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方块壮字

一些能用汉字代替的方块僮字(a-b)

《古壮字字典》是目前收录壮字最多的字典(反正零八年开始编纂的《中华古壮字大字典》到现在一点动静都没都没有),但里面有很多字都将俗字扶正了,其中有很多字都是汉源字,完全可以用汉字表示,下面是我找的一些可以用相应汉字代替的壮字俗字。


找完整个字典的话,工程量就很大了,所以我还是按字典的排字顺序来找字吧,方便点,得一点是一点。


另外,一些本字很明显的字我就不多加赘述了。


(注:以下选字均为本人观点,不代表字典编者观点,如大家有更好的建议,请在评论区评论,谢谢啦)



a[a1],壮语义为乌鸦,字典以「?」(⿰丫鳥)为正体字,

「鸦」或「鵶」

《廣韻》《集韻》《正韻》於加切《韻會》幺加切,並音椏。《廣韻》烏別名。《爾雅·釋鳥》鸒斯鵯鶋《註》鴉烏也。《廣雅》純黑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烏。古有鴉經占吉凶,南人喜鵲惡鴉,北人反之,師曠以白項者爲不祥。亦作鵶。



aek[ak7],壮语义为胸,字典以「膉」为正体字,

异体字「臆」更合适,

《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正韻》伊力切,?音億。《說文》胷肉也。《廣韻》胷臆。《史記·扁鵲傳》因噓唏服臆。

「直抒胸臆」听过吧?

而「膉」指的是脖子上的肉。



aep[ap7],壮语义为逼迫,强迫,字典以「⿰口压」为正体字,


本字就是「压」。



aeuq[au5],壮语义为炖,字典以「⿱毆灬」为正体字,

「?」(⿰火区)也就是「熰」的类推,

《集韻》烏侯切,音謳。《玉篇》炮熰也。《管子·侈靡篇》古之祭有時而熰。《註》熰,熱甚也。謂旱熱甚而祭。
《集韻》於?(⿰亻侯)切,漚去聲。煖也。或作?(⿰日區)蓲。

或「㷒」

《廣韻》遇俱切《集韻》元俱切,並音虞。《廣韻》拔器煑食。

其实这个「㷒」是我自己给贵县话定的形声字,火形,声从禺,禺为多音字,

亦通作偶。《史記·封禪書》木禺龍欒車一駟。《索隱曰》禺,音偶。謂偶其形於木,禺馬亦然。
又讀作務。《左傳·哀十一年》公叔務人。《禮·檀弓》作禺人。

不过总的看来,「熰」字更合适。



本字为「怄」

《集韻》烏侯切,音謳。恪也。
又《五音集韻》恪侯切,音摳。義同。



ai[aːi1],壮语义为靠、倚靠,字典以「?」(⿰木矣)为正体字,

本字为「挨」,

《正字通》今俗凡物相近謂之挨。



an[aːn1],壮语义为鞍,字典以「?」(⿰安馬)为正体字,


本字为「鞍」,

『說文解字』:馬鞁具也。从革从安。烏寒切。



angq[aːŋ5],壮语义为欢喜,字典以「?」(⿰口昂)为正体字,

按理说,「⿰忄昂」这个形声字更合适,但目前还没找到更合适的汉字,或许可以用「?」(⿰忄卬 )来表示,心形,卬声。



aq[a5],壮语义为裂开,字典以「⿵門丫」为正体字,

「閕」

《集韻》虛加切,音煆。門閉也。
又魚駕切,音訝。開裂也。《司馬相如·上林賦》谽呀豁閕。《註》呵下反。豁閕,空虛也。



bae[pai1],壮语义为去,字典以「?」(⿱去比)为正体字,

「䢙」

〔古文〕「?」(⿱貝貝⿰刂)《唐韻》《集韻》並薄邁切,音敗。《說文》壞也。《玉篇》散走也。今通用敗。「?」(⿱貝貝⿰刂),古文則。



baed[pat8],壮语义为佛像,神龛,字典以「?」(⿺⿱甶儿弗)为正体字,

本字为「佛」。



baeg[pak8],壮语义为萝卜,字典以「⿱艹逼」为正体,

本字为「蔔」或「菔」,

《唐韻》蒲北切,音匐。蘆菔也。魯人名菈?,秦人名蘿蔔。《後漢·劉盆子傳》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又與萉通。《爾雅·釋草》葖,蘆萉。《本草綱目》蔖萉。《註》萉與菔同。

今简化为「卜」。



baen[pan1],壮语义为分(动词),字典以「?」(⿰手分)为正体字,

本字为「分」,

《唐韻》府文切《集韻》《韻會》方文切,並音餴。《說文》別也。从八刀,刀以分別物也。《易·繫辭》物以羣分。
《增韻》裂也,判也。
《廣韻》賦也,施也。《增韻》與也。



baengh[paŋ6],壮语义为依靠,依赖,字典以「倗」为正体字,


本字为「凭」即「憑」,

《唐韻》扶冰切《集韻》《韻會》皮冰切,並音平。《說文》依几也。从几从任。《增韻》倚也。《正韻》隱几也。《山海經》西王母梯几而戴勝。《註》梯几,凭几也。
《唐韻》《集韻》《韻會》皮孕切《正韻》皮命切,?憑去聲。義同。
(憑)《廣韻》扶冰切《集韻》《韻會》皮冰切,?音凭。依也,託也。《書·顧命》憑玉几。



