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二)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木作篇(二)

作者:延光(范绍永)

●顺梁:指顺面阔方向的横梁。古建筑顺面阔方向的横向构件一般为“额”或“枋”,起联系各排架柱子的作用,并不起承重梁的作用。而顺梁,虽也是顺面阔方向,但它起承重作用,为了与额、枋相区别,故称它顺梁。    

顺梁的水平标高与抱头梁相同,因此其截面尺寸也与抱头梁相同。顺梁的外端直接落脚在山檐柱的柱顶上,梁头做檩椀承接山面檐檩;顺梁的里端做榫与金柱连接。踩步金通过柁墩或瓜柱落脚在顺梁上。

在歇山顶梁架上,布置顺梁的主要目的是承托踩步金(踩步金只有歇山有,庑殿无)。当建筑采用围廊柱网布置时,山面多了山廊,这时在踩步金位置下面,正好有一对前后金柱作为踩步金的支撑,使踩步金直接落脚在金柱上,代替五架或七架梁使用,此时的踩步金可称为”踩步梁”。因为踩步梁由下面的金柱支撑,所以就不需要再布置顺梁了。



●趴梁:稍间(尽间)的顺梁因与抱头梁规格及水平高度相同,同时低于其它开间的下金枋底部高度,一般门窗隔扇的槛框都安装在下金枋下边的,故在稍间(尽间)有顺梁的这一间需要安装门窗隔扇时,由于受顺梁高度影响就安装不了。此时需要改变顺梁的做法,把顺梁变成趴梁,以趴梁代替下金枋位置,也可称趴梁为趴梁枋,下边方便安门扇,上边承托踩步金。

趴梁的里端作插榫,插入金柱或与瓜柱相连,外端做阶梯榫,趴在山面檐檩上。在趴梁外端下面的柱头上,安装一个假梁头以作装饰。

当采用多开间无廊柱网布置时,因没有了金柱,趴梁的里端可以直接搁置在五架梁上,以它代替三架梁下的柁墩。如果高度不够而需要使用瓜柱时,可将趴梁做榫与瓜柱连接。

如果是单开间的歇山顶(如四角亭),因没正身屋架梁,可采用垂直于面阔方向的对称趴梁,以替代屋架梁承接踩步金。趴梁趴在檐檩上,距山面檐檩的水平距离为一步架。趴梁与踩步金之间用柁墩做支撑。

趴梁还有一种不对称的设置,当建筑只有一面廊时,有廊的一边按上边所说有廊的方法设置,无廊的一边按上边所说无方廊方法设置。




●抹角梁:抹角梁就是斜角方向设置的趴梁。当一个开间的进深和面阔过大时,为了减轻正身檐檩和趴梁的荷载,可在正身檐檩和山面檐檩之间,也就是面阔和进深均成45度的位置上布置斜向趴梁,这即是抹角梁。抹角梁以四根斜角趴梁代替两根垂直趴梁,让踩步金下的柁墩各落脚在一根斜梁上。



●井字趴梁•井口趴梁:即“井字梁”法。一般攒尖顶建筑沿进深方向放置两根长趴梁,梁两端趴在檐檩上,平面位置在金檩平面的中轴线处。在面阔方向设短趴梁,趴梁两端在长趴梁上,组成“井”字形的上部构架,其上再放金枋,金檩等构件。




●丁栿: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清代称“顺爬梁”。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里掖角角梁:用于建筑物里转角部位的角梁,其断面的高度小于外转角角梁,没有冲出和翘起,主要用于两翼檐椽。

●里掖角老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下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檐椽。

●里掖角仔角梁:里掖角角梁两根中的上面一根,主要用于承接里角与之相交的飞椽。

●假梁头:歇山顶采用趴梁时,趴梁趴在山面檐檩上,该檐檩下的柱头上应有梁头的地方是空的,因此就单独安装一个梁头在山面檐柱上,以承托山面檐檩。假梁头根据是否有斗栱,按相应的抱头梁或桃尖梁的梁头制作。

●花梁头:置于角柱柱头,用于承接搭接檩,两端常做成麻叶头状。花梁头又称角云。多用于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建筑。圆亭柱头上也常放置花梁头。

