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军首次在宽大正面上的多路突破

详解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军首次在宽大正面上的多路突破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凤县代王山,因流经凤县东北的嘉陵谷而得名,干流流经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四省市,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 。


在四川境内,嘉陵江一路流经广元,苍溪,阆中、南部等城市,在境内河长796千米。嘉陵江西边是他的支流涪江,涪江流经四川的江油,绵阳等城市。


1934年前半年,当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进行“四渡赤水”的著名战役时,远在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也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进行了一场强渡嘉陵江的渡江战役。


与毛主席在四渡赤水中所展现的奇谋百出、声东击西、牵着敌人的鼻子团团转不同,徐向前指挥的强渡嘉陵江是我军第一次实行宽大正面的多路突破,堪称我军渡江类战役战术上的典范,本篇,我们就解析下这场红军时期渡江战役的典范——强渡嘉陵江。


如下图:



一、战前背景


红四方面军方面:


接上文: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是如何创造6万打败20万的军事奇迹的。


随着反六路围攻作战的胜利,红四方面军的士气空前高涨,战斗意志空前坚决。四川各路军阀在此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得不处于休整状态。


对于红四方面军来讲,胜利虽然是空前的,然而损失也是巨大的。


红四方面军因为伤亡严重,不得不把原有的15个师缩编为11个师。


更严重的是战后的苏区经济,已经是良田荒芜,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的破坏,土地大部分都没有播种,意味着来年的收成都成问题,这就差不多断绝了红军的生活来源。


而战争也使当地的许多青壮年牺牲,川陕苏区内的劳动力和兵员都已面临枯竭。战后川军的封锁也更加严密,红军的各种物资如食盐、粮食、被服、药品等都出现了补给困难。


就在四方面军的党政干部在筹划如何恢复苏区经济时。


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中央苏区却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离开苏区,踏上漫漫长征路。到1934年12月,中央红军经历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经过通道转兵进入贵州。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打破川军对川陕苏区的经济封锁?又如何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就成了摆在红四方面军面前的两个重大问题。



国民党方面:


此刻的老蒋已经在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中焦头烂额,如今红四方面军在反六路围攻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更令他如芒刺在背。


他很清楚,如果红一和红四两大主力会师四川,共同赤化四川,那么中国将再次出现一个类似三国蜀汉刘备的四川苏区政权,那样局面将无法收拾,直接威胁他的南京政权。


不过好在四川各路军阀在反六路围攻中元气大伤,红四方面军也有很大损耗。老蒋之前让红军和川军两败俱伤的“一石二鸟”之计初显成效。


所以,他一边从经济和装备上对四川军阀进行援助,一边开始了一项让四川军阀们忧心忡忡的举措——调集中央军大举入川


此时此刻,一支老蒋嫡系中的嫡系,此前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与我军正式交过手,此后十五年却一直成为我军心腹大患的国民党中央军终于走上前台——国民党胡宗南部


“西北王”胡宗南部正式进入川北地区,进占广元、昭化,与我军对峙。


同时,老蒋明面上派以贺国光为首的委员长行营参谋团也进入四川,名义上是协助川军进剿红军,实际上却攫取了四川省的军政大权。


老蒋在全力堵截中央红军的同时,也在加紧筹划对四方面军新的围剿行动,在川陕苏区周围集结了近200个团,30万人的强大兵力,形成了对川陕苏区的围剿之势。



如上图,在红四方面军的川陕根据地周边,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包围网。沿边界逆时针方向分布着川军的邓锡侯部、田颂尧部、李家钰部、杨森部、“四川王”刘湘部,中央军上官云相部、汉中的西北军杨虎城部、广元的“西北王”胡宗南部。


二、红四方面军的战略选择


面对如此强敌环伺的铁壁合围之势,猛一看,我们是不是为四方面军的处境捏把汗呀,这不是陷入绝境了吗?