baenj[pan3],壮语义为捏,塑,字典以「?」(⿰扌本)为正体字

建議用「摈」。



baet[pat7],壮语义为拂、轻拍,字典以「⿰手弗」为正体字,

本字为「拂」,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敷勿切,音髴。《說文》過擊也。《徐鍇曰》擊而過之也。又《廣韻》去也,拭也,除也。《禮·曲禮》進几杖者,拂之。《疏》拂去塵埃也。《後漢·黨錮傳》激揚名聲,互相題拂。



baet[bat7],壮语义为扫、盛,字典以「?」(⿰毕巴)为正体字,

粤方言多用「?」(⿰扌毕)即「?」(⿰扌畢)表示,形声字,手形,声从毕。

我建议用分化字「筚」(篳)来表示名词,即扫帚等容器。



baeu[pau1],壮语义为怀抱,字典以「⿰月布」为正体字,

异体字「怉」为本字,

《集韻》博巧切,音飽。悖也。
又薄皓切,音抱。懷也。



baex[pai4],壮语义为遮挡,遮光,背光,字典以「?」(⿰黑咅)为正体字,

异体字「蔽」为本字,

《集韻》《韻會》並必袂切,音閉。《說文》小草也。
《廣韻》掩也。《禮·月令》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bag[paːk8],壮语义为劈,字典以「⿱剝刀」为正体字,

「劈」

《唐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歷切,並音霹。《說文》破也。从刀,辟聲。《玉篇》裂破也。《廣韻》割也。《集韻》分也。



bag[paːk8],壮语义为雹,字典以「⿰云八」为正体字,

「雹」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並音㩧。《說文》雨冰也。《大戴禮》陽之專氣爲霰,隂之專氣爲雹。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本字为「爸」。



本字为「败」。



建议用「?」(⿰糹? )。

《廣韻》匹卦切《集韻》卜卦切,並音派。《說文》散絲也。《廣韻》未緝麻也。
《集韻》普卦切,音派。義同。






本字为「拜」。




本字为「旁」或「傍」。




「盘」



本字为「帕」。



本字为「钵」或「缽」。




本字为「刨」。



本字为「褓」,

《唐韻》博抱切《集韻》補抱切,並音保。《玉篇》小兒衣也。《前漢·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繫郡邸獄。《李奇註》褓,小兒大藉也。《孟康註》小兒被也。
通葆。《史記·魯世家》成王少在襁葆之中。《索隱》襁褓,古字少,假借用之。
通保。《封禪書》業隆于襁保。

建议用分化字「包」表示荷包之义。



本字为「报」。



本字为「扒」。




建议用「辈」,不确定是否同源。

《廣韻》《集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妹切,並音背。



字典以「?」(⿱口皮)正体字,

建议用「彼」。



本字为「皮」。



本字为「百」。



本字为「拍」。





建议用「攀」。




同「辈」。



本字为「别」。



本字为「白」。



本字为「别」。



本字为「边」。



本字为「编」。



本字为「片」。



本字为「鞭」。



本字为「便」。



同「彼」。






本字为「兵」。



本字为「病」。



本字为「饼」。








本字为「瓶」。



本字为「笔」。




biu[biːu1],壮语义为(植物)抽芽;生長,字典以「漂」为正字,

「䅺」也。

《集韻》?遙切,音標。稻苗秀出者。
《集韻》弭沼切,音渺。禾芒。《宋書·律志》秋分而禾䅺定,䅺定而禾孰。律之數十二,故十二䅺而當一粟,十粟而當一寸。《註》禾穗芒也。





建议用「父」。



建议用「杯」。



本字为「背」。



本字为「剥」。



本字为「膨」。



同「膨」。





本字为「搬」。



本字为「碰」或「逢」。



本字为「破」。





laih[laːi6],壮语义为依赖,诬赖,字典以「?」(⿰口赖)为正字,

不多说,「赖」字是本字。




mbanj[baːn3],壮语义为村、寨,字典以「板」为正字,


私以为异体「坂」更合适,

《廣韻》《集韻》《韻會》並甫遠切,音反。坡坂也。一曰澤障。一曰山脅。《前漢·文帝紀》帝從灞陵,欲西馳下峻坂,爰盎諫,乃止。 又地名。蒲坂,在蒲城東。《帝王世紀》舜都䈬坂。

「坂」多用于地名,日语中也有类似用法。贵县话「坂」念[bɔn35]。

「板」字不是不可以,可以表示是木房子嘛,就是现在板字多表达木板义,用板容易发生歧义。用提土旁表示处所更合适点。




rumz[ɣum2],壮语义为风,字典以「?」(⿺风林)为正字,


异体「檒」更合适,

《玉篇》古文風字。註見部首。又《類篇》風行木上曰檒。又同楓。又《唐韻》檒梵,聲也。又《唐韻》房戎切。義同。

「檒」字在汉语义为风,虽然音在壮语中并不合,但可以作为形声字,风形,声从林。


还有很多,以后慢慢补充。

当然要是大家有更好的建议,可以在底下评论区评论回复我。谢谢

编辑于 2017-12-04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