●踩步金:明清歇山建筑中,用于歇山部分结构的梁,是歇山大木中的关键构件。它的位置是在桃尖顺梁上,与顺梁成正交,高同每二层梁,两端做假桁头,与下金桁相交,放在交金墩上。踩步金的外边还刻有一排椽窝,以承受两山的椽子。

  踩步金起梁架承重和搭承山部椽子的作用,其落脚点有两种情况:在没有山面侧廊的情况下,落脚在顺梁(顺面阔方向,与抱头梁等高,里端榫接在金柱,外端落脚在山檐柱顶)上的柁墩上。在没有顺梁,即有山面侧廊的情况下,落脚在前后金柱上,其标高和作用完全与相应的五(七)架梁相同,故此时的踩步金按梁作用使用(即两个端头与梁头相同),一般称它为“踩步梁”。



●插梁:当多开间的跌落廊上下错落时,或廊子需要与亭子相衔接时,相邻两者的木架要有机结合,不致使相连接处出现空隙漏雨。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低架梁搭在高架梁的穿枋上,或连廊的脊檩搭在亭子专门增加的插梁上,来实现两者之间的结合。




●夹际柱子:类似清代“草架柱子”的同类构件。厦两头造屋盖,两际槫挑出一架,于丁栿上立柱支撑悬空挑出的槫头,此柱即“夹际柱子”。




●系头栿:厦两头屋架承受两山出际部位重量的大梁,安于两山丁栿上,两端与下平槫搭交,类似清官式里的“踩步金”或“踩步梁”,只是加工有所不同。




●承椽枋:指重檐建筑中上下层交界处,承托下层檐椽后端的枋木,在枋木外侧,安装椽子位置处剔凿有椽窝。



●围脊枋:用于重檐建筑物下层屋面围脊内侧的木枋,常与围脊板等构件共用,有附着、固定、遮挡围脊的作用。

●踩步金枋:附于踩步金下面,拉结山面金柱柱头之枋,见于歇山式建筑。

●踏脚木:歇山式山面承托草架柱的横向受力构件,背上做有卯口,栽立草架柱。底皮为斜面,压在山面檐椽上。长与梁架相等,两端与正身部分延伸过来的前后金檩扣接。



●草架柱、横穿:草架柱是竖立在踏脚木上支撑部分檩木的支柱。横穿是连接并稳定草架柱的横向木件,截面与草架柱相同,长度以相应步架而定。踏脚木、草架柱、横穿是形成歇山山面的骨架,将它们的外皮用木板闭起来就是屋 山三角形的“山花板”。

●出际•屋废:在厦两头(歇山)和不厦两头(悬山)殿宇的两个山面,伸出梁架外悬挑部分的屋坡长度称出际。宋营造法式规定四椽屋出际长度约为四槫径。



●硬山搁檩:抬梁式建筑中的一种做法,建筑靠近两山的部位,屋顶底部不用柱子支撑,而是直接将木构架搁放在采用夯土或砖砌的墙体上,利用墙体承重。

●月梁•虹梁:露明架中长为四根椽子水平投影那么长的梁,为取得柔美的效果,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汉称虹梁、宋称月梁。又经过细加工的梁称明栿,重要的殿宇平棋以下的明栿还把栿头加工成弯月形,称月梁或虹梁。




●老角梁、仔角梁:檐面与山面两个方向的屋坡交汇的翼角处的斜木构件称为角梁。角梁又分老角梁(大角梁)和仔角梁,吴称“老戗”和“嫩戗”。老角梁主要用于承接翼角椽,老角梁上面一根称仔角梁,主要用于承接飞椽。

●由戗:由戗是清式建筑构件名称,角梁的后续构件。它是庑殿顶建筑正面与侧面屋顶相交处的骨干构架,也就是四条垂脊的骨干,处于两山各檩和前后各檩的相交处。依位置不同又分“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此外,在攅尖顶建筑中,用来支撑雷公柱的若干根斜置的短木,也叫做由戗。




●檐柱•廊柱、内柱•金柱•步柱、老檐柱、中柱、山柱•脊柱、角柱:柱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名称,其中:

