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名词汇编——塔陵篇(三)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塔陵篇(三)

作者:延光(范绍永)


●塔顶:楼阁式塔的最上一层建筑收顶部分。一般塔顶会以塔身的平面多角式攒尖收顶,如四角塔会以四角攒尖收顶,八角塔会以八角攒尖收顶,也有多边形塔用圆形收顶的。在营造施工方面,有用砖石叠涩收顶、灰背收顶、拱券收顶、椽枋挂瓦收顶等。密檐式塔的多层密檐也属于塔顶的屋檐部分。


●塔刹:是塔顶上一组用来表示宗教概念和文化意义的构件,多以金属铸造或砖石叠砌而成。其基本结构有原始佛教窣堵波中的须弥座、仰莲、覆钵、刹杆、相轮、宝盖、摩尼珠等组成。部分塔刹也有在以上基础上加上中国元素的水烟、承露、仰月、宝珠等构件,也有简单到只用一个葫芦形宝顶作塔刹的。


●覆钵:塔刹组成构件之一,即印度窣堵波原型中的半球伴。我国早期塔刹几乎都有覆钵,只是有的覆钵周围以莲瓣受花等装饰后不太明显而已。明代后期部分金属刹简化到一个葫芦形宝顶,不再用覆钵了。


●刹杆:由印度窣堵波覆钵顶部的宇宙树演化而来,或者由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背靠的菩提树演变而来。在实体建筑结构中,楼阁中的刹杆有的是塔心通柱,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塔尖,有的从最上两层或一层开始竖立的木杆。覆钵式塔的刹杆栽在覆钵中央。刹杆的作用是承载相轮、圆光、宝盖、承露等塔刹构件支撑立柱。


●平头:印度早期佛塔覆钵顶部中央有一个围栏式平台,称为“平头”。平头最早是作为纳藏佛陀遗骨舍利的“天宫”使用的。佛教传到中国后,平头逐渐演变为受花或仰莲,也有演变为“承露盘”的,大多已作为塔刹装饰构件。原来放在平头里面的舍利则另辟“龙舍”以收藏之。平头中央立有一根贯通上下的柱杆,名为“刹杆”。在刹杆上罗列的圆盘状物就是“相轮”。从平头的底部一直到刹杆的顶尖被称为塔刹。从功能上看,这个平头很像是塔刹的基座。


●山花蕉叶、受花:塔刹组成构件,由于形状像蕉叶而得名,是塔刹重要装饰部分,常出现在塔刹四角或一周。山花蕉叶是早期佛塔顶部“平头”演变过来的,所以有的塔刹上如时出现了山花蕉叶,就不会再有平头出现。

山花蕉叶一般会出现在方形刹座的四角,中间夹角约呈直角状态,故而一瓣蕉叶覆盖纵橫两面是它的装饰特点。受花与山花蕉叶外形区别不大,在刹座或平头上,下缘紧贴平头或刹座作四方状布置的可以认为是山花蕉叶;在覆钵体上,下缘紧贴刹杆,作明显花朵状者为受花。山花蕉叶与受花一样经常用来装饰塔顶到塔刹过度部位。

隋唐的金属塔刹在相轮下覆钵之上设置受花。辽代塔刹把受花放在覆钵下一周与刹座结合变成了仰莲,宋以后的金属刹很少再有受花装置。


●相轮:塔刹上的多层轮状构件,也是由印度窣堵波顶部围栏内的宇宙之树演变而来。早期塔刹的相轮数是根据塔的层数来定的,如七层塔,就配七层相轮,九层塔配九层相轮。因为塔身皆为单数,故而相轮层数同样为单数。

喇嘛塔上的相轮大多为十三层,人们称之为“十三天”。佛教没有十三天之说,只有“三十三天”之说,但三十三天不等于是十三天。真实原因是,此处把相轮当成多重“华盖”来看待了,天竺国帝王出行可用十三顶华盖随行,佛享受与帝王同样的待遇,故有十三相轮之缘起。


