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汽车文化
仪表台、换挡杆、方向盘与人机交互的进化,这篇长文我写了40个小时

仪表台、换挡杆、方向盘与人机交互的进化,这篇长文我写了40个小时

这篇文章是人坐在车内只是踩油门那么简单吗?这篇内饰进化入门史会让你恍然大悟原来是酱紫一文的续篇。在Byton(拜腾)品牌发布第一款车的内饰后,我将在中央美院与Byton设计副总裁Benoit Jacob交流过的观点以及对内饰的理解总结出来,希望对汽车设计爱好者有用。

这是Benoit Jacob访问CAFA中央美院的分享会,上面这些是他设计的车。

设计师早期一直在探索外形的进化,但是这条路似乎走到了尽头,内饰才是突破点!

Benoit Jacob是一个法国人,他是宝马设计副总裁霍伊顿克的得力干将。

1.为什么我们不少在中央美院学交通工具设计的学生开始关注内饰方向?

我和中央美院王选政老师都认同一个观点——未来普通人可以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更加接近一名职业设计师。Photoshop技术让摄影的门槛大幅度下降,那些外形设计师引以为傲的“直觉”未必能够赢算法。

外形上的想象在过去的120多年时间里面被数万名汽车设计师已经穷尽殆尽。路虎开发了SUV悬浮式车顶设计,现在得有一半的SUV采用这种设计;当奔驰设计了蒲公英风格的进气格栅,现在是个品牌都知道要在格栅的装饰件上做文章。“就算我不想抄袭你,我也很难跟你不一样”。不信,你去看看宝马7系的尾巴是不是很像A8的尾巴翻转180°。

内饰与外饰巨大的不同在于,它要包容许多的功能性和交互性。第一代Mini企划时,Mini之父伊斯哥尼斯爵士的产品目标之一是内饰需要有专门放置地图的位置。而到了今天,设计师总在争论横屏还是竖屏是主流趋势——Byton还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非触摸式横屏置于仪表台后部,触摸式屏幕置于方向盘中央。内饰设计、交互设计还存在发展机会。或许有一天汽车品牌的设计总监都应该是内饰工作经历的人担当。

2.仪表台的大趋势,看看有多少车掉进坑里了

重要的话先说:

  • 以仪表台为操作界面的形式变得更重要,原因有二:要操作的功能加速增多,人加速变懒
  • 仪表台最基础的设计原则,减少用户的反应时间,降低用户学习的时间成本
  • 仪表台设计历史上走过的最大弯路就是把所有的功能像杂货店一样展示出来,生怕用户不知道

这是1993款TVR Griffith 的仪表台。

90年代的仪表台的感觉是不是很像这台Sony的“仪表台”……那个时代是没有顶尖交互工程师的。

仪表台的英文名字叫Dashboard。有些更专业的设计师喜欢叫它IP(instrument panel)。Instrument是仪表的意思,Dash好像不是“仪表”吧?

对,最开始Dashboard并不是仪表台,它是马车时代装在乘客前面的板子,用来遮挡路上飞溅起来的泥沙。最初的Dashboard上面没有什么功能件,也就是安装个扶手、或者挂缰绳的钩子。最初的汽车也安装了Dashboard,跟马车上的功能差不多。有一个汽车品牌Oldsmobile,企划了一个款车叫Curved Dash,它车头的“仪表台”是卷起来的。

但是很快仪表台变得功能性很强。主要的原因是大量早期汽车的发动机从后置变成了前置。发动机舱与驾驶者之间必须有厚厚的板子来隔热、屏蔽噪音……“仪表台”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大,于是它成为了操作台。

1937年,克莱斯勒,道奇,德索托和普利茅斯汽车上装配了平的安全仪表台,比膝盖高,而且所有的操控装置都直接安在上面。这就跟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仪表台形态比较接近了。