但是,貌似这种铁壁合围对于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红四方面军来说,他们并不至于那么紧张。


因为他们不仅有6万战力爆棚的“虎狼劲旅”,还有一群以徐向前为首的谋略出众的军政干部领导层。经过对敌情的认真分析后,四方面军领导层认为:


1,包围圈的南半部分:


封锁部队是由川军组成的,由于在之前的反六路围攻中被歼敌8万,元气大伤,已经被四方面军打疼打怕了,此刻的他们还没有休整过来,是不会主动进攻红军的。如下图:



南半圆川军部队


2、包围圈的北半圆部分:


分别是东北方向的老蒋小嫡系中央军上官云相部、正北方向驻守汉中的西北军杨虎城部、西北方向的老蒋大嫡系胡宗南部。


胡宗南和上官云相秉承着老蒋的让地方军阀和红军相互消耗的旨意,也非常乐于看着红军和川军相互拼消耗。如果川军不动,他们是绝对不会动的。


而汉中的西北军杨虎城部则是在中原大战后,老蒋收拾完西北军大佬冯玉祥后扶植起来的小弟,和老蒋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如果红军不主动惹他的话,就算川军和胡宗南动了起来,他也不一定会去动红军的。如下图:



北半圆中央军与西北军


3、如果这么看的话,红四方面军和周边的国民党各部势力反而达成了一种平衡。虽然这种平衡是暂时的,但这种暂时的平衡反而让红四方面军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对于包围圈中的各部势力,究竟想打哪一路?是由四方面军来决定的。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么奇妙,此时此刻,面临重兵包围的红四方面军居然成了掌握战略主动权的一方。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衡发展下去对红军是不利的,之前的反六路围攻已经让川陕苏区元气大伤,如果不谋求新的出路,等苏区资源耗尽,四方面军将迎来更加被动的局面。


三、策划嘉陵江战役


未雨绸缪是红四方面军此时的唯一出路。


徐向前认为:四方面军必须主动出击,拓展新的根据地,补充人力、财力、物力,同时减轻老根据地的负担。


对于拓展方向上,张国焘一开始认为是不是可以向北面的汉中地区发展。


但徐总认为:汉中盆地一是面积小,人口和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队伍发展壮大。二是汉中盆地被秦岭和大巴山南北包围,四周均是险峻古道,容易被敌人封锁,没有回旋的空间。


最后,四方面军领导层一致认为,应该向西北的川北甘南方向发展。如下图:



为此,徐向前制定了川陕甘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打击目标是占据甘肃入口的胡宗南。


1、打击胡宗南是背靠根据地作战,我军可以做到进退自如。


2、打击胡宗南、杨虎城和四川各路军阀很可能会袖手旁观;如果打击四川军阀或杨虎城,胡宗南有可能在双方两败俱伤时来趁火打劫打红军。


计划已定,红四方面军决定马上向广元、昭化出击,把相对孤立的胡宗南部吃掉,寻机向甘肃南部拓展根据地。


1月22日,就在中央红军正在打毛主席复出后的第一仗——土城战役的时候,红四方面军以18个团的兵力发起了广元昭化战役。



广元昭化战役


这场战役进行得异常艰苦,可能是和胡宗南首次交手,没摸清胡宗南的路数。在持续两天的激战中,红军虽然切断了敌军广元与昭化之间的联系。但在接下来攻打广元县城和昭化县城的攻坚战斗中,红军遭遇了敌人在工事内的顽强抵抗。双方打了个平手。


正当徐总指挥筹谋新的进攻计划时。


随中央红军行动的中革军委电报来了。原来是土城战役失利后,中央红军放弃了从泸州至宜宾段渡江进入四川的计划,此刻的他们正在毛主席带领下一渡赤水入扎西。


电报命令:红四方面军全力向西进攻,渡过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即将转入川西的渡江行动。


关于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之后的血战湘江,通道转兵,强渡乌江等艰难历程,红四方面军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电报得到十分有限的消息。


此刻他们接到这封电报后,感到有点为难。因为对于四方面军来说,打胡宗南的计划比较可行,一是拓展根据地的需要,二是打胡宗南,别的军阀不敢动。而西出嘉陵江,就要深入敌人腹地,在四川盆地平坦地带作战比较冒险。


但为了全局着想,红四方面军没有二话。在旺苍召开的紧急会议上,所有人一致认为:迎接中央红军是当务之急,决定暂停对胡宗南的进攻,集中主力强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


嘉陵江战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起的。



此时的徐向前


四、徐向前总指挥的战略考量


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正在进行著名的四渡赤水的第二渡,准备回师黔北,打王家烈一个措手不及。


