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镜中史话
通鉴中国1000年【第二卷】04.匈奴

通鉴中国1000年【第二卷】04.匈奴

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因为这一片区域气侯温和、光照充足、水域丰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总之一句话就是在靠天吃饭的年头,这些地方容易讨生活。

但生命的坚韧之处就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上。所以,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山沟壑之间、草原密林之内、大漠戈壁之中群居的人类,就有了与中原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他们依据血缘、习性或区域,结成了大小不等的部落或联盟。这些部落或联盟时分时散、时大时小、时战时和;有的消失了,但消失在这里的,可能在另一个地方或时间重新兴起;有的壮大了,但此时壮大的,或许很快就被另一个势力所消灭。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这些分布在自己周围穷山恶林、荒漠草原深处,对自己所拥有的华服美食虎视眈眈的民族是如同恶魔一般的存在。同样,对于这些整日里与猛兽毒蛇为伍,吃风喝沙、朝不保夕的部落而言,中原王朝创造出来的花花世界,又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一边落后,一边先进;一边想要,一边不给;一边艳羡,一边鄙夷……当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冲突就在所难免。于是,自炎黄与蚩尤开始,中原正统与周边所谓“戎、狄、蛮、夷”的战争就没有断绝过。

虽然说,双方的战争长期以来以中原王朝占据了绝对优势,但那些无时无刻都在与天争、与地斗、与自然抗争、与命运博斗的民族,战斗力和坚韧性也不可小视。于是,在中原王朝最为衰落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也取得过胜利。

到目前为止,最大的胜利,莫过于犬戎攻破镐京,迫使西周东迁了。此后中原部落春秋夺霸、战国争雄,最终被秦国统一;而北方民族征战融合、攻伐吞并,结果是匈奴崛起。

匈奴到底是一个民族的名字,还是北方胡人的概括,目前似乎并无定论。但有一个地方,却贯穿了几乎整个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史。

这个地方叫做河套平原。

有人说:脱离了地理谈历史的都是耍流氓。

此前,我们的目光一直盯在陕西南半部、河南北半部、山西全部、河北大部和山东大部等地区,后来随着楚汉争霸,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四川及重庆北部等地区也相继进入我们的视线。

现在,让我们的目光移向北方的内蒙古,在那里,黄河向北冲出宁夏,再向东沿阴山穿行至鄂尔多斯台地后开始折向南流,成为陕西和山西的天然交界。

黄河在宁夏与内蒙这一段的南部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水草丰美、物产丰富……这些词是多么熟悉。是的,此前我们在提到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淮河平原等地方时几乎都用到过,只不过,这个地方叫做河套平原。据说,匈奴人最早就在此定居。

后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版土推进至阴山山脉,将这里的匈奴人赶了出去,然后建九原城,设云中郡,并且修建了长城。

再往后,匈奴趁赵国势微,又在雁门郡向赵国张开了血口,伸出了獠牙,但在赵国名将李牧的坚盾前,匈奴撞得满脸鲜血,獠牙崩折,十余年不敢南犯。

秦国统一天下后,蒙恬率军三十万主动出击,将匈奴彻底逐出河套平原,设九原郡,并修筑长城上千里。在此期间,蒙恬守边十余年,匈奴依然不敢南犯。

但秦祚短促,失鹿中原,天下共逐,致使长城日衰。借此机会,匈奴又南渡黄河,重据河套。

此时,匈奴的首领被称为头曼单于。

据说这个头曼姓挛鞮(luan di),他统一了匈奴各部,创立了单于称号。匈奴人称其为“撑犁孤涂单于”,意为宇宙之下伟大的首领。

不要小看这种称号的转变,“单于”这一称号的确立,标志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制度,从此开始,由部落头领制转向了国家领袖制。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称号不亚于秦国统一天下后,将“王”的称号转变为“皇帝”,所以这个头曼也可以算是游牧民族中的秦始皇。

但他并没有完成他的使命,当时在他周边,还有强大的东胡诸部和月氏部落。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匈奴的势力一直在被限制在阴山至河套以北地带。

头曼单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冒顿(mo
du),其母不祥,被立为太子;后来他又娶了个阏氏(阏氏为匈奴语,意为正妻),也给他生了个儿子。旧爱不如新欢,所以头曼就想废了冒顿。

当然,在权利的斗争中,只有死人才最安全。于是头曼先将冒顿派往月氏部落为人质,然后向月氏发动了进攻。

这种行为基本上就等于拿了个大喇叭,向月氏部落宣布:杀了我儿子吧,求你了,杀了他吧!

月氏部落本来想满足他这个要求的,奈何自己没看人,让冒顿偷了匹马逃走了。

游牧民族在和大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思维习惯。比如说冒顿应该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想借刀杀人,可他还是逃回了匈奴;而头曼本来就是想杀冒顿的,可就因为他从敌营逃了回来,就认为他勇武过人,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万骑兵。

于是,冒顿就开始训练自己这一万骑兵。

他的训练课程很简单:他给自己造了一批响箭,然后号令全军,要求自己的响箭射到哪里,部属的箭就必须射到哪里。如有不从者,斩!

