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铁会有哪些基本的常识或知识

  为了打这毛铁,铁翰堂也是煞费苦心。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国内的仅见相对比较简要的两本书(也许北图会有,没去查。)。而且两书都只是外行人的简要的记录。至于其中更多的涉及技术方面的内容,似乎总是显得薄弱。毕竟写书的不是专家。而打铁的哥们却少有时间写书。

  其中一本,相当于传奇故事。但是有些生动可读。而另外一本具有农村特色的打铁小册子,也只能仅供参考而已。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无非摘录文献资料。对于真正想打铁的人来讲,技术方面的内容还有待更多地补充。

  倒是从亚马逊高价购买的打铁书颇有值得。毕竟这些书是专门指导如何打好铁打好钢。如何造型,如何制造成品的。

  相关知识,不简单赘述。从铁翰堂的经验,概括下面的几个方面:

  (一)材料学的知识

  在这里,铁翰堂不想用那么高深的知识来吓唬我们的同行。

  在打铁这个真正的行当,请记住无非就是铁和钢这两样了。至于更多的先不必管它。管多了,也不必打铁了。因为凡事有一个主从的关系。如果一下子高深下去,铁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所谓铁,也不用管它学名叫什么,有什么物理或者化学的物性。记住它只要是铁的颜色,冷的时候易软,锻烧之后更软,易于锻打造型就OK了。至于什么分子原子。铁相组织之类。暂且不要管它。

  生活中,我们见得最多的无非就是钢筋角铁之类罢了。这就够了。

  一般来讲小号钢筋,或者一般中号钢筋,大多是中碳钢以下,接近于铁的。不用担心那么多。只要有需要或者可能,你只管打,只管造型。总之锻烧之后它会很软,造型很方便。不易折断。打什么,是什么。由于它有一定的钢性(学名即有一定的含碳量),即使你淬了火,它也是不会折断的。

  就这钢筋,如果久经锤炼,也并不是不能切削一切。这关键就看你的锤炼的水平或者淬火的技术罢了。

  关于钢。铁翰堂遇到的最多的问题,你用的是什么钢??

  用的是什么钢??铁翰堂经常明确性的回答是,钢的问题,哥们都不用问。也不用担心。当今这个时代满大街都是钢。并且,只要你需要,满大街都是复合钢。即只要是块材料,是钢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钢的问题是不用一般的人操心的。

  不过对于初学者,大多能从一般的器物上作一些基本的判断。

1、听声。拿在手里,悬空敲击。叮当作响,声音清脆,有如磁一般的声音。是钢的可能性大。

2、从光的外形上判断。过去有的铁哥们常用这个方法。将铁放砂轮上一磨。如果发现光线短促,火花短促,而且发光明亮,呈爆炸式的散开,这样的材料是钢的可能性较大。

3、从外形上判断。这就相对更加容易。比如,各种弹簧。各种汽车的板簧。各种镐头。各种轴承。如果不是钢,根本随不了相应的外力。

4、实践性检测。比如我们作坊的老师傅,他就他常用的方法就是把部分材料锻出小样,直接淬火,淬后用锉刀锉,锉不动的,是钢无疑。锉得动的,打一个问号。

  甚至于,有的材料,都不用锻,直接用钢锉磨。磨得动的,钢性差(含碳量低)。磨不动的,钢性好。比如高速钢之类。这些都是实践。有了这些实践作基础,其他工作都好办多了。

5、再如,也有淬火之后,用敲折的方法来看内部结构的。如果断面的材质细腻光洁,没有粗的颗粒,其钢的可能性较大。

6、当然最直接的是买现成的钢。可以说你要什么型号,市场上就有什么型号。至于钢的品质同不用你操心了。你只需要保持你的技艺就可以了。

  作为一名资深铁匠,或者任何一保专业人士,我们的想法是,任何浅尝即止的作为都是不宜的。

  当你一旦上路之后,许多你不懂的知识会喷涌而出。而只要你秒加注意,就会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这需要我们的热情,需要我们的耐心,也需要我们的细心和精进。就像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道理一样。

  (二)热力学的知识

  热力学知识是我们的一个杜撰。

  如果用科学术语讲,可能更恰当的说法是钢铁的热处理。而学术上的说法也是热处理。

  在这里,我们不想用特别学术的方式来阐释问题。铁翰堂一直想用简单的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所谓的热力学问题,无非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

