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高手高在何处

围棋中的计算,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先以一个最简章的图来说明一下

要计算如图的角上板六的死活(白先),白第一感是1和2这两点,对白1,黑2是第一感,之后白4则黑3活;白3则黑4成劫杀。白1若改于2位,则黑占1位,之后AB两点见合,黑活。如果再全面些,则再把余下4点同法处理,更容易确定黑活。结论,白先劫杀,这个图是正解图。


在此过程中,第一手的1,2,是感觉,是直接在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推理计算出的;而对第1手的应手,仍然如此。因此,计算实际上就是将感觉的点串起来形成推演。


复杂一些的场合其实是一样的。比如(来自著名国手胡耀宇的文章

该处变化的详细介绍见链接)



白1,除这手外,还有旁边几点可选,这些可选点,都是感觉产生;对白1,从计算角度,也有旁边几点可选。


只取其中一个分支,接下来是:



至此,从第一图白1开始,共12着。每一点都是由感觉产生。由于其中每一着都有几个可能的选点(对于高手而言,可能每一着点都是唯一的,后面再讲这个问题),因此,可以说这是成千上万个分支中的一个:每手3个可能着点,则有3的12次方约54万个!如果再往下1手,则变成3乘以54万个!


因此,计算必定有终点,上面的最后一图就是这个分支变化的终点。


如果只有这54万个变化图,则还是没法下棋,因为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此时,需要对变化终点的这个图作个判断,比如


“白三角整块棋形舒畅。而黑三角七子,非但没有眼形,还是个愚形。”显然,这个判断里的依据,或者说内容,仍然是感觉(这图是计算终点!)


对于作为判断依据的感觉,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味恶、厚、薄、(孤子)容易腾挪、已经是(或者还不是)实空、不易做活、有借用、复杂难把握、黑好下、黑可战、简明、胜负在此一举、不可妥协、效率高、(残子出动)严厉、(一块棋)不难处理,等等。


而棋手水平高低的不同,主要就在于这两类感觉的差异。


对于第一类感觉即产生局面下一手可选着点的感觉而言,高手之高,在于第一感正解率高。以第一图为例,如果完全没有基础的初学者,同时计算逻辑没有问题,需要计算的内容差不多是将6个点进行全排列,即需要计算6的阶乘即720个变化图(不考虑不合棋规及提子后再点入)才能得到正解。但对于稍具棋力的棋手而言,是直接得到这个正解图的,过程中每一手都是第一感,即,只有一个图。显然,在这里初学者的计算量大得多,效率也低很多。如果将计算结果为不成立的的着手的计算为低效计算(自己的着手不成立,则这部分计算相对于只计算了成立着手的计算而言,对对局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对手的着手不成立,则这部分计算只在对手下出这手时有意义,而显然不能期望有这种好事,这样情形出现可能很小),计算结果成立的着手的计算为有效计算,那么,高手由于第一感正解率高,其计算内容中,有效计算的比例就高。由于高手的有效计算比例高,他们就可以在不增大计算量的情况下,算得更加深远。这就是职业棋手对普通业余棋手让子多面打还能轻松获胜的原因:业余棋手算了很久很多,但其中绝大部分是低效计算;职业高手只是路过时看一眼,就能下出正解。


有时,局面的正解是特殊的点,不在一般棋手的第一感范围内,而有些特别有才华的棋手却可能第一感就是这样的点,那么,在对局中表现出来就是:李世石的一路跳、坂田荣男的二路托,由于对手漏算了这些点,他们得以一击制胜。


第一感正解率的高低,不仅是职业与业余的区别所在,还是职业顶尖与职业普通的区别所在。相传古力曾在10秒一手的超快棋升降中把另一位围甲选手打到让四子。在这样超快棋中,第一感正解率的要求更高,于是这方面一点点差别都足以放大到让子的程度。