于是,他先射自己的爱马,部属中不敢射的人被斩首。

然后他又将响箭射向自己最喜欢的妻子,不敢射的人照样被斩首。

最后,他将响箭射向了头曼最喜欢的那匹马。这次,没有人被斩首,因为所有的部属都将箭射向了头曼最喜欢的那匹马。

冒顿知道,大事成矣!

终于,在一次围猎中,冒顿将响箭射向了自己的父亲,部属从之。

头曼死后,冒顿将后母、弟弟及反判的大臣尽数诛杀,自立为单于。

内乱即生,外患必至。东胡部落眼见冒顿弑父自立,就趁他立足未稳,欺上门来。

这里要说明的是,东胡并非叫做东胡的部落,而是周朝时,匈奴自称为胡,位于匈奴以东的部落联盟,便被中原称之为东胡。

匈奴东边的这位邻居也强大过。当年燕国刚立国时,差点就被他给灭掉。但随着燕国国力逐渐强盛,长城越修越坚固,东胡就没得玩了,还被燕国击退上千里。再到赵国猛人李牧驻守雁门,大败匈奴的同时,搂草打兔子,顺带把东胡又给胖揍一顿,更是加剧了他的衰落。

但富过的人很难瞧得起当年的穷邻居,总会有有一种“当年我拿钞票点烟的时候他还在捡烟屁股”的优越感,那怕看到人家起高楼,宴宾客,也会觉得这些都是老子当年玩过的,没啥大不了的。

现在,看着自己这个邻居家里出事了,就想捞上一笔。

他先是问匈奴要千里马,冒顿问臣属的意见,臣属们都说这是匈奴的宝马,不能给。冒顿说一匹马而已,不能伤害睦邻友好的传统。于是就把马给了东胡。

然后东胡又开始问匈奴要女人,关键还指名道姓的要冒顿的女人。臣属们都说这是你的女人,绝不能给。冒顿就说一个女人而已,不能伤害睦邻友好的传统。于是就把女人给了东胡。

在胡人心目中,似乎只有马和女人是最重要的,一旦这两个底线突破了,别的也就没有底线了。当初冒顿响箭领射先射马,再射女人。现在东胡敲诈勒索也是先要马再要女人。

当冒顿的下属将箭射向他的女人后,这事就成了。现在,当冒顿把女人送到东胡以后,东胡也以为这事就成了。

于是,东胡又开始索要两部之间约千里的无人之地了——连逐水草而居的胡人都不愿住的地方,估计也不是什么好地。所以,按往常的套路,冒顿的臣属们就说了:一块荒地罢了,你给也行,不给也行。

问题是,这次冒顿不按套路出牌了。他勃然大怒,说土地是国之根本,怎么能轻易给人?说给的人都是别有用心,全部砍了。

然后,冒顿跳上马,拔剑出鞘,剑指东方,只下了一道命令:晚出发的人,斩!

东胡完全没想到,连马和女人都给的人,会因为一块无主荒地跟自己翻脸,所以完全没有防备。于是,冒顿大破东胡,东胡就此灭亡。

顺便提一句,东胡属于匈奴以东部落的统称,因此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被消灭,幸存的部落中有一部分退往乌桓山,被称为乌桓族;另一部分退居鲜卑山,被称为鲜卑族。数百年后,我们还会再提到这两个部族。

灭掉东胡以后,冒顿实力大增,回过头向西击退月氏,向南吞并了娄烦、白羊二族,又侵略燕、代之地,收复了河套平原等匈奴旧地,还侵占了秦朝北部的一片领土。

至此,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万,雄踞大漠南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匈奴帝国。

据说,此时匈奴的疆域东达辽河流域,西至帕米尔高原,南抵秦长城,北靠贝加尔湖一带。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涵盖了内蒙古、外蒙古、俄罗斯一小部和新疆北部等地区。

随着匈奴帝国在北方的扩张接近尾声,中原这边的大汉帝国也刚刚落成。两大部族之间携带着尚未落定的烽烟,怀揣着累积千年的仇恨,相互试探着、推搡着,拉开了百年战争的帷幕。

第一回合,大汉帝国派出了在刘邦眼中“颇有雄才”的韩王信,坐镇晋阳,指挥对匈奴的作战。

说起韩王信,也算是老资格了。当年以韩襄王后裔的身份被项梁封为韩王,结果项羽封王的时候,说他没战功,让他去王号,改为列侯。

后来刘邦出关中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又把他封为韩王。没过多久,刘邦兵败,留他和周苛守荥阳,人家周苛宁死不降,他却转头就投降了项羽。刘邦再次复出后,他从楚营中逃出,又投奔了刘邦。

刘邦得天下后,正式封他为韩王。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说一句话:这哥们的资历实在是熬出来的。

所以不出意外的,他跟匈奴干了几仗,结果是屡战屡败。

人家韩王信倒也不怂,直接上书刘邦,说我晋阳离边境太远,所以我指挥不灵,结果老吃败仗。现在我要把都城北移到马邑,亲自下到一线去,我就不信干不出点成绩。

刘邦挺开心,就准了。

可问题是,打仗这种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跟怂不怂没关系。所以,韩王信到马邑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匈奴包围了。

