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锐龙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评测:惊喜不止核显

AMD锐龙6000系列移动处理器评测:惊喜不止核显

由于时间关系只完成了用户最关心的iGPU部分,搭配独显的表现后面看有没有时间再测了。

目录

介绍

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但应该有一些人对这一代全新的锐龙6000系不那么熟悉,所以就再简单过一遍。

本文内容仅包含标压的H系列,所以只需要看上半部分。

标压部分依然分为H和HS两个系列,但是今年H和HS其实就是一个东西。虽然HS标注TDP为35W,但基频其实是指45W下的,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去年华硕投诉。

这次锐龙6000系采用了新的6nm工艺,改善了能耗比,同功耗下多线程大概是10%的提升,对于没有进行微架构变化的产品来说提升不小,所以Zen 3+就是+在频率和能耗比上面。10%并不是一个小数字,锐龙4000H到锐龙5000H的能耗比提升也就是这个数,去年那可是Zen 2升级成Zen 3。

再看一下外围,RMB平台除了CPU部分小提升,其余部分几乎是大换血。

首先是内存部分,与Intel实现四种内存全支持不同,AMD仅支持LPDDR5和DDR5两种内存,并且分为FP7和FP7r2两种封装。

与Intel仅支持LPDDR5-5200不同,AMD支持频率更高的LPDDR5-6400并且不需要成本高昂的HDI PCB,这有利于降低整机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

DDR5则与Intel相同支持到4800 MHz JEDEC,基本上为游戏本使用。

作为性价比导向的AMD为何在RMB平台上采用了如此激进的内存支持策略?那自然是因为此次RMB平台最重大的更新点:核显

在RMB平台上,AMD终于舍弃了祖传已久的Vega架构,采用了全新的RDNA 2核显,并且此次拥有了正式的Marketing Name,而不像以往统称“Radeon Graphics”。

Media Engine也进行了换代,支持AV1解码,Encoding性能也有所提升,这个在下文测试中可以看到。

R7和R9均为12CU的Radeon 680M,R9的核显频率比R7高上10%,但鉴于轻薄核显本基本就没有用R9的,所以可以忽略。

其他特性方面比较独特的就是这个核显居然还支持光追,从纯跑分的角度来说因为不会爆显存所以Port Royal比RTX 3050 Ti还高,当然实际游戏因为DLSS下基本不会爆显存所以还是和RTX独显差得很远,娱乐作用大于实际意义。

外围IO方面此次也是全面升级,不仅PCIe升级为4.0,并且首次内置USB4控制器,兼容雷电。理论上可以进行雷电4的认证打雷电标,如果不认证就只能打USB4的标了。

PCIe 4.0为8+4+4的拆分,可以直连一个独显和两个M.2,和ADL-H45相同。

由于ADL-H45的扩展能力相比于TGL-H45开了倒车,这一代IA两家主流平台的扩展能力落到了几乎相同的水平。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次RMB还内置了Pluton,相比于软TPM拥有更强的安全性。

另一个主要提升点在于功耗。上代Ryzen 5000系拥有非常不错的idle功耗,但在低负载场景时的功耗控制不尽人意,这次Ryzen 6000降低了日常使用的功耗,在Teams会议,浏览器以及看在线视频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改善。

不过AMD吹的24 Hours of Battery Life还是看看就好,重点在于新的电源管理策略,这个可以等后面的实测。

OC方面依然只有两个R9HX可以支持PBO,可以通过降压超频让频率再提最高200 MHz。当然支持是一码事,开不开放是另一码事。去年只有MSI的Delta 15开放了完整的R9高级菜单,今年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OEM跟进。

测试平台

这次找了几个工程机,Intel的机子是SQS的CPU,所以性能可能与最终MP版本有一些区别。由于是轻薄本,性能释放不可能像游戏本那样奔放,所以Power Limit设定也会相比于游戏本更低。不过95W的PL2对于i5-12500H来说也是官方POR的上限值了,而i7相比于官方上限的115W来说还是稍微低了一点。但考虑到大量H45的轻薄本都采用了PL2下限值80W,所以对照平台的功耗设定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内存方面由于不是HDI主板,所以LPDDR5内存的频率是Type3主板的上限4800 MT/s,同样的由于是轻薄本,SA-GV也是默认要求打开的。

AMD的是PR阶段的CPU,也可以理解为QS。65W的fPPT,54W的sPPT/SPL是AMD POR的上限设定,对于非游戏本来说这就是这一代AMD CPU的上限了。

内存前文提到过AMD对于主板端的要求更低,所以同样的Type3主板可以做到满速LPDDR5-6400。

CPU性能测试

首先是理论测试,单核性能方面12代的领先与游戏本上无异,虽然R7 6800H的单核已经超越了上代R9 5900HX,但依然轻松被i5-12500H超越。

但多线程方面,Intel并没有延续游戏本上i5秒AMD全家的盛况,在受限散热的机身下,反而是R7 6800H拥有更强的多线程性能。

和游戏本一样,WinRAR上i7跑分直接飞起来秒杀全场,大核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4+8的i5成绩一般。在7-Zip中i7在压缩中领先,但在解压缩方面不如R7 6800H,这个趋势和TGL-H45对比CZN-H比较类似。

iGPU性能测试

内存效能敏感性

在之前12代ADL-H45的评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Iris Xe核显来说,LP4x-4266双通道以上的内存配置并不能给核显带来进一步的性能提升,所以LPDDR4x-4266/LPDDR5-5200/DDR5-4800三种配置的i7-12700H核显跑分几乎一样。

