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优质的思想可能是免费的吗?

世界上最优质的思想可能是免费的吗?

三元闭包的趋势

忘了是何时听说“阳志平”这个名字,似是一两年前,或两三年前,或更久。

知道他为《超越智商》、《机器人叛乱》、《刻意练习》、《智力是什么》、《心流》这五本书写了序言或导读。虽从未谋面,却从文字中留下了好印象。

毕竟,我喜欢的书,他也在推荐。可以想象,我们俩的书架上,摆了许多相同的书。

后来,复旦大学的李晓煦博士写了本名为《三生有幸》的书,其中也有阳志平的推荐序。我听说李晓煦也很喜欢丹尼特(Daniel Dennett),于是便关注了他。而他又与阳志平是君子之交,那三元闭包的趋势就愈发明显了。

就在昨天(2018年1月7日),一位小伙伴希望我列出认真想的书单,于是我开始用写作软件列书单。后突然醒悟,为何不用豆瓣来列书单呢?

正要列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这本书时,察觉此书被包含在了一个叫“开智正典:心智升级百本经典导读”的书单里。点开以后,又是阳志平和他的朋友们所收集的书单,其中不少书都在我的书架上。

如此,我决定仔细读一读其个人博客(yangzhiping.com)上的文章,认真了解一下其人其事。

打开博客后,我很惊讶,他写的文章如此之多,我一时不知从何开始。简略浏览过后,其中的“工作谈”是一本尚未正式出版的系列文章,那就从这开始吧。

《工作谈》:可惜无法列在认真想的推荐读物里

读完《工作谈》后,惋惜感涌上心口。这本书竟无法列在认真想的推荐读物里。

不是它不好,而是它很好。作者如能尽快优化完成,相信读者们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我有些强迫行为,列表格时希望追求奇怪的“整齐”。有些学员英文不佳,那我就将英文书统一删去。有些书不再加印,那买不到的书也统一删去。网上一些好文章因为不是书,虽然很想列入进来,但也会狠心删去。

删去《工作谈》很可惜,于是写此文向大家推荐。

该书是一位阅读量巨大的心理学人和企业家,为青葱学子和职场新人们,写的一本小书。它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才?”

“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才?”这个问题很大,妄图回答大问题的人,大多有一种哲学家气质。

我做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妄图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这个宏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也有一种哲学病。

得了哲学病的人,如果不愿意脚踏实地干实事,多半就会变成无病呻吟之徒。想要避免沦为空谈者,就要成为实干家,将大问题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小问题,然后慢慢回答。

阳志平是这样拆解他提出的大问题的:

1.要区分好思想和坏思想。
1.1.好思想有理据支撑。
1.2.好思想抽象程度更高。
1.3.好思想由信息品味高的人产出。
2.要预判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模式。
2.1.了解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2.2.了解智力、理性思考能力等重要的变量。
2.3.了解大五人格、依恋类型、动机理论、隐喻理论、群体规范等知识点。
3.要把握机会。
3.1.要得贵人相助,且要学会区分真贵人和假贵人。
3.2.信任一两位你身边的师友,向他学习,让自己变得有深度。
3.3.重视弱关系,寻找更多可能的机会,并试着成为他人的贵人。
4.要学会成为英才。
4.1.维持简单的生活,追求心中的理想。
4.2.提高自己的智力,可参见《出类拔萃的IQ:一门可习得智力的新兴科学 》。
4.3.扩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5.要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5.1.提高自己的元认知能力。
5.2.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坚持输出学习成果。
5.3.抓取知识源头,建立知识体系。
5.4.学习高难度的知识,并将其内化为本能。
5.5.主题式学习,增强学习的系统性。

好像是2017年2月份,有人主动向我推荐了阳志平。那时我忙着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没空了解他人。

如今已是2018年1月份,一系列机缘巧合下,我开始了解阳志平。读完他的《工作谈》之后,已甚是喜欢。

他的许多内容,都是用另一种方式,说出了我的课程里的部分思想,甚至还有很多我的课程里所没有的思想。虽然我们有彼此冲突的说法,但不妨碍我喜欢这本《工作谈》。

《出类拔萃的IQ:一门可习得智力的新兴科学 》这本书他也有推荐,而我高中时就读过此书,当时推荐给他人,却惨遭无视。看到喜欢的东西也有他人喜欢,有种亲切的熟悉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阳志平有许多值得我见贤思齐的地方。

