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退步,未必是件坏事?——兼论如何衡量互联网创造的价值

GDP退步,未必是件坏事?——兼论如何衡量互联网创造的价值

GDP,仍是目前最常用的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标。然而,这个指标对所谓的颠覆式创新并不友好。以手机为例:一开始,手机只是手机;后来,手机不仅仅是手机,还是闹钟,是播放器,是相机,是笔记本,还是备忘录,是计算器,是游戏机。手机的价格没涨多少(说不定还下降了),对应的的GDP也没有增加多少;然而,被手机颠覆的这些行业,伴随销量的下降,GDP可是实打实地下降了。结果,GDP下降,反映的可能是技术进步!


图1 左边:广为人知的互联网产品;右边:信息品占GDP的比重


手机不是唯一的例子。说白了,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之一,就是让许多曾经非常昂贵的东西变得免费。可是,看上面这张图:尽管这些互联网产品剧烈冲击了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这部分商品占GDP的比重,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是这些产品真的没有价值,还是我们没有找好测量的方法?Brynjolfsson,Gannamaneini和Eggers的最新工作论文,回答了这一问题:互联网产品,确实很有价值。


图2 横轴是承诺给钱的数量,纵轴是确实没有用脸书的比例。实线是2016年的情况,虚线是2017年的情况


文章使用的方法简单粗暴。实验者在美国和欧洲找来数千名用户,问他们:如果我给你10/20/30/.../100/1000美元,让你一个月不要用脸书,你愿不愿意?实验者用两个办法,保证了答案的可信程度:第一,如果遵守承诺,参与者确实有一定概率拿到钱;第二,作者和脸书有合作,可以确定参与者一个月内有没有登录。利用参与者实际的行为,就可以估算脸书的需求曲线。平均而言,一个月的脸书服务,对消费者的价值接近50美元


图3 为了实现对所有互联网产品价值的大规模调查,实验者与某些网站,要求浏览者在阅读内容之前先回答调查问题。上图为实例


实验者的野心不止于脸书,他们还想估计其它互联网产品的价值。可是,再怎么手眼通天,也不可能拿到消费者所有的上网记录。怎么办?以脸书为基准,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实验发现:有监督、给真钱的情况下,平均来说,参与者报出的价值是没监督、不给钱、单纯问问题时的4.1倍。有了这个数字,即使实验者在其它产品上没法“来真的”,他们也可以用这个倍数来校正参与者的回答。对其它产品的估计,都在下面这张表里。


表1 对其它互联网产品的估计结果。最左一栏从上往下:所有搜索引擎、所有电子邮件、所有地图、所有视频、所有电商、所有社交媒体、所有信息、所有音乐。左二是2016年的估计结果,左三是2017年的结果,其它是置信区间。单位都是美元/年


结果显示,对消费者价值最高的是搜索引擎。不用搜索引擎一年,你至少得给他们超过1万美元。按价值高低排,接下来是电子邮件、地图、视频网站、电商、社交媒体、信息和音乐。为了检验这些结果的准确性,作者又用最好-最坏度量法(实验者展示许多选择的集合,参与者选出每个集合中价值最高和最低的项,依此排序)和Becker-DeGroot-Marschak法(一种可以诱导参与者报真话的机制)重新进行了估值,结果稳健。


图4 实验者承诺50美元的前提下,横轴是不放弃脸书的比例,纵轴是要求放弃脸书的时间长度


原文还做了许多更细致的分析。比方说,更看高脸书价值的是哪些群体?数据分析发现,和高价值相关的是这么一些特征:好友数量多女性高收入年龄大,等等。教育程度相关性不显著。此外,实验者还考虑了时间长短对估值的影响。实验显示:参与者对脸书的估值,并非随时间的变化线性上升。这个研究并非定论,情况在中国也未必相同,但这种研究的思路,以及文中对互联网革新与GDP关系的探讨,都非常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Brynjolfsson, Erik, Felix Eggers, and Avinash Gannamaneni. "Using Massive Online Choice Experiments to Measure Changes in Well-being." (2017).

编辑于 2018-02-20 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