“热处理学”上有所谓“四火”之说,但铁翰堂不想用书面语的知识来讲解这些难懂的问题。就铁翰堂的实用经验而言,我们认为以下“四火”才是关键的。

  一火:钢铁的加热。

  简单的说,就是把钢铁烧红。烧软。便于锻打。

  稍微有点常识的铁哥们都知道,这钢铁它就是硬,不经过烧热你是休想锻打它。除非小件。随便打。稍稍大点的东西,冷打是绝对没有机会的。

  查一下。铁的熔点1538℃。

  再查钢的熔点。钢是含少量碳的铁合金的通称,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金属低,普通钢材的熔点为1500℃左右。

  不要烧红,你根本没有打的机会。

  反之,只有要烧到1538度以下,都是最佳的锻打温度。

  不过由于钢性不同,有的钢还没有临界点就散酥了。而有的钢熔点却偏高,即使到了临界点,它只是流汁,而不会变酥脆。这就得多一些知识的积累了。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钢铁非得加热到很高的温度才是最佳的锻打温度。

  有许多实践性的知识是,当你需要把大件打成小件时,温度高一些是值得的,省力。容易。

  而当你需要把小件打小时,如果温度太高,则容易打没了。这时就需要控制了。

  而铁翰堂平时机器锻打的机会不少。常温的时候相对比较多。除非大件需要,不太使用高温。有时甚至用降温的方法来进行锻打。

  而这些不过是一个常识而已。

  为些铁翰堂在打铁这行,最热爱的一句话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丰富的实践,又何尝打不了几根毛铁呢?

  (打铁常用温度温差表):

zuojiaju.com/forum.php?

  二火:钢铁的淬火

  这才是打铁中的技术活。

  在打铁这个行当,把淬火当成技术活一直是这样表达的。

  也或许其中真有许多难题,所以确实也会唬下不少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铁翰堂的观察,说是技术,也很简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经验而已。

  简单的说,就是把铁器烧红到差不多玫瑰红或樱桃红的颜色,放到水里冷却,增加铁件的硬度。

  淬火的要义,也就不过是把铁件烧红了往水里滋一下,滋滋两下三下,使其带钢的刃口部分变硬。如此而已。

  关于淬火,书面上的说法那可是不厌其烦。

  我们暂且不要管书本。否则搞不成事了。

  当然淬火还是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的。

  比如钢本身太好太硬,有的就不必淬主。如锋钢。如高速钢。比如白钢之类。

  有的好钢比如汽车钢板,烧的程度就不能太高。不能太热,太亮。下水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太多。否则硬过头了,反而易折。相当于古人哲学所说过犹不及。

  比如钢的含碳量少,接近于钢筋这种中碳钢,必须要多烧热一些,而下水的时间也会多些,甚至于根本不考虑下水太多的问题。反之如果下水太少反而不硬。

  关于淬火,插入一句,行当里,老师傅或者大数人都叫“醮火”。铁翰堂自小接触铁艺也都是这么叫的。用“醮火”,那是形象极了。

  好比大冬天吃火锅,火辣辣的肉片,直接放嘴里,铁定上下腭起大泡。而把这热辣的肉片往清冷的醮酱里一点,自然火气消除。所以有管“淬火”叫“醮火”的。也有管叫“醮水”的,也有管叫“沾水”的。意思都一样。

