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生态秦岭
朱鹮保护概况

朱鹮保护概况

朱鹮是一种圣洁、珍稀的涉禽,被世界鸟类保护联盟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朱鹮是和大熊猫一样的孑遗物种,曾是东亚广阔大地上繁盛活跃的鸟类,可在20世纪80年代仅在中国的秦岭南麓有少量的野生种群分布。这个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古老之鸟”,30多年前在地球上近乎“灭绝”,从“发现”、“复活”、“保护”、“繁殖”、“兴旺”,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最终取得拯救工作的圆满成功。这一“奇迹”,令整个世界感到欢欣鼓舞。

“东方宝石"——朱鹮


【保护级别】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名录:Ⅰ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EN);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物种


朱鹮,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被誉为“东方宝石”。朱鹮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栖息地大量丧失,野生朱鹮种群一度被认为灭绝。1981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7只野生朱鹮。从此,这一极度濒危物种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保护。

朱鹮在国外的灭绝

朱鹮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物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930年,朱鹮在我国曾见于14个省份。朱鹮的生存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是衡量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的“代言鸟”。随着世界工业的迅猛发展,受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朱鹮的数量越来越少。195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洋县采获2只标本;1958年,在甘肃省康县获得2只标本;1964年,在康县采到最后一只标本。1963年,苏联境内最后1只朱鹮在哈桑湖灭绝;1979年,朝鲜半岛内的朱鹮在板门店销声匿迹;2003年,随着日本境内最后一只朱鹮“阿金”的死亡,关于朱鹮的信息就此消失。

中国寻找朱鹮的步伐

寻找濒临灭绝的朱鹮,世界再次把希望寄托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期,寻找朱鹮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学家踏遍了祖国大半河山,却始终没有发现朱鹮的身影,但就在科学家绝望之际,奇迹出现了。1981年5月23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受托组成科考队来到洋县姚家沟,发现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这个消息引起全球的关注,朱鹮保护事业的大幕也就此拉开。

朱鹮在洋县的保护

发现朱鹮踪迹后,陕西并没有采取圈养的保护方式,而是在发现朱鹮的活动区域建立保护区,让它们自然繁殖。1981年8月,洋县政府发布通告,禁止在朱鹮活动区开矿、狩猎、砍伐林木。1983年,在朱鹮保护区以引导方式鼓励农民加强朱鹮夜宿地生态环境保护,并扩大和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天然湿地和冬水田,同时严格要求当地群众不在朱鹮觅食的稻田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措施提高了朱鹮的存活率。

蛇、老鹰等都是朱鹮的天敌,育雏期的朱鹮最易受到它们的攻击。每年3月至6月朱鹮的繁殖期,陕西省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都派专人在每棵有朱鹮巢的树下搭建观察棚,进行24小时监护;树干上涂抹黄油并安放防刀片架,阻止天敌对朱鹮的攻击。为防止幼鸟落巢摔伤,每个巢下还悬挂着安全网。

与此同时,陕西开展的朱鹮人工繁育研究,对朱鹮遗弃或者无力孵化的卵进行人工孵化,攻克了朱鹮人工繁育的孵化关、育雏关。得益于多种保护措施,朱鹮种群数量从1993年后开始明显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从2004年开始,野生朱鹮每年成功繁育幼鸟数量突破100只大关,2011年以来这个数字增长了一倍。

朱鹮的异地繁殖

朱鹮野外种群复壮,需要朱鹮飞向更远的地方。为扩大朱鹮新的栖息地,避免因一个地区发生流行疾病,导致朱鹮种群遭受灭顶之灾,同时也为朱鹮适应从亚热带气候过渡到北温带气候,为朱鹮放归自然提供一个理论依据,陕西启动了朱鹮异地繁殖。

2001

经过多方论证,陕西决定调运30对朱鹮到秦岭北麓的陕西省楼观台开展异地饲养繁殖试验。

2002

2002年3月3日载着60只朱鹮的车队安全抵达目的地,迈出朱鹮保护工作的重要一步。

60只朱鹮,老、中、幼鸟数量各占三分之一,按1:1雌雄比例搭配。60只朱鹮在楼观台不仅全部成活,而且实现当年繁殖的26只朱鹮全部成活,创造了涉禽当年引进当年繁殖的奇迹。

2003

朱鹮繁殖育雏成活48只,使朱鹮数量翻了一番;

2004

朱鹮育雏成活42只,自然繁殖创造了一对朱鹮繁育4只小朱鹮的历史纪录;

2005

朱鹮育雏成活52只,开展朱鹮“亲鸟代育”试验取得成功。

2007

2007年,楼观台人工饲养朱鹮近300只,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朱鹮人工饲养基地,为朱鹮回归自然提供了稳定的种源。

