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南美篇)

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南美篇)

回顾完欧亚大陆的建筑奇观,这一期,来到美洲。许多人可能对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三大文明耳熟能详,其实在美洲,有意思的古文明远不止这些。上万年前,智人不远万里来到美洲,自力更生地发展了独特的原生文明。所以这一回,我会尽可能展现美洲不同文明在建筑和大型人造物领域的创造,先介绍南美。

*.以下建筑奇观根据地域分类,按照时间排序,只选取始建于1800年之前,有考古遗迹,规模比较大的奇观。

*.图点开可以放大,我尽可能地找了各个奇迹的高清图片。

*.题图是马丘比丘。

系列目录——

ag獭:巨物恐惧:卫星视角下的宫殿和古迹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东地中海西亚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西地中海西欧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东中北欧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波斯中亚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南亚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东南亚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南美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中北美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非洲大洋洲篇)

ag獭:巨物恐惧: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东亚边缘篇)

北安第斯

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

建造年代:公元1—5世纪

涂色的雕像

圣阿古斯丁考古公园(Parque Arqueológico de San Agustín)位于哥伦比亚南部高原,是美洲最大的巨石雕塑遗址和古代墓地。考古公园占地约50平方公米,零散分布着500多尊来历不明的巨石雕像。这些雕像大多有拟人化和动物形态特征,最大者高达7米,原先涂有色彩,可能反映了当地先民的宗教和葬礼崇拜。

哥伦比亚迷城

建造年代:公元9—14世纪

密林中的迷城
空中视角的迷城
通向迷城的道路
道路与挡土墙
迷城中的巨大石碑

迷城(Ciudad Perdida)位于哥伦比亚北部沿海,是当地泰罗那先民建立的大型定居点。迷城有点像马丘比丘,建于海拔900—1300米的山地,包括约500座依山而建的梯田、约1000座房屋、一系列道路、围墙和排水设施,占地35公顷,可容纳2000—8000人生活。迷城是泰罗那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仪式中心,也是目前得到发掘的少数泰罗那据点之一。参观者需穿越密林,爬上1200多级台阶,才能进入这个隐藏多年的遗址。2007年,在哥伦比亚七大奇迹的评选中,迷城名列第5。

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

建造年代:公元16—18世纪

海面远眺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
鸟瞰城堡

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Castillo San Felipe de Barajas)位于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的一座高地上,始建于1536年。这是哥伦比亚乃至南美最大的前工业时代建筑之一,也是美洲保存最完好的殖民时代军事建筑之一。城堡以当地出产的巨石和砂浆建造,据说修建过程中还用了人和动物的鲜血。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最多可安装63门大炮,设有岗亭、蓄水池、超过600米的地下隧道和避难所等。

近观城堡

1741年,西班牙海军上将Blas de Lezo依托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率领3000多士兵和水手击败了近3万英国军队的攻击,基本终结了英国对哥伦比亚地区的进攻。2007年,在哥伦比亚七大奇迹的评选中,圣费利佩德巴拉哈斯城堡名列第4。

中安第斯沿海

帕拉卡斯烛台

建造年代:公元前2世纪?

帕拉卡斯烛台(Paracas Candelabra)是和纳斯卡线条类似的地理标志,位于秘鲁北部帕拉卡斯半岛,长181米,深约0.6米,可以在20千米外的海上看到这一标志。帕拉卡斯烛台的创造者和意义成迷,一些人认为秘鲁独立领袖圣马丁创造了它,一些人认为它和共济会或水手有关。考古学家在帕拉卡斯烛台附近发现了距今2200年的帕拉卡斯文化陶器,也许Ta们才是这座标志的创造者。

纳斯卡线条

建造年代:公元前5—公元5世纪

纳斯卡线条之猴子
纳斯卡线条之树
纳斯卡线条之蜘蛛
纳斯卡线条之蜂鸟

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位于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两千多年前,纳斯卡先民通过刨去沙土,露出不同颜色泥土的方式在大地上作画,绘制了上百个形色各异的线描物体,从蜂鸟、蜘蛛、秃鹰到人类,无所不包。纳斯卡线条总长超过1300千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线条深度在10—15厘米之间,宽度约30厘米,最宽处达1.8米,只有在天空和高处才能看清线描的全貌。关于这些线条的意义,从天文日历、宗教仪式、农业设施到外星人相关,人们对其众说纷纭。