1、檐柱和廊柱是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宋称檐柱,吴称廊柱。

2、内柱、金柱、步柱是位于檐柱与中柱之间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宋称内柱,清称金柱,吴称步柱。清代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吴式把外金柱或老檐柱称为步柱,把位于步柱与脊柱之间的柱子称为金柱。

3、大式建筑中的金柱,在小式建筑中称老檐柱。指在有围廊的建筑中,廊柱内侧贴墙的一排柱子。

4、在建筑物纵中线上与脊桁(檩)平行的一排柱子,顶着屋脊,而不在山墙里的是中柱。

5、中柱两头位于山墙之中,硬山或悬山山墙内正中,一直顶到屋脊的柱子,并从山墙内直顶屋脊的柱子叫山柱。

6、脊柱是包括中柱与山柱一起位于建筑中线的一排柱子。

7、在建筑物转角之处的柱子,在檐柱位置叫檐角柱或角檐柱,在金柱位置的叫金角柱或角金柱。

●平柱:宋式建筑中采用升起柱法的檐柱,位于明间左右的两根叫平柱,属于檐柱中最短的立柱。

●重檐金柱:在重檐顶的建筑中,下层金柱往上延伸,变为上层檐柱,以支撑上檐的柱子。

●通柱:建筑中由地面直达屋顶的柱子。

●倚柱:在带有平坐的重檐楼阁建筑的下层檐用的永定柱造时,承托平坐的通柱为承重柱,紧贴承重柱承插下层檐的叫倚柱,倚柱与承重柱双柱并立称之为“永定柱造”。

●槏柱:宋式名称,窗旁的柱或用于分隔板壁、墙面的柱,属小木作,不承重。

●侏儒柱•蜀柱•瓜柱•童柱:两层梁架之间或梁檩之间的短柱,其高度超过直径,叫做瓜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因位于不同的檩条下面而分别又称为金瓜柱或脊瓜柱等。童柱柱脚处多设墩斗加固,民居则有在柱脚下设雕花平盘斗的做法。




●金盘:截面成圆形的构件,与其他构件水平相叠时,为求稳定,在圆构件的上下面做出的平面称金盘。清式建筑规定金盘宽度为构件直径的3/10。

●角背:瓜柱脚下两侧之支撑木,以固定瓜柱。角背是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柱径2倍时,均需要安设角背,而脊瓜柱必须安设角背。

●合沓:梁上蜀柱柱脚的加固构件,宋代之前多为沓头形式,用材较厚,无过多装饰。元明之后随着梁架结构的简化,外露的合沓开始呈现精细雕刻的发展趋势,在南方民居建筑中最常见复杂雕刻的合沓装饰,清式建筑秒为“角背”。




●柁墩:在梁或顺梁上,将上一层梁垫起,使其达到需要的高度,其本身之高小于本身之长宽,而按木材顺纹横放的木构件。柁墩与侏儒柱的区别是前者高度低于宽度,后者高度大于直径。

