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关于朋友圈的点滴

关于朋友圈和微信群的点滴

目录介绍

0.前言感受

1.标题党:不看会有遗憾

2.红包党:我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3.点赞党:我们只是点赞之交

4.晒幸福党:秀恩爱

5.营销党:人人都有一个卖面膜的朋友

6.养生党:所以养生

7.隐身党:那个角落里的窥视者

8.鸡汤党:有一种毒药叫“心灵鸡汤”

9.关于其他



0.前言感受

人心躁动,静力不安,空间群里的信息动态漫天飞舞,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有所感叹,却不知道从何说起,仰望星空,思绪万千。

对于朋友圈,我已经关闭朋友圈好长一段时间呢!

对于删朋友圈内容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会心疼,所有辉煌的时刻被删除,那么别人如何知道我的辉煌经历呢?

有一部分人,有一点两点就在朋友圈里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打造别人眼中的自己。比如获奖了发朋友圈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的成绩;为了工作通宵达旦而发朋友圈就是说明自己很努力;看书发个朋友圈就说明自己很有品质和看书气息;吃了美食发朋友圈是说明自己很会享受;各种各样的图片只是说明了自己很幸福。当然也有人打广告做营销。

更有甚者,发朋友圈就是为了伪造一个比真实自我更好的人!

相信绝大部分的人有过这样的一个感受。发一段说说或者动态的时间很短,可是看相关评论的所需要的时间却很长,要一个一个的回复,才能体现于朋友的良好互动。不断的抽出手机,去看看有多少人点赞,有多少人评论。

如果那条朋友圈没有很多人点赞或者评论,就会觉得有些不安,所以才会时常去刷新一下。如果响应的人很多,则会感到很满足。不能没有手机,更多的是体现不能没有社交软件和朋友圈等等。

有人给你点赞,不见得是多么关心你;有人很少给你点赞或是关注你的动态,但是当你有事情找他时,他便马上回出现。其实很多时候,朋友圈里的许多评论关心,或者安慰有时会显得很苍白无力。

我始终相信是朋友仍然是朋友,不是朋友仍然不是朋友,不会因为表达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真正的友情,不需要证明,也不需要刻意,更加不需要靠获取朋友存在感而满足。

其实,很多时候,大多数的朋友圈所展示的内容,大都无关痛痒。我所珍视的友谊,是能够分享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绪。

当然我并不是说关闭朋友圈就是件正确的事情,相反,我觉得发朋友圈图片和分享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用简单的文字记录生活琐碎小事,倒是一件极美的事情。

物为我用,朋友圈的出现,本来是为了拉近与朋友间的关系。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反而受制于物,为了发朋友圈而发朋友圈的时候,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件事情呢。

我更加希望,是因为确实有喜悦或者心事,自然而然的表达,而不是为了凸显一条朋友圈。其实别人很难像你想象那样如此在意你。很多时候给你点个赞,也不知道你说什么。


1.标题党:不看会有遗憾

为了专业地解释标题党,我特意去搜狗百科上查找了一段专业的解释。标题党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

现在互联网玩的是流量经济,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是极具有吸引力,为了吸引你的眼球,所以对于文章的标题自然也就是很重要呢。

而对于我们写博文的人来说,重点是如何清晰并且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标题很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文章的质量。当然文章的质量也是跟个人经验和技术水平分不开的。

对于标题,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其实你也会见到过类似的例子。

XX天让你从入门到精通,结果很多人看完了,只能说是个入门级的水平,完全达不到精通。

几个小时帮助你建立终身受用的XX系统,很吸引人,但是看完学完后也没见发生多大的改变。

《男生看了会沉默,女生看了会流泪》 ----每次看到这个标题,虽然知道是扯淡,但是还是忍不住要点进去看一下,哈哈

UC上的新闻,《女大学生在校长办公室被.......》点进去结果是在校长办公室帮助写建议还是啥

《高潮来临,男女兴奋过度不知所措!有图有真相》点进去是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拔出来,别插着睡!22岁美女半夜丧命,99%的男女晚上都这样做”——是充电插座的问题

当然,我自始至终都认为一篇好的标题对于一篇文章是十分重要。


2.红包党:我好像错过了几个亿

曾经,听到大学同学小锐对我说,现在一块钱,一角钱掉到大街上,估计很少有人会捡起来。但是看看那些微信朋友圈里的人,都为抢到几块钱,几角钱而兴奋不已。抢红包的时候不管是谁发的,主要是关注自己有没有抢到,当然有时候它的确有活跃气氛的神奇效果,但是沉浸其中就不好呢。只要一会儿没有拿出手机,就感觉自己好像错过了几个亿。于是,就听说有的人过年回家,时刻盯着手机,玩手机,而忽略了跟家人坐下来好好聊聊天。

