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镜中史话
通鉴中国1000年【第二卷】21.周亚夫

通鉴中国1000年【第二卷】21.周亚夫

一说起七王之乱,很多人都知道周亚夫在平判之役中居功至伟,但还有一个人的功劳并不亚于周亚夫。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他,判乱被平定的时间或许会被无限拉长。

他就是当今皇帝刘启的亲弟弟、梁王刘武。

当初,原来的梁王、刘武的弟弟刘揖意外身故后,因为他没有继承人,所以按惯例是要裁撤梁国的。但汉文帝和贾谊考虑到有个梁国横在中间,可以有效地防范吴、楚两国。于是,就将刘武改封为梁王,并且增加了梁国的封地,使梁国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诸侯国。

而刘武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托付。七王判乱之后,梁国立刻就成为了最前沿,在吴、楚联军的强大攻势下,刘武硬是将战线稳定在了棘壁。并且在周亚夫拒不派兵救援的情况下,不但守住了棘壁,还击退了吴、楚联军。

但反过来说,如果刘武也跟着起兵造反,那么这场判乱的结果绝对不容乐观。所以说,在这场判乱中,刘武就凭着没有投降这一条,就可以说是功莫大焉;更何况他还积极防御,给周亚夫截断判军后路,提供了有利的局势。

所以,刘武立功了,他没有给吴、楚两国任何机会,他继承了爷爷刘邦的光荣传统,韩信、彭越、英布在那一刻灵魂附体。在那场战争中,他就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一个人面对着吴、楚联军的强大攻势,面对着天下人的目光和期待!他赢了,他获得了胜利,他淘汰了吴、楚联军。

刘武本就深得母亲窦太后和哥哥刘启的宠爱,刘启在没立太子的时候,甚至说过自己百年之后让刘武接班的酒话。现在,立了大功的刘武更是风光无限,被赐以天子旌旗,出入用天子礼仪。

这还不够。当太子刘荣被废的时候,窦太后又想起了刘启那一次的酒话,她是真动了兄终弟及的心思。于是,在一次宴会上,她对刘启说了自己的想法。

刘启还真的拿这个话题来征询众臣的意见,袁盎等人的反应很直接:坚决反对。

其实在这个事情上,无论是太后还是刘武自己,说归说,还真不敢太当真。必竟刘启是有儿子的,这种涉及到皇位继承的大事,可不是刘武想要,刘启想给,太后支持就能愉快决定的。

刘武倒也干脆,说皇位我不倒不想了,但是能不能让我自己出钱修条快速路,可以直达咱妈住的长乐宫,能让我随时去看看咱妈。

刘启又去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袁盎等人的反应还是很直接:坚决反对。

这下刘武不爽了,皇帝太后都愿意传位给老子,你们不让;现在老子要修条进宫的路,你们还不让。这存心是跟老子作对嘛。

于是,他就去征求他手下人的意见。

刘武有两大爱好,一是盖房子,营建了一座东苑流传至今(后人称梁园);二是招揽贤才,旗下招揽了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等文人雅士。

只不过,他招揽的这些人的才能有些单一:作赋。所以,刘武和他们在梁园中经常谈论的主题就是文学。长此以往,以至于形成了独特的梁园文学,引领了当时的文学潮流。

文坛在经历了秦汉时期的沉寂之后,又一次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华。

可是,文学不能帮刘武赢得皇位。所以,刘武找到以诡谋著称的羊胜和公孙诡,问他们的意见。

公孙诡,以奇计见长,所以人称“公孙将军”,在梁国官至中尉,著有《文鹿赋》等文学作品;

羊胜,与公孙诡是好朋友,虽无作品传世,但估计文学修养也差不到哪去。

换句话来讲,这二位是标准的辞赋家,而不是政治家。

所以,他们给刘武出了个很有武侠意味的主意:派出刺客,把袁盎等人给杀掉。

杀掉政敌,这在朝堂之上实属平常,必竟晁错的血还没凉透呢。可是,政争必竟不同于江湖仇杀,要讲究个光明正大、冠冕堂皇——你抬头看看,皇帝在那坐着呢,你看谁不顺眼,招呼都不打一个就派刺客把人干掉,置皇帝于何地?当初赵高权倾朝野够嚣张了,杀李斯还先网络了一堆罪名呢。

在政争中,刺杀这种办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把自己的把柄往对方手中送。这就像你在公司里,跟同事在工作上因为理念不一致发生矛盾,你把人家给打一顿,再有理也变没理了。

刺杀?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但刘武就是同意了这个办法,不知道从哪儿找了些刺客,就派了出去。

