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战隼--日本陆军一式战斗机简史

旭日战隼--日本陆军一式战斗机简史

对于二战中的日本战斗机,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著名的零战。然而,作为一种生产数量仅次于零战的陆军战斗机,一式战斗机虽然在海外没有零战那般有名,却在日本国内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从太平洋战争伊始,作为陆军主力战斗机的一式战,几乎参与了日本陆军所有的进攻作战,从中国战场到南太平洋战线,哪里有陆军的飞行战队,哪里就有一式战的身影。但战争中后期面对恢复元气的盟军的反攻,火力、动力不足的一式战在盟军新锐战斗机面前无力招架,地位渐渐被四式战“疾风”所取代。然而一式战依然战斗在各个战线的天空之上,最终也和零战一样奋战至最后一刻,见证了日本帝国从发动战争到走向战败深渊的全过程。

“隼”的诞生

1937年12月,日本陆军的一线航空兵部队开始装备九七式战斗机,虽然九七式战斗机与陆军之前装备的双翼战斗机在飞行速度和盘旋机动能力上都有大幅的上升,陆军也对这种新型单翼战斗机表示满意,但设计师依然采用了较为保守的固定式起落架。而在同一时期,被日本陆海军视为重要技术参考对象的德国,其最新装备的梅塞施密特Bf 109战斗机已经采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就连当时陆军飞行战队的对手中国空军装备的美制霍克III双翼战斗机,也早就抛弃了落后的固定起落架,凭借优异的机动性能在抗战初期给日本陆海军航空兵造成了大量损失。

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的战斗机能有效减少风阻,提升飞行速度和机动性,这在陆军的实战中已经有所体会。意识到这种设计已经保守落后的日本陆军航空本部,在九七式战斗机入役的同一时期,便指示中岛公司以“キ43”(Ki-43)的代号进行新一代战斗机的试制工作,并要求在1939年底完成研制拿出样机。

航程短、性能已经逐渐落后的九七式战斗机(Ki-27)

陆军航空本部提出的性能要求如下:

最大速度达到500km/h
5分钟之内爬升到5000米高度
飞行半径达到800km以上
机动性能要在九七式战以上
装备2挺固定机枪
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

为了完成陆军的战斗机试制项目,中岛公司请出了他们的设计王牌:毕业于东北帝国大学(现东北大学)工学部机械科的飞机设计师小山悌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课长),带领其属下的战斗机设计团队开始Ki-43项目的研制。

小山课长原本对飞机设计并不感兴趣,但他的叔父与中岛公司的创始人中岛知久平在海军机关学校是同期的好友。在小山的叔父的极力安利下,小山最终走上了飞机设计师的道路,这个在学生时代就精通法语的年轻人,对于当时以法国为师建设航空兵部队的日本陆军和下属航空企业来说可谓是难得的人才,吸取学习了纽波特公司等法国航空工业的战斗机设计资料的小山,最终独创一格,成功完成了一式战、二式单战和四式战的项目领导和主体设计工作,为二战中日本陆军战斗机的研制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6年,陆军航空本部提出了《陆军航空兵器研究方针》,提出要同时分别研制搭载机枪和搭载机炮的单座战斗机。前者便是Ki-43,而后者便是Ki-44,也就是日后的二式单战“钟馗”。而在1927年新修订的《陆军航空兵器研究方针》中则明确区分为“轻型单座战斗机”和“重型单座战斗机”。只装备机枪的轻战追求格斗性能,与敌方战斗机交战;而装备机炮的重战则追求速度,旨在追击敌方的高速轰炸机。就这样,作为“轻战”而出生的一式战,在设计思想的影响下,最终带来了戎马一生中的最大缺点:火力不足(只有2挺12.7毫米机枪)

