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

兹山鱼谱

昨天跑完步回来,没想到什么好干,恰好想起了这部电影。印象中,各大电影公众号陆续推这部影片大概已经是一个月前的事情了。还记得当时有的推荐词是韩国2021年最好的影片。而我在当时,因为怕剧透,依旧没有打开文章细看,只是草草拉了一下,了解到影片两个特点,一个是全篇的黑白水墨色,有文章甚至贴了几张截图进而和我国的水墨山水画进行比较。另一特点则是这部影片的传记题材,讲的是丁书铨被流放作成《兹山鱼谱》的故事。

这些大概的印象一直在我脑子里封印着,直到昨天上午扫到小红书的一篇推送提到这部电影,加上晚上的空档期,因此就合成了看此电影的契机。在网上轻松的找到了资源,画质十分感人,1080P,于是洗完澡的我,吹着空调,就着周围静谧的环境,开始享受这个电影。但看完之后,直观印象就是赞誉过盛。黑白的影片色彩确实比较“出彩”,但也仅仅是因为彩色当道的影视氛围中给人带来视觉疲劳,因此黑白反而讨巧,占有优势。但就内容,或者说就影片的主线来略觉散落。

我大概能感受到电影的叙事是沿着纵横两条线在走,纵线主要讲述丁书铨的宫斗-流放-流放前期郁郁不得志-流放中期找到方向-流放后期完全接受且乐得其中。横线则主要描述丁书铨与昌大之间关系发展,主要是二人间的相斥-相交-相助-相反-相知,当然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昌大个人故事的纵线展开。所以,虽然电影的名字叫做兹山鱼谱,但其实内容的叙述并不总是严格围绕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展开。而是包含了许多,比如韩国当时的政治环境,西方文化的渗透,官场的黑暗,底层社会的悲惨境遇,人的不平等,仕途入口的封闭等等。这些大时代的背景,原可以作为陪衬,丰盈主线的角色塑造,但因比例问题,最终好像有点喧宾夺主,反而弱化了主线。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观影的印象,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相对来说还是值得一看。因为,可能不知道影片中的哪个点,就会让你深受启发。拿我来说,无非三点,即人的自我学习,自我面对和自我发现。

一、自我学习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昌大来说,昌大生长的地方是一个闭塞的小渔村,电影中交待他的学习动机是讨父亲的欢心。但是后来慢慢发生变化,开始想要利用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乃至改变社会现状,国家命运。你看当时,即使是岛上的官员,那个负责接收丁书铨的长官也是个目不识丁的人,而面对周围一片“文盲”或者说只知捕鱼和一日三餐的人,昌大却利用仅有的几本书开启了自己的学习之路。就这一点来说,昌大已然跳脱了其生长的环境,向着自我追求的道路发展起来。而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其对各类鱼群的熟知。正是因为他自己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和重视,因此即使是身为渔夫,他也没有把捕鱼当成是日常而机械的重复,而是比别人更进一步,开始了解并熟记各种鱼的特性,因此积累了丰富的海族知识。这看似无用,但是却在丁书铨流放到这个岛上之后对昌大的命运发展起到了转折作用。

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丰富的渔业知识,就不可能有可供交换的东西,从而取得和丁书铨进一步的交往和联系,也就无所谓后来的拜师学艺、出人头地了。这一切看似孤立不相关,但确是两个人的联系和牵绕所在。而这一切的原点,都是昌大的自我学习。所以我想说,不管是什么环境,不管你是否目标明确,学习这个事情一定是个必须要做的事情,即使它现在并不能给你产生立时的回报或经济效益,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正在悄然的积蓄力量,可能在哪一天就会让你碰到“贵人”或者“机会”,从而和不学习的人拉开差距,从此之后便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最终命运呈现巨大的分野。

另一方面,也使我认识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机会的垂青,或者贵人的相助,都是建立在自己某些资质和条件的基础上。也就是自己的水平和资质才是本,特别是这里的水平和资质需要在机会或者贵人来临前就已然存在,或者至少一部分的存在,不存在机会和贵人先来,你的水平或资质再慢慢跟上这种事情。换句话说,就机会和贵人相助这种事情,你的本我,你的自身条件始终是后者启动的条件而非结果。明白这一点,可能生活中我们大概不会再抱怨命运不公或时运不济,而是始终利用一切条件和时间来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了。