2007年,国家启动朱鹮野外放飞实验获得成功,迈出朱鹮回归自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我国朱鹮拯救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繁育向注重野化放归的历史性转变。

2007年5月31日,26只朱鹮在安康市宁陕县寨沟村放飞,引起世界众多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的关注。26只完全人工饲养长大的朱鹮舞动双翅,穿过农田,越过高山,飞向大自然的怀抱。当年,放飞的朱鹮有2对成功配对,2008年繁育成活3只朱鹮宝宝,成为全球首例异地野化放飞的子一代朱鹮,标志着朱鹮回归自然获得阶段性成果。

2008

10只朱鹮从陕西引进浙江,在德清下渚湖湿地实施朱鹮易地保护与浙江种群重建项目;

2013

2013年6月23日,32只朱鹮“定居”铜川耀州区柳林林场,于2014年成功配对的两对朱鹮繁育了2只小朱鹮,这意味朱鹮在秦岭以北自然生存能力没有问题,就此开启了朱鹮在秦岭以北的回归之路。

2014

2014年11月12日,33只朱鹮在浙江实施了放飞。2014年9月18日,30只朱鹮在陕西宝鸡市千阳湿地放飞成功。

2015

2015年11月10日,河南省放飞18只朱鹮;

2016

2016年11月2日,10只朱鹮在四川落户……

朱鹮保护机构的建设

1981年5月23日,中国科学家刘荫增先生带领“中国朱鹮专题考察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陕西省洋县发现了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立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陕西省林业厅和洋县政府迅速组建了朱鹮保护小组、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时刻关注这7只朱鹮动态、生活习惯,为后来朱鹮的人工饲养打下了基础。

洋县政府还发布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鸣枪狩猎,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砍伐树木,不准开山放炮、毁林开荒,不准在朱鹮觅食区稻田使用农药化肥。

1993年,原林业部发布了《朱鹮拯救工程计划》,提出了朱鹮保护拯救措施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年9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逐步将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组织机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构建了长效保障机制。

发现朱鹮后,是把朱鹮饲养起来还是就地保护始终争论不断。陕西采用就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保护。从1990年开始,陕西利用野外救护病伤个体为种源建立人工种群,开展朱鹮人工饲养繁育研究。1993年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2000年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2004年野化放飞试验成功。目前,朱鹮野外种群已有6处,人工种群已发展到19处,其中日本5处、韩国1处。

朱鹮的野化放飞

朱鹮人工饲养种群扩大以后,科研人员开始了朱鹮野化训练过程。

2004年-2006年,陕西在洋县华阳首次开展了朱鹮野化放飞实验研究并获得成功。2007年在宁陕县寨沟首次朱鹮异地野化放飞成功。2013年-2015年先后3次在铜川、宝鸡放飞朱鹮92只,并首次在秦岭以北地区野化放飞成功。

要想让朱鹮在野外生存下去,就必须处理好其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对朱鹮分布区50多个乡镇近1万亩受损农田、森林、库塘湿地进行了生态补偿;先后资助当地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整修道路、修建桥梁、安装农电线路、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等难题,使朱鹮栖息地的16个村8000多人在保护中受益。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朱鹮活动区群众自觉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双赢、人与朱鹮和谐相处的保护模式。

作为友好使者,朱鹮飞出秦岭飞向世界

朱鹮野化放飞工作的成功开展,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日本和韩国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国礼”朱鹮


经过30多年的抢救性保护和繁育,朱鹮种群数量从7只发展到2000余只,并在国内的陕西、河南、浙江等省区相继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和野生种群,此外朱鹮还先后作为“”国礼“”走出国门,前往日本和韩国安家繁衍。

1981年10月,日本与中国确立了协力拯救朱鹮的意向。1985年10月,应日本请求,朱鹮“华华”第一个跨出国门,在日本佐渡饲养中心安家落户。此后,陕西省又先后4次向日本赠送了7只朱鹮。2008年8月,应韩国请求,我国向韩国赠送了一对朱鹮“洋洲”和“龙亭”。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也先后多次赴日本、韩国传授朱鹮饲养繁育技术,协助朱鹮在日本、韩国相继繁育成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保护、拯救濒危动物方面的国际声望。目前,朱鹮已在国外繁育成功400余只。

30多年来,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积极开展朱鹮拯救保护工作,建立了观察站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野外巡护监测、人工投食、防御天敌等措施,促进野生朱鹮种群繁衍壮大。2014年,朱鹮种群数量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分布于陕西、河南和浙江三省的15个区县。2015年7月3日,国家林业局和陕西省政府将32只朱鹮在秦岭以北的铜川市柳林林场成功放飞。这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特别是珍稀濒危鸟类保护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恢复朱鹮的历史分布区、进一步扩大其栖息地范围、保护朱鹮摆脱濒危状况的一次重大尝试。