他的文笔比我好,比我更擅长讲故事。讲故事的重要性不比讲道理要低,毕竟大家都爱听故事,道理则太干了,理解起来费劲。

如果他列在各种书单里的书都读过,那阅读量真是惊人。我自以为阅读量已经甩开均值许多个标准差,没想到他比我读书还要多。在他开的书单里,我又找到了几本感兴趣的,赶紧上亚马逊买了下来。

最重要的是,阳志平比我多了很多人生经验,他所亲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的东西,我大多需要靠推知(Knowledge by Description)。亲知带着情绪的烙印,刻骨铭心。推知则被逻辑所裹挟着,身不由己。

与他相比,我的运气可能更好,出生得更晚,更早地享受到了这个物质丰富且文化繁荣的互联网时代的福利。

题外话: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

插入一段题外话。人与人之间的喜欢,往往基于相似。我看到阳志平拆解大问题的方式与我很相似,于是也变得愈发欣赏此人。

为了回答“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我也是将其拆解成下面八个部分:

1.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
1.1.理解信息素养是什么。
1.2.明白信息评价的原则。
1.3.掌握信息搜索的方法。
2.学会如何学习
2.1.理解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2.2.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2.3.输出自己的学习成果。
3.认识你自己
3.1.认识人类的共性。
3.2.认识自己身上的群体共性和群际差异。
3.3.回答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
4.人类的思维方式
4.1.知道神经科学基础知识和认知双系统理论。
4.2.知道常见的认知偏差。
4.3.了解认知语言学。
4.4.了解模因理论和文化演化。
4.5.了解认知行为疗法。
5.正确地讲道理
5.1.掌握形式逻辑的知识。
5.2.掌握非形式逻辑的知识。
5.3.掌握图尔敏模型。
6.诡辩的技艺
6.1.理解人类为什么不讲道理。
6.2.理解新修辞学。
6.3.掌握逻辑谬误理论。
7.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7.1.了解科学史和当代科学现状。
7.2.了解科学哲学。
7.3.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8.哲学分析的思维方法
8.1.了解哲学史和当代哲学现状。
8.2.掌握概念分析方法。
8.3.理解许多思维通用概念。
8.4.了解一些思想实验(直觉泵)。
附录:我的哲学英雄(丹尼尔·丹尼特)

除了上面8个仍在不断修改中的课程模块之外,我还计划加入批判理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内容,只是目前能力太弱,无法在这两个领域中自信地思考复杂问题。而且,我还在考虑加入麦肯锡方法这个模块,听说职场人士都很喜欢这个思维工具。最终结果,请以实际公布时为准。

中国可能兴起第三种文化吗?

言归正传。阳志平是第三种文化的骨灰粉丝。他可能很希望能让中国也兴起第三种文化,而这可能吗?

先让我解释一下何谓第三种文化。

文科生文化是一种文化,这些人喜欢读文学作品和历史作品,他们往往心忧天下,喜欢大谈特谈价值判断。然而,这些人的科学素养往往较低,想要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但无能为力。这群人有热情,但不懂经济学,盲目干预自由市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理工科生文化是第二种文化,这些人的科学素养较高,但往往不太关心普世价值判断,更关心事实判断。这些人偏向于脚踏实地,喜欢完成一件又一件小事情,而且不太喜欢抢占公共媒体资源,不关心话语权的争夺。这群人多是闷声发大财者,没有救世情怀。

第三种文化,是一种科学主义文化,就是让文科生都靠边站,让科学家们扛起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杆大旗。文人们的唯一作用就是提供娱乐和美学享受,让科学指导我们过好自己的一生,塑造更美好的社会。

也就是说,第三种文化要求科学家和实干家们主动发声,与文人们争夺话语权。

或者,第三种文化要求科学家和实干家们学一些人文学科的东西,也要求人文学科的学人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可能会兴起第三种文化吗?

