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基石 | 制片厂制度

好莱坞的基石 | 制片厂制度


提起好莱坞电影,除了一位位世界瞩目的超级明星,再就是诸如派拉蒙、环球、华纳这种大的电影制片公司了。他们与好莱坞一起生生不息,为世界影坛贡献了诸多作品。

提到制片厂制度就不能不提到美国喜剧之父——麦克·塞纳特,他不仅开启了美国“棍棒喜剧”的先河,同时制片厂制度也是他的发明

垄断式的大型企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明星制和类型电影成为制片厂制度的最显著特征。



同时制片人中心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片厂制度的特点,标志性事件是电影《贪婪》的拍摄,导演施特罗海姆的拍片周期过长,并且对于拍摄的花费毫无节制,而且成片长达10小时。

这件事情惹怒了当时的制片人萨尔伯格,最终拿去了影片中一条重要的情节线,发行的版本约2个小时左右。这部影片也使得好莱坞的制片人制度确立起来。在好莱坞最出色的导演也免不了带着镣铐起舞。

不过后话是,导演施特罗海姆后来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演员,在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和让·雷诺阿的《大幻灭》中都有出色的表演。



制片厂制度的出现使得影片的制作开始出现明确的分工,制片人、导演、编剧、灯光、摄影以及服化道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即使他们的沟通很少,也不会影响一部影片的成型,因为拍摄的套路几乎相同。

同时摄影棚的重复利用也使得制片厂制度的效率变得更高。

上世界20年代,垂直整合的美国电影市场上形成了“三大”派拉蒙-帕布利克斯、米高梅以及第一国民,这“三大”电影公司背后是已经成熟的垂直整合系统,他们拥有大型连锁影院,包揽了制作、发行、放映这一整套的系统。



“三大”后面紧跟着的是“五小”,分别是环球、福克斯、制片人发行公司、电影预售办公室和华纳兄弟,他们中只拥有很少的影院。

这种电影市场的模式一直持续到30年代,然后有声电影的出现开始改写市场局面。雷电华公司是这一时期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迅速崛起的公司,他们创造性的使用了有声系统富托风,并因此一举跃居成为前五的电影公司,福克斯也因为成功的研发了片上录音技术而迅速成长。



到20世纪30年代,最终形成了以派拉蒙、米高梅、福克斯、华纳兄弟和雷电华构成的“五大”环球、哥伦比亚以及联艺组成的“三小”,尽管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一些独立制片公司,但是这八家电影公司对电影市场进行的垄断在往后的二十年里几乎没有改变。

以派拉蒙电影公司为例,我们将从这个一直处于好莱坞巨头位置的电影公司来窥见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端倪。



1912年,是好莱坞制片厂体系成立的元年。制片人卡尔·莱姆勒组建了环球电影制作公司随后取得公司控制权,环球电影公司就此成立。

在环球公司成立前的一个月,阿道夫·朱克组建了名优名剧公司,目的是为了充分开发明星制和改编高雅文学。

1914年,霍德森与十一位本土发行人一起组建了专门发行长片的公司派拉蒙,同样在1914年,杰西·L.拉斯基故事片公司成立



1916年,阿道夫·朱克接管派拉蒙公司,并且将名优名剧公司与拉斯基故事片公司合并,并将派拉蒙作为其影片的发行公司。这是派拉蒙成为具有垂直整合的大制片厂的关键一步。

随后,派拉蒙拥有了诸如玛丽·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这种世界瞩目的明星,同时还有如格里菲斯、麦克·塞纳特和西席·地密尔这种优秀的导演。



随后派拉蒙在星光璀璨的阵容下每年要发行100部左右的影片,采用包档发行的方式,即影院必须放映过这些影片才能得到新的影片。随后,遭到一些发行商的抵制。阿道夫·朱克的对策是开始为派拉蒙公司买入影院,从而使这个公司开始拥有自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垂直整合系统。

从20年代开始,电影工业的扩张就开始依靠拥有更多的影院,来确保他们制作的电影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映。这与当下国内的一些大电影公司诸如万达的体系是大致相同的。



与同时期法国百代公司正逐渐退出垂直整合系统不同,好莱坞制片厂的垂直整合系统正逐渐强大,位列前茅的大制片厂如洛氏米高梅公司都与派拉蒙公司一样正试图进入垄断行列,并且他们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使得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到了30年代,阿道夫·朱克把公司所拥有的1200多家影院改名为帕布里克斯院线,公司名称变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

进入3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萧条时期,但有声电影也就在此时开始渐渐兴起。大萧条时期美国人民开始沉迷于电影业来逃避困顿的社会现实,伍迪艾伦拍摄的《开罗紫玫瑰》就以大萧条时期为背景来讲述了一个女服务员的白日一梦。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电影形式,任何一种改变对于电影市场都存在重新洗牌的可能性,就如同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开始陨落也不过是瞬息之间。

大萧条一降临,大众手里可支配的钱开始紧缩,尽管电影业迎接了大批观众,但是派拉蒙盈利开始锐减,并且因为之前院线的扩张签下了巨额抵押款,1933年派拉蒙宣布倒闭然后开始重组。

30年代早期,约瑟夫·冯·斯登堡、恩斯特·刘别谦成为派拉蒙的重要导演,玛琳黛德丽、马克斯兄弟和莫里斯·舍瓦利耶则成为派拉蒙占领电影市场的重要明星。



1936年,巴尼·巴拉班成为派拉蒙的总裁,并且开始将派拉蒙的电影制作方向变得更加主流,并且使公司开始重新盈利,一直到1964年他都是派拉蒙公司的掌舵者。

并且鲍勃·霍普、平·克罗斯比和艾伦·拉德这些成为公司顶梁柱的影星再次让派拉蒙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这种大公司的垂直整合体系从20年代开始就受到政府的关注,但是由于大萧条等其他原因政府一直未能对其采取措施。

而1938年,“派拉蒙诉讼案”开始了,政府指控“五大”和“三小”这八个公司涉嫌垄断电影行业,违反了反垄断法。经过10年间一系列的调查、取证,1948年最后的判决结果是这八家公司都有垄断的行为,他们被迫卖掉了自己的院线。



而另一个方面,1947年美国政府对电影业进行的反共清查则对电影业也造成重创。从30年代后期就开始的反共调查,对好莱坞电影工作者的电影工作热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开始被禁止拍片,甚至受到监禁。

许多电影人被迫互相告密以及指认,卓别林也因为这一事件而被列入黑名单。整个电影业人心惶惶,许多人直到几十年后对此还是难以释怀。

再加上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各种娱乐业的兴起,尤其是战后电视业的迅速崛起,使得电影不再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影业开始衰微,同时美国电影制片厂制度的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



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是美国繁荣电影业的基础,可以说这个制度几乎陪伴着美国电影的成长衰落与复兴。尽管同时期许多独立制片的小公司也不乏佳作,但是制片厂制度为美国电影成为全球市场的霸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终将是观众选择的时代,我们最终还是愿意看到我们想看的影片,而不是他们想让我们观看的影片。

大公司的垄断时代结束对于观众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编辑于 2018-09-26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