春节期间,且不说一群群80后、90后守在Wi-Fi信号发射器边上一边充电一边抢红包,也不说创业公司群里几千几万地撒红包,然后鼓励员工抢完赶紧截图发朋友圈,告诉全世界他们到底有多能造;最让春晚和麻将感到落寞的是,50后、60后一得空就相约围坐,却不是打牌,居然也是在抢红包,每天还规定了散伙时限,人不齐不开局,乐此不疲。爹妈们不顾患颈椎病的风险,戴着老花镜深深地埋入了手中的小屏里,为在2G网速下好不容易抢到的一毛两分钱乐得返老还童。

接龙发红包游戏则让你的“帕金森快手癌”更快地病入膏肓。原本只是图个高兴,可是情况慢慢地不太对了,当金额玩得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且陌生,有的群甚至订立规矩,一晚上输赢几千甚至几万块,有了赌博之嫌,微信红包彻底背离了原本的祝福和娱乐的初衷。

红包也是考验人情的微妙手段。你发红包只是想传递“我关心你、我惦记你”的心情,可对方立马一个红包发回来,意味着“我们没有熟到我要毫无芥蒂地收下你的红包。”

那些打着“众筹”的名义在群里发消息索要红包、在群里撺掇别人发红包的“微信乞丐”,也让红包的好意与慷慨变了味。


3.点赞党:我们只是点赞之交

谈到这个点赞党,我感觉内心很沉重,因为以前我也是点赞党。 不仅仅是在微信上,看到了好的文章,博客,都会点赞。不可否认,微信上点赞有时是为了刷存在感,有时候则是真心感觉要赞一下。在知乎,其他博客网站上,点赞则是对博客的一种评价吧,自从有了打赏功能后,我觉得打赏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以前有哥们还跟我开玩笑,怎么你点赞这么积极,打赏的时候这么犹豫啊!我被问蒙圈了,索性开个玩笑,那是因为点赞不花钱呀……内心也陷入了思考。

拍风景,有人点赞;晒美食,有人点赞;心情不好,有人点赞;加班诉苦,有人点赞;家庭纠纷,有人点赞;疾病缠身,有人点赞……“点赞”功能甫一出世,社交网络便诞生了无数“点赞狂魔”。他们不分时段,无论地点,无视对错,只要朋友圈的“红点”出现,便迫不及待地摁下点赞键,传递出对朋友所发状态主动或者被迫的肯定和认可。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拉里·罗森曾在其博文《点赞的力量:我们喜欢被关注》中提到了点赞现象:每天沉溺在Facebook上的年轻人对待点赞的态度如同喝水,不点赞就会口渴,而每点赞一次顶多就是“小啜”一口,久而久之次数增加,“社交饥渴”的症状自然得到缓解。


4.晒幸福党:秀恩爱

记得之前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问题。说新浪之前做过一项调查,只有一个问题:“你觉得该不该秀恩爱?”有1342名网友作答,六成人说“不该秀”。这些不受待见的晒幸福党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广义上的晒幸福党几乎覆盖全部互联网用户。只要在朋友圈发一张照片表示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快乐,秀恩爱、晒娃、晒旅行、晒聚会、晒美食、晒心情,等等,都可以算是晒幸福党人。第二,晒幸福党的主力是秀恩爱和晒娃。第三,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多项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网友在说到个人生活时,会美化、夸大甚至说谎。晒幸福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压力,因为他们不想落后于他人。

有什么办法解决晒恩爱党的不快乐和反晒恩爱党的怨念吗?有,减少使用社交工具等社交网络的频率。

但问题在于,人们已经离不开社交网络了。每当我们失落时,互联网就成了一个快速的、诱人的解决方案,它可以迅速填补我们内心的空虚。微信朋友圈并不是问题的所在,我们只是通过它们放大了一种症状,属于孤独的,或属于时代的。


5.营销党:人人都有一个卖面膜的朋友

有网友戏谑:“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个卖面膜的‘杀熟者’。”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朋友圈营销泛滥的实情——因熟人彼此信任,东西容易卖,无数人加入了“杀熟”行列。“杀熟”的微商遇到的最大瓶颈大概是“朋友”日益提升的智商。当微商变成“危商”,熟人买卖链条中的信任折损,微商就“杀熟”不成反“自杀”。微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把朋友圈变成“商业广场”的同时,却缺乏成熟的品牌、售后和维权机制,一个个暴富美梦必将随着一圈圈友谊一同破灭。


