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航通社
国际互联网,享年29岁?

国际互联网,享年29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lishuhang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16年2月,“唐茶”、“字节社”和“IT公论”的创始人李如一在博客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告别微信》[1] 。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人是谁,这不重要。先看看他说了什么:

“很多人和我一样讨厌微信。她们享受着微信带来的便利,但也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了这便利的代价。微信是对中国社会渗透得无比深入的信息传播与媒体出版工具,这样的产品不可能仅仅是一种便利。它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它定义着我们的文化生活。”

“我拒绝一个不允许链接到自有生态圈以外资源的媒体基础设施。在微信公众号里,作者没有权利通过 URL 自由链接到万维网(web)上的其它文章、音频、视频与文件……这不仅从根本上肢解了万维网,也在变相鼓励侵权:如果我不能链接过去,就只好复制过来。”

1

当初人们天真的以为,最大的围墙花园是微信,其他的竞争对手要针对微信展现出差异化优势,需要以自我开放作为一个卖点。所以除了微信之外的其他平台,也同样做围墙花园的可能性会降低。

然而事情的发展是正好相反的,现在更多的围墙花园出现了,而且在用户基数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继续往上走的时候,这种涸泽而渔,充分剥削现有用户的现象就表现得更加突出。

去年年底,知乎不知道发了什么疯,开始限制手机浏览器访问网页版,甚至有一些批评此举的知乎专栏文章,还受到了特殊待遇,将这样的文章分享到微信是无法看到的,点开链接之后会跳转到应用下载页,但另外一些文章却可以在微信浏览器中预览。

同时,在知乎的手机网页版中,不能点开看答案的评论,或是在问题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回答,更多的都需要先下载客户端才能看。就此行为,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 [2] 中有过猛烈的批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知乎后来取消了在手机网页版当中的诸多限制,这才不是因为听从了用户的建议,而是因为它由于违规,被强制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下架七天。

——这是一个“围墙花园”惹到了“围墙花园”的爷爷,并被“围墙花园”的爸爸打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站,包括几大门户,今日头条,百度搜索结果在内,都在推荐自己的客户端,特别是安卓手机用户更是无处可躲。有的时候还会搭配一些其他的流氓举动,例如在浏览器当中点击后退按钮不会返回到上一页,而会先给你展示一下该网站的新闻频道首页,强行多出一个点击。

2

实际上跟这些玩意儿相比,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页,没有任何下载App的强制推广和增加停留时长的小动作,广告是否安插也由文章作者取舍,可以说相对最为规范。浏览器看仅仅是无法参与互动评论,这真的已经是极其仁慈了。

而考虑到这种仁慈是基于微信主观上不存在要吸引流量的必要性,从商业的角度讲,也没有动机在未来变得很流氓,为产品的后续使用提供了稳定的预期。

相比之下,原来我们可能认为比较良心的一些产品和服务,最终也从浓眉大眼变为叛变革命,这就是产品使用上没有稳定的预期。

例如,B站的视频现在不通过应用的话,只能观看前几分钟。当然我们知道,优酷爱奇艺等等早早的就有这种限制,让通过手机浏览器观看的用户去强迫下载客户端。但因为在我们认知当中,B站是相对比较“良心”的,不放置商业广告的视频网站,它推出这种招数就相对更令人反感。

知乎加入视频功能的时候,会强制在视频右上角打“知乎”两字的水印。这也不符合人们对于知乎开启视频功能的心理预期。至少通过知乎进行营销的广告主,会认为这里用户消费水平和格调相对较高,应该也会很注重视频的质量。因此,知乎理应避免对视频进行太多有损压缩,更要小心处理水印问题。但最终知乎为视频打上的水印,几乎跟秒拍的水印一样,又大又丑。

为了还在远方的KPI,任何一个积攒了大量用户的商业公司,其做法都会轻易的突破你的想象。不管在中国还是在中国以外,问题都是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严重。