  你想想,要是中小铁件,那是不可能长期放水里的。而只能在水里点一下,取出再点一下,如此直到冷却了。才能保证既硬又不脆。

  曾经看户撒刀王给户撒刀“醮火”,那是绝对的艺术杰作。

  其他铁匠或者半铁匠也都不在话下。

  因为看惯许多铁匠家里有的是破盆烂罐。一旦醮火之时,把一个烧红的破铁往破盆烂缸里一扔了事。到于有没有什么艺术性,有没有什么丁点讲究,都不在铁匠哥们的眼里。

  而当今许多年轻帅哥,又广泛的西学东渐。一旦醮火之时,楞生生把一个烧红的大铁往装满机油的铁管里直插,滋滋乱叫。有时甚至星火乱射。铁翰堂对此的评价就是食洋不化。

  反之,户撒刀王哥们的做法就文雅了许多。

  只见他用一截整木,挖了一个槽。里面盛满了水。水槽中部横向搁一截木方,淹入水下1-2CM左右。

  当他的户撒刀要醮火的时候,把大刀片烧到800我度的玫瑰色,取出

  往水槽里一搁。深度正好是横木下水的深度1-2CM左右。不多也不少。这里只见青烟直冒,虚无缥缈。切石钢刀醮火完成。

  要说给“淬火”点赞,非此君莫属。

  三火:钢铁的退火

  钢铁的退火,在加工中其实用得并不多。

  但是教科书却是很费笔墨来加以描述的。我们不想用教科书式的表白告诉你什么叫退火。我们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退火确实有相应的意义。

  讲一个故事。

  金乙堂打了相当长时间的铁了。为了一个LOGO的事情,纠心了许久。久而不得其解。

  一天受到启发,看中一个漂亮的小锤。想在这个锤上刻一个标识作为LOGO。显然,如果直接刻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个锤自然是已经醮过火,淬硬了的。如果刻一定是刻不动。

  怎么办?当然是退火。

  把小铁锤放火里烧红。取出。自然冷却。无论是从原理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小锤经过这个退火,就不会再硬了。之后再在小锤上刻出一个篆文的“金”字。那是游刃有余啊。

  什么叫退火。这就叫退火。

  如果从深处讲,退火的意思就是,把曾经淬硬的工件,放火里锻烧,然后让他自然冷却,降低它的硬度。

  讲一个反而的例子:

  一哥们买了一把宝剑。一不冷丁,剑尾折了。(如右图)。

  从右图和情况来看,没有退火的结果是很可怕的。非常好的一把花纹钢刀。仅仅因为没有退火,失去了钢的韧性。齐根断掉。实在可惜。

  哥们,不由得讨论起宝剑的“老鼠尾巴”来。

  说明一下,这里的“老鼠尾巴”是一个特殊的名词。指的是刀剑的柄部与刀刃部分力道上不相匹配。意思是刀刃可能很宽大,而柄性实在太小,承受不了刀刃的重量。它或者易折,或者易弯,总之一万个不合适。

  对此,铁翰堂也进行了下面的回复进行讨论:

  老鼠尾本来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一般来讲能锻剑,锻出一个老鼠来,也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问题在于,有的哥们不讲究。老鼠尾巴的根应该宽一点,像喇叭口一样加宽一点,就有了承重力。但为了装饰方便,他没有做到。

  其二,老鼠尾巴应该退火,保持韧性。他可能没有做到。

  其三,老鼠尾巴的末尾,应该攻丝,而不是焊接。这可们图事,结果弄巧成拙。

  其实攻丝十分简单。以前铁翰堂不懂攻丝,为了做刀赶紧买一个丝锥,分分钟搞定。

  还有一个问题,一般中国剑,装柄。师傅往往不太懂,直接插进去产就行了,也很少灌胶。表面看是紧了,而实际里面是空的。用两三下就不灵光。十分可惜。

  一般铁翰堂的做法是,把胶和锯末掺在一起,成泥。灌进柄孔里。再插进刀。待胶干定。永不松动。

  过去最常用的是把剑茎烧红,往木柄里直拉插,柄多大,孔多大,传统的狗腿刀也这么用。也很管用。

  但这种方法现在少用了。嫌麻烦。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一般这种剑是法剑或者礼仪剑,除了装X并没有什么卵用。好比东南亚的克力士。

  而今天我们大部分人却想用来打劫。这是两种不同的动能。不同的差异。

  中国师傅可能懒惰惯了。我看有的西方剑师,往往会把淬过火的剑刃放水里。然后用喷枪把剑尾烧热,以达到退火的目的。我看这样的方法都是十分可取的。

  也曾经看到过一位韩国的剑师,为了给他的宝刀淬火,而又不伤刀背,而是淬火之后,又把刀刃浸水里固定好,然后用喷枪给刀背加热退火。

  我看这都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不能不佩服这些歪果仁高明。

  四火:钢铁的正火

  以铁翰堂打铁十年的认知来判断,什么是“正火”?书本上的“正火”的概念似乎从来就没有明白过。面这一直认为的所谓“正火”和“回火”似乎永远都是一个意思。

  其含义就是指,钢件在淬火之后,有一个相应的硬度。这个硬度理想的状态是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但往往通常的情况是硬得太多。而硬得太多的结果就是容易折。如果用术语来解释的话,就是钢的内应力太大。怎么办?这就需要“调质”需要通过一定的“回火”的工序降低一定的硬度。保持钢性内外结构的一致,从而保证钢刃的稳定性。