太阳和月亮金字塔

建造年代:公元前1—公元9世纪

太阳和月亮金字塔考古遗址

太阳和月亮金字塔(Huacas del Sol y de la Luna)位于秘鲁北部沿海特鲁希略省,包括两座大型泥砖金字塔、广场、房屋、路网等设施,是兴盛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9世纪的莫切文化中心。太阳和月亮金字塔的建造分多个阶段进行,前后持续数百年。一般认为,体积较大的太阳金字塔可能是莫切人的行政中心,以及上层人士住所,较小的月亮金字塔则肩负着更多宗教仪式功能。

远观太阳金字塔,虽然风化严重,但可以看出它的体积非常大
太阳金字塔

太阳金字塔建在长340米,宽160米的平台上,原始高度可能有50米,受水土流失、掠夺等原因破坏,残高约41米。太阳金字塔是殖民时代之前美洲最大的泥砖建筑,据估计,建造这座金字塔用了超过1.3亿块泥砖。泥砖的标记表明,超过100个社区参与了金字塔的修建。

Blanco山和月亮金字塔
入口处壁画墙
壁画墙细部
月亮金字塔壁画的尺寸很大
月亮金字塔壁画

月亮金字塔体积稍小,由3个平台和3个广场组成。金字塔底边长87米,高21米,包括多层相互重叠的结构,前后可能修建了约600年。月亮金字塔的台阶和墙壁上绘制了许多壁画(以及上色浮雕),描绘了莫切人的神灵和宗教仪式。人们在金字塔祭坛上发现了人牲痕迹,表明金字塔可能是莫切人重要的仪式场所。

昌昌

建造年代:公元9—15世纪

鸟瞰昌昌城
卫星视角的昌昌城

昌昌(Chan Chan)位于秘鲁沿海城市特鲁希略以东,是奇穆王国的都城,也是美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泥砖古城(第一是伊朗亚兹德),在奇穆语中,昌昌可能有灿烂太阳的含义。昌昌城始建于9世纪,鼎盛时一度有6—10万人口,是当时南美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其富饶而闻名。1470年,昌昌被印加人征服,后来随着特鲁希略的兴起,这座古城进一步衰弱,其财富被西班牙人一掠而空。

城墙全景图
城墙上的浮雕
城墙入口

昌昌城所在的秘鲁沿海气候干旱少雨,有用未烧制泥砖营造建筑的传统。昌昌城占地约20平方千米,可分为面积较大的居住区和设防堡垒区两部分,核心区域占地6平方千米。从昌昌城的建筑中,可以发现这座城市明显的阶级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分别住在不同区域,有些像中国古代的坊市制度。

土坯建筑遗迹
建筑细节
昌昌城中的水池

昌昌城现存大小10道围墙。围墙建筑群大多构造相似,外形为矩形,坐北朝南,主要通道位于北部,内部设置广场、仓库、水井等。昌昌城现存最高的围墙高12米,底部宽5米,顶部宽1米,装饰着连绵不绝的高浮雕图案。为应对干旱的环境,奇穆人在城内挖掘了140多口水井,超过一半水井都位于堡垒区。近年来,随着厄尔尼诺现象加剧,昌昌城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中安第斯高原

萨哈玛线条

建造年代:公元前10?—?世纪

谷歌地图下的萨哈玛线条,1千米比例尺
地面视角的萨哈玛线条
不同于纳斯卡线条的是,萨哈玛线条都是一些线段,并未绘制具体事物

萨哈玛线条(Sajama Lines)位于玻利维亚西部萨哈玛火山附近,3000多年来,当地原住民通过去除地面植被、土壤和氧化岩石的方式,在大地上绘制了数千条几乎笔直的线条。萨哈玛线条覆盖面积约有2.25万平方千米,线条总长度约有1.6万千米,相当于中国东西两端距离的3倍,是安第斯山脉最大的考古遗迹。从地面上看,萨哈玛线条宽度在1—3米之间,只有在天空或高山上才能明显感受到线条的存在,不少学者认为,这些线条是原住民进行朝圣活动时使用的。

