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经典著作中的古代围棋规则的研究

敦煌《碁经》与《烂柯经·棋经十三篇》

两本经典著作(敦煌《碁经》与《棋经十三篇》)中的古代围棋规则的研究

作者:章浒 保留版权 抄袭必究 (2022-12-05中文版完成)

古棋“计俘子规则”的发现者:章浒;如引用本文作者的论点,须附以上文字及相关的内容。

原文发表于:research of ancient weiqi rules in 2 Chinese classic booksPosted: Sun Nov 15, 2020


文章目录

前言——本文简介

即本链接稍后的内容

一、古代(宋代及更早)围棋规则中的隐藏规则

中文稿:即本链接稍后的内容

英文原稿链接:research of ancient weiqi rules in 2 Chinese classic books

二、北宋《棋经十三篇》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中文稿链接:北宋《棋经十三篇》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英文原稿链接: ancient rules in Thirteen Chapters Classic

三、南北朝敦煌《碁经》(棋经)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中文稿链接:南北朝敦煌《碁经》(棋经)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英文原稿链接: ancient rules in Dunhuang Classic of Weiqi

感谢 lightvector 的贡献,他在 KataGo 中支持古代围棋规则。

参考文献

即本链接最末的内容


前言——本文简介

两本中国古代的经典围棋著作:

1、《棋经十三篇》

明·朱权编《烂柯经》现存2个藏本1个异本,其中有北宋《棋经十三篇》全文及全部的13篇注文。

《棋经十三篇》作者张靖(或:张拟)——张学士,北宋时期官员。

《烂柯经 · 棋经十三篇》的注家:刘仲甫——北宋围棋名家。

(注:关于《烂柯经·棋经十三篇》的注文是北宋棋家刘仲甫所注,最早由本文作者发现。)

《爛柯経》(日藏本)已在网络公开,位于:国立公文書館 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 内閣文庫 漢書 子の部

《烂柯经 · 棋经十三篇》“杂说篇第十三”的正文与注文,谈到了关于古代围棋规则的很多内容,这些文字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2、敦煌《碁经》(敦煌《棋经》)

敦煌《碁经》原本在大英博物馆,网络扫描件见“国际敦煌项目(IDP)”: 《碁经》S.5574

敦煌《碁经》“碁制篇第六”,专门论述了比北宋更早的南北朝时代的围棋规则,这些文字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的观点:

本文将《烂柯经 · 棋经十三篇》“杂说篇第十三”的关于古代围棋规则的正文与注文,与敦煌《碁经》“碁制篇第六”的全部正文联系起来研究并今译,据此重现古代围棋规则。而不是仅凭敦煌《碁经》“碁制篇第六”的一句话来推测古代围棋规则。

在明代以前,所有围棋规则胜负的本质,都是计俘子。(开宗明义)


另一种观点:“计活子”假说

陈祖源《围棋规则演变史》(2007年)、陈祖源:围棋规则的历史(英文),链接见:history of go rules | American Go Association

更早的原创:张云琪(燕来)“计活子”规则、《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2004年《围棋报》


返回作者的另一篇相关文章:不同历史阶段的古代围棋规则的书面证据

英文原稿链接: written EVID of ancient rul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注:因为我的英文读写能力很差,我会借助翻译软件完成此英文文章。所以,我无法回复更多,非常抱歉。(补注:原在国外围棋论坛发表此文,原稿为英文,此处是中文稿。)


一、古代(宋代及更早)围棋规则中的隐藏规则


古代(宋代及更早)围棋规则中的隐藏规则—— “两本经典著作中的古代围棋规则的研究”之一

注:这是认识古代规则的前置性的知识点。


一(1)古代规则中的隐藏规则(宋代及更早)


在宋代及更早,一个隐藏的围棋规则是:简单放弃着手(pass),是不被允许的。

如果不能在棋盘上落子,不能简单放弃着手,必须直接交一颗棋子给另一方,这是一颗俘子。

理由如下:
1、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对立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周易•系辞上》