●宝盖·华盖:宝盖即也称华盖、伞盖、天盖,实际上就是人们出行时用的“遮阳伞”。西域暑热,人多持伞盖,周边皆以花饰之,故名“华(花)盖”,后演变为仪仗工具。另外,古印度部族在议事时,为了避暑常把会议地点选择在大树下,在这种场合,部族长老背靠着树干而坐,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也常有这种习惯。后来这种身靠大树的习俗变化为头顶伞盖,以至后来在象征佛陀真身的舍利塔顶上亦悬有伞盖。自从佛像出现后,这种形式依然继续留传下来,将莲花形天盖悬置于佛及菩萨像的头上,以示庄严。在石窟寺的天花板也会雕刻有莲华藻井以为宝盖之象征。宝盖多置于塔刹上部、相轮与宝珠或宝瓶之间。宝盖在建筑结构上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宝盖圆盘拴铁链以固定在塔顶角脊上,使塔刹不致因狂风或地震而动摇坠落。有的宝盖周边饰以垂下之流苏,有的饰以龙风头,名为“龙凤盖”。


●流苏:原指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服装的裙边下摆,唐代妇女流行的头饰金步摇,还有帝王头上以珍珠串成的冕旒等。此处流苏指的是塔刹宝盖周围装饰成穗状物,多以金属片串连而成,起风时会叮噹作响。


●天宫、龙舍·龙车:相对塔下“地宫”而言,塔顶亦有“天宫”之制。天宫是相轮或露盘与最上端宝珠或宝瓶之间的圆球状物,塔刹中形似双碟对置的椭球状构件,日本佛塔上称“龙舍”,朝鲜的佛塔上叫“龙车”。天宫是藏舍利的地方,过去造塔施工时有脚手架以攀上,塔建成后,拆除脚手架后再无法登临塔顶,塔内部最上一层也无出口可以走到塔外,所以舍利及值钱的供物藏在“龙舍”里面能得到很好地保护。    

天宫龙舍也不一定都是安放在塔刹上某固定位置,印度早期佛塔把平头作为天宫,佛的遗骨都是安放在平头里在的。中国佛塔形制有了变化,平头已演变为受花或仰莲,纯为装饰,不再具有天宫作用。中国塔刹中的天宫龙舍有的在塔刹的宝珠中部,有的在相轮的中部。


●露盘·承露:中国元素的塔刹组件,俗称“承露盘”,多为金属刹件,位于相轮之下,像一个仰口的大缸。承露盘是由原始佛塔的平头和受花加上中国道教的“承露以延年”演变而来的。南北朝时期就有把塔刹上的相轮作为盛露的,如《洛阳伽蓝记》中所载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刹上有宝瓶,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这里说的三十重承露金盘实为塔刹上的相轮。承露盘本为道教的法器,取仙人承接露水以养生,貌似佛教在发展初期也多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水烟、圆光、日光:水烟和圆光在印度原始佛教窣堵波上是不存在的,为中国塔刹特有之物。形状为一圆形周沿带有火焰纹的构件,有的塔刹上会用两个水烟垂直相交,形成四扇半圆形水烟状。因佛塔的塔刹有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来展示世界五大元素的表法作用。佛教五大——地、水、火、风、空,“水烟”表现的是“火大”,因塔上忌讳有“火”,为厌胜(避讳)故而改称“水烟”。因为水烟为圆形,到了辽、宋时塔刹上直接把水烟改为“圆光”。后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圆光又与“仰月”形刹件一起在塔刹上表示日月并存的两个构件。


●仰月:中国元素的塔刹组件,代表佛教“五大”之“风大”,后与圆光一起兼有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日月阴阳并存之义。


●摩尼珠、宝珠、宝瓶:摩尼是“如意宝”或“如意珠”之义。经载:“摩尼珠多在龙脑中,有福众生自然得之,亦名如意珠。常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皆得。得此珠者毒不能害,火不能烧。”又云:“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变成此珠,以为利益。”

塔刹上的摩尼珠在佛教“五大”代表“空”,位于塔刹顶端。我国早期的塔刹大多均有宝瓶或宝珠,宝瓶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平安”之义,古建屋顶正脊脊刹上用得较多。《洛阳伽蓝记》中亦载永宁寺塔“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石”,可见刹顶用宝瓶或宝珠为早期塔刹的制度之一。


