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经济学

(一)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二)经济学产生的原因(经济学存在/研究的前提)——经济资源的稀缺性Scarcity P1

1、稀缺性的定义

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要needs(欲望wants )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2、理解稀缺性的关键——相对概念

(1)物品的分类

自由物品(free goods):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2)欲望的特点

一是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无穷尽,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

当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

人心不足蛇吞象

欲壑难填

人类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

二是欲望的层次性

各种欲望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缓急之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生理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感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是欲望的多样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增,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前三级的需要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而后两种需要是高级需要。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3)一对矛盾

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三)经济学的实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利用问题)——选择(choice)/取舍P2

从稀缺性出发,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即如何“取舍”),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1、“选择”的内容(资源的有限性和多用途性)P3

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what to produce

如何生产?how to produce

为谁生产?for Whom to produce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商品市场;

如何生产取决于要素市场;

分配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2、“选择”的手段——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混合经济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经济社会都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计划经济:中央计划对资源的统筹安排。由中央计划来安排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计划来实现。

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市场经济。

混合经济:价格机制/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理性人”假定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Rational Man] ——就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的“经济人”[Economic Man] ,指参与经济活动的每一个人都是利己的,其经济行为都是完全合乎理性的。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看不见的手”原理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看不见的手”指市场经济/价格机制。

“看得见的手”指政府。(建立在市场失灵的基础上。)

市场经济

是一种分散决策体制。其中资源配置的调节者是市场,即价格。价格的变动调节着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价格机制或价格体系的作用。 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

混合经济

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的干预。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国家的经济是一种市场与政府干预结合的“混合经济”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positive analysis):排除社会价值判断,描述经济现象,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只描述不评价)(the way things are)

如:某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为8%,失业率是6%。

2、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同一现象的不同观点,回答“应该是什么” (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要作好坏的评价)

如:要实现8%的年经济增长速度,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某国的收入分配是不是公平。

三、均衡分析

均衡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将物理学中引入经济学中的概念,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与一条直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则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正如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

均衡分析: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以至于这一体系内不存在变动要求的状态,这种均衡状态是一种所有重要经济变量都保持稳定不变的状态。

(一)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对某一市场或某一商品经济变量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如:某一商品的供给量、需求量与价格间的平衡关系。

一般均衡分析 :以整个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总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总供给、总需求与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平衡关系。

(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 静态分析( static analysis )

(1)定义:完全排除时间因素和均衡状态的具体变化过程,来分析某一产品或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2)特点: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2、 比较静态分析(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

(1)定义: 对某些经济变量变化前后的两种静态均衡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方法 。

(2)特点:过程不可知性 。

3、 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 )

(1)定义:分析中引入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过程,研究的是经济变量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又称为过程分析。

(2)特点: 考察整个变化过程。

静态分析本质上只涉及一个时期的均衡状态。

比较静态分析本质上只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期的新旧均衡状态,但不涉及均衡的变化过程。

动态分析则涉及经济变量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可以是从均衡到均衡,也可以是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

第三节 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观

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的分类:按研究对象不同划分为

微观经济学(虫瞰worm’s eye)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一只无形的手)。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从三个层次进行考察:第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消费者如何以最优决策获得最大效用,生产者如何以最优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利润。第二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它是由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宏观经济学(鸟瞰bird’s eye)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政府的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一只有形的手)。

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两者互相补充 。

(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两者都是实证分析。

第一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第一节 需求价格曲线

一、需求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需求(Demand——D、d)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需求数量的主要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偏好

5、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

三、需求的表示

1、需求表

2、需求曲线

形状: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注意:自变量P在纵轴,因变量Q在横轴

3、需求函数

Qd =f(P)

其中,P为商品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

线性需求函数:Qd=A-B*P(A、B>0)

四、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出发点:Qd=f(P,‖I,Pa,Pb …,Pre …)

1、需求量的变动

只考虑P的变动,而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变动。

几何图形:用一条需求曲线表示即可。

出发点:Qd=f(P,‖I,Pa,Pb …,Pre …)

1、需求量的变动

结论: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

出发点:Qd=f(P,‖I,Pa,Pb …,Pre …)