汽车安全先锋Claire L. Straight在20世纪30年代推广了带有衬垫的仪表台。 在1948年,塔克成为第一辆装有衬垫式仪表台的汽车。20世纪70年代,衬垫式仪表台得到大面积应用,是一项重大的安全进步。衬垫材质一般是聚氨酯泡沫,表面用PVC包覆,在豪华车里则用皮料包覆。20世纪90年代,气囊成为方向盘和仪表台的标准配置,仪表台的安全性逐渐得到完善。

驾驶员每天都会看到仪表台,因此汽车厂商也在仪表台设计上花费了很多心思。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汽车厂商开始设计很多形态丰富的仪表。

雪铁龙DS仪表台布局,因为那个年代不需要考虑安全气囊,给设计师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这是1959年第一代Mini的仪表台,似乎什么都没有?这车设计于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它的竞争对手不是汽车,而是摩托车……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说,仪表台布置在过去几十年有这些大趋势

  • 仪表台尽可能靠近驾驶者;
  • 仪表台的让用户视线尽可能不要上下移动,而要水平移动;
  • 布置按钮尽可能减少。

先抽两个例子给大家找找感觉。上面这是2003款smart roadster coupe的仪表台,我们下面再看一下2017款smart fortwo electric drive的仪表台。

有没有发现仪表台中间这一块的功能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明显上移。出风口的被挤走,它的位置被仪表取代。按键的数量在减少,而且都划分出明确个功能区。

下面我们对每个趋势细致聊聊。

仪表台靠近用户,似乎没有感觉到?最早高调提倡这种设计的是瑞典的沃尔沃。北欧的驾驶环境比较极端,操控仪表引起的分心很容易造成事故。所以沃尔沃提出了悬浮式仪表概念。我在知乎曾经讨论过这种仪表。牺牲空间换时间。怎么讲呢?悬浮式仪表要比正常的仪表凸出来一块,背后的空间可以储物。储物空间其实比较鸡肋,但是它缩短了驾驶员去触摸操作仪表的时间。这一点的的时间就是安全。

王洪浩:除了XC90的新世代设计,为什么沃尔沃喜欢用悬浮和键盘?

同样讲究操控的品牌,宝马采用了另外一种做法。

王洪浩:你心目中顶尖的汽车设计大师都是哪几位?

我在这篇谈宝马历史上伟大设计师的文章里提到了Clous Luthe。

他在70年代领导宝马的设计团队。由于整个70年代很多汽车品牌模仿宝马的风格,Clous Luthe决定在内饰上突破。自此宝马内饰设计开始有一个传统——以驾驶员为核心,仪表台扇形展开——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宝马几乎每一款车型内饰都向司机旋转了一个角度。

人与仪表台最短的距离是什么呢?就是你不接触它,它就能给你反馈!于是手势操作系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厂商关注——尤其以宝马为首,他们已经用在量产车上了。奥迪最近研究的手势操作系统更进一步,你的手不接触仪表的情况下,让你的手指能感受到仪表的震动。

对于Byton这种使用了超大横向仪表的品牌,标配手势操作系统是必然的趋势。

v.youku.com/v_show/id_X

这是Byton的官方宣传视频,手势操作系统的成熟会让内饰布局带来很多改变。

仪表台的让用户视线尽可能不要上下移动,而要水平移动。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的眼睛是一块屏幕,你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会有数以亿计的像素点出现在你的“屏幕”上。你的有限的大脑是根本无法处理这么多信号的,所以你的大脑会主动“删除”大量像素信息。比如此刻你如果用手机或者电脑看这篇文章,你是否注意到手机、电脑后面1米出的物体?