而红四方面军这边,西渡嘉陵江的计划,也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


3月初,我军进一步扫清渡江作战的障碍,开辟渡江前进基地。红30军和红9军、红31军各一部,向仪陇、苍溪之地发起进攻。控制了北起昭化,南至南部的嘉陵江东岸地区。


嘉陵江西岸由川军邓锡侯的28军和田颂尧的29军防守,由邓锡侯统一指挥,总共52个团。布防于广元至南部长约300公里的西岸地区。


其中28军防守广元以北陈家坝至江口以北地段,29军防守江口以南至南部新政坝段。


邓锡侯军部以及后备军在绵阳,江油,梓潼一带。如下图:



远景



近景


徐向前元帅作为我军红军时期的“战神”,有着极为远大的战略眼光,他在渡江以前就已经考虑好了渡江后,红军应该占据哪些要地?应该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传达给各级指战员。


他指出:一旦我军渡过嘉陵江以后,就处于嘉陵江和涪江之间的三角形板块内,届时北面的胡宗南,东南的刘湘和邓锡侯势必会南北夹击。


所以,渡江后,我军需要向以下几个方向的纵深发展:


1、在北面卡住川陕大道的必经之地——剑门关,利用天险挡住北面的胡宗南的增援部队。


2、在南面的南部县建立起策应点,保护我军的左翼安全,敌人北面和南面的部队进不来,我军的左右侧翼才没有危险。


3、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江油,因为当时除了横贯川陕南北的川陕大道外,还有几条重要道路通过江油,江油正处于这些道路的交叉点。


如果胡宗南无法从剑门关过来增援的话,他还有另外一条路,沿着武都、阴平、青川、平武、江油这一条路进入四川增援。如下图: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一条路应该不陌生,这条路就是当年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阴平古道。魏灭蜀之战中,钟会的10万大军被姜维挡在在剑门关,进退失据。


就在钟会大军苦于蜀道运粮艰难,就要无功而返退兵之际。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走七百里杳无人烟的阴平小道来到江油关。从江油一路长驱直入,连下绵阳、绵竹、进逼成都。不得已,后主刘禅投降,蜀国由此灭亡。



既然有了“邓艾偷渡阴平”的历史教训,红四方面军无论想北上打击胡宗南,开辟新根据地,还是向西接应可能北上的中央红军,或者南下夺取成都,都要占据江油这个前进基地。


实际上,徐总指挥后来的命令是江油、平武、青川以及甘肃的阴平、武都都要掌握在我军手中。因为四方面军并不像当年的蜀汉政权,只要防住北面敌军进入四川平原就行,还需要扩展根据地,打通去甘南的通道。


如果不这样,红四方面军将被困在江油、涪江、嘉陵江之间的三角平坦地区,如果敌人占据四周险要地形据险而守,困都能把四方面军困死。


所以徐总指挥制定的渡江计划包含了三个重要的步骤:


1、渡过嘉陵江,向前方纵深发展;


2、往北占据剑门关,堵住胡宗南援军,保障侧翼;


3、夺取江油,获得进入甘南或西康的前进基地。如下图:



五、周密的渡江侦察


为确保万全,徐总亲自带人赶赴嘉陵江东岸沿岸100多公里勘察水文和地形,并挑选合适的渡江地点。不得不说。徐向前不仅是位深谋远虑的战略天才,在具体作战战术上更是细致到无微不至。单单是渡江地点,他又考虑到三层:


1、要选择在敌人沿江薄弱环节,有利于部队重点突破,


2、突破成功后,要有利于穿插迂回,夺取江防要地。


3、夺取江防要地后,有利于迅速向敌纵深发展。


4、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的广大区域,便于打开战场空间,发挥我军运动战的优势。


目光如炬的徐向前看着敌人的防区还指出:敌人这个沿江“一字长蛇阵”缺乏纵深,其后方至涪江地区十分空虚,只要一点被突破,敌人就会全线溃退。


经过一路勘察,他最终选定了三个渡江点:塔子山、鸢溪口、涧溪口。



这三个点,都处在敌人的相对薄弱处,其中以苍溪东南的塔子山一带为主要渡江点,这里敌人最少,只有三个团。而且还具有以下优势:


