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管理漫谈
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韦伯是一个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德国人,十分博才,与涂尔干、马克思并称为当时的三大社会学家。与泰勒和法约尔位于同时代,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核心理论是组织活动应当通过职位进行管理,而不是世袭,就是今天的因岗设人,而当时没有这个概念,伟大的创造。


1、家境殷实富足的韦伯

韦伯的家庭比较富足,他的爷爷是资本家,拥有家族的工厂。爸爸是个富二代,职业是法官,母亲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是极其稀少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比较不幸的是韦伯的身体比较差,因此呢,不能像别的小伙伴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大自然里奔跑嬉戏,不能受风寒只能呆在家里。有大把的时光,当时又没有电子游戏和抖音,可供消遣的只有看书了,韦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另一方面,父亲是法官,家里经常见到官员出没,耳濡目染下对父亲极为崇拜,做官和权力的种子似乎埋下,幼年经历似乎影响了未来,其弟弟同样成为了一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家庭真的挺重要的。


2、韦伯的经历


韦伯从小聪慧,学习一直很好,顺利进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最终成为大学教授,期间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法官,但由于时运不济,苦苦挣扎之后专心学术。同时与自己的表妹成为夫妻,表妹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女性,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韦伯生前名气不大,在他去世后,妻子将其被发表的手稿进行整理发表,才有了韦伯的名扬四海,有个好老婆真的好重要,老婆决定一个男性的生活质量,同样女性也是一样,所以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是极其重要的事情,绝对不能偷懒,同时要好好经营。


3、韦伯所处的时代背景

韦伯 (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时代,工业化浪潮普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在组织规模的表现就是人员数量更多了,之前一个企业也许就一百来人,现在可能要上千上万,跨国公司也逐渐出现,管理理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是实践的科学,更多的时候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管理理论。与此同时,同时代的泰勒、法约尔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如泰勒的标准化和计件工资提高了制造企业的效率,法约尔从企业高层的视角创建了一般管理理论,主要有14个管理原则,而韦伯是一个政治学家,他从法律、政治的视角研究工业化的组织问题,创建了理想的科层管理组织理论,即一个企业组织应当如何设计,解决了一个单位应当有几个部门、几个处长的问题。这一贡献对当时尤为重要,因为当时处在时代的变革上,之前都是规模不大的企业,全凭历史的经验进行人员配置,可想人员臃肿、人员不足、职权交叉的事件多严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科研人员,选题十分关键。


4、 科层制管理理论


科层制也就是官僚制,是一种理想的组织,也是当前最符合现实的一种组织,当前企事业单位大都建立在科层制理论的基础上。到底科层制的内涵是什么呢?先抛开你所认识的企业。。

不如你先想一下,现在有一个1000人的团队,那应该如何进行组织活动呢?

  • 第一想法是先找出一个leader,管理剩下的999人。
  • 接着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听leader的,凭什么?
  • 如何选择一个leader?

韦伯是这样考虑的,组织要保持长久稳定和高效,所有人都要听leader的,leader必须要有权威,(注意和权力的区别,权力是职位赋予的),他总结了三种权威: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传统型充满了不确定,比如族长之类的,历史上那么多起义也就说明传统型不长久,个人魅力型相对能够号召群体,但问题是有时候不专业,办不成事,最终也会失去拥护,比如偶像明星的唱歌魅力,做生意方面不见得号召力强。最后一种是法理型,又具有法的特征又具备理的特征,也就是说法律的无条件和理性,这种权威的延续性很稳定。


法理型权威是科层制的基础,法理型权威解决了管理的延续性、权力的合法性合理性,比如一届领导的任期是五年,领导职务的权力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都有了依据。


接着,一个leader应当具备特征,应该有几个部门,这些问题开始迎刃而解,企业制度、大学章程这些都逐渐出现了,一切都可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执行,似乎变得有秩序了。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leader,完全是看职位是如何设计的?通过标准一一对应,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同时按照岗位职责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持证上岗,一些都按部就班,十分完美。科层制的主要特征还包括层级制度、劳动分工、强化规章制度和淡化人情关系等,这些均保证了科层制的稳定性质。

科层制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优点就是设计严密、效率较高、稳定。缺点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这本书是韦伯的代表作,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妈妈是清教徒而他爸是新教教徒,清教徒大概就是严以律己、保持清苦、克制欲望,教徒只能通过主教和上帝对话,压抑,然后百年之后可以上天堂,新教教徒大概是奋斗、积累、享受,人人可以和上帝对话、冒险,极大释放了人民挣钱的意识,好比改革开放一样,在挣钱的思想上差异很大,清教徒一般差不多就行,够用就行,多的财富就捐了。新教教徒就是贪婪、冒险,财富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追求更大的成就,一个人生前成就越大,身后就约有资格上天堂。我深刻怀疑,家庭因素是这篇大作的最初起因,这本书大概讲的就是新教的伦理革命使得人们对财富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人们主动的积累财富、不断扩张,进而催生了资本主义,发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研一老师让必读的书,读完感觉分析的很透彻,值得一看,也可以去慕课上看下复旦大学郁喆隽副教授的公开课icourse163.org/course/F(热心打下广告)。


翻译较好的版本

下一个,讲一下老前辈亚当斯密吧。。。。。。。

编辑于 2020-10-07 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