蒂亚瓦纳科

建造年代:公元前2—10世纪

蒂亚瓦纳科宗教区的复原模型

蒂亚瓦纳科(Tiwanaku)是玻利维亚西部的的喀喀湖沿岸的古城。海拔超过3800米,一般认为始建于2世纪初(也有人认为建于1万多年前,学界一般不认同),8世纪鼎盛期可能有2万左右人口,是玻利维亚最著名考古遗迹,也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中心。安第斯先民崇敬山脉,蒂亚瓦纳科位于两座圣山之间,是当地艾玛拉人传说中的宇宙中心,有举足轻重的宗教和仪式地位。

近观Akapana金字塔

考古学家在蒂亚瓦纳科发掘出了多个建筑综合体。规模最大的是Akapana金字塔。这是个近似十字型的高台,以泥土和石块混合堆建,长257米,宽197米,高16.5米,中间是个下沉式庭院。Akapana最大的石块为安山岩材质,重约66吨。遗址东侧也有个平台,叫东Akapana,可能是仪式区和居住区的边界,以沙子和粘土堆建而成。

Kalassasaya广场,围墙等建筑均由巨石建造
Kalassasaya广场的墙壁
下沉式庭院围墙的人头浮雕
Kalassasaya广场上的3米高安山岩雕像Ponce巨石,周身雕刻着动物和几何元素图案,可能代表了神化的蒂亚瓦纳科统治者
广场上的另一座大型安山岩石像“修士”巨石,尺寸和Ponce巨石相似

Akapana以北是长130米,宽120米,环绕着高墙的Kalassasaya广场,广场中央也有个下沉庭院。Kalassasaya广场历史比较悠久,可追溯至距今2200—1800年前。每年春分和秋分,太阳将会从Kalassasaya广场正门中间升起,冬至日,太阳将从广场东北角升起,夏至日则从西北角升起。广场散布着一些大型石像,应该有宗教意义。

太阳门
太阳门门楣浮雕
太阳门背面,看上去似乎确实是某座建筑物的部件
月亮门

蒂亚瓦纳科最著名的结构是太阳门。这是个由单块安山岩雕凿的门户,高3米,宽4米,重约10吨。太阳门原先可能放在Kalassasaya广场或Akapana金字塔顶部,或者是某座更大建筑物的一部分。太阳门门楣上雕刻着许多拟人形象和几何纹样,门楣中间的人物被认为是维拉科查或太阳神。一些人认为,太阳门浮雕可能代表了蒂亚瓦纳科的历法。蒂亚瓦纳科还有座月亮门,装饰就比较简单了。

普玛彭古的零乱石块部件
普玛彭古的石块
使用计算机重建普玛彭古的建筑物,https://heritagesciencejournal.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0494-018-0231-0/figures/21

普玛彭古(Pumapunku)可能是蒂亚瓦纳科最具神秘色彩的遗址。它的结构类似Akapana金字塔,是座长167.4米,宽116.7米的高台(根据无人机探测,实际规模可能要大得多)。高台上散落着不少安山岩和红砂岩石块。这些石块外形规整,看上去就像相互连接的积木。最大的石块长7.8米,宽5.2米,平均厚1.1米,重约131吨,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普玛彭古石块上的圆孔和折角边缘都非常清晰,没有印加石建筑中常见的圆形内角,当时的人们究竟如何切割加工这些石块,至今还是谜。

萨迈帕塔堡

建造年代:公元4—16世纪

宗教仪式区的石刻图案,看起来有点像亚洲的石窟
虽然看着平平无奇,但这里的石刻规模都非常大
印加建筑和壁龛
印加时期建筑遗迹

萨迈帕塔堡(Samaypata pukara)位于玻利维亚圣克鲁斯省西部,海拔1950米。这座城市最初可能是4世纪时由Chané人兴建的,后来印加帝国扩张到这里,在此修建了堡垒和仪式建筑,但不久又被瓜拉尼人夺取。萨迈帕塔遗址占地约0.2平方千米,可分为宗教仪式区和行政居住区两部分。行政居住区建在3个人工平台上,包括玻利维亚第二大的Kallanka会堂、太阳贞女宫、广场、排水渠和住所,显然是在印加时期修建的。宗教仪式区历史比较古老,被认是世界古代最大的石刻遗址,包括许多在岩石上开凿的壁龛、雕塑等。