按说自己被包围了,向朝廷去信求救就得了。可这韩王信竟然发扬自己的老传统:向匈奴求和。

刘邦本来想发兵救援,但听说韩王信竟然私自求和,便去信指责他。结果韩王信脑子一热,举城投降了匈奴。

冒顿得到了韩王信,更是士气大震,趁机进攻太原,抵达晋阳。

第一回合,匈奴大胜。

而这时候,刘邦正忙着给中央各部门定制度,立标准,建流程。所以,没时间理他们。一直到各种制度、标准和流程都建设好了,刘邦才点齐兵马,御驾亲征。

必竟是老大出马,韩王信的兵马基本不堪一击。刘邦一到铜鞮,就取得了第一场大捷,斩杀其部将王喜。

我估计以韩王信的性格,他应该也琢磨过再投奔刘邦。但他只是无能,而不是傻,他应该很清楚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所以,这次他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逃往匈奴。

他的部将曼丘臣、王黄等人拥立赵王后裔赵利为王,收拢残兵,向匈奴求援,准备与汉军决战。冒顿也挺够意思,派出左、右贤王统率一万余骑兵,同王黄等人一并驻扎在广武以南地带,试图阻止刘邦北进。

但刘邦率先发起了进攻,匈奴大败;好不容易聚拢起来,再战,再败。

但此时已是隆冬,气温骤降,汉军被冻伤者十之二三。

刘邦驻扎在晋阳,听说冒顿就在晋阳以北两百多公里的代谷,就派人去察探虚实。去了十余批人,回来都说冒顿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可以出击。

刘邦还是不放心,就派刘敬——就是前面劝刘邦迁都的娄敬——出使匈奴,让他好好瞅瞅,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结果刘敬回来,也说驻守在代谷的匈奴只有老弱病残,可他给出来的结论是:两国交兵,必定希望展示自己的实力。现在事出反常,必有蹊跷。所以,不打能!

但刘邦在他去侦察的时候,等不及他回来,就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发起了进攻,此时已经越过雁门山,眼看就到代谷了。

所以,一听到刘敬得出与此前判断完全不同的结论时,刘邦火了:你他娘的当年不过是靠着鼓唇弄舌在我这儿得了一官半职,现在又敢来扰我军心,其罪当诛。

于是,莫名其妙的刘敬就被抓起来,押至广武牢狱中待罪。然后刘邦率领骑兵,奔赴平城(大同县)而来。但他不知道,冒顿已经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张开了口袋,静候他的大驾光临。

白登山下,伏兵四起。刘邦退守白登山,数次突围而不得,七日后,粮草耗尽,又值寒冬,汉军饥寒交迫,危在旦夕。

或许,刘邦从来没想过,也并不知道,他如果在白登山被俘或被杀,对中原的历史将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

数千年后,大明朝已建国近百年,一朝皇帝被俘都几乎亡国。而现在大汉帝国建国不过数年,朝中仅余妇儒,国内判乱不绝,冒顿若率刚刚得胜的数十万精骑南下,结果如何,让人不敢想象。

就在刘邦以为一切都完了的时候,陈平看到了机会——他无意中发现冒顿对他的正妻十分宠爱。于是,刘邦马上派人下山,向冒顿的正妻献上了许多金银珠宝,让她帮忙给冒顿吹吹枕头风。

我相信,对于冒顿而言,他享受的是征服的过程而非结果。所以,虽然已经打下了诺大的家业,但做为他的女人,似乎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所以,这个没有名姓的女人,看到金银珠宝以后,动心了。

他向冒顿进言,说听说几十万汉军已经前来救援了。人家汉朝的皇帝被困在山上,汉军怎么可能罢休?自然会拼命相救。就算你打败了汉军,夺了中原的城池,但咱们能住习惯吗?万一你消灭不了汉军,那人家两面夹攻,说不定咱就走不了了。

冒顿就问自己的爱妻:那怎么办呢?

冒顿的女人就趁机说道:现在困了他们七天,看他们也没怎么慌乱,说不定有神灵相助。不如我们打开包围圈,让他们走吧。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和睦相处,岂不美哉?

冒顿因为本来和韩王信的手下王黄等人约好了会师的日期,可这些人却迟迟不到,就起了疑心。他必竟是客场作战,拖久了也怕生变。就打开了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此时天降大雾,陈平让汉军弦搭双箭,护着刘邦冲出包围,回到平城。

第二回合,冒顿胜。

刘邦回到广武,放出刘敬,郑重向他道谦,并且封他为关内侯,号建言侯,赠邑二千户。

仗打不下去了,刘邦只好回师,经过曲逆县(今河北顺平县一带),觉得这个县很富丽壮观,就把它封给了陈平,号曲逆侯。

刘邦回去了,但冒顿没闲着。转而攻击代国,代王刘喜二话不说就逃回了洛阳。

前面说过,这个刘喜是刘邦的哥哥。所以刘邦也没说什么,改封他为阳侯了事。


编辑于 2018-08-31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