2、需求的变动

只考虑除P以外因素的影响,不考虑P的影响。

几何图形:用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来表示。

出发点:Qd=f(P,‖I,Pa,Pb …,Pre …)

2、需求的变动

结论: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如:收入的变化。

五、需求定律

需求定律(law of demand):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即需求量和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第二节 供给价格曲线

一、供给的定义

一种商品的供给(Supply——S、s)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数量的主要因素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成本

3、生产技术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三、供给的表示

1、供给表

2、供给曲线

形状: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供给函数

Qs =f(P)

其中,P为商品价格;Qs为商品的供给量。

线性供给函数:Qs=E+F*P(F>0)

出发点: Qs=f(P,‖C,T,Pa,Pb …,Pre …)

1、供给量的变动

只考虑P的变动,而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变动。

几何图形:用一条供给曲线表示即可。

出发点:Qs=f(P,‖C,T,Pa,Pb …,Pre …)

1、供给量的变动

结论: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运动。

出发点:Qs=f(P,‖C,T,Pa,Pb …,Pre …)

2、供给的变动

u只考虑除P以外因素的影响,不考虑P的影响。

u几何图形:用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来表示。

出发点:Qs=f(P,‖C,T,Pa,Pb …,Pre …)

2、供给的变动

结论: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五、供给定律

供给定律(law of supply):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即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方向变化。

供给定理的例外——劳动的供给
开始阶段,工资水平提高了,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供给就会不增甚至反而减少。原因:工资上升到一定水平,劳工对货币的需求不那么迫切了。

第三节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1、均衡的含义: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一、均衡价格的决定

2、均衡价格

文字表述: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几何图形

当P=Pe时,有Qd=Qs=Qe

当Q=Qe时,有pd=ps=pe

数学模型

Qd =f(P)需求函数 Qd=A-B*P

Qs =f(P)供给函数 Qs=E+F*P

Qd = Qs 均衡公式 Qd = Qs

3、均衡价格与实际价格

均衡价格的形成:商品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当市场实际价格较高,即P1>Pe时,有S>D P1 直至下降到使D=S的均衡价格Pe实现为止;反之亦反。

二、均衡价格的变动

需求变化或者供给变化,均衡价格就会发生变化。

1、需求的变动:需求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结论:需求增加,则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亦反。

2、供给的变动:供给曲线的移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结论:供给增加,则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亦反。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4、供求定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第四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一、弹性的一般含义

弹性: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表示当x变化1%时,y变化?%

令y=f(x),则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二、需求弹性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简称需求弹性)

1、定义

文字定义: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②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类型(五类)

3、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②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线性需求函数推导:在C点上,有

②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非线性需求函数:作辅助线

③用一条线性需求曲线表示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4、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TR=P*Qd(假定销售量=需求量)

4、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降价也会遭遇尴尬
某粮店开张,但顾客并没有老板预想的多。当老板听到满街的商店降价促销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随处可见,而看到这些红红火火的顾客盈门的场面,老板心想“薄利多销”是很有道理的。于是,老板将贴在外面的价目表改了一下,在原来的1.8元1斤上用红线划去“1.8”换成了“1.7”。价格便宜了1角,但并没有多吸引多少顾客。老板想,可能是因为降价的幅度不大,于是将“1.7”改成了“1.5”,变成了1.5元1斤,这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但老板发现,吸引的顾客还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账时候,销售收入几乎没有增加。这使销售老板十分纳闷,为什么销售收入没有增加?
农业的悖论
由此产生了所谓“农业的悖论”:当发生旱涝灾害时,农作物的产量将会下降,从而引起农产品的价格(以及农民的收入)上涨。

“谷贱伤农”: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0< E < 1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价格上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价格下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 价格变动百分比>需求量变动百分比

提高价格会增加总收益;降低价格则会减少总收益

  • 征收消费税,会提高商品价格

需求越缺乏弹性,消费者负担比重越大,对生产者有利;需求富有弹性,消费者负担比重小,生产者负担比重大

“薄利多销”:富有需求弹性商品, ∞> E > 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价格下调,总收益增加,对生产者有利;