二式单战“钟馗”,日后成为了对抗B-29的主力机型之一

面对陆军提出的设计要求,小山课长犯了难:为了实现500km/h的高速飞行速度,必然要采用更大马力的发动机,而这意味着飞机全重要增加,但陆军又要求盘旋机动性能不差于全重比Ki-43要轻得多的九七式战,这简直是要他违反物理法则。与变态追求战斗机的格斗性能的日本陆海军相比,德国人已经在Bf 109上采用了全新的垂直空战技术,也就是魔法雷霆玩家常说的BZ战术:避免与敌方战斗机缠斗,而是利用高速战斗机的速度、爬升率、加速俯冲性能,先占据高度优势,俯冲攻击,如果未得手就利用速度优势摆脱追击,迅速爬升回到高空,再重复进攻套路。在这样的空战思想下,二战中欧美国家的战斗机普遍速度快、防护性强、火力猛,而日本陆海军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以低空绕圈格斗性能著称,却普遍在防护、火力上都比欧美国家的重型战斗机要差不少。

与同一时期研制的零战相比,一式战由于基本是在九七式战斗机上做结构的放大,再加上小山悌在设计经验上不如堀越二郎这样富有经验的设计师,在材料的选用和机体结构设计等诸多细节上都不如零战,这也造成一式战的早期型号在机动性和其他飞行性能上不如同期的零战优秀。但得益于较为坚固的机身和采用了较为先进的防弹自封油箱(这玩意在战争中后期才开始在零战52型丙上安装),使得一式战在战争中的生存性能比零战要好不少。

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中,苏联空军的I-16和I-153战斗机与九七式战进行了激烈的空战格斗,这更加误导了日本陆军,要求新战斗机必须具有更强的机动格斗性能。以至于当一式战在同一年开始试验机的试飞时,发现虽然飞行速度提升了30km/h、爬升率更高、续航作战距离也更远等诸多性能上的提升,但陆军军官们一看到格斗性能下降的结论后,马上武断地认为一式战不如九七式战,要求废止这个项目。一式战项目对于中岛公司来说是拼上身家性命的一仗,尽管中岛公司拼命疏通关系,但陆军依然在1940年作出了不予采购的决定。陷入绝望的中岛公司和看似即将走向终结的一式战,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命运的转折

1940年,日本与美英的关系迅速恶化,美国加大了对日本的经济制裁力度,面对日本国内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储备越来越少的现状,大本营终于提出了计划已久的南进作战方案,计划对作为美英荷殖民地的东南亚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掠取当地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

然而,与航程超远、可从台湾高雄飞到菲律宾再往返的零战相比,陆军突然发现,自己的九七式战斗机从现有的任何一个基地出发,都没有足够的航程能到达马来和菲律宾上空。而计划用于远程护航的二式单战此时还在试飞调整中。为此,陆军飞行试验部试验队的今川一策大佐进言说,可以在之前不考虑采用的Ki-43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远距离作战需求的改进,并作为制式装备进入部队服役。陆军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要求中岛公司迅速拿出能装备3个中队的40架一式战。

中岛公司根据陆军的需求,在采用了比较省油的誉11型(Ha-25)发动机的同时,给一式战装上了2个200升的副油箱,使得其总航程从1200km增加至2600公里,勉强得以实现在东南亚上空往返作战的需求。

同时,对于陆军之前死抱着空战机动性能的想法,在诺门罕见识过苏军I-16战斗机BZ战法的有效性的陆军飞行员提出,可以在一式战上采用BZ战法。在模拟空战中,采用BZ战法的一式战证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制服九七式战,这才最终改变了陆军军官们之前的态度,为一式战得到认可扫清了最后的障碍。1941年5月,在陆军的军需审议会干事会议上,Ki-43项目终于获得了陆军命名:“一式战斗机”,决定作为陆军制式装备进行采购,首批订购数量为400架。

飞行第59战队装备的一式战一型,最初的量产型号

“隼”之战记

由于制式装备过于迟缓,在零战已经生产了500架、而且经过了1年多的实战和训练的当下,陆军的一式战仿佛初生的雏鸟。在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陆军只有飞行第59战队和64战队装备了56架一式战。