奎拉普

建造年代:公元5—16世纪

空中视角的奎拉普
奎拉普城墙
狭窄的入口
入口上部
居住区,不同于马丘比丘的是,奎拉普的许多房子是圆形的

奎拉普(Cuélap)位于秘鲁北部靠近亚马逊雨林的山区,坐落在海拔3000米的石灰岩山脊上。奎拉普是查查波亚斯人(chachapoyas)的主要据点,兴起于5世纪前后,不过主要建筑是在11世纪后建造的。16世纪末,由于西班牙人征服,这座城市逐渐被废弃。

通道内部细节
El Tintero,一座功能不明的建筑
奎拉普的浮雕

奎拉普是一处南北走向的聚居地,长584米,最宽处约110米。定居点由10—19米高的石灰岩围墙保护,最大的石块重量超过3吨。城市有3个入口,易守难攻,内部包括住宅、墓地、神庙等550多座建筑,还有高塔、水渠等设施。过去,人们认为这座城市可能是查查波亚斯人的堡垒,但现在的研究认为,它可能还肩负着重要的宗教作用,也许是查查波亚斯贵族的避难所。

印加路网

建造年代:公元10—16世纪

印加人的两条主干道
监造索桥的印加官员
印加帝国的信使“查斯基”

印加人被誉为“新大陆的罗马人”(也许新大陆的老秦人更合适些),修建了超过4万千米的道路(一些是在前人基础上扩建的),足以和罗马路网媲美。印加路网以沿海和山地两条主干道为基础,包括许多分支,大多数道路宽1—3米,两条主干道平均宽度超过4米,最宽处达35米,穿越了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地,和世界最干燥的阿塔卡玛沙漠。这些道路是帝国通过“米塔”徭役制度,动用大量民力修建的,也是帝国扩张和统治的保障。

秘鲁沿海印加道路遗址
山地印加道路
穿越梯田的印加道路
通向马丘比丘的印加道路
通向的的喀喀湖的印加道路遗址
道路细节
玻利维亚印加石路的结构
阿根廷印加路网遗址的石碓里程碑

印加帝国所在的安第斯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四通八达的道路将帝国3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连通起来,为军事行动、信息传播和物资运输提供了简单可靠的路线。大多数印加道路以铺路石和鹅卵石建造,也有一部分以泥土、沙土或植物纤维修建,两侧设有土墙、石墙或其他标记,将其与农田或沙漠分割开来。每隔一段距离,道路上会放置石碓作为里程碑,一些地区可能还绘有岩画,作为加强版里程碑。

克丘亚人过索桥
索桥的石块基座
克丘亚人修索桥
印加索道示意图

为了适应复杂地形,印加人在山地建立了曲折多变,带有楼梯和坡道的道路;在河流上方架设索桥;在峡谷上方设置索道和大型吊篮;在雨林地区为道路配备了排水系统,甚至还在一些峡谷中开凿隧道。印加人的索桥是以ichu草编织的坚固绳索建造的,两端架设在岩石基座上。现存印加索桥最大跨度为45米,索道跨度超过50米,为了维护这些设施,附近居民每年都会更换绳索,以防植物纤维老化。

靠近马丘比丘的一处坦博遗址
坦博的建筑风格各处不一,体现了帝国治下族群文化的多样性

为了给来往于道路的信使(chasqui)、官员、军队提供给养,印加人在路网周边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最常见的是坦博(tambo),坦博间距不固定,大致来说,每1天行程设有一座坦博。坦博空间充足,可供休息,配有仓库(qullqa)以储存必要给养。坦博大小不一,最小的仅供信使交接信息,大的则足以供应数万军队。

奥扬泰坦博著名的6块巨石墙
奥扬泰坦博的水渠
皇家梯田
奥扬泰坦博的连体仓库

印加帝国最著名的坦博是位于库斯科西北的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奥扬泰坦博始建于帕查库蒂统治时期,包括4条纵向和7条横向街道,设有仓库、神庙、水渠、梯田等建筑,是印加帝国的皇家庄园,也是印加帝国晚期曼科卡帕克抵抗西班牙人的主要据点。

