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新释

《行气玉佩铭》新释

《行气玉佩铭》原著录于《三代吉金文存》卷二十,称为“剑珌”(《三代》20.49),如图:[1]

《三代》无释文。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认为是“战国初年的东西”,并对铭文作出考释,释文如下: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2]

此后人们研究这个铭文,多根据郭老的这个释文。但是这个释文是有问题的,里面有几个字考释有问题,所以后来又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考释,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但现在网上很多研究者仍然用郭老的考释,是有问题的。这里参考张道升《〈行气玉铭〉古文字研究述评及新解》一文,[3]重新释读如下:

一个是所谓“深”字,写法是从宀从天,也就是从宀天声,这个字不能读为“深”,“天”是透纽真部,“深”是书纽侵部,古音差距太大了。有学者读为“吞”,张道升读“颠”,从读音上说倒是比较合适。不过这个字应该是“窴”字的或体,《说文》:“窴,塞也。从穴真声。”段玉裁注:“《玉篇》曰:‘窴,今作塡。’按窴、塡同义,塡行而窴废矣。”“窴”是“阗”的通假字,《汉书·游侠传》:“人无贤不肖阗门”,颜师古注:“阗字与窴同。”此即读为“阗”,《说文》:“阗,盛皃(貌)也。从门真声。”“天”、“真”古音都是舌音真部字,韵部相同。段玉裁注:“谓盛满于门中之皃也。《诗》曰:‘振旅阗阗。’《孟子》作填。《玉藻》:‘盛气顚实’,假‘颠’为‘阗’也。” 《礼记·玉藻》曰:“盛气颠实扬休”,郑玄注:“颠读为阗,扬读为阳,声之误也。盛声中之气,使之阗满,其息若阳气之休物也。”铭文说“行气,阗则畜”就是说气盛满则蓄积的意思。

“蓄”是“?”字,《玉篇》:“行貌。”读为“蓄”。

“伸”是“神”字,读为“伸”。

“萌”是“明”字,郭沫若读作“萌”,其实“明”是对的。《庄子·庚桑楚》:“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成玄英《疏》:“静则照明,明则虚通。”玉佩铭说的“固则明”的“明”是一个意思。

“长”字从立长声,战国文字中的“土”旁经常作“立”形,所以这个字就是“㙊”字,《集韵》认为即“场”的异体字,这里读为深长之“长”。

“退”字有人释“复”,释“复”是对的,可参看《诅楚文》中“复”的写法。说“长则复”,类似《老子》说“复归其根”的意思。

“几”是“丌”字,也就是“其”的古文,出土文献中经常见这种写法。

“舂”应该是“本”字,即从齿本声,楚简文字中很多“本”字就是这种上本下齿的写法,[4]《说文》:“龂,齿本也”,它就是齿本的“本”的专字。“天其本”、“地其本”,《古书虚字集释》:“‘其’犹‘之’也”,[5]也就是“天之本”、“地之本”,古人好说“天地之本”,《淮南子·俶真训》:“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说苑·修文》:“神灵者,天地之本。”

“顺”是“巡”字,二字通假。

《行气玉佩铭》的释文当如下:

?行?(气):窴(阗)则?=(蓄,蓄)则神=(伸,伸)则下=(下,下)则定=(定,定)则固=(固,固)则明=(明,明)则㙊=(长,长)则复=(复,复)则天=(天。天)丌(其)本才(在)上,地丌(其)本才(在)下。巡(顺)则生,逆则死。

用现在的文字写出来就是:

行气:阗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注释】

[1]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华书局1983年,2127页。

[2]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9页。

[3]张道升《〈行气玉铭〉古文字研究述评及新解》,《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4期。

[4]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543页。

[5]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上海书店1989年,379页。

编辑于 2017-04-06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