然而,一式战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海军的零战队:两个飞行战队的一式战在南进作战中成功掩护了轰炸机部队和空降兵在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战,在面对美军的F2A“水牛”和英军的“飓风”战斗机时,一式战表现出极为优越的机动性能(虐菜),从1941年12月8日到1942年3月9日南进作战基本结束,飞行第59和64战队共击落了61架盟军飞机,其中战斗机43架,轰炸机18架,而自身则损失了16架一式战,交换比大约为1:4。

陆军对一式战取得辉煌战果相当满意。并开始让其他陆军飞行队逐步用一式战替换落后的九七式战,从西边的缅印战场到东边的所罗门群岛上空,从南方的澳大利亚方向到北方的千岛群岛,一式战几乎伴随着日本帝国旭日所及之处四处征战,成为了陆军在整场太平洋战争中绝对的主力战斗机。

当时的美英等国的战斗机都习惯给自己的战斗机起昵称,像“野猫”、“野马”等,而陆海军还在使用皇纪纪年的数字编号。对此,一线部队尤其是战斗机飞行员们强烈希望给自己的战斗机加上昵称。根据这一情况,同时也是方便对国内进行战时宣传,鼓舞士气,陆军航空本部于1942年3月8日正式将一式战称为“隼”。作为食肉猛禽的隼在鸟类食物链中处于顶端,陆军飞行员们十分喜欢这个昵称,同时“隼”之名很快在日本国内的新闻报纸上出现,大加宣传,其影响在日本国内遗留至今。

加藤隼战斗队

在运用一式战的部队中,最为有名的便是为称为“加藤隼战斗队”的陆军飞行第64战队。这支由加藤建夫中佐(战死后追认为少将)率领、活跃在南方战线的精锐飞行战队,被作为陆军飞行队的宣传典型,在日本战时拍摄的国策电影等纪录片中大量出场。1944年3月,日本东宝公司还拍摄了一部由一式战实机出演的宣传电影《加藤隼战斗队》,电影中加藤中佐率领的飞行第64战队的飞行员们驾驶一式战在南进作战中屡建战功的“英姿”给日本国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后世的日本人提到一式战,很容易就和加藤隼战斗队联想起来。

电影《加藤隼战斗队》封面,日本东宝公司1944年出品

加藤建夫刚开始从军时还只是个陆军步兵少尉,但他对航空飞行有着浓厚的兴趣,1926年,加藤作为所泽陆军飞行学校第23期的训练生入校学习,毕业时成绩十分优秀,获得了天皇为了奖励成绩优秀的毕业生首席和次席而赠予的镀银怀表。1929年结婚并有了3个儿子,其中的长子加藤正昭在战后成为了东京大学在粒子物理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这是后话了。

侵华战争爆发后,加藤建夫被调往中国战场,但很快他又被调回国进入陆军大学校学习,作为陆军飞行队的重要军官培养对象,随同陆军大将寺内寿一访问德国、意大利和美国,并在德国试驾了当时最新锐的战斗机Bf 109。

1941年4月,加藤建夫作为少佐,受命成为飞行第64战队的队长,随着当年8月64战队开始装备一式战,后世闻名的”加藤隼战斗队”就此诞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加藤队长亲自驾机带领部下参加对美英航空兵力的歼灭作战,他本人在掩护陆军空降兵对巴厘巴板油田的空降作战中还击落了两架英军的“飓风”战斗机。在掩护进攻马来半岛的陆军25军(“马来之虎”山下奉文指挥的部队)的登陆船队时,由于陆军飞行员普遍缺乏在海上飞行的经验,迷航坠海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而加藤队长在战前就严格训练自己的部下学习在海上导航飞行的技术,最终以最小的损失(3机失联)完成了任务平安返回。正是这次海上掩护任务的成功,陆军高层才得知了他们的故事,并决定将加藤隼战斗队作为宣传典型。

在陆海军航空兵的密切配合下,日军完成了开战时就计划达到的重要战略目标:南方资源地带的占领。1942年2月19日,加藤队长升任陆军中佐。此后,加藤队长带领64战队转战缅甸,在与美国援华航空队(飞虎队)的战斗中还击落了一架P-40战斗机。