  说到这里的时候,铁翰堂要以一个俗人的身份批评某些所谓的砖家们。我们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有的所谓专家大部分是食洋不化的家伙。他们既没有什么实践行为,又没有什么调查研究,全凭拍脑袋谋生。如果以中国的人理解来讲,“正火”明明就是调整“火候”,而非要用一个“回火”来表达。而“回火”的意思,也就是改正“火候”却偏偏要弄成两个不同的意思。

  所以,铁翰堂的意思是,先只要搞清楚这几个词的含义即可,至于它用什么“正火”“回火”,管它呢。

  (三)动力学的知识

  打铁这行,俗语有所谓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你说打铁苦不苦?要说不苦,那是骗人的。但是。说句不好的话。我大中国。苦的地方多了去了。为什么苦?你说种地苦不苦?一样的苦。哪,为啥人家有的人种地就那么潇洒自如?当我们还在使用一头老牛耕地的时候,我们见到有的人却用数匹马或者几十头牛来耕地,那动力当然就不是一头牛那么简单了。现代社会信息这么开放,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家有的国家,百多年前就是机械各地,那深耕,那翻垄,哗哗的,像流淌一般自如,清亮。当然这就不存在什么苦不苦的问题了,有的只是自己对这行业的忠诚。

  打铁苦不苦?以我中不溜的观察来看。假如我们不思变革,永远是个苦。不是因为行业苦。而是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出热爱这个行业的亮点。找不出我们为了这个行业付出了多少变革与创新。

  先说铁匠的锤。

  我很少看到有中国师傅十分在意自己的锤子的。不是随便拿来就用,就是随便打了便用。很少看到把自己的工具做得精致雅致而高效省力的。比如锤的造型简洁而漂亮。一头大一头小,小的一头略呈扇形,还能起到稳定方向的作用。

  比如锤把,有的师傅连刮成一个鹅蛋型都很不乐意。我就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用来打铁的。有一次在一哥们那里交流。只见他用的是一把8磅的工业用二锤。上了一个滚圆的木柄。根本没有修理过。毛刺拉碴。我拿着锤往下一砸,锤头就掉了。

  因为我们有的师傅对于自己的一切工具根本不在意,不单费力,还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干活的愉悦感。当然剩下的只有“疲劳”二字了。

  依铁翰堂的理解,铁匠的锤最好是大中小各各匹配才好。小的若干,中的若干。大的若干。各种造型若干。这样用其所用,不单自己觉得新鲜,用着也省力。以目前铁翰堂的所有,小的一两二两三两直到十斤的锤都有。至于造型,各种不同。非常方便。

  附带说明。最理想的手锤的木把长度,右手握拳,曲肘。拳尖到右手肘拐的距离。超过这个数值就不方便了。这个尺寸通常38CM左右。如果手锤偏小40CM也是好的。如果锤重,把应该短一些才好用。

  有次在老家,看到一个同行铁匠,用一把手锤,木柄长度略有两肘那么长,结果只见他的衣裳右侧被戳出许多洞。

  再说铁匠的运锤。

  要说铁匠的运锤要数山东章丘哥们的最是风骚。但我指的是那种走街串巷的那种老铁匠。“丁当”“丁丁当”“丁当丁当丁丁当”。他们用的是不大不小的响锤。锤不大,但也能打铁。轻巧,灵便。大师傅的力都分给了二锤徒弟。他们只负责指挥。当然当师傅要整理铁件的时候,他又会换一把稍稍重一点的锤来打。如此一来,师傅的运锤就不会那么太费力了。