曼塔罗河谷的圆型仓库,一般来说,圆形仓库用来储存玉米,方形的用来储存土豆,小仓库边长3.23米左右,大仓库边长4米左右
圆形印加仓库
修复后覆盖草屋顶的印加仓库
Huánuco Pampa的巨石城门,采用方型巨石建造,表明这是一处高等级建筑遗址
巨石建造的围墙

印加帝国注重分配,市场经济属性很弱。为应对饥荒,帝国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仓库。大部分仓库是坦博的附属设施,但也有例外。考古学家在秘鲁中部的Huánuco Pampa发现了印加最大的仓储中心。Huánuco Pampa位于海拔3625米的高原,占地超过0.19平方千米,设有550米*350米的巨大广场,仪式建筑、寺庙、浴室、花园、游泳池等。Huánuco Pampa拥有497个仓库,可能是印加帝国重要的再分配中心,超过一半仓库储存土豆等块根作物,只有一小部分用来储存玉米。还有些储存的是藜麦、豆类、肉干、种子、服装、羊驼毛、羽毛、棉花、工具、武器、奢侈品等,并配有记录账目的绳结“基普”。

印加水网

建造年代:公元15—16世纪

库斯科附近Tipon遗址的运河
Tipon遗址水渠
Tipon遗址灌溉沟渠
Tipon遗址阶梯小瀑布
沟渠细节,印加人认为被流水滋润的巨石有神圣性,著名的现代建筑流水山庄也汲取了这一理念

安第斯高原缺水,于是印加人发展出了发达的用水管理技术。印加人从河流、泉水中引水;在山间、悬崖开凿水渠和运河;用岩石、粘土填补水渠缝隙,减少水资源流失;在多雨地区从上往下铺设逐渐增大的石块,建立排水渠道;在崎岖山地建造人工瀑布从山地引水,将其融入城市规划,为城市增添景观。如同帝国随处可见的仓库那样,印加人修建了许多砖石水库用以在冰川融化的季节储水,调节不同季节用水。

空中俯瞰Moray
两个Moray
留意人和Moray尺寸的对比

农田是水资源消耗大户,除了常见的梯田以外,在印加帝国境内还能见到逐级下降的奇特农田Moray。Moray的构造有些类似印度阶梯井,配有灌溉设施,落差可达30米。通过这样的结构,Moray上层和下层可产生5℃的温差,模拟多达20种微气候。一些研究者认为,Moray可能是印加人的试验田,在不同层级梯田上种植作物,可以探索作物在不同气候下的成长,计算同一作物在不同区域的产量。

库斯科太阳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5世纪

老神庙和新教堂
太阳神庙地基和上方的天主教堂
遗留的太阳神庙外墙
现代复原的太阳神庙外墙,以黄金装饰

太阳神庙(Coricancha)是库斯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建于1438年。一代雄主帕查库蒂根据美洲狮的外形规划了库斯科,太阳神庙正好位于美洲狮尾巴下面,代表XX。印加人崇拜太阳,库斯科太阳神庙是全国最重要的神庙,采用最高规格的巨型方石建造(印加建筑的建造方式体现着等级观,最高级建筑以规整方型巨石建造,其次为不规则巨石建造,再次为小型不规则石块建造)。

教堂内遗留的太阳神庙石墙
规整的巨石堆砌
石块上的打孔痕迹,可能被用来安装金板
现代复原的黄金太阳神殿
印加人的金羊驼和银玉米

太阳神庙周长超过365米,主神殿供奉太阳神,次要神殿供奉着月亮神等神灵。太阳神殿地板和墙壁上覆盖着700块金板,供奉着镶嵌宝石的黄金太阳盘,隔壁月亮神殿则以白银装饰,供奉着一个重量超过900公斤的铂金月亮盘。据说神庙里还有座神圣的花园,装饰着和实物一样大,以金银打造的人像、动物和植物。征服印加帝国之后,西班牙人拆毁了太阳神庙,在遗址上建立了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历经多次地震,遗址上的教堂多次遭到破坏,但印加人打下的坚实地基却一直保持完好。

