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日本杂说

我在日本坐了救护车

迄今为止,我生平唯一的一次坐救护车的经历,是在日本。

那是1998年秋天的某个星期日。其时我在东京西北部的长野大学任教,大学坐落在上田市的西南郊。上午我在房间里埋首翻译谷崎润一郎,临近中午时分,见屋外天清气朗,就想出去走一走。我所谓的走一走,就是骑着自行车去相距2-3公里的一家名曰Maxvaluw的大型超市去购买食物。这边是乡村郊野,当地的日本人,可谓是每一个大人即有一辆汽车,出门访友购物,都是以车代步,而日本的土地又金贵,窄窄的车行道两侧并未设置自行车道,人行道也是有一段没一段的,我只能小心翼翼地骑在车道的最边沿。车辆行驶如梭,我骑得有点战战兢兢。路边的稻田已变成了一片金黄色,在秋日的阳光下焕发出最为诱人的色彩。。

就已经看见大型超市了,可是不知怎的,好像是自行车的前轮胎有点卡进了路边排水道铁盖的栅格状缝隙内,人一下子被甩了出去,破碎的眼镜玻璃片扎破了眼睛周边的脸颊,殷殷鲜血渗了出来,我虽勉强站了起来,没有眼镜却是混沌一片,幸好有几个路人注意到了我,赶紧围了过来,有的搀扶着我,有的说要打电话叫我的家人,我答说自己是中国人,单身在此,于是他们赶紧帮我叫来了救护车,不一会儿,救护车呼啸而至。随车人员作了简单的询问,帮我擦去了一些流血,我能行走,自己上了救护车,迄今还没有领教过担架的滋味。看不清外面,我也不知车驶向何方,大约十几分钟,在一家医院门前停了下来,随车人员把我送进了医院。没有人叫我付车钱,此前我虽未坐过救护车,却也知道,在日本,救护车是属于消防署的,若有需求,国民不必支付费用,我虽非日本国民,却也享受了国民待遇。

日本的医院,除了少数公立的之外,大部分是私立医院(日语称之为“病院”)或诊所(日语称之为“医院”),通用医保,医保卡可在全国任何一地使用。日本很少有开设急诊的医院,总之这家医院周末也开业。这次如何挂号等等的手续,我全然不知,只是懵懵懂懂地被送进了一家诊疗室,平卧在床,有医生帮我去除了扎在脸部的玻璃碎片,并在伤口消毒敷药作了局部包扎,然后对肘部感到疼痛的右手臂拍了CT,诊断是肘部骨折,作了固定的包扎,又注射了破伤风预防针,顺便说一下,破伤风这三个汉字的词语,是日本人创制的,破伤风菌,也是由一个曾留学德国的北里柴三郎在1889年培养成功的。

一切的诊疗差不多结束了,可我还没有付过一分钱。医生询问我是否有医保卡,加入何种医疗保险。说来惭愧,我没有加入任何医保,临时聘用我的长野大学也没有为我加入医保(2005年及以后日本的大学聘用我时,就已必须强制加入医保和养老保险),我当时的身份是蛮好听的“客座教授”,其实薪水还不及日本教授的一半(以后的历次聘用,就享受日本教授的一切待遇了,当然也要扣除数额颇大的所得税、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金等)。如果这次完全自费,金额应该相当可观。医院方面问我当地有什么熟人,我恰好认识一名自己开业的医生高野利夫,他的夫人是当地日中友协的积极分子,便告知了他的姓名,不料彼此都知晓,于是打电话请他们过来,一番说明后,便未支付一分钱,高野医生就开车带我离开了医院。

翌日,大学当局派人陪我到上田市政府办理国民医疗保险,支付了数万(具体金额不记得了,好像没有大于五万)日元后,再开车去了昨天的那家私立医院,凭医保卡支付了三千左右(具体也记不得了)的医疗费,整个过程顺畅轻松。

翌年3月我即将回国,市政府通知我还可取回用剩的医保费用。

编辑于 2017-06-20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