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认识你心中的四个自己

情绪管理:认识你心中的四个自己

站在镜子前,望着那个和我们长得一摸一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不是问长相是否俊美,更不是问牙齿是否洁白。而是问,当我们审视自己时,我们的心情如何?

是对自己感到自豪还是内疚?是疯狂地崇拜自己,还是一想到自己就感到焦虑和沮丧?

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这个物理世界中只有1个现实自我,但在每个人的心理世界中都有4个想象自我。我们的感受与心情,取决于那1个现实自我和4个想象自我的关系。

可达自我

在我们的心中,有一个比当下的自己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只要我们付出一些努力,就能成为这些“可达自我”。比如说,我希望成为一个“坚持锻炼身体的人”,“阅读量更大的人”,“待人更加温柔的人”,“更擅长讲课和写作的人”,等等。

这些自我形象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每天都可以进步一点点,不断接近“可达自我”。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也是幸福体验的源泉,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想自我

除了那个努力一把就能达到的“可达自我”之外,我们的心中还有一个更耀眼的“理想自我”。比如,“家财万贯的人”,“完美的丈夫或妻子”,“每次考试都能拿全校第一的学生”,“连续十年的最佳员工”,“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奇才”,“诺贝尔奖得主”,“万众瞩目的大明星”,等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此类自我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可望而不可即。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在得到诺贝尔奖之前,不会把获得诺贝尔奖当作自己应得的囊中之物。

但是,有一些非常固执的人,他们区分不了“可达自我”和“理想自我”。他们要求其他所有人都喜欢他们,认同他们,崇拜他们,羡慕他们,而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人们会欣赏那些为了尽善尽美而不断努力奋斗的人,但不会喜欢那种已经把自己当成“理想自我”而自视高人一等的人。

这些区分不了“可达自我”与“理想自我”的人,常常会感受到痛苦、失望、焦虑甚至愤怒等负面情绪。哪怕这些人在通行的社会标准中,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哪怕这些人已经有较高的收入,美满的爱情和家庭,温暖的友谊和亲情,他们依然会被负面情绪所纠缠。原因在于,他们的负面情绪不是外界环境造成的,而是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自己造成的。他们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

应为自我

除了“可达自我”和“理想自我”之外,我们心中还有一个充满责任感的“应为自我”,它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一个母亲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照料孩子的人”,一个团队领袖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带领团队完成工作目标的人”,一位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出人头地以光宗耀祖的人”。

“应为自我”与“可达自我”的区别在于,后者是我们想成为的自己,前者是我们认为应该成为的自己。两者可能有重合,也可能有差异。

当现实自我与“应为自我”不一样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和内疚。我们会想办法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去承担这些自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当现实自我与“应为自我”差异太大时,我们的焦虑和内疚便可能压垮我们。那条鞭子打得太痛,已经不是鞭策,而是折磨了。

不欲自我

最后,我们的心里还有一个不想要成为的人,也就是“不欲自我”。比如,“失败者”,“社会的寄生虫”,“懒汉”,“不值得被爱的人”。总之,我们发明了很多贬义词,而我们都不想要成为那些贬义词所形容的对象。

现实自我离“不欲自我”越远,我们就越有安全感,生活也就越开心,自我感觉就越好。所以,“不欲自我”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它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以免沦为这个糟糕的自己。

如何调节现实自我与4个想象自我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1个独一无二的现实自我,也有4个因人而异的想象自我。当这些自我之间关系和谐时,我们便会感到心境平和,脸上常带微笑。可惜,现实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有时候,我们的“可达自我”变得不那么可达。有时候,我们在强迫自己必须成为“理想自我”。有时候,“现实自我”离“应为自我”太远。有时候,“现实自我”离“不欲自我”太近。

这么看来,当负面情绪开始纠缠我们时,我们要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管理自己的情绪。大家想,心理咨询师并不能替来访者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当来访者向咨询师吐露心声时,咨询师也只能帮来访者更理性地分析情况,让来访者不要高估了危险,低估了希望。

后记:我正在优化“认识你自己”这个课程模块的内容,然而这个主题太大,仅仅几万字的容量,装不下那些美妙的心理学知识。忍痛舍弃的部分,不如另写成文章,与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介绍的这几个自我概念,可以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的《自我》这本书的第57页和58页找到。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

编辑于 2017-12-29 11:26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