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少数派
我是如何使用 Bear 做子弹笔记的

我是如何使用 Bear 做子弹笔记的

原文发表于少数派:充分发挥 Bear 的潜力 —— 子弹笔记

作者: maxoxo

------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尝试过很多中 GTD 工具,看了很多篇的文章和各种方法。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智商不够,对于特别复杂的软件和方法,我总是难以理解,我最初一直无法理解 OmniFocus 的工作方式,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相对来说我更喜欢 Things,它的方式很简单,在看完了官方的文档 Getting Started with Things 之后就可以理解 Things 的工作方式了。而此时的问题是,我没有养成把任务录入到 Things 的习惯。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Things 本来就是一个打开频率很低的 APP,而我花了大把的时间在其他的软件中,Sketch、OneNote 这类工作中必须的软件才是我每天都要用的。习惯养成的一个方法就是把想要养成的习惯与自己每天都做的事情绑定在一起。我开始在 OneNote 中记录待办事项,有些设计任务甚至记录在 Sketch 文件中,于是管理和浏览的就成新的问题。

后来了解到了 Bullet Journal 也就是子弹笔记,以及出现在 MAS 首页的 Bear,以上的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子弹笔记是快速录入的方式

子弹笔记是可定制的、宽松的笔记系统。它可以用作待办清单、素描本、笔记本或是日记本,更多时候,它包含了以上所有。它会让你事半功倍。


纸质版的子弹笔记

笔记的第一步就是记录,记录的时候要思考的是内容本身,而不是之外的字体、颜色、结构等等。录入的方式越是复杂,花费的精力就越多。花费的精力越多,久而久之,你可能会觉得记笔记就是例行公事,也许会觉得笔记可能没有什么意义。

子弹笔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是一种快速录入的方式,在记录的时候不需要思考额外的事情,只要记下来就好。

子弹笔记的好帮手 Bear

子弹笔记强调快速录入,录入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太多其他内容。Bear 恰好符合这些特质,Bear 非常简单,整个 Bear 就是一个笔记本,在 Bear 中只有笔记的概念。而类似于 OneNote 这样的应用,会涉及到笔记本、分区、页面和子页面这种复杂的概念,而这些复杂的、结构化的笔记应用并不适合子弹笔记。

Bear 使用 Markdown 标记语言,录入的过程也更关注于内容本身。强大的标签和笔记的相互链接也可以很方便的做目录索引。同时 Bear 的复选框可以像 GitHub 的 Issue 那样追中复选框的完成进度。可以更好的管理个人项目。

笔记的主题、标签和符号

子弹笔记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主题、页码、短句和项目符号。

笔记内容的四部分

页码是为了在纸质笔记本中做索引,而在数字笔记本中,我们有搜索和分类导航组成的索引系统。在 Bear 中,页码相当于是「标签」。

主题就是简短的描述性标题,它会帮助你阐明录入的内容。

项目符号主要是用来区分短句的,将短句分为:任务(task)、事件(event)以及笔记(note)

在 Bear 当中,句子前面加上「-」就可以变成任务。事件是有日期要求的笔记,可以是事先安排的,也可以是事后记录的。我利用 ? 这个 emoji 来记录事件。普通的笔记就是对事实的记录、新的主意、想法和评论。

除了项目符号,子弹笔记中还会使用一些标识符给条目添加额外的上下文。例如,在我的笔记中,⭐️ 的笔记表示比较重要的任务,‼️ 则表示比较紧急的任务,? 则表示为新的想法和灵感,? 用来表示需要深入研究的笔记。

我的 emoji 标记

符号后面是对应的文本替换快捷键,可以很快速的录入 emoji。

子弹笔记的核心模块

子弹笔记的作者说,正确地看待子弹笔记,是把它当作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由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收集和整理特殊类型的笔记。子弹笔记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你可以自由整合这些模块,来建立最适合自己的笔记。

在子弹笔记中,有四种核心模块:目录索引、未来记录、月度记录、每日记录。

目录索引在纸质笔记本中,子弹笔记会专门利用几个页面来对整个笔记本做索引,通过页码来标记。在 Bear 中,页码相当于标签,目录索引就相当于是 Bear 的分类导航了。也不仅如此,Bear 还支持在笔记内容中 [[链接]] 到其他的笔记。这些都可以算是索引。除此之外就是强大的搜索功能。