答案很显然,中国早就兴起第三种文化了,只是它的名字不叫第三种文化。在中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都写在了中学义务教育课本里,绝大多数高中生在文理分科时已经选择了理科。高等教育入学率也在不断变高。各类宗教在中国都不流行,无神论依然是主流。

在中国,科学主义不是第三种文化,它就是主流文化。

中国只有反智主义文化和科学主义文化这两种文化,前者由于头顶着一个贬义词标签,不大可能流行的。

和阳志平一样,我也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我希望看到的中国主流的科学主义文化更加主流,反智主义者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发展方向并不需要改变,只要进一步提高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即可。中国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只要不被他人诱拐,那就可以变得足够强大。

然而,教育的发展可能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封锁优质信息的既得利益者。这群人或许会认为,最优质的信息一定要付出最昂贵的代价才能获得。这些人认为,中国正走向知识付费时代,绝大部分低收入者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将因马太效应而与底层人进一步拉开差距。

有人认为,第三种文化,或者说科学主义文化,终将是小范围的精英文化,必然不可能推而广之。

但我不认可这点,我相信,中国当下的知识付费时代是短暂的,它将在几年内逝去。

知识付费时代终将逝去

“知识付费产品”是个新词,在我辞职创业之前,就以教育行业的记者身份,写过相关分析文章。

在那篇文章中,我认为知识付费市场不会兴起。后来的市场发展打了我的脸,此类产品越来越火,人们确实很愿意花钱听或者看别人讲知识类内容。

得到、豆瓣时间、网易云课堂、喜马拉雅FM、分答、在行、知乎Live等产品,都算是广义的知识付费产品。

我当时的分析,归纳起来有下面这几点:

1.网络上有海量优质信息,图书馆里也有海量优质信息,这些信息几乎可以免费获取,为何还要付费购买?

2.有人会认为,他人演绎且诠释过后的信息,会比我们自己去吸收,更容易理解。但是,我们怎么能确定他人的诠释是正确的呢?

3.知识付费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大学生或职场人士。大学生自己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或者网络上的免费MOOC资源。职场人士有自己的直属领导带着进步,为何还需要知识付费产品?

总结起来,我的潜台词是说:知识付费产品对我来说没有用,那么对别人来说也没有用。

很显然,我犯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代表性。别人不是我,别人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我不同,别人的消费习惯也和我不一样。

我是一个过于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地相信他人诠释过的二手信息,除非是世界顶级专家。而他人可能对自己有着更符合实际的判断,更愿意虚心学习知识付费产品中的内容。而我实在是太固执了。

但是,我依然认为知识付费产品不可能一直火下去。因为网民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会慢慢提高。大家在互联网上搜索优质免费信息的能力会越来越强,为何还需要付费购买知识产品呢?

最终,只会有这几类知识付费产品留存下来:

1.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等传统书籍杂志。出版社是提供此类商品的机构。

2.昂贵的个性化咨询和教育服务。咨询公司和培训公司就是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

3.价格相对便宜的规模化教育服务。学校就是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

之所以如此认为,理由如下:

1.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功能只有三个。1.知识类信息本身的娱乐作用。2.知识类信息能增强我们的能力。3.获取知识能让别人知道我们增强了能力。第一种作用可以通过趣味性科普内容体现,第二种作用则是系统性的教育课程,第三种作用则要通过类似考试等途径实现。未来所有的知识付费类产品,都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切入,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免费或低价内容走科普路线,高价内容走教育路线。考试组织一般会和教育组织分开,互相独立。

2.产出知识需要消耗世界上最顶级的头脑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蒯因的《语词和对象》写了7年时间。目前的知识付费产品内容更新太快,无法确保提供的知识一定是最优质且最新的。

3.互联网加速了优质信息的传播,赢家通吃的现象愈发明显。大家现在对学习方法类知识付费产品很感兴趣,想借此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假设有一位世界顶级的专家,为普通人写了一本通俗易懂且深入浅出的学习方法类书籍,既权威又全面还很容易懂,那我们还要看别人讲的学习方法吗?事实上,这样的书籍已经有很多了。我在优化“学会如何学习”这个课程模块时,内心的烦恼不是找不到优质信息,而是优质信息太多,一时半会看不完。这样的世界顶级专家不只是一位,而是一大群。在信息时代,最顶尖的专家所产出的信息能以极低的成本送达所有人。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最顶尖的专家忙着做科研,忙着让其他顶尖专家认同自己,没空关心普通人的想法,没有精力致力于教育事业。