说实在的,所有的厂商都已经看到了,不去给自己的内容设立围墙,并不是一个竞争力,只是用户的一种虚假的需求。他们并不真的在意是否开放和自由,反而你真的按照他们说的去做了,又会严重的损害你产品的竞争力。

3

正如国际互联网(即上文所说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在3月12日的WWW创立29周年纪念日发表公开信 [3] 所称,“一批新的网络看门人”现在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掌控着观点与意见的传播。“权力集中于极少数公司的现状,已让互联网被大规模武器化成为可能。”他呼吁要对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公司进行监管,以防止互联网被大规模“武器化”。

在1990年代互联网最早开始商业化的时候,同时存在公开的,可以用任何协议和设备访问的互联网(WWW),也存在美国在线、瀛海威、中经网、金桥网这种类型的专有网络。专有网络是由于一些网络服务商,因为访问公网的带宽和速度不够,给自己区域内的用户单独提供一些内部资源作为弥补。最晚到2002-2003年,国内一些宽带运营商还会允许用户输入一个IP地址,进入只有这个宽带才能访问的各种盗版电影中转页面。

换句话说,网络在商业化应用中的封闭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开放则是一种在高级别用户之间自发形成的自我约束和美德。

一旦全球带宽增加到足够的程度,允许可以互通访问的WWW最终取代美国在线这样的子网络,原来那些占据特权的运营商当然不甘示弱,几乎在同一时间就会推出一部分自己网站或客户的专享内容。

不管是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后,通过应用商店而流通的内容,还是其他一些不被搜索引擎检索的网站内流通的资讯,本质上都可以被称为“深网”(Deep Web),都是排除在伯纳斯-李爵士对互联网的美好幻想之外的。

(关于“暗网”(Dark Net)、“深网”(Deep Web)、“特殊协议网络”(Dark Web)的区别可以参阅霍炬的文章 [4] )

4

众所周知,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有一部分,在他们刚生下来的时候,所面临的网络环境就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各大网络服务提供商之间来回周旋,认为自己购买域名和主机空间架设网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们从不认为这样做有何必要。

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5] 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当时平均近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同时,66%的受调查者希望使用独立域名。

“31%的受调查者表示,如果博客网站以10元的价格提供简短或个性化的博客域名,自己会考虑更换博客平台。以目前CN域名1元的注册价来看,独立CN域名在博客领域大有可为。”该报告说。

如今,一边是轻松的手机客户端,以及自己的几乎全部好友关系,另外一边是繁琐的流程,需要到有关部门跑一趟的备案过程,以及没有多少人看的孤芳自赏。独立博客在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天外来客一般的陌生名词。

对于这些围墙花园的原住民来说,在一个网站就遵守一个网站的规矩,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如果微信不能插入外部网站的链接,这没什么问题。如果在微信的客户端里面才能评论,到外面不能评论,那在微信外面就不要看评论,入乡随俗。

他们会认为,在不同的互联网服务之间,“强行”要求互联互通,就好像是要打破一个“城市”和另外一个“城市”的城墙,还不如手动的复制粘贴信息,相当于在“城市”之间建立不同的“分公司”。

如果还是怕麻烦的话,那就安安稳稳的守在这座城的小天地里面,这样也挺好的。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运营朋友圈的手法之纯熟,就像是在悉心经营一份读者只有几十几百人的报纸。他们不会觉得这是虚度光阴。

正如文首所引用的李如一的话,微信作为一种工具,“它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它定义着我们的文化生活”。这个趋势是如此的猛烈,以至于不能适应的人,甚至都不一定会留下后代,在未来几十年从肉体和精神上都不能幸存。

我想,在我们之后能活下来的人,一定都已经适应了在不同的围墙之间穿梭,而完全不会去想,在他们所体验的,所感知的之外,世界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类型。

[1] blog.yitianshijie.net/2
[2] cn.technode.com/post/20
[3] cankaoxiaoxi.com/world/
[4] ifanr.com/949954
[5] cnnic.cn/research/bgxz/

~写了这些,并不妨碍你转发到朋友圈~

商业转载和引用请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关键字【转载】

编辑于 2018-03-16 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