  运锤的秘诀,我以为因人而异。当轻则轻,当重则重。最忌讳那种小锤打大件,大锤打小件。费力又不讨好。

  而以铁翰堂的理论,轻便自如,得心应手。这就是最好的表达。

  其前提条件是,不妨多一些自用的手锤。

  动力学的知识,铁翰堂应该从内部说的。好像应该说得冠冕堂皇一些。但其实铁翰堂也不很懂什么叫动力学的原理。只好从个外部说。那就是。如果你的外部设备不讲究,那就是很不符合动力学的原理。也就是说,费劲。

  我们看,有的铁匠哥们,那个不讲究给他带来多大的毛病。比如说铁砧子的高度。根据西方打铁教科书的说法,连砧子带底座的适宜高度是站立后,右手下垂,握拳。拳面的到地面的长度。(图)这样的设计,会省下许多不必要的劳力。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有的同行哥们对此十分不讲究。大部分的铁哥们砧座都相当矮。大部分的哥们都撅着屁股在打铁。结果打铁打得地暗天昏。类此情况,打铁不累都说不过去。

  所谓打铁动力学的原理,铁翰堂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無所不用,用其所用。現代社會进入动能化已经几百年了。然而个别铁哥们,却因为要坚持什么古法。而拒绝动力装置,依然选择所谓的“手工锻打”。对此,铁翰堂是深不以为然的。

  试想想,这都什么年代。人的手最大又有多大的力气?那几百上千斤的动力设备为啥就不能用于打铁呢?轻便,自在,高效,节能,现代,时髦。

  之所以不用,私心看来,还是和我们所受的开放式教育不够有密切的关系。

  换句话说,即我们宁愿为了省一点小小的投入而不愿意运用机器。宁愿为了一时的省事而不愿意接受先进的理念学习先进的技术。这也许就是中国的技术不能超越历史的根本原因吧。

  好的可机器比如说过去的弹簧锤,扁担锤,空气锤等等,那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但愿我们今天的铁匠哥们能网开一面。迎接这个新时代。

  (四)金工学的知识

  你要问我究竟哪些是金工学的知识?或者金工学有哪些知识,其实我也真不知道。

  但是做了十多年的小铁匠,感觉没这方面的知识还真是不灵。

  本来铁翰堂想百度“金工学”三字的,结果硬生生出来“金融工程学”五个字。奈何只得再查“金工”倒有这个词条。可惜只有寥寥数字的解说“jīngōng,[metalprocessing]是各种金属加工工作的总称,常见的方式有车、铣、刨、磨、钻等方式。”又查百度知道“请问金工指什么专业?”得到另外一条最佳答案:

  金工(metalprocessing)释义:是各种金属加工工作的总称。常见的方式有车、铣、刨、磨、钻等方式。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课,是机制类专业。

  金工专业实习又叫金属加工工艺实习,是一门实践基础课,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选修课,是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数控车,数控铣,钳工,沙型铸造等。它对于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可以使其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金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本课,是机制类专业学生熟悉加工生产过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必修课。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掌握金属加工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熟悉各种设备和工具的安全操作使用方法;了解新工艺和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使用;掌握对简单零件加工方法选择和工艺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图纸、加工符号及了解技术条件的能力。通过实习,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遵守纪建的好习惯,培养经济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作风;并为学习《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zhidao.baidu.com/questi

  所有这些词语看起来都很高大上。不过最值得称道的是,铁翰堂跟师傅开玩笑,我表姐夫是学金工的,我同学是学机械的。他们都没有干过的学文科的。

  铁翰堂的意思是金工学是一门学科无疑。但它主要是技术活或者实践性的活计。你干得多了。基本上其他也就会了。

  比如用电钻打一个孔。可能先前你会随便打。但你会发现打孔的时候,钻头会跑偏。但这个时候,如果你事前用一个尖锥在打孔铁件上冲一个坑,它就不会跑偏了。而且稳准。

  当电钻的钻头钝了,需要磨的时候,怎么办?磨成什么样子比如好用?书上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但这样的描述都不如一颗螺丝帽子的边沿来得切实。把两颗螺丝帽子一贴,钻头的夹角与螺丝帽子的夹一致,这就OK了。

  为什么敲铁皮的时候,木锤子比铁锤子来得更加适用?除了怕敲坏铁皮,可能还有更多的解释,你息实践一下吧。

  当一块铁板不能砸平顺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搞定它?当然是有的,这就是叫打铁中的金工学。它更多提常识性的知识。是实践性的知识。而不是书上的教条。