●宝顶刹:除了很多构件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各种复杂塔刹之外,有的塔顶用一个很简单的葫芦、宝瓶、火珠状的建筑构件直接代表塔刹,我们统称之为“宝顶”。宝顶在一般攒尖顶建筑上用的较多,它已脱离了佛教塔刹用来表示“五大”元素或瘗埋舍利的功能。葫芦宝顶代表“福禄”,宝瓶代表“平安”。宝顶有陶、瓦件成品和堆塑两类,外皮多涂成金色。


●花塔:楼阁式密檐塔发展到宋和辽金时代,又演变衍生出一种花塔,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佛塔从朴质向华丽的发展。花塔塔身下部基座和门窗等都按常规建造,上半部装饰繁复,小佛像或其它雕塑遍布塔身,用来表现佛教中的莲花藏世界。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瓦当锦簇,戗角下悬挂铃铎,整个塔好像是花朵锦簇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所以人们一般叫它为“花塔”。


●五重塔、雁塔:中国早期的佛塔经常会被称作为“五重塔”或“雁塔”。塔的原始作用是用来安葬佛陀的舍利,佛教的信仰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组成的,人的肉身是世界的一分子,所谓“四大皆空、五蕴非有”。人死后还要尘归尘,土归土,回归五大本体。所以佛教建造的用来当作“坟墓”的塔都是五重的,起名也就直接叫“五重塔”了。

  关于雁塔之名称,并非西安大小雁塔所独有,我国境内有很多塔皆名曰“雁塔”,例如浙江淳安、湖南衡阳、福建福州、山西大同、广州增城等地皆有“雁塔”存在。国内那么多塔同名为雁塔其实并非一种巧合或套名,而是与佛教的教义相关。

佛教的世界观很多继承的是印度早期吠陀文化,而吠陀时代人们信仰的主神是大梵天,传说大梵天的坐骑就是大雁,梵语为“亘娑”。亘娑是大梵天的坐驾,顺理成章也就代表大梵天了。大雁常居水边羽毛却不为水湿,因此常被借喻为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在印度哲学和文学中,桓娑代表着个体神圣的灵魂或者精神的存在。佛教继承了这种思想,把佛塔命名为。后由中国高僧玄奘、法显等人仿印度习俗为佛塔命名,把“亘娑”翻译成华语就是“雁”。雁塔之名盖缘于此。


●风水塔:来源于印度的佛塔“窣堵波”传入中国后,不但形制得到多样式发展,而且功能也有很多变异,中国民间的风水塔就是借用佛塔形制而发挥风水作用的建筑之一。

  中国风水塔兴起于明朝初期,彼时风水学说盛行,几乎每个县城甚至每个乡镇都建有风水塔。修建风水塔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地方风水上的缺陷,起到“补砂”的作用。补砂即是“补风水”,在景观学里面叫做“补景”。风水学认为,固势莫如建塔,塔的建立被视为兴地脉、振文运的大事。风水塔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水口塔”,一类是“文峰塔”,还有一类是镇邪用的“厌胜塔”。


●水口塔:风水塔起培文明、障水口的作用,一般都建在地方流域下游“水口”的侧畔位置,所以又称“水口塔”。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水聚即财聚,凡有曲曲秀水,皆不轻易放走。把水流去的方位视为“下沙”,下沙处若有两水并流或两侧形高之地,即称作“水口”。于水口畔建塔建桥,关锁生气,拦聚财水而不使流失,似乎一地的经济命脉全赖于此了。


●文峰塔:文峰塔多位于村落或城镇东南“巽”方峰峦顶部,起补缺障空、光大气象,希冀文运昌盛的作用。文峰塔标志着这个地方重视教育,是儒家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塔一般修得细长,似毛笔指向云霄,以天幕为纸,以河池为墨,书地方之文运,兴本土之发达。在岸边有文峰塔的河道上一般都建有桥梁,一者作水口之关锁,二者在风水上作文峰塔的笔架。每当旭日东升,塔影西斜,枕于桥梁之上,又多了一道风水义趣。