●荷叶墩:清式隔架科通常把底部枋上的三角形柁墩雕刻成荷叶的样子故名荷叶墩。




●交金墩:下金顺扒梁上,正面侧面下金桁下之柁墩。

●交金灯笼柱:相当交金墩作用,但其本身高度大于本身长宽之木构件。

●童柱下墩斗:又称“斗盘”,位于梁上童柱底下木构件。

●抹角柱、梭柱、包镶柱、拼合柱、梅花柱、论角柱、瓜楞柱、龙柱:柱子外在几种做工形式。

●抹角柱:就是将一根方形柱子的四角切去。

●擎檐柱:立于建筑物台明(或平座)四角,用于支顶四偶角梁的方柱。

●封廊柱:位于楼阁建筑平座之上,用于支承挑出深远的檐椽端头的方形木柱,与擎檐柱作用相似,柱头间通常有横枋及折柱花板雀替等构件相连,柱间有栏杆,栏杆内为走廊。

●梭柱:柱端经过收分,两端细中间粗,形如梭子。上段卷杀的叫上梭柱;下下两端都卷杀的叫上下梭。

●包镶柱:中间用一根较大木料做心柱,四周用多块木料包镶。

●拼合柱:是用二至四根小木料拼合一根大料的做法。

●梅花柱、讹角柱:是将一根方柱的四角内挖做成梅花瓣形式,亦似海棠花瓣。因梅花柱四角内内收形成讹角,故又称讹角柱。

●瓜楞柱:将圆柱外表做成多瓣形,或通过包镶形成犹如瓜的外表形状。




●龙柱:雕有蟠龙的高浮雕柱子,一般为石柱整根雕刻,也有木雕盘龙构件然后安装到柱子上去的。

●灯心木、雷公柱:攒尖顶的建筑中,位于尖顶部位靠戗脊拱托起来的悬柱或脊童柱,北方叫“雷公柱”。庑殿顶上也有雷公柱,用于支撑山面推出的脊檩和两边的由戗,其上端在正吻下方,下端立在太平梁上。



●驼峰: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彻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栱承载梁栿。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别。




●叉手:宋代建筑中从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的梁头至脊槫间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时废除此做法,改用脊瓜柱。




●托脚:宋代建筑中下一层梁的梁头和槫间斜置的木件,主要起扶持檩的作用,其中位于脊槫两侧的称叉手,其余称托脚。

●替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拉接作用的辅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檩子、枋子之下,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

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替木,柱枋夹角处用的雀替由替木演变而来。




●叉柱造:宋代多层木建筑柱的交接方法之一,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形式称“叉柱造”。




●缠柱造:宋代多层木建筑柱的交接方法之一,在楼阁建筑结构中,由于上层向内收缩,上、下两层柱子不能对齐,上层角柱向内收进距离较大,在角部下层柱端需要增加斜梁,而将上层柱的柱脚内移到斜梁上,并在上层柱角外围置三个栌斗的转角斗栱护围称“缠柱造”。


●永定柱:永定柱是按建筑做工而得名,即檐柱采用“永定柱造”法:底层斗拱和平座斗拱分别于地平立柱承托,平座柱和底柱相依并列,平座柱作为“通柱”,下层檐柱作为“倚柱”,两柱相列,倚柱上置斗栱再造腰檐,上层檐柱仍然插於平座斗拱上。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的结构为永定柱造,是国内古建筑此种结构最早的实例。

《营造法式》:“凡平坐先自地立柱,谓之永定柱”。底层斗拱和平座斗拱分别於地平立柱承托,因栽柱入地,柱下入地用樟木作跗,因其入地镶固,故称永定柱。



●博风板•博缝板:悬山和歇山屋顶,桁都是沿着屋顶的斜坡伸出山墙之外,为了保护这些桁头而钉在它上面的木板,称博风板。硬山建筑的博风用方砖制作,所以叫做砖博风。

●梅花钉:为了固定博风板,在对应桁檩端的博风板位置钉入的一组钉子的钉帽,形成的梅花状,故称梅花钉。




●檐垫板:用于檐檩和檐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脊垫板:用于脊檩和脊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无斗拱建筑。

●金垫板:檐垫板和脊垫板之外的其他垫板均称金垫板。金垫板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金垫板、中金垫板、上金垫板等。

●棋枋板:用于间枋与椽枋之间的木板,见于清式楼房建筑。清式三檩垂花门中柱间门上方之走马板也称棋枋板。

●楼板:古建筑楼房中的楼面板,沿进深方向铺于楞木之上,厚2~3寸。

●象眼板:用于封堵挑山建筑山面梁架间空隙的木板,具有分割室内外空间、防寒保温等作用。

●透空山花、封闭山花:在歇山顶两端,搏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称为“山花”。搏风板仅用悬鱼、惹草略加装饰为透空式山花。用砖、琉璃、木板等将透空部分封闭,并施以雕刻装饰称为“封闭山花”。




●悬鱼、惹草、搏风板:悬山和歇山两头为了保护槫头不受雨淋,在槫头钉上人字形木板,称搏风板,日本称“破风”。在搏风板的合角处安置一块雕为鱼形的板件称悬鱼,也称“垂鱼”。在搏风板下槫位还安置一种刻有惹草纹的三角护板或叫“惹草”。悬鱼和惹草都是水中之物,水以厌火,象征防火之义。悬鱼图案后来有的变为如意或云形。惹草纹后来也有演变为如意形的。

