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曲常识

赋格曲常识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维权骑士_领先的原创内容监测、保护及快速授权平台)的版权保护计划。转载请联系本人。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为拉丁文“fuga”的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主要部分

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subject)依次在各声部作最初的陈述。

开始时,主题在主调上从某一声部单独进入,接着第2声部在属调上(偶尔也用下属调)模仿主题,称为答题(answer),而原主题声部继续出现的与答题形成对比的旋律称为对题(counter subject)。答题如严格模仿主题,称为纯正答题;如与主题形成守调模仿,称为守调答题(见模仿)。对题在赋格曲的进行中再次出现时保持不变者称为固定对题,伴随主题或答题的旋律经常改变者称为自由对题。主题与答题然后再在其他声部上轮流进入。呈示部中主题(包括答题)进入的次数与赋格曲声部的数目相等(有的理论体系认为,呈示部中主题的进入应以4次为准)。有时在呈示部之后,主题又在主调或属调上进入一次或两次,称为呈示部的补充进入;当补充进入的次数与呈示部相等时,称为副呈示部。

第2部分为发展部。根据赋格曲总的布局,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尤为常见。

发展部中,主题的进入比较自由,可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如扩大、缩小、倒影等,主题进入的次数也无定规。发展部开始时主题常在主调的平行调上进入,以与呈示部中的主题形成调式色彩的对比,其后可转入其他副调。

赋格曲的结束部分或再现部分(指三段式的赋格曲)中,主题又在主调上进入,并与答题构成主调——属调或主调——下属调的布局;也可采取各种密接和应的形式进入。在结尾处,常有持续音的运用。不论在呈示部或发展部,主题每次进入之间出现的音乐段落称为小尾声或间插段(篇幅较大者),其素材大都从主题或对题中演化而来,具有中间过渡和发展的意义,并促进了音乐整体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而这正是赋格曲写作中的显著特征。

以下是巴赫《十二平均律》上册第十六首g小调赋格的分析。以主题、答题、对题为显性因素,其它部分是自由对位或者是连接段。

调性布局:
呈示部:主调g小调,守调答题d小调
中间部:平行调及属调,降B大调及F大调,接着是下属平行调降E大调
再现部:g小调紧接


名词解释及图例:

主题subject(图中绿色线条):最先出现的,贯穿全曲的固定乐句

答题answer(图中蓝色线条):在属调上出现的主题

对题counter subject(图中红色线条):伴随主题或答题成对出现的固定乐句

分享 朱晓玫 的歌曲《Fugue No. 16 en Sol mineur, Bwv 861》


结构图:

最后附上巴赫平均律下册第一首C大调赋格BWV870的动画,这个动画很形象地表现出三个声部的旋律形态。

编辑于 2020-05-10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