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的网易云音乐并不是靠你爱的成功的

你爱的网易云音乐并不是靠你爱的成功的

今天在刷即刻时看到了一篇pingwest的文章 《听首歌开5个会员”的时代要过去了,但胜者恐怕不是你最喜欢的网易云 | PingWest品玩》。文章以最近的腾讯网易版权之争切入,比较客观描述了当下在线音乐领域的格局。然而评论区几乎一边倒的支持网易云音乐

我就是听不了某些歌我也不会听QQ音乐

腾讯你尽管掐网易云,会转去用QQ音乐算我输

从腾讯下载在网易云听……

曲库优势 都没有收获大量用户的根本还是APP质量太差

QQ音乐UI还是那么腾讯。一点没有改变的意思

我在14年底的时候听过QQ音乐的负责人的一次分享,当时网易云音乐的市场份额在饼状图上还只是一条线。很多人都提到云音乐体验好、UI好、氛围好等等,然而云音乐突围真正依靠的可能都不是这些,而是推荐


用户需要在在线音乐app里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是这个行业获得成功所依赖的唯一的需求。

因此,拥有更多音乐(在版权制度下等同于拥有更多版权)就有机会拥有更多用户——版权成了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

然而「用户需要」这个场景可以是进行细分的。如果用户是主动去搜索一个音乐,那自然是谁有这个音乐的版权谁就拥有这个用户,但用户并不永远明确知道自己要听哪首音乐,或者说用户并不永远需要听固定的几首。用户对音乐的喜欢是不排他的。

很多时候曲风相似的两首歌用户听哪首都可以,这个特点为推荐提供了操作空间。曲库不够大没关系,只要你喜欢听的我总能找出来几个就够了。因此,当曲库对曲风和用户喜好的覆盖度足够高时,就可以不用无止境的追求音乐的数量了。扩充曲库带来的边际收益递减。所以说推荐是最大程度削弱版权威力的手段。

但是这并不是说扩充曲库是没用的,这里「覆盖度」是个重要指标,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年推荐第一次惊艳到我就是虾米电台的虾米猜,怀疑它会扫描硬盘识别出我下载过的音乐,然而我最终还是因为其曲库太小而流失)


与此同时用户在推荐上的积累又极大的增加了用户的转移成本,提高了留存,形成了壁垒。当年在豆瓣音乐,有多少用户因为积累了上百首红心音乐而舍不得离开曲库仅有几万首的豆瓣音乐。还记得云音乐导入其他平台歌单的功能么,就是一个破坏其他产品壁垒的功能。然而歌单好破,推荐不好破,因为无法拿到用户在别的平台上的行为数据。


既然云音乐在推荐上做的足够好了,为什么还要去争夺版权呢?一方面是因为推荐已经成为行业标配,在新用户的争夺中推荐贡献较小;另外一方面,推荐的威力在明星、流行综艺、影视剧原声等场景中失效了,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受众就是奔着内容去的,是无法通过推荐用其他内容做替代的。而各大音乐类综艺的成功和明星的头部效应使得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版权争夺仍然激烈。其实想想就知道了,大厂们争夺版权争夺的是吴亦凡、是周杰伦、是朴树的新专,而不是小透明的小透明作品。


所以说,版权和推荐,是最大程度影响结果的两个因素。而产能过剩带来的产品之间可替代性的增强是推荐走到台前的根本原因。

网易云音乐在13年的1.5版本就上了推荐。在关键的时间做出了重要的正确的决策。此为战略上勤奋。


标题起的有点夸张。

你爱的UI当然有价值,优秀的信息结构和UI设计可以更高效的传达含义,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让用户更容易「遇见」他需要的功能;

你爱的评论区是很活跃,氛围很好,很多用户都很买账。因为遇见喜欢的音乐同时又遇见同好,对于有些人来说总是好过只有音乐的;

但那撑不起云音乐的3亿用户8千万月活。他们都不是最大程度影响结果的因素。



最后聊下对用户这种袒护行为的看法。

人一旦做出了选择,便会会极力维护,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当初选择的错误。而一旦自己维护的选择中出现了明确的,被一部分人认可的,值得被拥护的理由,那么这种维护就有可能上升成为一种信仰。这是产品人最想看到的。

而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较为缺乏标准化思想的教育,人人都标榜个性。过去说枪打出头鸟,透露出那一辈人的观念:以作为大多数为荣。现在的人以作为大多数为耻,甚至要刻意成为少数人,以证明自己是特别的。于是产生了一些特别的现象:喜欢小众歌手,一旦歌手走红被更多人喜欢反而生气;做用户调研时,70%被调研的用户都提到过一句「我觉得我不是典型用户」

于是这产生了一个微妙的结果:既不愿意与大多数人一样使用主流产品,又需要有一些同好的认同来巩固信仰,这使得行业第二(三)成为收益者——他们无法成为第一,也不会被抛下。


现在,内容消费领域「今日头条」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腾讯化」的代表,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反对今日头条的声音,谁能捕获这部分用户呢?知乎么?

我选择即刻




利益相关:网易云音乐重度用户(没想到吧)

发布于 2017-09-01 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