●山花板:用于歇山建筑山面,封堵山花部分的木板,由若干块厚木板立闸拼对使用,故又称立闸山花板。

●小红山:歇山式屋顶两侧的三角形山墙部分,因常涂成红色,故名。

●由额垫板:大式带斗拱建筑檐柱间用重额枋时,位于大小额枋之间的构件。

●望板:钉铺于椽子上面以承屋瓦之板材。顺向钉铺为顺望板;互相搭接处桞叶缝为带桞叶缝望板。椽子上以板砖代替望板者称为“望砖”。

●瓦口板:锯成瓦楞起伏状之木板,钉于檐口,以隐瓦间空隙之板称为瓦口板。

●卷戗板:檐口瓦下,钉于飞椽头上之弯的木板称之为卷戗板。

●惹草:惹草是一种水草,中国古建筑怕火,常在博风板上装钉悬鱼惹草等水生物以厌胜。




●门:门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或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是分割有限空间的一种实体,它的作用是可以连接和关闭两个或多个空间的出入口。中国的“门”有两大系统,一是界定空间,划分区域的;二是作为建筑物自身构件的门。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形式出现,包括城门、牌坊门、山门、院门等;建筑自带的门例如实榻门、棋盘门、屏门、隔扇门等。

●大门、隔扇(格栅)、槛窗:当一个多开间殿堂需要安装各种不同门窗的时候,可以在当心间装板门;在次间装隔扇;在稍间装槛窗。


●大门:安装在院墙门洞或大型建筑的门楼下,作为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的门,取材坚固,用料厚实,以板门为主。为了固定大门门扇,在门扇与门柱之间还要加装门框。

●版门•板门:版门属于不通透的实木大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类型有棋盘版门、镜面版门、实塌版门。唐代之前中国建筑的门都是板门,一块整体,不透光,到了宋代才大量使用格子门,改善了采光条件。




●实塌版门:传统建筑版门中等级最高的,是一种安于中柱之间的版门,宋代时的版门一般就指的是实塌门。实塌门常用于宫殿,王府等较高等级的建筑群入口处,它的门扇全部用较厚的实心木板拼装而成,因为它的门心板与大边一样厚,因此整个门板显得非常坚固,厚实。

●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在上下抹头之间用数根穿带(木条横幅连接件)横向连接拼合的门板,由此形成的方格犹如棋盘。比较讲究的棋盘门还要特别将门的靠外一面做得平整无缝,不起任何线脚,平整光滑如镜面,所以称为“镜面板门”。

●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槅扇门•格子门•长窗:宋代通用的门,因上部有木格子,可糊纸供采光。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

  格子门在江南吴式建筑中称为长窗,因其建筑中的格子门与窗扇形制上是一样的,只是长短及下边有无裙版的不同。




●横风窗、横披:如果长窗过高嫌不好看,可缩短长窗高度,上加一道中槛,中槛上设一方固定透窗,谓横风窗,北方叫横披。




●连楹木:是安在中槛上用来通过门轴固定门扇的长条木料,长按面阔减一柱径,宽按门边厚的二份,厚按门边框。连楹本身则由木穿钉固定在中槛上,木穿钉露出中槛槛框外的部分做成门簪。




●槛框:为在建筑物内外檐安装门窗,在建筑物的柱、梁、枋之间装置承受门窗扇的木构件,有上槛、中槛、下槛、风槛、间框、腰枋、抱框等。

●上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扇或隔扇之框架内最上、紧贴着檐枋或金枋下皮的横木。

●下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或隔扇之框架内紧贴地面之横木。

●中槛:柱与柱之间,安装门或隔扇之框架内,在格扇以上,横皮以下之横木。

●风槛:槛窗之下,榻板之上的横木。

●间框(柱):较大开间分隔门窗扇用的立木。

●腰枋:大门门框与抱框间之横木。

●抱框:抱框是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是紧贴大门两边柱子设置的加固件,用于隔扇或板门之两侧,为固定门窗的维护构件。抱框紧依金柱或檐柱,可分为门之抱框和窗之抱框两种形式,其高与檐柱同,宽为三分之二柱径,厚十分之三柱径。抱框与两边柱子贴合的一面要做成内凹的弧形面,大门上各种构件都通过榫卯安装在抱框上。