价格上调,总收益减少,对生产者不利。

需求的价格弹性大于1,卖者适当降低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降价能增加总收益的是:eg:化妆品√;面粉×;药品×

5、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商品的可替代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②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广泛,它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就越小。

③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非必需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

④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⑤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般来说,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的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简称需求的交叉弹性)

1、定义

文字定义:需求的交叉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公式表示令Qdx=f(Py)

弧弹性:

点弹性:

2、需求的交叉弹性和商品的相关关系

替代关系: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互补关系: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结论: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互补),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负)值;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互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相应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逆命题亦成立。)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1、定义

文字定义: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的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公式表示P32

令Qd=f(I),则(弧弹性)

(点弹性)

2、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商品分类

注意:同一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其正负值可能会随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在收入水平变动的一定范围内,需求的收入弹性可能是正的,而在收入变动的另一范围内,需求的收入弹性却可能是负的。

3、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三、供给的价格弹性(供给弹性)

(一)定义

1、文字定义: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2、公式定义 一般情况下,es是正数。

(弧弹性)

(点弹性)

(二)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1、计算

A-F 提价

F-A 降价

AF两点之间中点公式:

2、5个类型

  • es > 1,富有弹性
  • es = 1,单位弹性
  • es < 1,缺乏弹性
  • es = 0,完全无弹性
  • es = ∞,完全弹性

(三)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1、计算

2、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及相应的计算

线性的供给函数推导:在A点有

2、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及相应的计算

��

2、供给的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及相应的计算

线性的供给函数

结论: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坐标横轴相交的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点弹性都是大于1的。若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点弹性都是小于1的。若交点恰好就是坐标原点,则该供给曲线上的所有点弹性都等于1。

非线性的供给函数

(四)影响供给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 时间因素

价格变化,厂商调整产量需要一定时间。

短时内困难,供给弹性较小。

长期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容易,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 生产成本

产量增加只引起边际成本轻微提高,意味着供给曲线平坦,供给价格弹性较大。

产量增加引起边际成本较大提高,意味着厂商供给曲线比较陡峭,供给弹性较小。

  •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可以根据价格变化及时调整产量,供给弹性较大。相反,较小。

第五节 供求分析的应用

一、交易税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交易税(transaction tax)又称间接税(indirect tax),是对一种商品的交易征税。

消费税——买者交。销售税——卖者交。

(一)销售税

1、销售税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销售税(卖者交)→SC上移→Qe↓&Pe↑→买卖双方共同承担税赋。

2、销售税的分担与供求曲线斜率

①供给曲线斜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大(即需求曲线越陡,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越不敏感),消费者承担的税赋越大。

(三)总结

不论是交易税还是消费税,谁对价格反应越不敏感(即价格弹性小),谁承担的税赋就越大。

二、价格限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一)最高限价(Ceiling Price)

1、定义--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其规定一个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也称价格封顶。

2、后果--供不应求,又称短缺(shortage)。

3、应对措施

  • 采用配给制,如排队购买、凭票配给、走裙带关系等。
  • 黑市交易。

4、现实应用

一般是在战争或自然灾害时期使用。但有些国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或劳务,长期实行限制价格政策。

二战后的法国、文革中的中国以及现在的朝鲜等。

5、利弊

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这种政策也有负面影响:

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

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

第三,限制价格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大锅饭”。

(二)最低限价(floor price)

1、定义--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发展或某一产品的生产而对该产品规定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也称为价格封底,或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

2、后果--供过于求。Q:如果处置剩余产品?