4.互联网上的信息愈发鱼龙混杂,信息消费者对信息素养(信息评价+信息搜索)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两类知识内容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像我这样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组织和个人会越来越多。到那个时候,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某个信息是否是垃圾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优质信息。人们将有能力直接找到并慢慢理解第一手信息,绕过知识付费产品这种二手信息中介。

5.未来只有两类信息提供服务将成为主流。一类是轻服务的最新资讯,主要是由记者或专栏作家以及专职评论员提供的免费或付费的新闻杂志。第二类是重服务的教育课程,需要提供水平测试、教师答疑、一对一手把手指导、作业批改、同学社交、考试认证等传统教育机构所能实现的功能。

所以,我预测,在可预见的将来(大概二三十年内),类似可汗学院这样的组织将结合混合式学习,给中学教育带来一场革命。中国也会出现一家类似可汗学院这样的非营利性互联网教育公司,其产出的内容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它可能由政府或公益基金出资,由广大用户捐款。目前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没有相应的师资,而是它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学校+课外补习机构)的利益。可汗学院之于教育行业,就像免费杀毒软件之于收费杀毒软件,一旦出现第一个行业搅局者,那就一定会引起整个行业的大洗牌。

结合MOOC的混合式学习将给大学教育带来巨变。以高等数学这样的课程为例,假设中国最顶尖的高数教授团队,为ABC三类不同的高数课程,分别录制最精致的教学视频。那么所有高校并不需要再自行开设高数课,只需要开设高数习题课就行了。我2013年时就这么说,到2018年时,已经有许多高校在选修课上是这么做的。在2033年之前,我相信许多高校会在必修课上也这么做。

如果我的预测没错,那么几十年内的这场互联网+教育革命,将打破信息壁垒。所有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称的既得利益者,都将开始转变。有些人会害怕,有些人则会将自己的资源投入到促进这场革命中来。我已经看到了一些组织和个人在这么做了,不一一例举了。

没记错的话,我是2009年才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那时才发现,原来图书馆里有着世界上最优质的免费思想。然而,图书馆存在了几千年,它没有给教育带来革命。原因在于,图书馆里的书是死的,不会主动告诉读者哪些书值得读,哪些书不值得读。不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也无法分辨出哪些书值得读,哪些书不值得读。

但是,人是活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主动告诉大家哪些信息是优质的,哪些信息不是优质的。甚至,人还可以主动向他人传播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大家自己也具备分辨信息质量优劣的能力。

说一些显得有点自负的话。我虽然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但也算是个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了。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几个月内,1对1地复制出另一个自己。目前,我正在想办法把这些课程内容整理成体系化且数字化的教育资源,这些内容公布在互联网上之后,人们可以免费获取。虽然达不到1对1教学的效果,但也能相当程度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到时候,大家就有能力分辨信息质量的优劣,主动获取并理解复杂的第一手信息。那时,大家的意见都不需要再被别人所“领袖”,每个人已经具备相当程度的独立思考能力。互联网上的垃圾信息,或者自己头脑内的垃圾信息,将不再成为阻碍自己做出明智决策的障碍。

我相信自己可能的错误,仅仅是时间估计上的。几个月内做不到,1年应该可以。1年如果不行,2年总该可以了。

数字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复制的边际成本为0。最穷的人,对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也是触手可及。每个人只需要有一台智能手机,下载相应的app,只需要有一台电脑,登陆相应的网站,就可以获得世界顶级优质教育内容。

到那时,阻碍我们获得世界上最优质思想的障碍,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下面这4个原因:

1.不懂英语。

2.不懂数学。

3.不爱学习。

4.不具备信息素养。

而我之所以认为这个过程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就是因为上面这4个条件,还有很多人不具备。

谁可能成为中国的布罗克曼?