但对于AMD来说,显然DDR5-4800的带宽并不足以喂饱Radeon 680M核显,LPDDR5-6400拥有15%的跑分领先。

不仅如此,在实际游戏中,LP5-6400内存也拥有更高的游戏帧数。所以这次的测试平台我选择采用LPDDR5-6400不是DDR5-4800的机型。

3DMark理论性能

在3DMark理论性能测试方面,R7 6800H的Radeon 680M核显表现非常亮眼,遥遥领先大杯MX450,Time Spy图形分相比于上代R7几乎翻倍。而此前担心的6CU R5 6600H的Radeon 660M的表现也超出我的预料,跑分基本上已经和Intel的Iris Xe 96EU持平,领先80EU的i5-12500H。

1080P游戏测试

与上代R9 5900HS和i7-11370H相比,R5 6600H便已经完成了超越,R7 6800H则是将领先程度扩大到了50%以上。

在上一代Iris Xe 96EU的Fire Strike跑分与MX450持平,但实际游戏性能却只是刚刚超过MX350。核显跑分虚高的现象在AMD身上也同样存在,不过由于跑分实打实领先MX450太多,所以实际的游戏性能依然超越了MX450。

并且由于UMA机型共享系统内存,所以在游戏时不会像图中MX450在《地铁:离去》那样爆显存。

在之前的12代ADL-H45评测中,由于已经得知核显运行《骑马与砍杀2:霸主》时,Soc Package功耗的浮动范围巨大,所以对比机型并没有选择测试平台中轻薄本的数据,而是依然沿用之前DDR5游戏本关闭独显后的测试结果。

可见在跑分虚高方面Iris Xe要更加严重一些,图形跑分稍弱于i7-12700H的R5 6600H在实际游戏中却完成了逆转。R7 6800H相比于i5-12500H则领先高达88%以上,到了一个比较夸张的水平。

游戏功耗

在12代游戏本的评测中,我们第一次引入了游戏能耗比的概念,即用Fps/Watts去衡量CPU+GPU的能耗水平。但对于轻薄本来说,限定系统散热不变去衡量硬件性能的方式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采用工作量更大的方法,限定系统功耗分别在25W/42W/54W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值下进行游戏测试。

对于规模较小的R5来说,从25W提升到42W,68%的功耗提升只带来了10%的性能提升。如果抛出CPU负载较高的《英雄联盟》,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缩小。所以对于R5 6600H来说,对于系统端的散热压力不大,基本上主流轻薄本都可以轻松驾驭。

但对于R7 6800H来说,25W下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多项测试甚至被R5 6600H倒挂。可见对于R7来说,散热至少要给到42W才能够有比较出色的性能表现,这对于14寸轻薄本来说有一定压力。

生产力测试

在Office办公方面,显然目前主流的CPU都已经超过了流畅使用的门槛,在Excel中有些多线程负载所以i7和R7的表现会突出一些,其余都是差别不大的场景。

而在创作方面一直以来都是AMD的弱项,但这次锐龙6000系列的表现特别是Video Editing的表现属实让我惊讶。UL Procyon的视频剪辑其实只包含导出部分,在前代产品中由于Media Engine的巨大劣势,导致5800H虽然多了四个核,但导出速度反而不如i7-11370H,而这一代则进步非常明显。

采用Pugetbench进行测试,其中Export Score也与UL Procyon的成绩吻合。PR目前对于非NV的显卡都是采用OpenCL加速,GPU Score也能够把核显上的差距很好地体现出来。而在实时回放方面,Intel显然还是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拔电表现

2020年Intel推出Evo平台时引出了拔电性能的概念,插电与拔电性能的一致性这两年来越发得到用户的关注。虽然最关心这项feature的用户最终都去买了M1的MacBook,但总有一批坚守在Windows阵营的用户对拔电下的性能与续航有着比较高的追求。

在过去锐龙4000和锐龙5000中,AMD的拔电性能都不能令人满意,动辄30%以上的性能损失已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用户体验。

但在Win11中,Power Slider的设置会影响CPU的主频,默认情况下不论是Intel还是AMD在Balance设定下都会影响性能:

在将Power Slider设置为Best Performance后,限频就不存在了。很多OEM在Preload系统中会直接覆盖系统的电源设定,所以尽量使用原厂系统,到手重装纯净版系统这部分性能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这一部分使用CrossMark进行测试,可以看到锐龙6000系列的拔电性能得到了非常大程度的改善,R5 6600H的性能损失仅仅只有10%不到。

与Evo平台的机型相比,AMD与Intel的拔电性能差距也被迅速拉近。

在负载较高的PCMark 10应用复测结果也比较一致。

最后用PCMark 10现代办公跑一下续航,相比于上代在续航时间上进步不大,但是性能分却有不小的进步。这也是除了核显之外最让我意外的提升,之前我还以为AMD要等到下一代才会开始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

总结:柳暗花明又一村

毫无疑问,去年的锐龙5000H系列由于为了赶进度,在外围方面几乎是原地踏步,虽然有着强劲的CPU性能,但实际体验或多或少有些不足。

而到了今年的产品不仅外围得到了全方位的加强,诸多短板也得到了补足,核显性能更是有着接近翻倍的提升。虽然无法在游戏本中与Intel正面对抗,但锐龙6000系列在轻薄本上依然有着很强的竞争力,将MX级别独显彻底扫进了垃圾堆,核显小钢炮定位的产品不再只是上肢发达下肢弱小的瘸腿巨人。

但GPU性能的大幅提升并非没有代价,RDNA 2的12CU核显功耗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42W下才能够基本发挥出R7 6800H的核显性能让很多轻薄本特别是14寸的小尺寸机型压力骤增。对于性能释放在35W以下的机型来说,可能R5 6600H会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附录:移动显卡天梯图-UltraSlim

编辑于 2022-02-20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