  在打铁行当中的金工这一块,我们愿意更多的朋友把安全放在第一们。

  切切记住,凡是你切割任何铁件的时候,切下立即倒去毛刺。否则剌开手指就是分分秒秒的事情。这些都是属于金工学的常识。

  而如何把切下的金属材料倒去合适的角度,也并不是不需要更多的习惯和实践来支持。铁翰堂有位不错的师傅一直合作了许久。也许到底是多年的老师傅的原因,楞是记不住给切下的金属倒角,实在令铁翰堂感到痛楚。

  对于金工学,铁翰堂的直接体会就是,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钢铁设计与结构与直接组织的基础性技能学。

  (五)造型学的知识

  铁翰堂一直观察传统中国铁匠师傅的劳作。包括平时生活中的铁艺制件的设计情况。我们只能说,这些铁艺制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外形匀称,美观和谐,细节完美。功能也能保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却可能得不到大部分人的认同。包括不同地域人士的认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结构不成比例。制作粗制滥造。功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

  举个不太被人注意的例子。

  最近风行一时的有名的铁锅。据说是砸了三万六千锤才成的。炒菜不粘锅等等。其实铁皮锅炒菜在我们贵州老家一直是一个传统。在有的饭馆,用铁皮锅炒菜也是一种习惯。因为铁皮锅轻便,耐磕,不易碎,而且便宜。关键一点皮薄,传热还快,炒菜新鲜。这都是铁皮锅的好处。用坏了换新的就行,不需要考虑太多的成本。

  由于有的人或者地区不太懂,用得少,经过电视一吹嘘。某地的铁皮锅便成了网红锅。许多人都争着买。

  但以铁匠多年对这锅的观察来看,其设计是十分糟糕的。

  比如其锅的弧度设计,由于像一个碗一样,边沿太收束,其美观度就大受影响。

  再如其柄的设计,只是一个直线条,没有一个小圆锥体的感觉,手感就受影响。

  再如其柄与锅的链接,只是一块铁皮,承重自然大打折扣,没用几下锅与柄就断裂了。这些设计上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关注。

  果不然,由于粗制滥造,没多久,这锅便背了一口黑锅走了下坡路。

  再如中式菜刀。似乎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很少考虑它的几何学,美学与力学的问题,我们所见的几乎全是平行四边形的直方式,相当于一个长方形的豆腐块。

  它不像西方的多用菜刀大部分呈多种几何形状。

  对于当今有品位的厨房大师来讲,立足于一把刀打天下的想法显然是一个是错误。

  所有有品位的大师一定是不满足于一把想怎么切就怎么切的菜刀的。

  所有有品位的大师,只喜欢自己看中的好用的刀而不是别人认为好的刀。

  如果一把刀没有特别的切入角度,没有特别的几何图形,没有特别的手感,没有特别的切的功夫,不能称之为一把好刀。当然还包括有没有特别的制作者的审美追求。

  铁翰堂研究中式菜刀发现,中式菜刀明显可能有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大部分的刀都是平行四边形。四四方方,方方正正。没有任何几何图形的变异之美。过于方正,视觉上就是死板。没有灵动自然和贴切的感觉。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许多菜刀没有考虑刀的运行轨迹。实际上,我们手里的所有菜刀都是有一个运行的轨迹的。当手扬起或者放下的时候,都隐含了一个抛物线的运程。无论是刀背,刀刃,刀前角,全是弧形线,这样用刀的人手扬起来再切下去的时候,它的运行轨迹正好是弧线。

  理论上,与实践上菜刀的外形设计就应该考虑这一点。但实际上中式刀大多数一直是方正的。其手感的好坏大家完全可以体会。

  其三,中式菜刀大都假设了菜板是平的。而实际上菜板往往会凹下去。这时弧形的菜刀就显出威力来了。可是很少有人考虑这个问题。

  其四,大部分人用刀的时候往往只考虑了刀的光洁问题。很少有人考虑菜刀切下去的时候,刀的右侧会粘上菜,给切菜带来的阻力,甚至于不安全的因素。有时甚至影响切菜的特殊效果。比如高级厨师切细丝,一旦粘刀,效果就不行。铁翰堂经过研究,特别考虑了这一点。在刀面上增加了许多凹面,这样增加了刀面的空气负压。切菜的时候,菜不会粘在刀上,减少了切菜的麻烦。

  为什么中式铁匠较少考虑器物设计时的多种改进?有谁研究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么?