2、(唐)宋代流传至今的棋谱实例,实证了“着手平衡,偶数终局”(围棋史学家、职业棋手赵之云六段於前,规则专家陈祖源於后,都论证过此点)


3、当棋盘下“满”后(注:棋块赖以存活的基本眼位不能填入),再下子时,棋子将从棋盘上“溢”出。两本经典围棋著作中都提到了这个概念——“溢”。(见本文的第二、第三部分)。

以上这些论据,都支持了这个隐藏规则。


4、九路盘的简单示例,也将证明这一点。 请看以下棋谱示例,假设之前双方均无提子。

注:对局双方俘获另一方的棋子,都必须保留好!计算胜负时,将进行“死子回填”的操作。“死子回填”的解释见下。

标记○ 的空点,假定为棋块/棋子赖以存活的“基本眼位”,棋子不能填入基本眼位。

标记▲的空点是“路”,宋代围棋胜负的计数之处。

标记为▲的3颗白子,将从棋盘上被取走,然后直接填入白“空”之内(现在标记为X)。

按宋代规则:

黑方路数(目数):16 + 4 = 20,

白方路数(目数):16 - 3 = 13,(3颗白子直接“死子回填”入白“空”,故减3)

黑胜 20 - 13 = 7路。


作为一种简便操作,宋代的围棋棋手在计算胜负时,通常将某色的俘子/死子直接填入该方的“空”中,称为“死子回填”。(见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唐宋围棋规则为什么要回填俘子?


为什么上述标记为▲的3颗白子被认定为死子,从棋盘上直接取走,然后进行“死子回填”的操作呢?也许,我将坚称这3颗白子其实没有死。

“实证死活”是非常重要的。见下图“1口气活”的实例:黑白双方共有三处1口气的棋子或棋块,任何一方如果试图杀死对方的棋子,只会导致自己的棋块全灭。1口气的棋子或棋块也能存活,并不违反围棋的基本规则。

因此,在判断胜负时,不能因为棋子/棋块只有1口气而随意判断为死棋,而将之从棋盘上直接取走;如有疑问,必须经过“实证死活”的确证。

1口气活的实例——来自中国古谱

那么,怎么证明上上图的3颗白子是死子或死棋,可以将之直接取走呢?让我们看后续的棋谱示例来证明这一点。

第1回合:黑1提走2颗白子,白2不能简单放弃着手,必须在空里填上一手(或直接交己方的一颗棋子给黑方)

第2回合:黑3提走1颗白子,白4不能简单放弃着手,必须在空里填上一手(或直接交己方的一颗棋子给黑方)

再进行“死子回填”的操作,将3颗标记为X的白子填入白方的“空”内。


按宋代规则:

黑方路数(目数): 16 + 2 = 18,

白方路数(目数): 14 - 3 = 11,(3颗白子被俘,协议终局后,计算胜负时,完成“死子回填”的操作,故减3)

黑胜 18 - 11 = 7路。

因此,在宋代及更早的年代,如果一方存在“无法在棋盘上落子”的主客观原因,不允许简单地放弃着手,必须将己方的一颗棋子直接交给对方俘获;这样,就不会改变胜负之数,且能“实证死活”。


一(2) 从“盘角曲四”看古代规则中的隐藏规则(宋代及更早)

简单放弃着手(Pass),是不允许的。

如果一方“放弃着手”,必须交一颗棋子(俘虏)给另一方。

古代经典书籍中相应的佐证,见“角盘曲四,局终乃亡”句。

《烂柯经》书影

上图,“角盘曲四,局终乃亡”——书影来自《烂柯经 · 棋经十三篇》

敦煌《碁经》书影

敦煌《碁经》(棋经)也有类似的口诀“角旁曲四,局竟乃亡”。


多年以前,围棋史学家赵之云六段在《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一文中,引用并举例论述了这一古老的围棋口诀。