6.养生党:所以养生

有被养生节目洗脑的家人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个问题在知乎网上收获了8816人关注、1036个回答,截至2016年3月3日,已被浏览279万次。答主们纷纷吐槽被已经走火入魔的家人“祸害”的“惨痛”经历。从他们的描述来看,这确实是一个神一样的群体:

第一,此群体多为退休人士。退休之后,他们有的是时间,于是把全部精力投放到养生上,对各种养生知识采取了兼收并蓄、不信白不信的态度。

第二,根据养生手法的不同,他们又可以细分为食疗系、药疗系、运动系等派系。食疗系自然就是有利于养生的,多难吃都要吃;不利于养生的,多好吃都不吃——比如吃苹果不能削皮了,因为专家说了,苹果的营养在皮上。药疗系则是从维生素A到Z,乃至氢、氦、锂、铍、硼等矿物质,没有哪样是他们不敢尝试的。运动系比较猛烈,手段包括撞墙(据说寒凉体质者可撞出健康,湿热体质可撞掉邪火)、爬行、干擦背、集体呼喊(无限循环喊一些励志口号,如“高血压,拍掉啦!”)等。

第三,他们在养生的行动力和影响力上是惊人的。

这个神一样的群体在用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之后,可想而知,他们立即化身网络养生达人,对养生话题秒赞之并秒转之,每天少则一条,多则四五条。转给谁?自然是同为养生党的亲朋,还有自家“不爱惜身体”的“熊孩子”——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关爱方式。

请善待沦为养生党的家人,他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养生知识,还有儿女的陪伴。


7.隐身党:那个角落里的窥视者

在微信朋友圈实现隐身,必须是蓄谋已久的。只有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里,让人们看不到他在朋友圈里的活动迹象,才能说隐身成功。他们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踪者”。如果不是偶尔出现在你或者他人的点赞里,你几乎意识不到他们一直躺在你的好友列表里。在你刷朋友圈时,他们也许潜伏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端着手机默默“窥视”着你的生活。

技术进步的确挽救了人类的体面。在那个没有社交网络的时代,周作人不想见鲁迅,只能亲笔写信警告大先生:“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

社交网络上诸如“取消关注”“对其不可见”等功能,极大地缓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并且节约了绝交所耗费的时间、人力与心力成本。由于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不想见的人,或者不想让对方看见自己,朋友圈里的人几乎都做过别人的隐身党。

你在朋友圈中的表现会成为熟人的谈资,或成为他们判断你心智、学识、兴趣、性格、职业成就等指标的参考。不点赞、不评论的隐身党,也许就默默地记住了你说过的话。

移动互联网让人际交往突破了时空限制,但并没有改变人类的关系本质。在复杂的社交里,或许只有隐身,才能使人们继续保持应有的距离。只是,千万别成为一个躲在角落里窥视隐私、传播八卦的猥琐的人。


8.鸡汤党:有一种毒药叫“心灵鸡汤”

刚刚失恋的少女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好女孩,正巧看到闺密分享的《姑娘啊!可长点心眼》《你想要的一切时间都会给你》,深有同感地点赞并转发。又或集平生所学,自制一碗鸡汤:“我文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配上45度角的嘟嘴自拍,寻求一众“屌丝”的安慰与赞同。

职场新人认真学习《如何当一名好员工》和《一万元如何变成一百万》等“旷世佳作”后,开启了打鸡血模式;失业者则暗自神伤地默念《心在远方,路在脚下》《多一分挫折,就多一分感悟》,希望自己重新出发。

赋闲的老年人推迟了外出晨练的计划,在被设置为最大字号的智能手机上查看了《你的高度决定了你子女的高度》,大叹好文,热烈地转发到朋友圈和一众亲戚群,并叮嘱子女要好好记下来。

把语录嫁接到名人头上的鸡汤文更是让朋友圈各阶层人士无法抗拒。“全能躺枪王”白岩松和莫言几乎任何话题都可驾驭,张爱玲和林徽因专攻情感鸡汤,李嘉诚、巴菲特、比尔·盖茨和马云等成功人士则主打励志鸡汤,名人各司其职,读者各取所需。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深谙鸡汤党队伍庞大的弊端,他担忧:刚开始看朋友圈都是朋友动态,可慢慢发现里面有很多心灵鸡汤,这样的信息多了,用户会觉得信息太水太杂,看朋友圈的意愿会越来越低。

编辑于 2018-04-05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