  我想是有的。那就是需求和生产的不同分别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就需求而言,我们有的消费者需要的只是最原始生产的大路货。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所付出的劳动时间不会给予相应的回报。直接的结果就是,购买者不会给予最好的价格。而对于劳动者,即打铁匠来讲,当然是一分钱一分货。在所有多余的劳动没有得到最好的报偿的情况下,当然就不会花更多的和更好的作品了。

  这是其一。原因之二在于,我们有一部分铁艺师傅,客观说,综合的修养是有提高的必要的。就以今天的所谓刀匠而言,有个另的师傅可能已经很有名气。但是我们细究其所造之刀,除了模仿外国,模仿古代,很少原创的很少符合新时代特色的现代刀具,或者很少极具有个性创作的刀具。至于说是什么样的刀是具有中国本土元素的,个性特色的,似乎花的研究的时间并不多。

  至于更多的大众化的铁艺消费品,似乎其普及的程度也不是很高。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极受影响。因而没有像欧洲其他其某些国家一样具有某种铁艺方面的消费传统。

  也或者,我们的工业化生产的制作水平一直受到某些不明原因的制约,其设计理念,设计文化的氛围都有改进的必要。

  (六)审美学的知识

  以上我说的造型学的知识,某种意义上讲好像是偏重于具体的制作过程的。或者更多在考虑其使用功能方面。而审美似乎应该更多地包含外部视觉的范围。

  我不是要批评我们的铁匠同行,而我们有许多同行在这方面确实有改进的必要。

  不过特别值得夸赞的是,当下的新一代铁匠已经完全脱离了旧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由于这一代铁匠信息来源广,生产条件好,综合文化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其整体的审美趣味超前。因此,他们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能兼顾当下大众对于美学意味的追求。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剑村,以刀剑等古铁艺为业。而他们的作品即兼顾了传统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又体现出现现代审美的典雅与亮丽。同时还包含了现代人审美趣味的新奇与异趣。

  这一代现代铁匠,已经没有老一代铁匠的对于农具的信念与执着。完全以文化消费作为生产或创作的主体出发点。借此满足人们对于自身心理或认知的需求。因此文化消费品的生产成为主流。以刀剑而论,凡是光洁,亮丽,透明,线条流畅,造型卓异的产品,以及个性化消费的产品,比如茶具,比如手刀等等都成为大力追求的对象。因为这类产品往往具有花费的劳动量大。寄予的知识与技能多。产品独特。视觉上给人以震憾等等特点。

  以大马士革刀剑为例,其产品的工艺价值,文化价值,精神品质,审美意味等等,已经完全超越了过去所有的时代,成为本世纪刀剑作品的一个象征。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物质的本体性需求已经完全被精神需要所占据了。人们的审美意味成为一切生产要素高低的恒量标准。而审美中的知识元素,文化元素,精神元素,意念的元素替代了一切基本工具的性质。

  以今天的审美价值来判断,所有标识性的个性化的美才是最美。任何通识性的美都只能退居其次。

  (七)现代工艺知识

  铁翰堂一直有一种观点,工具与技艺的改进一直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没有现代工艺的进步,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照理说,铁翰堂接触铁匠这活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但是相对现新一代的年轻匠人,似乎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最近发现有一个年轻小哥名字叫天河的。叫什么不好非要叫一个“天河”,害得人家百度怎么也查不出这个名字来。不是因为查不出,而是查出一大堆。

  这哥们是我所见的玩铁中应该是最年轻而有为的一个吧。

  据铁翰堂的观察,哥们不只是长相年轻优雅,而他的那个观念与技术都是杠杠的。话说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这年轻的哥们真真是无所不能。先说设备。动力就是燃气,而不煤。上来就是空气锤而不是手打。打磨用的是砂带机而不是简单的砂轮。

  核心问题,哥们一上手就直接运用现代西方刀匠的技艺。没有那么多的沟沟砍砍,啰里啰索。没有那么拘拘束束。

  同样看过日本刀的制作。那日本刀匠的制作与美国刀匠的制作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刀匠端的是手工手打。到一直磨到手脚发麻。而外国刀匠则大刀阔斧,上机床,上铣床,上磨床,无所不上,刷刷几下,淬火抛光搞定。

