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悬疑世界
这部电影不属于宫崎骏,但属于今夜,是谁毁灭了童年?

这部电影不属于宫崎骏,但属于今夜,是谁毁灭了童年?

“昭和20年9月21日的夜晚,我死了。”

这是电影《萤火虫之墓》的第一句台词,来自一个大约十四岁的少年。

今年春天,在日本九州八女市和纸工场,我看到一副草鞋,下面文字仔细看竟大半看懂了:昭和二十年,就是1945年日本战败,小孩子只能穿草鞋上学,六十年后垂暮之年,再做一草鞋纪念。忽然,我想起了上面的开场白。

今天是第六十八个国际儿童节。

回望童年,是重温了一遍成长的轨迹;回望历史,可以感知生命的苦痛。今夜,推荐高畑勋导演的《萤火虫之墓》。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孩子生活在战乱之中。愿他们远离战争,愿世界和平。

电影上映于1988年,由吉卜力工作室出品,许多人认为是宫崎骏执导的,就连大师黑泽明也不例外。他看完电影后,还给宫崎骏写了一封鼓励信,收到信的宫崎骏一脸懵逼。记住,导演不是又㕛叒叕隐退又复出的宫崎骏,而是工作室的另一位重要的导演高畑勋。

故事发生在二战中的日本。

影片开端便是少年清太的死亡场景,他瘦骨嶙峋,奄奄一息,靠着地铁里的石柱,微弱地喊着妈妈和妹妹的名字,之后便倒在地上,水果糖盒子摔出来,发出清脆的响声。

然后,跟着清太的记忆,电影进入倒叙。

天空中密布着美军轰炸机,凝固汽油弹拖着蔓延在身后的如衣服裙摆一般的火焰,点燃了木质房屋与建筑物,轰炸声响彻云霄,到处一片火海。

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清太背着四五岁的妹妹节子在爆炸声中奔跑。

轰炸平息之后,烧焦的尸体像木炭横陈在街道上,人们的家园沦为废墟,美丽的景色也化为乌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到处躲藏。

清太带着妹妹躲过了头顶的汽油弹,寄宿在阿姨家。而他们的妈妈已被炸得面目全非,最后在闷热的夏季腐烂生蛆。

兄妹俩在阿姨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时而被嫌弃好吃懒做,时而又被指责贪生怕死,做海军的爸爸依然杳无音信,被“驱逐”的兄妹最后住到了野外的洞穴里。

战争让亲情疏远,物质的贫乏更使人们彼此冷漠,导演用近乎抽离事外的旁观者角度,平静客观地展现在危难时刻人们真实的反应。

战火依然在蔓延,独自生活的兄妹食物匮乏,小节因为营养不良而生病,身体越来越虚弱。

少年开始偷取农民种植的番茄、芋头、土豆来充饥。

清太趁人们逃到防空洞躲避轰炸时,冒着被炸烂的危险去搜取别人家的食物与衣物。

但并不是每次都是那么好运,农民不再施舍东西给他们。而偷窃,又让清太遭到另外一个农人的暴打。

当他从派出所出来,看见妹妹时,少年充满了愧疚与羞耻。偷来的衣物也没有卖出去,反而遭到羞辱。

阿姨的驱逐与抛弃,农夫的粗暴与无情,让生活蒙上阴影,只要有妹妹在,就有希望,只要精神不垮,就可以活下去。

影片中有很多可以独立出来的唯美片段。少年与小女孩在海边玩耍的笑声,仿佛是对战争伤害的一种治愈,又好像是一种讽刺。

萤火虫为兄妹俩照亮黑夜,驱散恐惧。萤火虫之光是光明与希望之光,只是这光太短暂,短到只能活一个夜晚。

这是否暗示着即使在战争中保持微笑、坚强,也终究抵不过残酷的战争?

这毁灭来自少年爸爸巡洋舰的沉没,来自妹妹在神志不清中死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萤火虫之墓既是萤火虫的坟墓,也是孩子的坟墓,是希望的坟墓。

如同影片中小女孩的台词:“(天上的轰炸机),好像萤火虫。”

战争毁灭了一切。

影片的格局很大,但切入很小,用一双幼小脆弱的眼睛纯粹地来看战争,冷静地讲述着发生过的一切,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已经成为历史的一切。

它并没有像很多影片中所体现的善恶观,阿姨、农夫等人最终受到恶的惩罚,因为他们是真实的,将不同立场的人置于同一环境下,由本能支配所做出的反应,皆可原谅。

悲剧的罪魁祸首,不是他们,而是战争。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受害的都是平民。

影片的原著是野坂昭如一部半自传性质小说。作者亲历了二战,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

他和妹妹幸存下来之后,搜寻到食物总是自己先吃,妹妹的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饥饿引起的。

这个悲伤的事实一直萦绕在作者心间。这促使他写下了这段经历,希望能减轻一些对妹妹的愧疚。

然而,战争并未离我们远去。现实世界里,仍有许多儿童与影片中的兄妹,遭遇着相同的命运。

今年的4月15日,叙利亚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袭击者利用薯片,对孩子们进行残忍的恐怖袭击,摄影师Abd Alkader Habak飞奔抢救受伤的孩子,跪地痛哭。

额头流着鲜血的孩童竟然对着镜头微笑,那笑容像剥开的洋葱,干净得让人想流泪。

战争,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在战争面前,生命是廉价的,一切的抒情也是廉价的。

愿孩子们能如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诗句所言:在明亮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在绿色的闪电的行列中跨越,希望来自幽谷和岁月的雪杉,向他们张开怀抱,守护他们,远离薯片与战争。

编辑于 2017-06-01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