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富法: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保富法: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观事因

《保富法》一书是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所作,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其开篇就是引用《易.坤.文言》一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啊。
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传给子女的生活知识和人格修养来自于他们的长辈,这种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为一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传承下来,成为这个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风或门风。
好的家训家风传承,会成为一个家族每个人一生的航标。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不被外物所影响,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好更远,家族才会越来越兴旺。






✎刘氏家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辞》

✎诸葛氏家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朱氏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梁氏家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高攀龙《高氏家训》





✎李氏家训: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颜氏家训: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颜之推《颜氏家训》

✎袁氏家训: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姚氏家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姚舜牧《药言》

✎方氏家训: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方孝孺《家人箴》





✎吴氏家训:器量须大,心境须宽。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吴麟徵《家诫要言》

✎吕氏家训: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吕坤《孝睦房训辞》

✎张氏家训: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便是好人家。——张履复《训子语》

✎孙氏家训: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爱新觉罗氏家训: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欧阳氏家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示子》

✎何氏家训:学业在我,富贵在时。在我者不可不勉,在时者静以俟之。——何耕《示子辞》

✎曾氏家训: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曾国藩《家书》

发布于 2018-05-10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