未来记录相当于是对未来的展望,包括预先安排到每个月的任务,以及不确定具体日期的任务。我是按照一年为一个周期,来记录未来要做的事情。

月度记录就是帮助你整理这个月要做的事情。你可以通过「月度记录」来鸟瞰整个月份的任务安排。

每日记录就是用来记录每一天的,包括当天的任务和事件、以及当天记录的笔记。

利用「项目记录」来做笔记整理

子弹笔记是快速录入的方式,仅仅是记录并不能算是完成了笔记,通常来说一条笔记的生命周期包括:记录、整理、输出、回顾。

并不能说子弹笔记没有整理,在每个周期结束的时候,对于任务的转移也算是一种整理。但笔记不仅仅是任务,还有其他的笔记。这些笔记可以根据内容的关联性,将他们整理到一个新的笔记中。我称之为「项目记录」,用来扩充子弹笔记原有的四个模块。

简单来说,项目模块就是一个类似内容的集合,或者说就是一个大的项目,是「任务」的集合。例如我要写一篇关于「子弹笔记」的文章,我会先创建「子弹笔记」这个项目,然后把每天记录的,有关子弹笔记的内容都整理进来。

透视任务的两个维度

常用的 GTD 软件,都会通过两个维度来透视「任务」,一个时间维度,一个是项目维度。

从时间线透视任务

从时间线透视,就是子弹笔记中的每日记录,可以看到每天都完成了那些任务,回顾自己在某段时间的经历。

从项目透视任务

通过项目透视,可以来追踪项目的完成进度,对项目进行 Review。

子弹笔记的四个模块,项目、每日、月度、未来

[[编码2]] 就相当于是项目记录,[[2017 Future]] 就是未来记录,[[JUNE]] 则是月度记录,[[June - timeline]] 就是每日记录。这四个模块,就构成了我的整个 Bear 笔记。

第一篇笔记从每日记录开始

子弹笔记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结构,「未来、月度、每日」从时间维度来理解就是「年月日」。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先有「未来记录」,记录下要在每个月要完成的项目。然后接着做「月度记录」,把任务安排到具体某一天,最后是就是「每日记录」。

但是如果你没有年度计划,甚至没有月度计划。那么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就是行不通的,你可以尝试着像我这样自下而上的创建。

每日记录

我的「每日记录」中包含这个月份的每一天,相当于是这个月的详细的时间线,只不过是以倒叙的形式。每一天都通过「分隔符」来隔开。

每一天的记录就相当于是一条标准的「子弹笔记」,包含任务、事件和笔记。其中的「任务」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安排到今天要去做的任务;第二个是今天想起来要做的事情。在笔记中可以分别标注上:Goal 和 Inbox。Goal 就是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昨天未完成的,以及月初安排到今天的任务。Inbox 则是今天想到的其他任务,但不需要在今天完成。

对于从属于某个项目的任务,可以利用 Bear 的链接特性,在任务前加上 [[项目名称]]。在整理笔记的时候可以快速定位到相应的项目中。普通的笔记如果有对应的项目,也可以在笔记的开始加上 [[项目名称]]。

在子弹笔记中,任务以外的普通笔记就是很简短的客观语句,不需要添加各种形容词和细节描述。这样才能更快速的录入,记录之后可以在笔记的另一页在对话题进行扩展。相当于先写下来,有空的时候在发散去想。在 Bear 中,也建议使用这种方法,先记录发生了什么,有空的时候再去详细叙述。只是不需要在另一页来扩展话题,接着原来的地方写即可。

任务的迁移

任务是子弹笔记中最常见的内容,几乎出现在每个模块中。在子弹笔记中,任务一般有四种状态:进行中、已完成、已推迟、已取消,我自己还增加了一种「已归档」。

子弹笔记的五种任务状态

我会在每个周期结束的时候回顾之前的笔记,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的笔记,月末回顾当月的笔记。

每天晚上回顾之前,先在「每日记录」页面的最顶端先写下第二天的日期。接着评估当天的任务,已完成的任务标记为「✅」,接着评估未完成的任务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下去。

如果需要继续,那就推迟到明天。✅ 之后加上推迟「➡️」标记。然后在第二天的笔记中写下被推迟的任务。

如果任务已经不需要继续了,并且以后都不需要了,那就取消。「✅」之后加上取消「?」标记,表示放弃该任务。

如果任务不需要继续,但以后的某个时间可能还需要继续,那就先归档。「✅」之后加上归档「?」标记,表示将任务归档到「未来记录」或者「月度记录」中,以后再重新安排。

月度记录

如果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记录笔记,对任务进行延迟和归档操作时,就需要建立「月度记录」或「未来记录」。到月底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安排下个月的计划。

月度记录包含两部分内容:任务清单和日历清单。日历清单中就是安排到当月每一天的任务,或者事后记录的事件。任务清单包括当月要执行的任务,以及上个月未完成的任务。

月度记录

首先整理出当月要执行的任务,接着把需要安排到具体某天的任务写在日历清单中。日历清单的一个目的是可以概览整个月份的事件,没有必要把每一天的任务都详细的记录在日历中。日历清单可以当作是当月的日程表,也可以记录一些当月的习惯,或者记录体重等等。