1942年初,在缅甸指挥飞行第64战队的加藤建夫队长

1942年5月22日,英国空军第60飞行中队的布伦海姆IV型轰炸机袭击缅甸沿岸的日军航空基地阿查普机场,原本从印度达姆达姆空军基地起飞的英军3机编队由于途中2机出现飞行故障,只有编号Z9808的一架布伦海姆轰炸机抵达日军机场,投下炸弹后,机长赫格特准尉贴着海面低空脱离。

飞行第64战队的王牌飞行员安田义人飞曹长(战绩10架)和大谷益造大尉匆忙驾驶一式战起飞追击,从上方发起攻击,英机炮塔内的射手马克拉奇上士击中了安田座机迫使他返航,之后大谷益造的一式战也被击中返航。30分钟后又有3架一式战追赶上来,加藤建夫亲自驾驶一架一式战一型丙打头从上方扑下,布伦海姆的自卫机枪手马克拉奇上士立即对加藤座机腹部连续扫射,最终将加藤队长的一式战击中起火,随后坠向海面,这位年仅38岁的飞行战队长,就此毙命于印度洋的海面。加藤建夫的死给64战队的飞行员乃至整个日本陆军都带来了非常大的震动,陆军特晋其2级军衔为少将,授予二级金鵄勋章,宣称战果18架。

驾驶一式战一型丙追击英军布伦海姆轰炸机的加藤建夫队长,最终被轰炸机自卫机炮击落

失去了加藤队长的飞行第64战队在战争中后期依然作为陆军的精锐飞行战队在缅甸战场作战,在1943年12月参加了掩护陆海军轰炸机群轰炸加尔各答的“龙一号作战”、掩护日军发起的英帕尔战役(此战日军惨败),1944年4月22日,64战队的宫边大尉遭遇了从成都起飞的B-29轰炸机并发起攻击,造成B-29一个发动机损毁,但并未击落,这也是陆军战斗机首次与B-29的交锋。1944年夏天以后,64战队开始换装一式战三型和四式战“疾风”,并战斗至日本投降,累计战果为283架各型飞机(其中144架为地面击毁),自身战死飞行员160名。

1943年,驻扎在缅甸的飞行第64战队的一式战二型

一式战三型,隼系列最后的量产改进型,原本预定搭载20毫米炮的三型乙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有投入量产

在《宇宙战舰大和号2199》中,大和搭载的航空队的主力战斗机的名字便是“隼”,而航空队的队长名字是加藤三郎,估计也是玩了一把历史梗吧

1942年以后,随着陆军在瓜岛陷入苦战,海军在所罗门海域也陷入被动,海军航空队在所罗门上空与盟军战斗机的战斗损耗严重,为此,海军只得请求陆军派遣战斗机部队增援所罗门方面,陆军决定派出100架一式战增援所罗门前线。

进驻拉包尔的第12飞行团(下属第1、第12飞行战队)很快投入了所罗门航空战,然而一开始却遭到了当地驻扎的海军航空队的嘲讽:美军的B-17连零战20毫米机炮都打不下来,你们那两挺12.7毫米小水管能做什么?一式战很快就打了这群海军大爷们的脸:1943年1月5日,为了掩护参加第十八号作战(对新几内亚萨拉马瓦的地面部队增援作战)的运输船队,第11飞行战队的一式战与来袭的美军第43和第90轰炸机大队的12架轰炸机(B-17F 6机,B-24 6机)交战,击落一架B-17F,首开战果,此后又在10天内接连击落2架B-17、B-24D和B-25D各一架、1架P-38F,自身也付出了损失13架的代价,一式战用战绩说话,最终赢得了海军飞行员的尊重。但12.7毫米机枪的火力确实薄弱,曾经也发生过数架一式战追击一架B-17数个小时都难以击落的尴尬局面。陆军前线战斗单位一直希望能给一式战加装20毫米机炮,但一直没有得到实施,最终被四式战取代。