●大边:在大门门扇的框架中,竖立于两边的木料,如同隔扇框架中的“边梃”,叫做大边,

●余塞板:大门门框与抱柱之间的板。余塞板有分三段形式,上部为上心板,中部为绦环板,下部为下裙板。

●门头板•走马板:大门上槛之下,中槛之上的板。




●帘架:是在明间隔扇的外面,用以挂门帘框架,由横披、楣子、腿子、风门等组成。

●门栊:门中线上用于开关门扇之构件,即安装转轴之部分,又称“单楹”、“连楹”。

●插关•门闩•门栓:指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滑动插销。

●门钹(bó):门钹门钹是用来扣门或出门时方便关门的拉手。因其形状类似民间乐器中的“钹”而得名。门钹由金属制造,平面为圆或门边形,中部凸起如倒扣的碗状的圆钮,上带钮头圈子,上面有孔、穿钉、穿销,还有门环或金属片,与门板结合在一起。圆钮周围部分称为圈子,上面装饰有吉祥的花纹。




●铺首:铺首从原始的门拉手门钹演变过来的,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首,其形制多以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形像。椒图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




●门钉:门钉是古建筑大门的一种重要装饰,亦多用于宝榻大门。金光灿灿的门钉,钉在朱漆大门之上,既壮观瞻,又保坚固。一般安装使用在位于城门、宫门、院门、券洞门位置的板门上。门钉按形状分为圆形和花瓣型两种。

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通常皇家竖九路、横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亲王七路乘九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门簪:门簪是用来锁合中槛和连楹的木构件,它就是一个大木销钉,用来固定门框后边的连楹木(门轴的上端固件)。形式有圆形,六分形,但多用六方形。门簪有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形状,装饰以图案或文字。

门簪数量为两颗或四颗,其多寡体现等级的高低。等级较高的金柱大门、蛮子门均有四颗门簪,而等级较低的如意门只有两颗门簪。




●菱花隔扇:指隔心部分采用菱花图案的隔扇,一般用在外檐门窗中。菱花隔扇的等级很高,只有在皇家的宫殿、园林、坛庙、帝陵和高等级寺庙才可以用。菱花具体样式又有多种,其中以双交四椀、三交六椀为常见。




●直棂窗:我国唐代以前常用的窗棂样式,窗心内安垂直菱形截面棂子的透窗,直条的是直棂窗,横条的叫做“卧棂窗”。到宋代、辽代也做直棂窗,但是带图案的装纹窗逐渐地多起来了,金代大力发展隔扇窗,直棂窗逐步减少。

直棂窗一般安装在房间大门两侧下部槛墙上,固定不能开启,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宋代起开关窗渐多,于是在窗户类型和外观上都有很大发展,其中尤以格子窗居多。格子窗、球纹窗、古钱纹窗等,改进了采光条件,增加了装饰效果。