1981年,日本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把最后6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同时,也向世界宣告日本野生朱鹮从此绝迹。朱鹮相继在其主要分布国家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消失,引起世界的震惊。同年5月,我国在陕西洋县发现了全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由于当时朱鹮数量特别稀少,早在1960年,被世界鸟类保护联盟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1994年11月3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的《国际濒危动物等级标准》,朱鹮被列为“极濒危动物”;1994年,国际资源联盟将朱鹮列为世界上最稀有的5种鸟类之一。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名录,朱鹮被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7年,我国人民把朱鹮评为“我最喜爱的10种动物”之一;2002年,国家林业局将朱鹮列入15种重点保护物种的第二名。

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视察朱鹮保护工作时指出:“朱鹮保护非常成功,为国家、科学界争了光。”世界鸟类保护联盟专家组主席柯德尔在洋县考察时说:“中国在朱鹮方面做得非常优秀,我想到的你们都已经做到了,真了不起!”,1999年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国际专家高度评价:“中国朱鹮保护,在世界濒危物种保护领域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真是奇迹啊!这是秦岭创造的奇迹。秦岭山麓良好的生态环境,茂密的森林,原始一季耕作的水田,美丽的朱鹮生存的良好环境。

洋县朱鹮在日韩繁殖成功

日本人把朱鹮视为“神鸟”,但已频灭绝,他们千方百计将残存的几只捕获后保护起来,当中国发现朱鹮之后,他们热切希望中国朱鹮与日本朱鹮联姻结婚,以期繁殖传宗接代,中国政府分别于1985年12月20日、1994年9月27日,借给日本3只朱鹮(雌1雄2),进行合作繁殖,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因日本朱鹮已全部老化,中国朱鹮正是年轻力壮,“老夫少妻”或者“老妻少夫”都难以生育,当那些“老太爷”、“老太婆”死亡之后,2003年日本政府无奈地向世界上宣布“日本朱鹮灭绝”的沉重消息……

1985年,中、日两国为共同保护朱鹮签订了《中日共同保护朱鹮计划》。1999年,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日,为日本人民带来了两只友好大使——朱鹮“友友”和“洋洋”。中日两国间的“朱鹮外交”自此开始。

以洋县地名命名的朱鹮不仅把中国人民、洋县人民的友谊带到的世界各地,更在那里成功繁殖、孕育后代。

2000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金秋访日,千里迢迢带了一位“新娘美美”远嫁日本,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喜悦,这不仅因为朱鹮是日本的天然纪念物和宗教的象征,还因为日本境内的野生朱鹮已经灭绝,而在日本的佐渡朱鹮保护中心,也缺少雌性朱鹮,繁殖成了问题。2007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期间,代表我国政府向日本赠送了来自陕西洋县的一对朱鹮“华阳”和“溢水”,至此,陕西朱鹮第3次荣当“中日友好使者”。日本媒体曾欣喜地将其称为“朱鹮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献礼”。中国朱鹮专家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去了日本的,他们在日本的佐渡朱鹮饲养中心,利用中国送给日本的朱鹮,尽心尽力的进行科学指导和教授,逐步适应了当地的人工饲养新环境,它们个个身体健康,没有辜负中日两国人民的希望,婚配、产卵、孵化、出壳,新一代的小朱鹮在日本迭次出世了,经过了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繁殖了近400只。

朱鹮在韩国被指定为第198号国家重点保护物种(韩国称天然纪念物),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之后完全灭绝。2008年10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向韩国赠送一对名叫“洋洲”和“龙亭”的朱鹮。2013年12月,根据当年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订的谅解备忘录,中国第二次向韩国赠送了两只名叫“金水”和“白石”的雄性朱鹮。经过了中韩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目前已繁殖了50余只。

朱鹮飞回来了

它,曾在小学四年级的教科书中出现,我清楚的记得那篇文章叫做《朱鹮飞回来了》。是的,经历过灭绝又复活的它,飞回来了,可是它作为绿色图腾的代表,为什么我们就没有意识到它的珍贵,将它打造为我们陕西特有的文化标识。

大熊猫在2016年由"濒危”降为”易危”,但我们的朱鹮却依然处于濒危,即使这36年我们努力的抢救,可它实在是太脆弱了。

各地区这几年来也在逐渐加大朱鹮野化放飞的力度。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让一度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能够真正重返自然。

编辑于 2017-07-17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