说起来他找的这些刺客还是很靠谱的,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刺杀任务,袁盎等十余位大臣,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刺身亡。

事情一出,刘启闭着眼睛就猜到这件事可能跟自己的好弟弟刘武有关。让相关部门追查下来,抓了几个刺客一问,坐实了刘武的罪行。

查实归查实,但一方诸侯派刺客刺杀朝庭大臣,这完全是一桩皇家丑闻。所以,采取了古往今来行之而有效的办法:首恶不问,只抓替死鬼。

这件事本来就是公孙诡和羊胜的主意,所以黑锅不用甩,这两位老兄也得背着。

而刘武还是很讲义气的,他把这两个人往后宫一藏,谁来问都说不知道。于是朝廷派出十余拨使臣,对各级官员都进行了严厉的问责,并且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大搜捕,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都没抓到公孙诡和羊胜。

在棘壁之战中立下大功的韩安国受不了了,哭着去找刘武,说老大您想想临江王刘荣吧,人家是皇帝的亲儿子,还当过太子,就因为点小错落个自杀身亡的下场。您现在就依仗着太后的宠爱,皇上还给您几分面子。哪天太后去世了,您还指望谁呢?

他话还没说话,刘武也哭了,说兄弟你别说了,我马上把公孙诡和羊胜交出去。

当然,活人会说话,交出去万一乱咬就不合适了。所以,他交出去的是两个人的尸体。

韩安国的一席话让刘武知道,这件事情,让身为皇帝的兄长刘启颜面尽失,盛怒之下,肯定会对自己起了杀心。

于是,他派出能言善辩的门客邹阳去长安,通过皇后的哥哥王信劝说刘启,要他像舜对待弟弟象那样,不计前嫌地对待刘武,这样才能千古流芳。

同时,窦太后也从侧面向刘启施加了压力,最终,本来对刘武极度不满的刘启也只得就此罢手,不再追究。

而刘武也识相,亲自跑到长安来请罪,兄弟、母子相拥而泣,一家人继续相亲相爱。只不过,自此之后,刘启彻底冷落了刘武。

这一年是公元前147年,三年后,公元前144年10月,刘武来朝,请求留居长安侍奉母亲,刘启不许。当年四月份,刘武郁郁而终。

然后,刘启将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封给了刘武的五个儿子,由长子刘买袭梁王之位,梁国一直承袭两百余年,与国同休。其余四国在数十年内,分别因罪或因无子被除国,封地改为郡治。

不管怎么样,刘武身受窦太后宠爱光环的加持下,总算是落了个善终的结局。可身居平判第一功的周亚夫就没那么好命了。

周亚夫是开国功臣绛侯周勃的次子。本来他是没什么露脸机会的,但继承侯爵的世子周胜之犯了杀人罪,按律应当除爵。可文帝不忍看着老周家就此沦为庶民,就让周亚夫继承了爵位,并且官至河内郡太守。

十几年前,匈奴入侵,文帝调军驻镇守京师,周亚夫驻扎细柳,在文帝阅兵时,以军容齐整、军纪严明、军风森严给文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匈奴退兵后,直接将其升任中尉之职,执掌京师之兵,守卫京城安全。

文帝临终前曾对刘启说,如果有事,周亚夫可堪大用。

于是,刘启继位后,又加封他为车骑将军,位比三公。

车骑将军一职中本就有征伐判乱一项,因此,七王判乱时,他顺理成章的被拜为太尉,真正的位列三公,领军出征。

这里要顺便说一下,太尉一职是秦汉时期最高的武职官员,所以这个岗位最不让人放心,于是有时设立,有时被废除。而汉朝建国以来,担任这个职位时间最长的,恰恰就是周亚夫的父亲周勃。可以说,这周氏父子是标准的一门双太尉,这个荣誉还是很值得吹一辈子的。

但是,在平判之时,他采取的“放弃梁国,避免决战,绝敌粮道”的策略彻底把刘武给得罪了。刘武每次到京城来,都会在刘启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

另外,在废立太子一事上,他坚定地站在了原太子刘荣这一边,数次上书反对罢黜太子,这让刘启极度不爽。

但不爽归不爽,刘启倒也没给他穿小鞋。刘荣的太子之位被废后,丞相陶青病退,太尉周亚夫顺理成章地接替了丞相一职——同时太尉之职再次被废除。

真正让刘启和周亚夫彻底决裂的,则是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47年发生的一件事。

窦太后曾经想让刘启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其实刘启本人也不太愿意,所以就推托说要找丞相商量一下,果不其然,周亚夫以高帝曾经说过 “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为理由,不同意封王信为侯。