Edge(edge.org)是第三种文化的代表,它是一个在线杂志,号称聚集了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希望从他们中发酵出最有智慧的问题,和最有智慧的答案。

Edge采用的内容生产机制是邀请制,门槛特别高。Edge的内容产出形态主要是免费的在线杂志和收费但价格低廉的书。

在中国,如果有哪家图书出版行业的公司能塑造中国版Edge,那可能会是中信出版集团、湛庐文化、机械工业出版社这三家之一。其实,其他出版社只要动作快,也很好做,尤其是商务印书馆和各家大学的出版社,都是响亮的招牌。

Edge做的仅仅是资源整合,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而资源整合就是要抢占先机,大牛们选择的平台,只会是存在其他大牛的平台。所以,只需要抓到第一批大牛,后续就靠滚雪球了。也就是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公司,也能做出中国版Edge,只是看它们有没有意愿而已。

事在人为。没有约翰·布洛克曼(John Brockman),就不会有Edge。想成为中国的布洛克曼,只有两个条件:

1.要有能看出最优质内容的眼光。

2.要让出版商和读者相信你有看出最优质内容的眼光。

满足或者可能满足这两个条件的人,有很多。万圣书园的刘苏里、混沌大学的李善友、果壳网的姬十三、得道的罗振宇、开智学堂的阳志平,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人都有自己能力上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意愿。我不是先知,不知道未来谁会真正做出中国的Edge,谁将要成为中国的布罗克曼。

但我知道,阳志平有这个可能。

在还未给大家公布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生存指南”这个课程模块中,我类比信息和食物,区分出信息营养和信息味道这两种相互独立的判断。

高营养的信息可能味同嚼蜡,比如数理逻辑,数理统计。这些知识就如同思维的工具,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擅长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安装这些思维工具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非常痛苦和辛苦。痛苦是因为有些人对反智主义情有独钟,不愿意接受冰冷的科学世界观。辛苦是因为数学很难学。

Edge,或者第三种文化,或者科学主义文化,要做的事情很明确。就是让高营养价值的信息,变得如同巧克力一样美味。甚至变得如同毒品一样美味。

让大家有一天能像读色情小说一样,如饥似渴地读高等数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知识内容,这可能吗?

有可能。但是阳志平活不到那一天,我也活不到那一天。最优质的高等教育想要普及给地球上的所有人,没有100年,不太可能。

不过,如果阳志平真的如他自己所说,是一个坚持终身学习,从而让自己实际上变得更厉害,而不只是看起来很厉害,那我相信他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缩短那100年的期限。

在这里,我不是要为阳志平背书。他作为一名企业家和作家,已经比我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多得多的贡献。从来都没有贡献少者为贡献多者背书。

而且,朝夕相处者,也都要日久才能见人心。文章是一个人主动写好以后展示给读者的。读者看到的东西,只是作者刻意想让读者看到的。想要蒙骗读者,非常简单。我只是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并不了解他的所有思想,更没有体验过他所创办的教育公司中的产品。

只是,我希望像他这样的人,越多越好。文化多样性的来源,需要许多像他这样,坚持终身学习,热衷于输出优质信息的人。

正是文化多样性,让我们人类如此强大,拥有知识的力量,成为了地球的主人。

思考三式:提防那些输出三观和思维方法论的人

顺便说一句,大家也只是看到我写的文章,没有和我朝夕相处。大家并不真的了解我,万一我给大家输出的信息,都是垃圾信息,那该怎么办呢?

前面提到,我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信心,对自己的1对1教学能力也有信心。事实上,我完全可能是过度自信。我的脑袋里可能有大量垃圾信息阻碍我做出优质判断。实际上,我也曾经发现过自己的判断十分糟糕,甚至愚蠢。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就会认为自己现在的判断是糟糕的、愚蠢的。

我从来不会轻易相信他人提供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论。可惜的是,现在自己偏偏要扮演自己讨厌的角色,自己也成了输出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论的人。

大家遇到了像我和阳志平以及其他号称能给出一站式解决问题解决方案的人,一定要用最苛刻的标准去对待,千万不要轻易听信这种人说的结论,更不要轻易花钱去购买这样的人所产出的产品。

我自己就是一个最怀疑自己想法的人,几乎每天都要拷问自己,看哪里考虑得不够周全,不够深入。现在,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拷问输出三观和思维方法论的人的好方法。

李天命给出的思考三式很适合用来拷问我这种人。大家可以在《哲道行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的第144到146页查看详细内容,现简述如下:

1.厘清式:X是什么意思?

2.辨理式:X有什么理据?