1、从地形上看,这里处于嘉陵江中段,江面虽然宽阔,但是水流比较平缓,而且这里河道弯曲,形成了一个向东突出的弧形地带,我们在这里渡江,可以在左右弧形地带形成交叉掩护火力,掩护渡江部队。


2、塔子山居高临下,正对渡江点处可设置一个炮兵阵地,能够有效的掩护渡江部队。


3、河对岸是一片开阔地,便于我军抢滩登陆后向纵深展开,之后是一片丘陵小山,便于我军展开后建立阻击阵地。



六、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与渡江计划


为了保证渡江战役的顺利进行,徐总指挥领导广大官兵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为我军今后的渡江战役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1、保证战役目的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在渡江之前,我军还发动过陕南战役,通过佯攻北面杨虎城的部队成功把胡宗南和邓锡侯的部队北调入陕,随后我军又南下回来。


胡宗南、邓锡侯此时并没有搞清楚我军的真实意图。


为隐蔽渡江意图,红四方面军还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部队进入指定区域后,水路旱路全部实行警戒,部队不停变换番号和口令,所有通往江边的道路都进行了伪装。


2、思想上对各部队进行动员:反复强调渡江作战的意义,使广大指战员认清形势,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敢打必胜的信心,让大家知道为什么打?目标又是哪里?


3、秘密打造大量船只:我军在塔子山北面30公里的王渡场山中秘密造船,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帮忙。为了不被敌人的侦察机发现,造船工作是在密林中进行,最终在百姓的帮助下制成木船100艘。


4、四方面军还提前14年举行了人民军队成立以来的首次渡江作战演习:王渡场的地形和塔子山的地形十分相似,他们都是一条江的拐弯处朝东岸凸出,形成一个U形,两岸地形也差不多。利用这一特征,我军在王渡场通过不停地演练找出可能遇到的情况,改进渡江办法。


最后,为摸清对岸敌军的火力配置和兵力部署,红30军军长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亲自带领着师长们扮成农民,拿着镰刀,背着箩筐。一次次的在塔子山附近的江边进行观察,并派出大量人员化妆偷渡到对岸抵近侦察。


准备工作最终提前三天完成。渡江时间定在3月28日。


我军计划如下:


红31军从苍溪以北鸢溪口突破,然后迅速北上,消灭剑门关守敌,并向广元、昭化方向发展,阻击胡宗南部,以保障右翼安全;


红30军实施主要突击,从塔子山附近突破,消灭江防守敌后向也向剑阁方向进攻,协助红31军夺取剑门关;


红9军从阆中以北涧溪口突破,突破后以一部协助红30军向剑门关进攻,另一步消灭南部之敌,保障左翼安全.。


以“少林将军”许世友的红4军为第二梯队.在第一梯队渡江后,从苍溪渡江,4军渡江后一部往南,向梓潼方向发展,一部东进协助红9军夺取南部县。


方面军炮兵团配置在塔子山正对渡江点的高地上,掩护红30军渡江。如下图:



1935年3月26日,此刻的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率领下,正在进行堪称毛主席“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最后一渡,准备转兵南进,吓一吓此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嘉陵江畔,一队又一队的红军官兵抬着上百条刚造好的大木船和竹伐,开始向渡江地点缓慢移动,准备把船藏在附近的山坳里,进行渡江前的最后准备。


没有火把,不能喊号子,一路上只有一阵阵粗重的喘息声。期间,不断有战士在移动和保护渡船的过程中,从山崖上跌落下去,却没有一声叫喊,这就是铁一般的纪律。


七、三路大军强渡嘉陵江


3月28日,中央红军进至乌江北岸,威逼贵阳,让坐镇贵阳的老蒋惊慌失措。


此刻的嘉陵江畔,数万名红军战士悄然隐蔽在密林之中,万事俱备,只等一声命令。


午夜时分,随着一颗信号弹,战役开始。


中路军:


我们先看中路军情况,30军以88师作为主攻,88师三个团依次展开,在夜色掩护下,263团的第一波突击队战士快速走下江岸,他们放下木船和竹发,然后有序登船。


在他们的身后,是塔子山上正对渡江点配备的一个炮兵营,在左右两翼是配置好的双重交叉掩护火力。如下图:



西岸的川军哨兵根本想不到红军会选择这样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月黑之夜渡江。


此时的嘉陵江,除了潺潺流水声外,万籁俱寂。耐不住春寒料峭的川军哨兵们犯了烟瘾,正躲着吞云吐雾,他们对江对岸的情况自然一无所知。


突击部队为了减轻声响,他们用水瓢代替木桨划水前行。


划到距离对岸大约50米的时候,川军哨兵发现了异样,晃着大烟枪大声喝问:“干什么的?”


