘密,而是惊喜。”

小孩子常常分不清保密和悄悄话。要给他们解释清楚,把一件事告诉唯一一个你想告诉的人和保守一个秘密是不同的。秘密是绝不告诉其他人的承诺。

到了5、6岁,儿童可以学习有许多被要求保密的方式。有一个孩子们很喜欢的游戏,就是不用“秘密”这个词语来让妈妈爸爸保守一个秘密。例如,如果有人说了下面的话,你该怎么做:“这事只有你我知道。”“你保证不告诉其他人么?”“你不必告诉你爸妈,我以后告诉他们。”“我们不告诉他们我们的小游戏,对吧?”在面对这些要求时,孩子应当回答:“不,我不会保密的,我要说出来。”

到了7、8岁,保密已经是孩子和朋友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孩子也不愿放弃保密。包括友情俱乐部、秘密纽带、誓言、约定等等。关键是,我们允许同龄人之间保守秘密,但决不允许孩子为任何年长者保密。

如果有人要求孩子保密,无论是否使用了“秘密”这个词,只要孩子觉得这个要求令人费解、很奇怪或者并不情愿,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选择说:“我真的不喜欢保密,我也不想现在开始这么做。”或者“我不喜欢这个主意,我们干点别的吧。”或者“我现在想回家。”

隐私和秘密不一样。隐私是你自己独自处理或面对的事。秘密是你由于约束而无法告诉别人的事。隐私尊重个体需求。秘密则引发羞耻,让儿童在需要帮助时无法求助。必须让儿童了解两者的区别。

目录索引

官网地址

编辑于 2017-02-18 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