●破子棂窗:窗心安装三角形截面的棂子窗,因将直棂一破为二、故称破子棂窗。窗棂内侧成平面,可糊窗户纸。

●卧棂窗:将棂子平置于窗心。

●一马三箭:是直棂窗的一种,窗棂为方形断面,除纵向的直窗棂以外,还另加三组,每组三根横向窗棂,即竖向直棂条的上、中、下部位再垂直钉上磺向三组卧棂条。

●平棂窗:用长方形截面棂子制作窗心,等级较低。

●格子窗:用木条交叉组成方格形、菱形等的花式窗心。

●睒(shan)电窗:高大建筑格窗以上,窗棂呈睒电曲线形,横置的条窗。宋营造法式除睒电窗外还记有水纹窗,均为不同纹样的同类窗。




●地坪窗:又叫勾栏槛窗,属于短窗或半窗的一种,安装于建筑次间廊柱之间的栏杆捺槛上,多邻水而设,开窗后即可坐在栏杆槛登上欣赏水景。

●和合窗:向上开启的扁方形窗子。有的装有三排,上下两排固定,中间一排可以开启,以摘钩支撑。

●纱隔:一种室内隔断,与长窗相似,但不设内心仔,双面雕花镶边,中心裱糊书画以示高雅。




●碧纱橱:是清代南方地区建筑内屋中的隔断,类似落地长窗,而落地长窗通常多安装在建筑外檐,“碧纱橱”主要装修在内屋,也有叫隔扇门、格门。通常用于进深方向柱间,起分隔空间的作用。碧纱橱主要由槛框、隔扇、横破等部分组成,每撞碧纱橱由四至十二扇隔扇组成。除两扇能开启外,其余均为固定扇。在开启的两扇隔扇外侧安帘架,上安帘子钩,可挂门帘。碧纱橱隔扇的裙板、绦环上做各种精细的雕刻,通常是两面夹以绿纱的做法,上面绘制花鸟草虫、人物故事等精美的绘画或题写诗词歌赋。




●太师壁:太师壁是设置在明间后檐金柱之间的隔断,具体可以为隔扇、屏门、木板壁等形式。在太师壁两侧靠墙处,还各开一个小门以供人出入,

●扇面墙、屏风墙:在宫殿、庙宇大型建筑中,当心间的左右金柱间砌有一段墙体,可以用砖石砌筑,也可以用木板隔断,墙的前边放佛台佛像。南方厅堂内的叫屏风墙,摆放八仙桌太师椅的位置。




●屏门:位于厅堂正贴两后步柱之间,或鸳鸯厅正间脊柱处的通长门扇。一般屏门不能开启,属固定分隔空间作用,所以又称为屏风。

●屏风:中国传统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有的单扇,有的多扇相连。单扇屏风有带底座而不可折叠的,一般用在较重要的座位后面作为屏障的叫“座屏”。多扇相连并可以折叠的叫“折屏”。还有些屏风中间装有镜面,或糊绢纸,上面绘有图画、诗词等,叫做“画屏”。

●博古架•多宝格:也是室内隔断的一种,但同时它更是室内用来摆放古玩、玉器等小品的古雅设置,富有实用价值,同时兼具装饰性与观赏性。博古架的尺度大小十分灵活。小者可只有几层,摆放在干炕桌上,大者可连续多间房屋,并在架间开设门洞以供人出入。为了摆放各种古玩等小品,而又产生丰富的层次感,架子上的格子大多拼成各种拐子纹,以形成形状、大小不同的空格。博古架有独立式,可随意移动,也有固定式,通过榫卯固定在柱间。




●插屏:常用于几案上的一种摆设。于镜框中插入图画或大理石、彩绘瓷版等,下有座架。插屏早期是固定的,不能拆分,到明清以后变得可以分体,便于使用。最早是用作隔断,相对一般的多折屏风尺寸要小,后期仅作为摆设,已无隔断功能。




●长窗、短窗:长窗又称“格子门”、“隔扇”,通常落地,安装在上槛与下槛之间,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故亦称它为“落地长窗”或“落地门窗”。长窗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扇数的多少一般依据建筑开间大小而定,一般多布置于厅、堂、馆、轩。这种窗上部分的窗格通透明亮便于采光,窗格花纹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十多种形状。长窗有向外开的也有向内开的。

古式木窗中,当窗上下部分有裙板的窗为长窗,没有裙板的为短窗。




●槛窗:用于次间或稍间槛墙上的窗,由格子门演变来的。槛窗多与隔扇门连用,位于隔扇门的两侧,因为它是通透的花式棂格,所以具有透光透气作用。

●支摘窗:属外檐装修中窗的一种,既可以支撑,又可以取下的窗。也有做成上下二段或三段,下层可摘,上层可撑起。




●天窗:不同于槛窗、支摘窗、直棂窗等属于墙面的窗子,这是安装于屋顶的窗子,安装屋椽间用来采光的天窗,是一种透空糊油纸的固定窗扇。较为讲究的天窗多用亭式或屋式结构,在亭或屋的四面开窗,与大屋顶形成统一格调。




●横披•横风窗:当建筑比较高大时,可在门窗上另设中槛,槛上再设横披。吴称横风窗。

●三交六椀: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由三根棂子交叉相接,呈等边三角形排列,每三根棂条相交点的周围有六个菱角花合成的圆孔。



相关阅读:

编辑于 2018-09-05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