突击部队没有回答,划船的速度更快了。


敌哨兵赶忙把大烟枪换上步枪,又问:“不回答,我可开枪啊。”


还是没有回答。如下图:



渡船都快接近岸边了,这个哨兵才意识到,是红军来了。


但是渡船已经靠岸,几把飞刀飞向哨兵的前胸,哨兵瞬间哑巴了。


突击队的战士们跳上岸,迅猛出击,立即向岗哨扑去。岗哨的川军哨兵此刻还在悠闲地抽着大烟,但他们也在烟雾缭绕中瞬间当了神仙。


突击队连续摸下三道岗哨,并向东岸发出偷袭成功的信号。


一看对岸打响信号灯,徐向前立即下令全军强渡,塔子山上的几十门火炮和左右两翼的几十挺轻重机枪一齐开火。


与红一方面军的炮兵部队捉襟见肘的情况不同,红四方面军的炮兵有整整一个团,而且炮兵的弹药充足,火力强大,炮弹密集落在川军的纵深江防工事中,冲天的火光映红了嘉陵江。


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红88师的第二波突击队迅速登岸,很快就消灭了川军江防营,并击退左右两翼川军的反击,在江岸防线上撕开了一道缺口。


江防营长陈泽仁。本来正在一间烟雾缭绕的房子里打麻将,听到枪声后刚刚出门,还没来得及举手就被突击队给毙了。


中路渡江部队迅速占领了川军江防阵地并向纵深发展。如下图:



北路军:



与此同时,由王树声率领的红31军在苍溪以北的鸢溪口也开始强渡,31军的突击队员们划着渡船,向着对岸疾驰而去。


在这里防守的是邓锡侯部四个团,他们已经提前把东岸能找到的船只全部毁坏,认为红军压根不可能从这里渡江。


当塔子山那边传来枪炮声的时候,这里的川军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正想着究竟是过去增援还是在这里待着,他们的滩头阵地瞬间就被红31军突击队占领了。



南路军:



南路红9军的渡江地点是阆中以北的涧溪口,他们这里并没有多少渡船,但他们发明了新的渡江方法。


四川有一种跟水缸一样大的木桶,大到可以放几个人,红9军就把这个木桶当做渡船。为了使木桶在河里保持平衡,他们把四个木桶绑在一起,红9军就是坐着木桶过的江。


神奇的是,上游塔子山方向的枪炮声响成一片,而涧溪口这边的川军却没有任何动静,直到先头部队红25师全部过了江,才发现这里的川军早已奉命向塔子山增援去了。


至29日拂晓,三点全破,敌人“一字长蛇阵”的江防缺乏纵深,又没有预备队。我军按照预定计划,一路横扫,敌人江防顿时土崩瓦解,敌各部纷纷溃逃。



红30军88师全部过江后,立即投入战斗,攻占大片制高点,并击溃从阆中后撤的川军一个旅。红31军攻站川军的阻击阵地火烧寺,也击溃川军一个旅。红九军也已经开始向南部县发动进攻。


至此,红四方面军第一梯队已全部渡过嘉陵江,第二梯队许世友的红4军也开始从苍溪渡江,川军固若金汤的百里江房全线告破。



嘉陵江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强渡大江的战役,徐向前通过周密的战前侦察,隐秘的渡江准备,井然有序的排兵布阵,采取多路同时突击的办法,瞬间瓦解敌人江防。徐向前侧重于从军事学的角度去指挥作战,突出一个“强”字。


而中央红军的几次渡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由于围堵红一方面军的敌军实力太强,毛主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以迂为直”“专走弓背路”的战术,侧重于从心理战的角度去和敌人周旋,突出一个“巧”字。


这些都是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人民军队在后面的战斗中百战百胜的最大法宝。


然而,此刻的红四方面军面临的险境还没有结束,他们还将要面对一场让三国蜀汉名将姜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战役——剑阁—江油关之战。

发布于 2022-02-28 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