3、应对措施

  • 政府收购过剩商品。
  • 政府实行限制产量。

4、现实应用

支持价格----最低工资

政府为了保证就业者维持基本生活水准所需的收入水平而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

第二节 效用理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一)含义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二)注意点

  • 效用是人的主观心理评价。
  • 人与人之间的效用不具有可比性。
  • 同样的商品对同样的人,其效用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

二、基数效用理论与序数效用理论

(一)基数VS序数

基数:1,2,3…… 精确,可运算

序数:第一,第二,第三…… 排位,排序

  • 基数效用:基数是可以加总求和的。(可用效用单位准确度量。)
  • 序数效用:序数指标是顺序或等级,序数是不能加总求和的。
基数效用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者认为,效用如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量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序数效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序数效用者认为,人在消费商品之后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可能精确度量的。效用如同美、丑等概念一样,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者等级来表示。

第三节 边际效用分析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一)总效用total utility

1、定义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2、定义式

Q:商品消费数量

关于边际量的概念

定义

边际量表示自变量x增加一单位时所引起的因变量y的增加量。

令y=f(x),则 (弧)

几何意义:边际量dy/dx是函数y=f(x)的斜率。

(二)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1、定义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定义式

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

  • 当MU > 0, TU↑
  • 当MU < 0, TU↓
  • 当MU = 0, TU最高点,总效应达到最大 。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解释: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角度来说,人对同一商品重复的刺激的反应是递减的。)

三、消费者均衡分析

1、货币的边际效用

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2、消费者均衡的原则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把全部的货币收入分配在购买各种商品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消费者应使自己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 MUX和MUY分别表示购买的最后一单位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 PX和PY分别表示这两种商品的价格。
  • λ表示不变的货币的边际效用。

3、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

说明:对于消费者,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的边际效用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

这样:理性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

减少商品1,增加商品2。意味者:总效用会增加。

直到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便获得最大效用。

四、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

基数效用者认为,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递减的,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五、消费者剩余

1、定义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距。

2、公式

令反需求函数为Pd=f(Q),价格为P0时的小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为:

3、几何意义

消费者剩余的几何意义是需求曲线以下,价格线以上部分的面积。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偏好及其假定

1、偏好(consumer’s preference)的含义

所谓偏好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2、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完全性(完备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换言之,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B的偏好;或者对B的偏好大于对A的偏好;或者对A和B的偏好相同(即A和B是无差异的)。

可传递性:指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消费者必定有A的偏好大于对C的偏好。

非饱和性(越多越好):指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讨论的都是好东西。)

二、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的定义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①由于通常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所以,在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②在同一坐标平面图上的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③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

④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要维持效用不变,两种商品的数量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⑤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即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解释: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 如果无差异曲线相交,就意味着a、b和c三点是无差异的。然而,c点所包含的两种商品数量都要多于b点。
  • 如果无差异曲线相交,就会违背商品是“多多益善”这一原则。
  • 离原点越近,代表的满足程度越低,效用越低;
  •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高。因为高位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量大。
  • U1< U2 < U3 < U4

3、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

①定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②定义式

边际替代率之比=边际效用之比的推导过程:

因为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总效用不变,则有

③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原因:随着X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减;随着Y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样,每增加一定数量的X商品,所能代替的Y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

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①完全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固定不变。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MRS12=常数

例如:在某消费者看来,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之间是无差异的,两者总是可以以1:1的比例相互替代。

②完全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配合同时被使用。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边际替代率为0(平行于横轴)或为∞(垂直于横轴)。

例如,一副眼镜架必须和两片眼镜片同时配合,才能构成一副可供使用的眼镜。

③厌恶品的无差异曲线

钻石与水悖论
这样一种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场”价值很低,而许多奢侈品(如钻石)“使用”价值很小,但市场价格很高。这一悖论由以下事实解释:价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总效用,而是反映它的边际效用。
对于我们的生命而言,水是不可或缺的,钻石却并非必不可少。那么,为什么水如此便宜而钻石却如此昂贵?难道水的价值还比不上钻石吗?这是个不是悖论的悖论。水的总价值当然很高,毕竟没有水我们就无法生存。但关键的一点是,决定水的价格的不是它的总价值,而是它的边际价值,也就是最后一杯水能够带给我们的效用。为什么?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决定买不买这最后一杯水。如果水的价格高于它的边际价值,那么,最后一杯水就卖不掉。因此,水的价格必然下降,直到它恰好等于最后一杯水的价值时为止。在人们居住的大多数地方,水是容易得到的,最后一杯水带给人的效用微不足道,所以它几乎一文不值。