你大脑删除信息的原则是基于“距离”。我们作为战斗力很弱的灵长类哺乳动物很容易受到掠食性动物伤害,所以“危险”与我们的“距离”是首先要计算的信息。

我们天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导致我们视线从远处的物体瞬间移动至近处物体时,会有一瞬间无法“聚焦”——或者理解为脑短路。开车时,频繁地改变“焦距”会带来糟糕的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风险。

奔驰、宝马、奥迪在布置仪表台的屏幕时都尽可能布置在相对高处。驾驶员看路面情况到看屏幕切换过程中的“焦段”变化比较短。

我之前与爱车的诺诺联合进行过用户调研,中国用户更希望是横向屏幕还是竖向屏幕,大部分人的直觉还是希望横向屏幕。

布置按钮尽可能减少。内饰设计其实走过很多弯路。当物质世界不丰富时,人们家里都堆积着各种破烂(我认为那些是破烂,尽管我父母那一代人觉得或许有一天会有用处)。家庭的装修也以法国凡尔赛宫为模板。但是当你生活慢慢富裕起来,你开始讨厌过度的装饰,希望生活更加简化一些。

这是1976年W126奔驰S级的内饰

2000年奔驰S级内饰。仪表功能区位置比10年前提升了,按键按照模块组合,仪表的整体布局对驾驶者形成“包裹性”。

这是2006年奔驰S级的内饰。操控按钮被放在了距离手更近的“副仪表”区。

这是2018款奔驰S级内饰。雕塑感变得很强烈。屏幕连成一片。

接下来我们再看几个案例。这是2002年的宾利欧陆。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仪表台的布局缺乏重点,一大堆圆仪表堆砌在一起。用户交互体验比较一般。

这是2009年的欧陆GT。设计师不再去展现那些要映射自己像战斗机座舱一样的圆仪表,而是把位置腾出来给屏幕。

这是2018款的欧陆GT的仪表台。把空调出风口放在大屏幕的下面是这种选择横屏内饰品牌的通常做法。

这是2003款的劳斯莱斯幻影。相比标榜运动精神的宾利欧陆GT,幻影就更加简约古朴。

这是2013款劳斯莱斯幻影内饰。

这是2018款劳斯莱斯幻影。

接下来我们感受几款便宜的车,这是2003款铃木雨燕Swift。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中控台仪表上的按钮太小,操控体验不好。

这是2011年铃木雨燕内饰,可以清晰感觉到中控台有了明显的区域层次:音频操作区、空调操作区。

到了2018款铃木雨燕,你会感觉内饰仪表台的品质感又上升了一个档次。15年前那种操作按钮过小,交互不便的问题一扫而空。

接下来的几款车是大家熟悉的大众家族。这是祖宗一辈的大众甲壳虫。因为车内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功能,所以除了俩仪表,几乎连按键都没有。因为法规不需要安装气囊,副驾驶处还有一个巨大的手套箱。

这是第一代高尔夫仪表,坦率说如果乔布斯活着的话,他肯定会吐槽的。

这是第二代高尔夫内饰,储物空间明显增多,调收音机时不会再像第一代那样总是被方向盘挡手。

设计师在企划第三代高尔夫的内饰时有意识用线条分割了驾驶员与副驾驶所面对的仪表台。让驾驶者有一种专属于自己的操作台的感觉开始成为流行。设计师开始给更高频使用的功能键加大尺寸,比如空调旋钮。

第四代高尔夫设计师对于安全的重视超过了以往。胖胖的方向盘下面是气囊。双闪按键也被特别突出地安排在仪表台最中心。

这是2009款大众高尔夫仪表台。收音机消失在历史舞台。

这是2013款大众高尔夫内饰,是不是感觉仪表台向驾驶席一侧倾斜了?

我们最后再看一眼Byton的内饰。如果Byton不是PPT造车,它要比前面看到的那些品牌都激进。从官方图中推测,仪表台上的按钮几乎全部隐藏。传统仪表盘的信息,可能都会显示在驾驶员触控屏和后面的大屏中。内饰效果图上只看到了侧翼的空调出风口,中间的那一堆出风口究竟隐藏去哪了?仪表台如果设计有手套箱的话,看起来有可能是从中央区域打开的……

(点赞够300,接下来就有方向盘、人机交互等内饰发展史分享)

编辑于 2017-09-24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