后来,匈奴那边有以徐庐为首的六个高级将领归降,刘启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它匈奴将领也来投降。但周亚夫再次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判之人封为侯,那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

刘启彻底爆发了,说了一句:丞相话不可用。然后将投降过来的六个人全部封为列侯。

周亚夫也是倔脾气,竟然托病辞职。可没想到刘启二话不说,批了,然后任命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顺便提一句,这个刘舍本是项燕的孙子,他父亲项襄在项羽败亡后归降刘邦,被赐姓刘,封为桃侯。

刘舍只当了四年丞相,到公元前143年8月,估计因为他年纪大了,免其丞相之职,由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其实卫绾年纪也不小。

也就是在这一年,时年五十六岁的周亚夫在狱中走向了他人生的终点。

原来,刘启可能还是想起用周亚夫,但又想试试他脾气改了没,就把他召进宫中一起吃饭。周亚夫落座一看,给自己上了一大块肉,没放刀叉,也没有筷子。这让人怎么吃?

正常来说,不管是皇帝故意为之,还是主管宴席的人疏忽,你跟人家皇帝说一声,让人拿双筷子来就是了。可周亚夫倔劲又上来了,他也不跟刘启打招呼,直接吩咐下面人给他拿了双筷子。

刘启见状,就笑着问道:难道有什么招待不周的吗?

周亚夫倒也光棍,直接把帽子一摘,跪地请罪。可刘启刚说了声“起来吧”,老爷子马上就站了起来,并且招呼也不打一声,直接退了出去。

刘启望着周亚夫的身影消失在宫门外,喃喃自语道:这种容易激愤之人,不能做幼君之臣。

这个事情虽然闹得挺不愉快,但刘启也没想拿周亚夫怎么样。可架不住周亚夫有个坑爹的儿子,直接把他送进了鬼门关。

过了没多久,周亚夫的儿子可能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要预先准备一下后事,就偷买了五百件专门用来殉葬的盔甲盾牌——这种殉葬品是天子专用。

那年头在丧葬之事上有所逾制的王公大臣应该不在少数,这种事都是民不告官不究,自己偷摸干了就得了。可是,周亚夫的儿子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竟然拖欠搬运这些器物的农民工的工钱。

这些农民工一怒之下,就告到官府,说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判。结果告状文书一路到了刘启那里,刘启就交给当地官吏查办。

当地官吏按告状文书上的内容一一责问周亚夫,结果这老爷子给他来了个一言不发,谁问都不说,问啥都不答。官吏汇报到刘启那里,刘启也怒了,下令将周亚夫交廷尉处置。

前面说过,廷尉是专官刑狱的高级官员。如果说被官吏责问,相当于现在的被叫到纪委喝茶;那么送到廷尉府,那就相当于被双规了。

只不过,现在是在宾馆里接受审察,那年头是在监狱被审问。而周亚夫那爆脾气,哪受得了这种屈辱,所以被抓时就想自杀,但被他夫人给劝住了,让他老老实实接受审查。看在老伴的面子上,周亚夫打算配合一回,结果没想到事情向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了。

廷尉问:你买这些器物是要造反吧?

周亚夫答:我买的这些都是殉葬用的,怎么会造反呢?

于是,廷尉得出结论:你虽然不在地上造反,但准备在地下造反。

这种有罪推论就要了老命了。周亚夫一看,这是要把他往死里玩,那就没啥可讲的了,绝食五天,吐血而亡。

他死后,封地被除。

周亚夫的父亲周勃随刘邦起兵反秦,屡立战功;建国后讨平韩王韩信判乱,被刘邦期许为“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后来又平诸吕之乱,扶立文帝即位。到周亚夫自己,用兵得法,练兵有度,三月扫平七王之乱。可以说,这父子两代都立过大功,都心高气傲,还都下过监狱。

只不过,周勃入狱后立刻就服软了,用各种办法自救;而周亚夫入狱后宁死不屈,一路傲到底。

所以,周亚夫可以说是死在了他自己的傲慢之下。

周亚夫刚正之气,已开后世言气节者之风。观其细柳劳军,天子改容,已凛然不可犯。厥后将兵,不救梁王之急,不肯候工信,不肯王匈奴六人,皆秉刚气而持正论,无所瞻顾,无所屈挠。——曾国藩

一年后,刘启改封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续接绛侯之爵。三十余年后,其子受酎金案连累,爵位再次被除。自此,周氏一门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编辑于 2018-08-31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