  本来我们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假如我们还一味拘泥于某种情怀,一律排除现代技术对于推动文明进步的有效意义,去坚持什么手工手工的,根本不去思考变通的问题,那么我们要说这样的观念未免不是很陈腐的。

  有一次与胡小军兄聊天。说到改进工艺,改进燃烧方式等等。有的朋友说到龙泉宝剑就是坚持走情怀的一路。而小军兄对此不以为然。他说,情怀是一方面。如果能取现代技术的精华,也没有什么坏处。可见小军兄对于现代技术的理解也是值得借鉴的。

  反观我们有的铁匠哥们,当然可能他不一定是专业刀匠而外,对于现代铁艺技术的漠视可能是影响我们铁匠艺术不能提高的一个潜在原因吧。

  不过我们也应该重视一个问题。现在有的年轻刀匠们,一味模仿外国铁匠或刀匠。一说淬火,就往油里一扔。一说抛光,就上砂带机。一说回火,就往烤箱里放。至于传统中国铁匠的精华很少有人注意。

  比如中国铁匠的因利趁便。比如中国铁匠的就地取材。等等。这些优秀的东西,关注的频率不高。都很值得注意。

  我们想,凡事辩证一点,合理一点,终归是好的。

  (八)创新学的知识

  铁翰堂相信创新是一种力量。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力量。但据铁翰堂对某些生活的观察来看,我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都还有拓展的必要。

  尤其打铁这一行。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已经具备相应的创新条件。并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创新状态。

  比如当有的人说传统铁匠开始没落,铁锄没有市场的时候,我们忽然发现,新一代的铁匠们广泛开辟了铁艺制件的新天地。大量的户外用小刀成为人们的新宠。大量的新型茶刀成为人们的实际需求。一些室内的铁艺装饰也打开了个新的市场。也有不少人成为铁匠们的所谓“铁粉”。特别是新兴网络成为“好铁”的年轻一代交流的一个自由平台。

  我们认为,这样的创新已经然成为一股新兴的力量,一改过去铁匠陈旧的面孔。

  以我们对于铁匠技艺的观察,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圈可点。

  其一、观念上的更新一日千里。

  新一代的铁匠朋友,一上手就与世界接轨。他们很少受到旧有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而凡是新奇的观念他们越能接受。

  其二、技术上的更新了无所碍。

  新一代的铁匠朋友不会花大量无效的劳动当学徒。而是借助现代网络或多种视频交流手段,直接学习先进的技术。省了很长一段实习的过程。而有的省时省力的工艺也会很快进入他们的操作流程之中。

  其三、设备上的更新心想事成。

  新一代的铁匠,物质条件更加丰富。比起老一代的铁匠来,可以说,那是要风有风,要雨有雨。老式的燃煤式铁匠炉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二人抡大锤的找铁方式被空气锤或其他机器所取代。而传统的剁式錾铁方式被切割机所包办。而砂轮机也已然成为更好的开锋刃方式。同时也为更多新产品的出炉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四、创作上的更新水到渠成。

  由于新一代的铁匠整合综合素养很高。其新产品的出现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以上四点,在今天的刀匠铁匠那里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而且具有相当的可视性。前一段时间,笔者参观了一个冷兵器的展览。除了看到相应的一些古代钢铁器物之外,更看到许多现代刀匠们制作的花纹钢作品。

  这些作品外观漂亮。做工考究。个性鲜明。看得出是刀匠们的精心杰作。铁定是以上几个方面共同的成果。

  (九)成品学的知识

  以铁翰堂的某些观察,老把式的部分铁匠哥们可能有许多更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不怎么注意产品的外形美。总是粗朴的方式示人。毕竟大部分产品可能都是涉农,或者生活必须。所以也不怎么注意包装。

  幸而今天的年轻一代铁匠哥们在这方面改进了少。比如他们懂得摄影拍照,懂得衬托一个背景。懂得色差的变化。照出来的作品会很可观。

  就算是不摄影,也比较重视作品的外部观感。质感。总之注意作品的外部美感。应该说这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十)营销学的知识

编辑于 2018-07-05 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