日历清单的左侧是当月日期,利用 Bear 的有序列表可以快速建立一份这样的日期。日期接下来是星期,我用「㊀ ㊁ ㊂ ㊃ ㊄ ❻ ❼」这样的符号来表示星期几。之后就是需要在具体的日期要做的事情,或者事后记录进来的事情。

未来记录

未来记录的结构基本与月度记录相同,包含一份简单的月度列表,和一份未安排的任务清单。月度列表就是具体安排到某个月份要去做的事情,相当于每个月的目标。未安排的清单就是从各种地方归档过来的任务。

未来记录

月度列表中,先写下每个月份,不同的月份用分隔符隔开。利用 Bear 的链接特性,把月份链接到月度记录中。接着根据安排,从任务清单中把任务移动到具体的月份中。

项目记录

项目记录分为两种,一种是笔记的集合,一种是任务的集合。笔记的集合就比如把所有关于 [[习惯养成]] 的笔记单独整理到一个页面中,这些笔记的来源就是每日记录中的笔记。任务的集合就是一个较大的项目,建立项目之后需要把一个项目拆分成多个小的任务,任务需要预估出所需的时长。比如可以把阅读一本书作为一个项目,把阅读每个章节作为任务,这样就可以把任务放入具体的日期中,并且可以预估出项目的时长。

项目记录

在项目笔记中,首先包括项目目标,然后是具体的执行任务列表。任务列表就是需要放入每日记录中的任务,对于已经完成的任务,可以加上日期标记,这样就相当于把时间线也加入到了项目维度。一方面可以知道目前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能够知道每日的工作量。

项目记录的最下面就是具体的笔记,包括项目中出现的问题,或者以前没有考虑到的情况等等,可以理解为这个项目的 log。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对整个项目进行 review。

目录索引

在 Bear 中,不需要建立专门的索引页面,但也需要建立良好的标签系统。Bear 的标签就相当于是网站的导航,在网站的导航设计中,并没有所谓的完美方案,适合自己就行了,但也有一些技巧可以使用。

在网站的导航设计中,我们会经常提到神奇的数字 7±2

1956年,米勒最早对短期记忆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神奇的数字:7±2」。他注意到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 7 个单位。

在日常的软件中,这个理论经常可以看到。例如微信的设置中,每个页面的条目数量也都差不多是 9 个。7±2 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值,也就是说标签的每个层级不要超过 9 个,最多 3 个层级,太深的层级也不利于寻找,将笔记放入太深的层级,还不如使用搜索功能。

我的标签体系

我的分类方式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我依然在不断的修改中,但是我尽量把标签控制在两层,每层的标签数量也在 7 个左右。相对于打几个字的搜索,点两下鼠标明显会更轻松。

结合敏捷开发和番茄时间

作为框架的子弹笔记可以根据一些情况来进行特殊的调整。我的一个想法是把子弹笔记「未来记录」和「月度记录」与敏捷开发中的「发布周期」和「迭代周期」相结合。也就是说,「未来记录」的周期不一定按年,可以按照项目的发布周期来调整。「月度记录」也可以按照迭代速度来调整为两周或者三周。这样的调整可以更好的配合项目的 Review,对项目进行追踪。

同样对于任务的预估时长,也可以结合番茄时钟来估计。我在每个任务的开始都会标记上这个任务可能需要的番茄数,当任务完成的时候,在任务的后面标记上实际使用的番茄数,以便下次进行类似的预估。

时长标记

我利用 1⃣️ 到 ? 的 emoji 来标记每个任务的番茄数,也就是最长的任务不会超过 ? 个番茄钟(五个小时),超过这个时长的任务需要继续拆分为更小的任务。

标记完每个任务的番茄数,接着可以统计出整个项目大概所需的番茄数,再根据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长来预计这个项目的 Deadline。同时在安排每日的任务的时候,番茄数量也可以作为参考。

------

子弹笔记对我来说就好像是生活的 log 文件一样,在开始使用子弹笔记之后,电脑上的 Bear 几乎一直处于打开状态,随时准备好记录我的想法和生活。用 Sketch 的时候发现了新的 bug,记下来;发现自己之前的设计有问题,记下来;别人推荐了新的电影或者新书,记下来。

我并不是一个擅长做计划的人,苦思冥想了几天的年度计划也基本上是空白。而子弹笔记,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不断的对自己的思维和生活进行整理,时间长了之后,可以看出自己的生活轨迹,延伸下去也就可以知道未来应该做点什么,久而久之,计划就像会自然而然的出现。

我的笔记方式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也正如前文提到的,子弹笔记是一个框架,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来建立自己的子弹笔记,作为一个参考,希望本文可以对你建立自己的笔记系统有所帮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子弹笔记的内容,可以访问这些资源:

发布于 2017-05-22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