3.开拓式:关于X,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

上面这个思考三式就是简单实用的思维的利剑。比我写的《思维的利剑》要简洁得多。也就是说,大家一定要追问:

1.本文中出现了的哪些关键概念,它们究竟是什么意思?它们的定义足够清晰吗?它们是真知灼见还是故弄玄虚?

2.本文中给出的结论,它们的理据是什么?这些论证究竟是强词夺理还是有理有据?它们可能犯了哪些逻辑谬误?

3.本文所讨论的议题,除了我在文中给出的这套说辞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值得考虑的可能性?作者有哪些局限性,导致他遗漏了哪些细节或大局?其他人针对这个议题,是怎么说的?

另外,我在课程绪论中还提到,要想打断那些信口开河者的滔滔不绝,只需要简单问一句:“参考文献方便给一下吗?”。真正做足了准备功夫的人,会兴高采烈地告诉你哪些文献是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假装自己很厉害的人,则会顾左右而言他。

科学思想是一种传染病

每个讲历史故事的人,都有自己的春秋笔法。

每个预测未来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坐井观天。

平日里,我不会说出自己对未来几十年内的预测,而是喜欢谈一百年后的可能性。那时我们都死了,就算我说错了,大家也都不知道。

在“认识你自己”这个还未公布的课程模块中,我已经简述了人类六百万年来的历史,而且谈了谈未来几十年内的可能性。那段文字大家还没看到,但我很乐观。

然而,我总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一个镜片是认知科学,另一个镜片是分析哲学。我知道,自己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解,还太浅了。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不敢预测未来,而我却如此大言不惭,对近未来做出了非常乐观的估计。

为了让大家提防我的局限性。我必须把自己还不成熟的想法提前告诉大家,这样大家就知道我得出这些思想的前提是什么,如果这些前提是不可靠的,那后续的推论也可能不可靠。不过,大家也不要犯否定前件的谬误。

下面就开始表演: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之所以成为最聪明的头脑,并不是依靠天赋异禀的才能,而是靠运气。

没有牛顿,也会有别人创造出经典力学。没有达尔文,也会有别人提出自然选择理论。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别人提出相对论。

社会的发展,靠的不是天才,而是超大规模试错。成为天才需要极高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但成为人才只需要合格的智力和运气。运气好的人,刚好被天才所输出的优质思想感染。运气差的人,则被其他垃圾思想所感染。

思想竞争、文化选择、适者生存。而我相信,在自由市场条件下,最优质的思想,能够在文化选择中复制开来。

思想是一种传染病。在某个特定的时空区域下,传染能力最强的那种传染病,就是那个时空区域下的人类所以为的真理。

科学主义是当下这个时空最强的传染病,凡是被这种传染病所感染的人类,其思考能力都将大大提升。

这种感染是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的。哪怕你再穷,只要你学过经济学,就能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分析问题的能力。反过来说,哪怕你再穷,只要经济学思想感染了你,你就能拥有像经济学家一样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不同的经济学家依然有高下之分,不过这不重要。从0到1是一大步,从1到100只是一小步。

对于个人成就来说,环境因素比个人因素重要得多。本文读者中也许有不少自命不凡的人,但你们想想,如果他人也站在你这个位置,是否能做到跟你不分伯仲?你今天自命不凡的资本,多大程度上靠的是环境和运气?

我还没有做出什么成就来,就已经知道,绝大部分让我对自己产生自信的因素,都来自环境和运气。

所以说,不是人类在操纵思想,而是思想在操纵人类。人类没有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的。

这是模因理论和文化演化,以后有时间再细说。现在来看我受到了哪些思想的控制。这样,大家就知道我的局限性在哪里。顺便一提,我遇到的朋友,大多很喜欢自我反思。当我有什么问题想征求他们的建议时,他们一开头也会说清楚,自己的考虑有什么依据,自己可能有哪些局限性。

从思想上看,影响了我的人有很多,没法一一列举,但从蒯因开始吧。

1908年的美国,Willard Quine出生,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于2000年去世。

思想操纵着Quine,给出了一条哲学和科学联手前进的道路。我的哲学英雄Dennett,也正是受到了他老师Quine的影响,才选择了脚踩哲学和科学这两条船的跨界做法。

他们的思想也都像传染病一样感染了我。或者说,思想控制他们写出了无数论文和著作,通过这些信息载体,我被感染了。

在我看来,Quine提出了那个关键的问题:像人类这种能力如此有限的生物,怎么可能发明科学这么伟大的思想?(参见《从刺激到科学》)

而Dennett则给出了这个问题关键回答:人类并没有发明科学思想,是科学思想感染了人类。(参见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

然而,这个答案本身也只是一种思想,如何让这种思想以极低的成本感染所有人呢?