●镇塔:镇邪用的塔,大都建造在山谷要塞的出入口,以及河流险潭岸边经常出现水患的地方。例如中国最著名的风水镇塔就是杭州钱塘江边上的六和塔。“宝塔镇河妖”,吴越时期修建六和塔目的就是为了镇压钱塘江的海潮的。本来镇塔都应该做成实心的,然而当年主持建造六和塔的永明延寿大师心存善念,做空心塔,起“六和”名,实有佛教之用心。

●文昌塔、奎楼、魁星楼: 文昌塔也属于风水塔系,与其它更倾向于地理景观效果的风水塔不同的是,他是以敬神为主的风水塔,它所敬奉的神来自于中国的星宿崇拜。


1、文昌帝君到底是谁?

文昌塔供奉的神是“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的来历有三个方面:一是天上的“文昌”星,属于紫微垣里面的一个星系,位于北斗斗旁边,由六颗星组成;二是梓潼神张亚子,也就是道教里信奉的“梓潼帝君”,元代被封为文昌帝君;三是北斗星里面的天权星,先被封为文曲星,又被附会与文昌为同一星宿。总之,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其形像是文人打扮的老者,身边伴有两个名为“天聋”、“地哑”侍童。


2、文昌塔何以要建在东南方位?

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它们各有其各,由斗口向斗柄排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摇光星。古人把北斗星分成“魁”和“杓”两个部分,前四个属于“魁星”,即北斗星的勺口,后三者即北斗星的勺子把。当我们说“魁星”的时候并非指某一颗星,而是指位于勺口的四星组合。后来道教把北斗星看成是七个宫宿,给每个宫里安个神进来,即: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而且对每个星君都分配了职务,例如天权宫里的文典星,就是专门管人间士子学问、科考、功名等事务的。这还不算完,道教又把古人发明的《河图》、《洛书》拿过来对封过神的北斗七星进行二次包装。他们在七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洞明星和隐元星宫,分别配上“左辅”、“右弼”两位星君。这样共九个星君,刚好安装在“洛书”的九宫格里。洛书里的九宫次序和方位是根据洛书原有的黑白阴阳点的位置来的,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把这个数字序列与北斗星的序列相配套,北斗第四个星“文曲”就排在了洛书的东南方位。东南方在后天八卦属于“巽”方,故有“天下文昌尽归于巽”这样的说法。文曲星被附会为“文昌”后,古建筑把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塔选址在一地行政中心的东南方位就是这么来的。


3、奎楼又是怎么回事?

另外还有一种建于山东孔府内的“奎星”楼,此“奎星”与彼北斗星里面的“魁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孔府奎星楼指的是天极黄道系列“二十八宿”里面的“奎娄”两星。二十八宿里之西方七宿(白虎星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中“奎”、“娄”两星在地面上的分野(与天区相对应的地区)是徐、鲁大地。孔府内的奎楼实际上代表了曲阜在天上二十八宿位置的分野。同时,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运而称“文昌奎星”。奎楼翘然突起象征吉星高照,孔府把它用来作为银库使用,足见其重要。


4、魁星楼里为什么供个鬼?

文昌塔或文昌阁里供奉的文昌帝君相当于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其形像也是文人打扮,并且作为“神”,还配有两个侍童伺候着。而魁星楼里面供奉的“魁星”却是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整个仿佛是鬼的造型。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

魁星楼里供奉的“魁星”,又称“奎星”,他的来历与二十八宿之西方奎星有关。古人认为西方奎星也是主管文运之神,有“文昌奎星”之称。本来人们要供奉这个奎星的,但不知怎么塑造他的形像,故而改“奎”为“魁”,魁者为首,为第一的意思,刚好符合科考士子们的争取的目标。但魁星也没有像梓潼帝君那样有具体的人物形像来源,也不好塑像。最后,就用那个“魁”的字形,塑造个“魁星点斗”的形像,为文运之兆。所谓“凡奉文昌帝君者,必兼祀魁星也”。

相关阅读:

编辑于 2018-06-08 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