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的意义和流程

本文使用 Zhihu On VSCode 创作并发布

#摘抄

摘抄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是介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是阅读的沉淀,也是写作的素材。在手机不离身的时代,和大家分享一个电子摘抄的工作流程:

  1. 在网上看文章或评论时,无论是微信公众号还是知乎,都可以随时复制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一次不要复制太多,只言片语即可。
  2. 推荐使用安卓上的讯飞输入法,理由是它可以保存100条剪切板历史记录,然后每天晚上睡觉前,打开 flomo(一个轻笔记软件,可以看做私人版微博),把剪切板的记录一条条转移到它上面。当然了,flomo于我而言,远不是摘抄本那么简单,也是我记录灵感、任务、书签的重要工具。
  3. 电脑端的摘抄就更简单了,flomo有chrome插件可以很方便我们在浏览网页时摘抄句子保存到flomo。
  4. 定期将flomo记录全部导出成本地文件,然后学一点python,解析html文件,格式化成markdown语法的树状列表,批量将flomo记录导入到workflowy大纲笔记中,workflowy中每一个节点就是flomo中的每一个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flomo本身不支持多选拖动和批量聚合,不方便做节点之间的关系整理,使用workflowy可以很方便的将分散在同一个主题下的多个记录拖动到一起,也可以很方便将这多个记录合并成一个记录。
  5. 有了聚合后的记录,可以转移到wolai(一个知识管理工具,写文章很爽,也很方便构建个人wiki),然后就可以对原始记录进行优化、细化、连接,输出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在这一整套流程中,读、记、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很多人为什么读完很多文章(或者一本书)之后,却没有什么具体的积累,想写点什么却又写不出来,就在于平时功夫做少了,没有积累很多的素材。

我常用的几种记录场景:

  1. 每次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一般出现在和人聊天或看书时),但此时又不想中断当时的行为(聊天或看书),就可以快速在flomo记录下来,打上#问题 的标签,这就是自己的问题库,等之后方便了,就在电脑上批量将问题库里面能搜索的问题都搜索一下。
  2. 每次搜索一个问题,找到答案以后,可以快速的做一个摘抄,简要记录一下问题和答案,这样就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库,不必每次都去网上搜索,毕竟每次搜索找答案其实也是耗时操作,自己的答案库相当于一种快速缓存。
  3. 每次看一篇文章,都可以边看边摘抄感兴趣的话,可能是数据,可能是故事,可能是分析框架,可能是金句,只要感兴趣,统统收归己有。不建议做全文剪藏式的收藏,因为我们不会再看的,原因是再看的时间成本太大,但只是简短句子的话,再看的时间成本就很小了,就像刷朋友圈一样回看一下就行。而且看过一遍的内容,本来也没太大必要完全重读一遍,做重点回顾就挺好的,当然还是要有原始链接的,方便有需要时完全重读。
  4. 每次看一段视频,都可以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截个图,看完后像个课代表一样评论一下视频的内容概要,然后再将评论内容也复制到自己的flomo。

其实,哪怕我们不写文章,记录一些阅读的点滴,就和我们在朋友圈记录生活的点滴一样,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想想多年以后,你打开自己的摘抄本,回想当时阅读时的感动或愉悦,这不相当于一种另类的日记么?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写作,但每个人都应该记录。用记录来抵抗遗忘,可以提升生活的秩序感,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平静。公开写作可能还需要讲究点写作技法,但私人记录则大可不必如此讲究,自己怎么方便怎么来,一切都以能方便自己随时记录为第一要务。从GTD的理念来说,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放空大脑,不至于让很多东西萦绕在自己的脑子里面挥之不去。

而如果从知识体系的搭建和信息的管理来看,记录的作用就更具有实用性了。记录即思考,哪怕只是最简单的划线复制,也是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后做出来的选择,选择划哪里,这本身就是一种要点概括或亮点提取。有句话说得好:你无法记录的,你也无法管理。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无论是摘抄、灵感、任务、书签,都是一种记录,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管理好我们的生活。

编辑于 2021-10-21 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