二、自我面对

这一点是针对丁书铨来说,影片最开始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就是皇帝单独召见丁书铨(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丁氏三兄弟我实在是有些脸盲)劝诫其无论什么情况都要撑下去。在这一节内容里,我们能看到皇上自身的无奈,贵为君主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的臣下,只能让臣坚强等到自己掌握实权召其返朝的一天。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皇上的话里推测一般人面对此种境遇的常见反应,那就是撑不下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片段,就是丁氏兄弟流放前的告别时,弟看到哥脸上没有悲怆反而是微笑时所流露的诧异表情。此种情境下仍能微笑处之,这对于常人来讲一定很难做到,但是丁氏兄弟却能够超脱境遇,心情不为所动,可见内心是多么的丰盈和坚强。

再来看丁书铨,虽然来到黑山岛,但是并不能接受自己的这种命运,因此吟诗作词都是一副潦倒涂地和我最委屈的悲观色彩。他当然不至于为此自杀,但惆怅至极,觉得人生黯淡无光,不知何为却也是他当时状态的真实写照。影片没有交代他从这种失意向重燃希望,斗志昂扬切换的原因,我只是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丁书铨在海边观察一个生物,不知道是什么,后来昌大告诉他是红尾子。因此我也就无法推测,丁书铨重新开始斗志昂扬究竟是借以打发时间,还是受到昌大“学识渊博”的影响。但我觉得或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丁书铨很快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奋斗、精进的状态中去。对于丁书铨这类人来说,浪费时间,虚度时日是不存在的,总要做点什么。尤其是,不管环境是否有利,舒适,这种对自我的要求总是不能够放松的。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丁书铨很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海洋生物的研究中去。

而另外一边的丁氏兄弟在另外一个岛上,也始终笔耕不缀,从《牧民心书》到《经世遗表》,洋洋洒洒写了200多部著作。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也让我发现,对于高手来说,环境真的不是决定其作为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自我要求和驱动。反观常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的不作为进行开脱,因此活的碌碌无为也就无甚奇怪了。而这,也确实符合昌大无心说出的一句:魟鱼要走的路只有魟鱼知道,鳐鱼要走的路只有鳐鱼知道。即人的路,人的成长一定来源于你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其余都只是这一因素的边角料而已。因此,这也就无怪乎丁书铨在听完这句话后备受启发(虽然其受到的启发与昌大讲此话的意思相差甚远),从此开启了流放新生活,最终写成《兹山鱼谱》,填补了韩国在海洋生物研究领域的空白。

三、自我发现

这一点是针对走入仕途的昌大来说,也就是影片的后半段,昌大终于凭借过人的常识,列入两班,但是为官当政之后才发现一切如此陌生,他以前一直以为出人头地之后可以改变底层农民的境遇,但是等他为官之后,现实让他感受到了官的黑暗和民的悲苦,而他作为一个个体根本无法撼动已经存在多年的官场体制,因此供他选择的路要么同流合污,要么“解甲归田”。在经历了极大的内心痛苦后,昌大最终选择了后者,带着一家老小又回到了黑山岛。这个结局就是我所谓的自我发现,即昌大选择了与其性情、追求相一致的生活,即使此前自己目标一直是出人头地,经世济民,但当发现自己的想法根本无法实现时,只能回归自己的本心,远离政治远离黑暗。虽然有些消极,但毕竟是经历“出世”实践后的自我和解。

影片最后,倔强的昌大绕道去了丁书铨家,在老师的牌位前痛哭不已,看的人无不动容。我想这些泪有惭愧,有痛苦,有解脱。惭愧在于之前和老师决裂希望能做出一条不一样的路,但没成想碰的个头破血流,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回来。痛苦在于自己的所想与现实世界的巨大矛盾和反差,并且还无法改变,只能服从这个荒诞且残酷的现实。解脱则在于,这一番折腾,以及老师留下的信中的言辞,终于让昌大认清了现实,不再像以前那样“志存高远”,一心只想改变世界,现在他明白了个人力量的局限,明白了生活在现世,能改变的或许只有自己。

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一直在听的《世界通史》课程一个老师所讲到的一个知识点,即一个事件到底仅仅是一个单纯地事件,还是能演变成一场革命或者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核心都在于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契合或一致。这一点套用在昌大身上,即昌大的痛苦或快乐只能取决于他所做的选择是否与其个人的性情和追求是否一致,比如虽然位列两班实现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是内心却十分痛苦,而最后虽然远离自己曾经的梦想,逃回黑山岛继续捕鱼,但却收获了内心的豁达和平静。这一前一后之所以心境两样,仅在于他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而已。

发布于 2021-06-06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