答案就是互联网。从1990年开始计算,我们迈进互联网时代,不过28年而已。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未来,互联网将继续改变人类学习和教育的方式,最优质的思想,将通过互联网迅速感染我们。

当然,也有无数垃圾思想试图感染我们。但这也不重要,因为“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识教育”等优质思想,也在迅速感染我们。当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信息评价标准和信息搜索能力后,就能启动自己头脑中的批判性思维系统,去粗取精式吸收那些最优质的思想。

如果我的这些前提假设没有错的话。那么阻碍优质思想传染给我们的,有两种情况:

1.有聪明人在恶意制造垃圾信息并试图感染我们。

2.有蠢人在善意地传播垃圾信息并试图感染我们。

但我相信,以上两种情况将越来越少,原因也是因为人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越来越强,我们对垃圾信息的抵抗力也将越来越强。

为什么人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越来越强呢?

因为,像我这种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我不在这个行业里,不知道同行们的情况。现在身处广义的批判性思维教育行业,才发现和我有着同样想法的人,比比皆是。只是大家选择了不同的路径,而且也不一定会把这套思维方法叫作“批判性思维”这个冷门且不好听的名字。

名字不同,但这套思维方法的内核都是类似的。都如Stephen Bookfield所归纳的那样,大概落在了分析哲学与逻辑学;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哲学);实用主义(经济学与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批判理论(社会学)这五个内容板块中。

我们受到了批判性思维这种思想的感染,现在会身不由己地将其传播给大家。而我也坚信,优质的思想内容一定会战胜垃圾信息。那些教授学生们经济学原理课的老师,也许并不认为自己在教批判性思维。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原理课同时就是批判性思维课。统计学方法课也是批判性思维课。逻辑学导论课也算是批判性思维课。甚至,麦肯锡方法也算是批判性思维。

换言之,一套理性的思维方法论,不需要叫同一个名字,它本身作为一种优质的科学思想,就像一种传染病一样,会慢慢感染所有头脑。先是感染高瞻远瞩者,再感染实用主义者,最后是保守主义者。

之前将可汗学院类比成免费杀毒软件,但这可能会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误的印象,误以为优质教育信息的传播,可以像免费杀毒软件的传播一样,迅速普及。但这实际上不可能。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个免费杀毒软件安装到我们的电脑里,只需要几秒钟或几分钟。但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整套理性思考软件安装到我们的人脑里,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或更久。

所以,我预计100年内,这套理性思考软件,不管它是叫批判性思维还是叫别的什么名字,一定会普及开来,安装到每个人的人脑里。我和我的同行们,无论是见过面的,还是没见过面的,都会致力于缩短这个百年时限。哪怕有的同行不愿意,也会被我这种搅局者逼着愿意。

之前写了篇文章,名为《稀缺心态是双赢格局最大的敌人》。我提到,互联网一定会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靠信息壁垒建立起来的竞争优势一定会被迅速打破。信息处理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反对文中的观点,依然坚持相信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居然是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坚持不肯分享自己头脑中的信息。

对于那些反对者,我可以给出这样的承诺:如果你也想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那我头脑中的信息可以全都免费告诉你,我书架上的书全都可以免费借阅,我电脑里的论文可以打包发给你。但我相信自己依然能比你做得更好。哪怕是所有人都参加的开卷考试,我依然相信自己可以在正态分布下获得高分。你要是有本事,就来打我的脸吧。

我和我的同行们都相信,未来一定是个互利共赢的时代,头脑中的信息,绝非见不得人的机密。信息处理能力,或者叫理性思考能力,或者叫批判性思维能力,或者叫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不管叫什么,能力绝对比信息更重要。

为了世界上最优质思想的免费传播,为了思维能力的进步,共勉。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

发布于 2018-01-11 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