对于第二类感觉,即对棋形与局面的感觉而言,高手之高,在于敏锐与精确。比如,李昌镐之前的棋手,对于某方优势3目的棋,都感觉为半目胜负,而现在的一线职业棋手,半目胜负都能感觉出某一方稍厚,这也是现在的棋远比李昌镐之前的棋激烈和紧凑的原因(详见


第二类感觉的差别,还可以解释李昌镐与崔哲瀚在2004-2005年的三十番大战中,为什么李昌镐屡次被屠杀大龙。崔哲瀚力量大计算力更强是很轻松也失之肤浅的解释。李昌镐有神算之名,计算力绝对极强。而且,对于攻杀的计算,计算的范围不大,是可以聚焦的,计算量并不特别大;而李昌镐这样的控制流,需要将全盘各处的各种可能定型组合起来,需要的计算量只会更大(上年纪后,李昌镐和常昊这样的控制流都转向了激烈的棋风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屡次被屠大龙不可能是因为计算力不足。


李昌镐屡次被崔哲瀚屠杀大龙,是因为二者在感觉上各有所长。崔哲瀚这样攻杀型的棋手,对于棋形的厚薄的感觉更为敏锐与精确。于是,对局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预想中几手或者十几手之后的某一局面,崔哲瀚感觉李昌镐实利占优但一串子会被攻击而让双方实地对比逆转,而李昌镐则感觉同一串子无忧可凭实地优势获胜。于是两人都认为是自己有利的变化图而成为实战。由于崔哲瀚的感觉更接近事实而一步步将李昌镐的一串子的生存空间压缩最终杀死。


其实,棋手从初学围棋第一天起,他们的学习与训练,就是为了训练上述的两类感觉。而对局——尤其是与高手对局——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错误的感觉会因为被对手惩罚而得到校正。如果总是与低手下让子棋,那么错误的感觉会因为导致成功的结果(未被对手惩罚)而得到强化。我想,这也是柯洁在网上对职业棋手下让子棋后,火热的状态就消失了的原因之一。这还可以解释昨天春兰杯半决赛里,柯洁在官子阶段被朴廷桓逆转。柯洁在布局与中盘的感觉都非常好,因此,大部分比赛里,柯洁都能中盘胜,或者以大优的局面进入官子阶段。这样情形下,官子收得不很精确也能获得胜利。因而,柯洁官子感觉不精细也常常得不到纠正。少数情形下,在劣势中进入官子阶段,也可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计算而找到致胜之路。但在昨天那样只有微小优势同时读秒时,只能靠官子感觉落子,官子感觉的不够精细这一短板就暴露出来,最终招致逆转。


从以上讨论可知,在围棋中,感觉的地位是:


感觉是计算判断的基础,围棋的灵魂


正因为感觉充斥了对局的全过程,而且感觉在本质上是心理过程,必然受心理状态的影响,这才导致了棋手有时状态好,有时状态不好。只从计算力难以解释状态好坏在对局表现上的巨大差异:状态好时算得深?状态不好时算得不深?更合理的解释是:状态好时,第一感就是正解;状态好时,更表现在对棋形及局面的感觉与真实相符合。后者往往是决定棋局胜负的关键因素。比如常常从棋评或者对局者局后感中看到这样说法:“对局时,黑方低估了白棋出动右边三个残子的严厉性,白方出动时,黑才发现意外地难以妥善处理上下两块黑棋,棋局就此陷入被动。”对此,首先黑方对白棋残子的出动严厉性评估,是感觉;其次,也只能是感觉,因为评估时,是很多(几十甚至几百个)个可能的变化中的一个,不可能再继续往下计算,继续往下计算则计算量会呈指数级的增大;最后,评估产生偏差很难避免,毕竟,是对棋盘上的局面之后十几甚至几十着的(想象中的)局面进行评估。这还能解释一些棋手在心理重压力表现失常:重要对局,对风险的评估可能就会偏大,对局中的选择就不客观不正常,从而着手就低于正常表现时的棋力。


2019-11-29更新:

编辑于 2019-11-29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