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打脸是知识传播者的底线

怕打脸是知识传播者的底线

我们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看这个世界时,都戴着一副偏光眼镜。

这副眼镜把我们想看到的东西留了下来,不想看到的东西挡在了外面。

如此一来,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的全貌,而仅仅是自己愿意看到的那部分小世界。

在我愿意看到的小世界里,人们都很诚实、善良。大家都挺聪明,很爱学习,爱分享知识。

在我的那个小世界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人们不会不懂装懂,假装自己很厉害。

后来,一些人给我推荐了许多微信公众号。他们说:“你看看这些人,他们的关注者特别多。你现在也在做微信公众号,要多向他们学学。”

我看了一下,然后心理压力特别大,心情非常沉重,忍不住想要关掉那些页面,不去看那些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图文。

那些文章和我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冲突,我不想知道还有那么多人特别喜欢不懂装懂。

那些人几乎是在全职生产垃圾信息,不仅以此为乐,还以此为生。

精神上的打脸比物理上的打脸更痛

就在刚刚,2018年1月6日晚上7点左右,我准备优化“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这个课程模块。于是,从书架上把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这三本书都摆在书桌前,准备花足够长的时间,认真重读。

上次读这几本书,是好几年前了。有些信息忘了。而且,后来又读了更多二手文献,这次重读原著,可能会有新的理解。

其实,我是怕自己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课程模块里有什么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我怕这个课程模块公布出去后,有读者和学员本身就是科学哲学领域相关的专家, 立刻就指出我犯了什么低级错误。

也就是说,我怕被人打脸。不是指有人会跑到北京来,敲开我的房门,字面意义上打我的脸。而是指,一旦这些内容公布在网络上,或者写在书里,由出版社发行出来,被人们看到,有可能是在误人子弟。

那时候,就会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怀着充分的正义感,站出来指责我不够认真,指出在第几页第几行出现了什么错误。这就是思想上的打脸,精神上的打脸。这种打脸,比物理上的打脸还要痛。

我创立的公司叫“认真想”,自己就是个较真的人。万一有读者指出我哪里不够较真,还能给出强有力的理据,那我真是无地自容。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一大群不怕打脸的人。这群人说话时简直肆无忌惮,语气永远斩钉截铁,毫不考虑自己有出错的可能性。

在前互联网时代,不怕打脸的人,应该是没有多大影响力的。那个时候,大家主要通过学校和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老师和记者以及出版社的编辑们,相对都挺负责任,会把垃圾信息都过滤掉,不让它们与广大信息受众接触。

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意见领袖(KOL),也没有所谓的大V,没有知识网红。就算有很多民科和民哲,我们也看不到。

在媒体资源还很稀缺的时候,没有博士学位的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公共知识分子,人们不好意思站出来在自己专业领域之外发表什么见解。

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自由了。微信公众号的标语里就说,“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这群不怕打脸的人,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了。

人生导师简直层出不穷。这些人教我们怎么说话,教我们怎么写作,教我们怎么学习,教我们怎么交友,教我们怎么思考,教我们怎么过好自己的一生。

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做批判性思维教育,教人更擅长理性思考,让人拥有更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别人思维方法的人,大多都是不怕打脸的人。我不想和不怕打脸的人站在一起,共享“思维方法”这个内容空泛的标签。

我并不自卑,只是别人太自信了

上次有朋友对我说:“你不重视营销,可能是因为你有自卑情结。”

某种意义上,我的确有自卑情结。我没有博士学位,我不敢说自己在某个知识领域里做出了什么突破性的贡献。

不是不重视营销,而是我不敢说这些课程内容已经足够好,已经可以专注于营销了。

我自诩是知识传播者。按柏拉图的古典定义,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于是,我想要传播的知识,自己除了记住结论之外,还要有能力为之辩护,提供论证。

在课程里,我提到“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应该去相信科学研究所给出的洞见”。为了给这两个结论辩护,我得去学习科学哲学的知识,了解科学与伪科学以及非科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宗教或者神秘理论?科学方法究竟有什么好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了解?

在课程里,我还会提到“图尔敏模型”这个论证工具。于是,我要去读图尔敏自己写的书,比如《论证的使用》。同时,我还要读很多研究图尔敏的二手文献。有些文献是哲学相关的,我读起来很快。有些文献是法学相关的,我读起来很慢。但我还是要逼迫自己读完那些法学文献。我要知道图尔敏模型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它在哪些范围内很好用,哪些范围内不适用?

我还没有自信搞懂的知识,是不会写出来或者说出来,因为我很怕被打脸。

努力过后,还是被打脸,那我也只能认了。至少,做足了准备功夫后,就能问心无愧。上次自己发现《思维的利剑》第188页里提到的一个心理学实验,没有重复出来,内心就特别愧疚。读者也许不知道,但我这个作者会知道。

也许,是我太自卑了。

也许,是别人过于自信,显得我有点自卑。

也许,我们应该保持一点自卑感。

就拿思维方法来说,我只懂汉语和英语,所有法语、德语、日语等其他语言所表达的文献,我都读不懂。我所参考的知识和信息,仅限于汉语和英语这两种信息载体所表征的信息而已。

万一有哪位日本学者在批判性思维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写出了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那也会被我忽略。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信息,甚至不可能知道所有值得知道的重要信息。作为只掌握了有限信息的有限理性人,我们不应该保持最基本的自卑吗?

欢迎大家来打脸

晓岚上次嘱咐我,要我在写课程开放报名时的文案时,可以突出强调“我们的课程是不怕打脸的”。

当时那话,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因为这句文案,我觉得对潜在学员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而且,我以为其他做思维方法教育的教育培训机构,也都做足了研究,不怕被打脸。所以,“不怕打脸”并不是什么突出的优点。

后来才知道,是我太天真了。原来别人想的是尽快圈粉,趁着知识付费还在风口上,赶紧变现。原来,大多数人想的只是东拼西凑,这也抄一点,那也抄一点,然后就组成了一个自己的产品了。

原来,“不怕打脸”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而我之前误以为这是人们的底线。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这个课程模块里,我提到,知识传播者和智商税榨取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在创造新知识,然后传播给全人类,而后者试图阻碍人们获取新知识,然后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赚钱。

我们的课程模块,预计会在半年内,陆续以文章的形式,免费公布给大家。只要不涉及人工服务,如答疑、改作业、讨论班等等,所有的信息内容都是免费的。

届时,我们很欢迎大家来打脸。欢迎大家指出我们哪里出错了,并且附上你的理据和参考文献。只要是中文和英文的参考文献,我都会去读,都会去认真回复。

最后,附上目前课程模块优化之后的顺序:1.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2.学会如何学习。3.认识你自己。4.人类的思维方式。5.正确地讲道理。6.诡辩的技艺。7.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8.哲学分析的思维方法。附录.我的哲学英雄(丹尼尔·丹尼特)。除了附录是2万字左右,8个模块大概都在3万字到6万字之间。可能会有新模块的补充,请以最终公布时为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

编辑于 2018-01-07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