萨克萨华曼堡

建造年代:公元15—16世纪

萨克萨华曼堡外墙
空中视角
堡垒内部圆形结构,原本是座塔楼
3道锯齿形外墙

萨克萨华曼堡(Saksaq Waman)位于印加古都库斯科附近,海拔3701米,代表了美洲狮的头。堡垒由大量巨石堆砌而成,其中最大的巨石高约5米,重量超过300吨。帕查库蒂击败昌卡人后便在此地修筑堡垒,从帕查库蒂到瓦伊那卡帕克,印加帝国动用了2-3万劳力,耗时超过半个世纪,终于建成了这座印加帝国最宏伟的堡垒。

建造堡垒的大小石块
直观感受石块尺寸
印加石工术

萨克萨华曼堡的防线由3道锯齿形外墙组成,3道外墙高度分别为9米、10米、5米,其中最长的一道外墙长约400米。建造堡垒的巨石堆砌得严丝合缝,印加人并没有使用钢铁工具开凿石材,也不用灰浆等进行粘接。多边形巨石相互契合,以类似榫卯一般错进错出的结构相互连接。堡垒建设地非常坚固,历经数个世纪多场地震的考验,依旧屹立在安第斯高原。

入口处阶梯
堡垒中的蓄水池

据学者考证,在印加时代,萨克萨华曼堡可能主要被用来纪念帝国的军事胜利,并在某些仪式中表演模拟战争。西班牙征服之后,堡垒的许多巨石被移走,20世纪40年代,秘鲁政府鼓励进行新建设,对萨克萨华曼堡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今天,堡垒仅余原址的五分之一。虽历经坎坷,在每年(南半球)冬至,当地克丘亚人还是会按照印加时代风俗,举行盛大的太阳节庆典。

马丘比丘

建造年代:公元15—16世纪

经典视角
马丘比丘全景
马丘比丘居住区,印加人并未掌握修建砖石屋顶的技术,这些房子原本的屋顶可能是草或木制的,未能保存下来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位于秘鲁乌鲁班巴的印加圣谷,是最著名的印加遗迹,2007年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马丘比丘可能始建于帕查库蒂时期,直到西班牙人到来前一直有人居住。它建在海拔2300—2400米的高山上,地理位置既隐秘又险要。普遍认为,马丘比丘应该是印加皇族的疗养场所,平时并没有多少人住。

梯田
住宅区

马丘比丘长530米,宽200米,包括至少172座建筑,可分为农业区和居住区两大部分,两个区域被护墙、阶梯和沟渠分割。农业区由梯田和仓库组成,印加人在山坡上用大小石块、砾石、粘土建造梯田,修建了必要的排水设施以应对积水。马丘比丘所在的山区多雨且经常发生地震,之所以能一直保存至今,和运转有效的排水系统密不可分。研究显示,马丘比丘至少有129条排水通道,覆盖了整个居住区。

印加建筑物中常见的梯形窗户
石块细节
著名的拴日石,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是日晷
太阳神庙,出现了马丘比丘少有的弧形外墙

马丘比丘居住区建筑由白色花岗岩建造,大多数建筑为矩形,少有弯曲和圆形结构。居住区可分为3部分,首先是圣地,包括太阳神庙、拴日石和3窗神庙;其次是住宅区,包括民房和仓库;最后是贵族居住区,风景最佳,居住着祭司和皇室成员。马丘比丘建筑的建造技术与太阳神庙类似,均由巨石堆砌而成,城内一些建筑的方位和太阳方位角一致,或者对准了重要星体位置,可能具有天文意义。

Choquequirao遗址

*.库斯科附近还有座Choquequirao遗址,被誉为马丘比丘的姐妹遗址。Choquequirao位于印加帝国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建筑构造和马丘比丘类似,但开发程度较低。

维拉科查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6?世纪

Racchi遗址全景图
方型印加浴室

维拉科查神庙位于库斯科附近Canchis省的Racchi遗址。Racchi遗址是印加路网上比较重要的据点,包括维拉科查神庙、居住区、人工湖和约200个圆形仓库。传说大神维拉科查(Viracocha)曾光顾此地,但当地人不认识维拉科查,还攻击了他。于是维拉科查降下天火,烧毁了附近的土地。当地人于是请求维拉科查宽恕,并建造神庙,为其敬献供品。后来印加王瓦伊那卡帕克路过此地,听闻这一神迹,建造了宏伟的维拉科查神庙。