第一节 预算约束

一、预算线(budget line)的概念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预算线上的每一点,X1X2两种商品组合不同,但支出相等。

二、预算线的方程

以I表示消费者的既定收入,两种商品分别为X1和X2,商品价格分别为P1和P2

I = P1X1 + P2 X2

三、预算线的三个区间

  • 预算线以内:收入恰好花完
  • 预算线以内:收入没用完
  • 预算线以外:买不起

四、预算线的变动

1、平行移动——I变,P不变

收入减少,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收入增加,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2、I不变,两种商品的P同比例变动

上升,消费可能性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下降,消费可能性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3、预算线的旋转——I不变,其中一种商品P变化

4、预算线不变——I、P1、P2同比例同方向变化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三、消费者均衡分析

讨论的问题
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给定(无差异曲线簇给定),再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给定(预算线给定),那么,消费者在把收入花完的情况下(在预算线上选择),应该如何选择商品组合以获得最大的效用(选择的点位于离原点最远的无差异曲线上)呢?

1、图形表示

①U3上的点——买不起的商品组合。

② U1上的点C和D——由C、D出发,沿着预算线向E点靠拢调整购买组合,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用。

③ U2上的E点(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消费者实现最大的效用。

2、数学式表示

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相等。

四、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恩格尔曲线(Engel curve)

1、收入—消费曲线

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收入变动所引起的某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恩格尔曲线的推导

由收入——消费曲线推导的收入与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就是恩格尔曲线。

3、恩格尔曲线的形状

不同性质的商品消费量与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也不同。可以根据恩格尔曲线来区分必需品、奢侈品和劣等品。

恩格尔曲线斜率为正时,为正常品,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增加。

恩格尔曲线斜率为负时,为劣等品,即需求量随收入增加而减少。

需求量增加比例小于收入增加比例,收入弹性<1,为“必需品”。

需求量增加比例超过收入增加比例,收入弹性>1,为“奢侈品”。

收入增加时,需求量反而减少,需求的收入弹性负,为“劣等品” 。

五、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个人需求曲线

1、价格-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 curve

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2、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

需求曲线上每一个价格水平相对应的需求量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3、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假定:在某一商品市场上有n个消费者,他们都具有不同的个人需求函数Qd=fi(P),i=1,2,…,n,则该商品市场的需求函数为:

可见,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3、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含义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又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2、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3、劣质品(低档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

正常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的变动,即正常物品的需求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

低档物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反方向的变动。

4、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5、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

第三章 生产理论

第一节 生产与厂商

一、生产与厂商的定义

生产是指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行为。厂商是指实现投入变为产出的行为者。

二、厂商的组织形式

厂商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

  • 单一业主制厂商
  • 合伙制厂商
  • 公司制厂商

三种厂商组织形式的比较

三、厂商的目标

厂商生产的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从两方面考察:

从有形物质的实物角度考察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这些构成了生产理论

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值关系,这些构成了成本理论

第二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函数的概念

1、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的定义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

劳动(L——labor):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资源。

资本(K——capital):指用于生产的一切资本品(如设备、厂房等)。

土地(N——Natural):指一切自然资源的简称,不仅指大陆上的土地,也包括天上、地下、海洋中的一切能够利用的物质。

企业家才能(E——Entrepreneurship):指经营企业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2、比较常见的生产函数

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Q=ALαKβ

A为技术系数,A的数值越大,表示技术水平越高,投入既定的生产要素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也越大;Q = 产出, K = 资本, L = 劳动;

α和β分别反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和资本的贡献大小,α表示劳动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β表示资本所得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 α+β=1

20世纪30年代,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计算出A为1.01,α为0.75,因此,美国这一时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1.01L0.75K0.25

②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Q表示产量;

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

常量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系数,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②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里昂惕夫生产函数

3、生产的短期与长期(不是时间概念)

短期(short run)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

长期(long run)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短期和长期,划分是以生产者能否变动全部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标准。

二、短期生产函数

1、短期生产函数的概念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P89

令生产函数

,则有

总产量total product:

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 ——存在合理要素构成比例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与固定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的投入量来说,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4、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P91