随着所罗门航空战日本一方的彻底败北,陆军各飞行战队只能撤出拉包尔基地“转进”至菲律宾、台湾一线。并在那里继续与盟军战斗机顽抗,直至全灭。

驻扎在拉包尔的一式战机群

1943年以后,一式战在缅甸战场主要用于拦截驼峰航线上给中国运输援助物资的美军运输机,飞行第50战队的一式战给驼峰航线上的运输机带来了很大威胁,一式战甚至一度深入中国昆明的美军机场奇袭,给中美空军造成大量损失。但驾驶P-40战斗机的美军飞行员发现,一式战由于结构存在缺陷,如果引诱其急速拉升或者俯冲,有很大可能会直接让隼在空中解体,了解了这个弱点之后,盟军飞行员经常避免与隼进行低空机动格斗,而是尽可能高空BZ。陈纳德将军对手下的飞行员们说:

“你们可利用P-40速度较快的优点,不要摇机翼,迅速俯冲,发挥火力优势,瞄准了猛打一次.然后就脱离。日机爬升、转弯能力强。如果你们用日本人的战斗方法作战,和他们兜圈子,那你必死无疑。”

在中美联合建立的防空预警体系和美国援华航空队的殊死战斗下,最终抵住了一式战的嚣张气焰。而随着1944年以后P-47等一批陆航新锐战斗机的到来,一式战逐渐难以抵挡盟军主动发起的空中进攻战役,损失惨重。

隶属于飞行第50战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头号战斗机王牌穴吹智,外号”白色电光战斗穴吹“、主要座机便是一架一式战,拥有39架确认击坠战果

穴吹智的座机:一式战”吹雪“号(注意机尾吹雪二字),据说是他把自己的姓倒过来写起的名字

在本土防空战中,由于一式战在性能上的绝对劣势,拦截B-29的责任大多交给了二式单战/复战、三式战等陆军新锐战斗机,而一式战则被派到北方的千岛群岛。1943年5月,随着阿留申群岛被美军尽数收复,为了应对北面来的美军轰炸机,陆军命令飞行第54战队进驻幌筵岛准备防御,在当年8月12日就取得了击落2架B-24的记录。此后陆军又对岛上进行了增援,美军也加强力度攻击北千岛群岛,就这样来来回回打了一年,最终岛上只剩下了15架一式战继续蹲点,主力的28架战斗机转往增援菲律宾方面,并最终全部损失。性能逐渐落后的一式战由于操纵性能好、飞行稳定性优秀,被陆军选为了特攻机,让仅训练过基础飞行的大学生驾驶,挂载着250kg炸弹对美军发起特攻,最终大多数飞机在地面迎来了战争的结束。

涂有应急迷彩的飞行第54战队的一式战II型,参加了千岛群岛空战,亦是二战中最后的空战

1945年8月,战争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苏联也终于对日宣战,开始进攻北千岛群岛,但在8月15日停战之后,占守岛上的数万日军守军依然在抵抗苏军登陆部队的进攻,8月18日,4架一式战和4架海军的九七式舰攻作为最后的空中掩护力量支援地面陆军第91师团的防御,并与苏军战斗机交战,但双方都没有损失,这也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的空战。

由于一式战的战斗经历过于丰富,本文将不一一介绍。可以说,一式战与盟军大多数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有交手的记录,不论是飓风、P-40还是P-51A/B、喷火,盟军的战斗机与其交手时均互有胜负,虽然飞机性能有所差异,但与在太平洋战区损失较为惨重的海军航空队相比,陆军的各飞行战队依靠积累的战斗经验和战斗机较好的生存性能,老飞行员的损失率相对较低,这也使得陆军飞行战队在战争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中成为了重要的主力。同时由于海军只有三菱一个战斗机设计团队,在零战和烈风之前出现了较大的时间空档,而陆军是由中岛和川崎公司交替研发战斗机,保持了装备的更新,从这一点上来看,陆军还是比较明智的。

最终取代一式战,成为战争后期陆军主力战斗机的四式战“疾风”,堪称是二战中日本综合性能最为优秀的战斗机

————————————————————————

没有赞赏=作者没饭吃=作者饿死=停更≥﹏≤

编辑于 2019-04-08 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