维拉科查神庙
维拉科查神庙的高大外墙,顶端斜坡顶是近代加设的
神庙的小窗户
神庙细节
神庙中的大型立柱

维拉科查神庙长92米,宽25.5米,高约20米,是当时南美最大的单山墙建筑,其屋顶高度冠绝印加帝国,由22根立柱支撑。神庙建在安山岩基座上,墙壁和柱子底部以巨石建造,上部为土坯结构。维拉科查神庙入口设有许多立柱,参观者需绕过这些立柱才可进入神庙,这可能和印加的宗教观,特别是维拉科查崇拜有关。

因卡拉伊塔

建造年代:公元15—16世纪

因卡拉伊塔遗址
俯瞰遗址

因卡拉伊塔(Inka Llaqta)位于玻利维亚科恰班巴省,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印加遗迹。因卡拉伊塔坐落在海拔2950米的高原,始建于15世纪末图帕克印卡尤潘基统治时期,并在瓦伊那卡帕克时期得到重建,是科利亚苏尤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礼仪中心,也是印加帝国抵御瓜拉尼人入侵的军事前线。

如同大部分印加建筑,因卡拉伊塔会堂以石材建造,木材或草屋顶早已荡然无存

因卡拉伊塔遗址占地约0.8平方千米,包括大广场、城墙等40座设施。遗址中最重要的建筑是座长78米,宽25米,高12米,带有24根立柱,12个门,44个壁龛的会堂,是殖民时代前西半球最大的带屋顶建筑之一。这类会堂叫做Kallanka,外形一般为长方形,有几个门、壁龛、窗户和山形墙,可作为军营、会议场所或重要人物住所。印加人并未掌握建造砖石屋顶的技术,会堂屋顶都是以木材或草搭建的。

南安第斯

阿塔卡玛巨人

建造年代:公元10—15世纪

重新描绘阿塔卡玛巨人

阿塔卡玛巨人(Atacama Giant)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是和帕拉卡斯烛台类似的地面标记。阿塔卡玛巨人长119米,是世界最大的史前拟人形象。据信这一标志是当地原住民在距今600—1100年前创作的(因为印加人到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线条描绘的形象可能是萨满或安第斯地区的Tunupa-Tarapacá神。一些人认为,阿塔卡玛巨人的某些线条能够与一些星体起落位置对应,具有天文意义。

Pintados标志
Pintados标志
Chiza标志
Chug-Chug标志

阿塔卡玛巨人并不孤独,学者们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发现了约500个类似的地理标志(Chug-Chug Geoglyphs),在伊基克附近发现了约450个标志(Geoglifos de Pintados),在阿塔卡玛沙漠中部也发现了类似的标志(Chiza Geoglyphs)。一些标志似乎是受蒂亚瓦纳科文化影响的产物。

巴西

萨尔瓦多圣方济各教堂和修道院

建造年代:公元17—18世纪

萨尔瓦多圣方济各教堂和修道院
教堂内部装饰
图中下方为葡萄牙锡釉瓷砖

萨尔瓦多圣方济各教堂和修道院(Convento e Igreja de São Francisco)位于巴伊亚州萨尔瓦多,被葡萄牙文化部和建筑遗产研究所选为源于葡萄牙的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末耶稣会和方济各会修建的教堂和修道院,17世纪毁于荷兰入侵,现今的教堂和修道院于1686年开始重建,直到1752年才完成大部分装饰。萨尔瓦多圣方济各教堂和修道院是拉美装饰最华美的教堂之一,被誉为葡萄牙—巴西巴洛克艺术的代表。

小礼拜堂装饰
教堂内部雕塑细节
圣Efigênia祭坛

萨尔瓦多圣方济各教堂和修道院由巴伊亚砂岩建造,以丰富而有独创性的装饰闻名。教堂装饰采用了5.5万块大型葡萄牙锡釉瓷砖(Azulejo),冠绝新大陆。此外还有大量壁画和镀金装饰,设计者寄希望于通过奇迹般的装饰赢得信徒,并激发起Ta们的奉献精神。它的奢华装饰甚至引起了意大利、德国方济各会的抗议。

编辑于 2023-01-17 10:48・IP 属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