①TP与MP的关系

只要MP是正的,TP总是增加的;只要MP是负的,TP总是减少的;当MP为0时,TP达极大值。

MP曲线上的最大值对应的TP曲线上的点为拐点。

几何意义:MP是TP曲线的斜率。

② TP与AP的关系

几何意义:平均产量就等于总产量曲线上对应的点连接原点的直线的斜率。

平均产量的最大值与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与总产量相切的切点对应。在切点之前,AP上升,在切点之后,AP下降。

③ MP与AP的关系

只要MP﹥AP,AP曲线是上升的;只要MP﹤AP,AP曲线是下降的;只要MP=AP,AP达最大值。

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三组点

1、TP的拐点=MP极大值

2、过原点作TP切线的切点=MP与AP的交点=AP的极大值

3、TP的极大值=MP为零

5、可变要素使用量的合理区间

第Ⅰ阶段:从O—L3阶段。 MP>AP,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边际产量先上升,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总产量是增加的 。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投入量相对过多,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不足,只增加劳动投入量,就可增加总产量。

第Ⅱ阶段:从L3—L4阶段。 MP<AP,平均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下降之中且大于零,总产量处于递减上升。这一阶段是生产的合理阶段。

第Ⅲ阶段:L4之后。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处于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三、长期生产函数

1、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两种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并且两种要素可相互替代,则生产函数为Q=f(L,K)

  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资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或最合适的生产要素组合,以最低成本生产某一既定产量。

  说明最佳要素组合,需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概念。

2、等产量曲线isoquant curve

①定义: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所有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②图形

③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都不相交。

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总产量水平越高。

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凸向原点(斜率为负,并且斜率的绝对值递减)。

3、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MRTS)

①定义

在技术水平不变,维持相同的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②定义式

③MRTS与MP

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

④MRTS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⑤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有递减倾向

主要原因在于:一定技术条件下,任一生产过程都要求各要素之间比例适当,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表明替代是有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制替代下去,从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第三节 等成本线与最优投入组合

一、等成本线isocost curve

1、定义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 w和r分别为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
  • 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
  • C为生产者的总成本。

3、图形

  • 两个端点的经济学含义和数值;
  • 等成本线的斜率;
  • 线外,线上和线内。

4、等成本线的变动

①要素相对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或要素相对价格同比例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

②成本不变时,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动会导致等成本线的旋转。

二、最优投入组合

1、厂商选择最佳投入组合的原则

等产量曲线反映投入要素数量与产量之间的技术关系;

等成本线说明任一既定成本可能买进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可能的数量组合。

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厂商在既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第二,厂商在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低

2、成本既定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切点就是投入的最优组合点

3、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种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

4、最优投入组合的条件分析

最优点: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

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曲线的斜率相等

最佳组合的原则:就是在成本既定前提下,使得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都相等。若成本为一定,可得方程组:

限制条件:

实现条件:

若产量既定,求成本

最低,可得方程组:

第四节 长期内的规模报酬分析

一、扩展线

1、等斜线isocline P102

定义: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定义:要素价格、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引起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移动的轨迹。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二、规模报酬及其变动

1、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的定义

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

2、规模报酬的三种可能性

①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②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③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

3、生产规模的选择

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扩张的开始阶段是规模报酬递增,然后经历规模报酬不变,最后达到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如果一个厂商的规模报酬是递增的,则说明该厂商的生产规模过小,此时应扩大生产规模以取得规模报酬递增的利益,直到规模报酬不变为止;如果一个厂商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则说明厂商的生产规模过大,此时应缩小生产规模以减少规模过大的损失,直到规模报酬不变为止。一个厂商应尽可能使生产规模处在规模报酬不变阶段。

4、规模报酬变动的数学表示

当n>1时,规模报酬递增;

当n<1时,规模报酬递减;

当n=1时,规模报酬不变.

5、规模报酬变动的原因

①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

  • 几何关系作用;
  • 专业分工与协作程度的提高;
  • 某些技术和投入的不可分性;
  • 概率因素。

②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因

过大规模的生产带来管理上的低效率;

编辑于 2018-11-04 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