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意识障碍——性魅障碍——进食障碍有那些症状?

155意识障碍——性魅障碍——进食障碍有那些症状?

内容提要:在关于“性魅危机”的选择机制方面,的确存在一种女性特别活跃的基因。

进食障碍的症状包括厌食、暴食、贪食,贪食是厌食和暴食的混合表现。

厌食症状是单纯的厌恶机制表症,表现为厌食行为、过度消耗(过量运动等)、过度排便(变形为呕吐等消除行为),即DSM-Ⅳ-TR中神经性厌食症排除暴食行为之后的部分。

能有效降低体重是厌食症状特有的,贪食症状中的体重下降也是源于厌食。

厌食行为对机体的伤害使22型两维结构向12型的方向转变,容易次生某种代偿障碍(如物质滥用、贮存食物、对烹饪感兴趣)来平衡那些伤害。

暴食症状是单纯的悦纳机制表症,表现为暴食行为、过度储存(热量)、过度忍便(心因性便秘),是DSM-Ⅳ-TR附录中“暴食性障碍”的一部分。

DSM-Ⅳ-TR附录中,“暴食性障碍”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事实上包含了进食障碍的暴食症状、肥胖症(见后)、纾缓压力的代偿性进食行为等。

贪食症状是厌食症状和暴食症状的混合表现,其中厌恶机制主要表症为消除行为,即DSM-Ⅳ-TR中描述的神经性贪食表现。

贪食症状容易伴发抑郁症,伴发强迫人际意念(因不想被人发现自己贪食症状),次生焦虑症。

贪食症次生的焦虑,源于对体重影响个人魅力和自信的恐惧,与社会文化因素关系密切。

据美国的大量研究,贪食症患者中绝大部分(90%——95%)是女性,且大多是中上社会阶层;其中5%——10%是男性,这部分发病年龄晚一点,且大部分有同性恋行为(女性化的男性)。

以此可见,在关于“性魅危机”的选择机制方面,的确存在一种女性特别活跃的基因。起码在目前这个历史时期,进食障碍的确是一种妇女病。

除同性恋者外,在男性患者中占较大比例的,还有从事对体重有特别要求的项目的运动员。由于他们长期面对关于食物的选择压力,因而更有可能诱发进食障碍。

贪食症的典型发病年龄是16——19岁(Fairbarn,1997;Garfinkel,1995;Miitcell,1988),厌食症的发病年龄则更早,大约是13岁左右(Fairbuun et al,1999,Herzog,1988)。

也许是由于刚刚进入生育期,尚未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使选择机制中的厌恶机制理更为活跃,因此,厌食症状在进食障碍中是最早出现的。

厌食症状的发病高峰是在青春期早期,节食之后,随着生育高峰期的临近,出自本能地,对性对象的“悦纳机制”开始活跃,并体现为暴食行为,厌食与暴食并存即成贪食。


进食障碍中症状越是单纯(如只是暴食或厌食),说明其选择机制的某一端特别活跃,则发病的生物因素越明显,因而预后越差。

混合症状越复杂,则渗入更多的心理、社会文化因素,能为心理干预提供更多的着力点,预后也相对好一些。

但总的来说,由于生物因素在进食障碍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预后是不良的。


一般来说,挫折应激使自控减弱、自信心下降、甚至出现自我认同崩溃。进食障碍极高的自杀率,即反映了相关的低动力性特征。

其中厌食症状的高自杀率,一部分是营养枯竭的原因,一部分是伴发的重度抑郁所致。

编辑于 2018-01-20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