赵之云著《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

他从流传下来的唐宋棋谱实例中,发现有“着手平衡,偶数终局(黑白手数平衡)”、“各XX着”终局的特点。

赵之云根据唐宋棋谱实例,论述“着手平衡,偶数终局”

然后他用这个古老的“角盘(盘角)曲四,局终乃亡”围棋口诀做了一个模拟的演示:

赵之云论述“盘角曲四”书影1
赵之云论述“盘角曲四”书影2

他推论:唐宋规则有“着手平衡,偶数终局”的特点,在“实证死活”时,有时必须在自己的领土里填上棋子,才不会改变胜负之数。

根据以上,我们进一步推论:

1、不能允许"简单放弃着手(Pass)",必要时,一方应在自己的领土里填上一手,或者将己方的一枚棋子(俘虏)交给另一方。

2、"简单放弃着手(Pass)"而没有上述1的过程,则会改变棋局的胜负之数,且不能“实证死活”。

“当不得不直接把自己的棋子(俘虏)交给另一方时”,在宋代及更早的敦煌《棋经》年代,称之为“”。

棋盘已被棋子填“满”,只留下了棋子/棋块赖以存活的基本眼位。再下下一手,棋子将不得不从棋盘上“溢”出!(关于“溢”的更详细的内容,请参阅文章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请看下图,为了“实证死活”,杀死左下角的“盘角曲四”,黑方下了1、3、5着手。

如果允许白方简单放弃着手(Pass),胜负之数将发生改变。(见下图,因为允许Pass,棋局尚未结束,白方已经多了3目棋,继续下去会更多)那么,我们还能简单地说“盘角曲四,局终乃亡”吗?


以下模拟的实战进程,则不会改变胜负之数。

注意这一点,在(唐)宋代的规则中,一方在自己的领土上填一枚棋子或将自己的一枚棋子交给另一方,都会改变胜负之数。这是由(唐)宋代围棋规则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不需要证明宋代及更早的围棋规则本身的特点,美国围棋协会的AGA规则需要证明自己吗?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交替运行称为“道”。中文:“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3)回应John Fairbairn的质疑

(中文稿暂略)

英文原稿链接: 回应John Fairbairn的质疑


一(4)回应Bill Spight的提问

(中文稿暂略)

英文原稿链接: 回应Bill Spight的提问


二、北宋《棋经十三篇》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中文稿链接:北宋《棋经十三篇》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三、南北朝敦煌《碁经》(棋经)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中文稿链接:南北朝敦煌《碁经》(棋经)中的古代围棋规则


参考文献

1、南北朝·佚名·敦煌《碁经》大英博物馆藏孤本

2、明·朱权编《烂柯经》(藏本1:日本内阁文库藏本,藏本2: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3、成恩元著《敦煌碁经笺证》蜀蓉棋艺出版社 1990年4月第1版

4、李毓珍著《棋经十三篇校注》蜀蓉棋艺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1988年4月第1次印刷、《棋经十三篇校注(修订版/本)》1994年9月第2次印刷

5、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 1985年7月第一版

6、赵之云、许宛云编著《围棋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11月第1版

7、赵之云著《围棋实战指南·中国围棋胜负计算法及其演变》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5年9月第1版

8、张云琪(燕来)“计活子规则”、《敦煌棋经“子多为胜”句之解译》2004年《围棋报》

9、陈祖源《围棋规则演变史》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年4月第1版

10、不同历史阶段的古代围棋规则的书面证据

11、围棋规则发展史新解(修订版)

12、围棋胜负规则演化的实证 (修订版)

13、《棋经十三篇》中“赢筹|输筹、赢局、实局”之解释

14、唐宋围棋规则为什么要回填俘子?

15、《敦煌<碁经>中征与劫的研究》2016年杭州棋文化峰会论文

16、《中国古代围棋规则探源——两溢后计俘子的围棋规则》2015年杭州棋文化峰会论文

17、“座子围棋比赛”实用资料

18、管窥中国古代围棋的设计理念


(全文完)

编辑于 2023-07-10 17:33・IP 属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