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闻人寞客
闲聊《火凤燎原》514话 仁人之兵王者之志

闲聊《火凤燎原》514话 仁人之兵王者之志

给大家拜个晚年…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

这一话的标题,仁人仁忍……………

那就先不说标题了,直接从内容开始聊吧……

最开始的抓人,夏侯惇说到了心照不宣。

心照不宣一般指双方心里都懂,但不明说。

即是不用言语交流,但可以想的是同一个事情,和做出相同的判断。

回到剧情本身,可以看到这里马腾和夏侯惇额对话。

夏侯惇认定马腾要反,所以来马府巡查,但开口问的却是凉州马超的事。

马腾回答是寻常调兵,而夏侯惇回答的,则是寻常国安,就是例行公事。

那么把凉州调兵和寻常国安两件事做个比较。

显然,夏侯惇是带着目的来的,做的是也不是什么寻常国安。

所以这里对话画外之音就是,凉州马超,也不是什么寻常调兵。

用夏侯惇在马府行为的激烈程度,对比凉州调兵的程度。

马腾这里的台词是以退为进。

说的是腾若被欺,凉州必反。

即是我马腾先告诉你,你夏侯惇再这么咄咄逼人,凉州一定反。

这句话的话术,就在于颠倒因果。

意思是,如果凉州反了,那是夏侯惇的错,不是我马腾的错。

所以夏侯惇才会说马超早就反了,这里的马大将军,指的是马超,不是马腾。

当时马超是偏将军,马腾是卫尉。

这里马腾说到马超不会吃人质这一套。

但紧接着就说马超孝顺,并说到羌胡对马超的认同。

看似矛盾的前后逻辑,但这其实是对夏侯惇的一种威胁。

意思是,马超势大,只要抓马腾为人质。

无论人质的死活,马超一定会复仇。

所以,马腾才说夏侯惇不划算,因为这只会引来马超光明正大的反曹魏。

而且早在前文中,马腾为了给马超铺路,已经有决意去死的心了。

这只差最后一步,实际上就是马超要反的一个理由…

接下来这一段对白,就说到了马超。

夏侯惇说马家也出了个三姓家奴,即是马超。

上一个三姓家奴,不用说,都知道是吕布,他姓吕,事过丁原和董卓。

而我们再看马超,不难发现似乎有相同的轨迹,和韩遂共事,称韩遂为叔父,最后投向刘备。

而马腾的回击,是当马超当之有愧。

当之有愧,意思是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与事实不相符,感到惭愧。

这是一语双关的回答,一是说三姓家奴的称号,与马超不符,于是感到惭愧。这是针对夏侯惇的一种言语上的不退让。

二是说夏侯惇视马超为战神吕布,马超实在当不起战神之名,一种谦辞。

这里马首是瞻,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是马首是瞻的本意,比喻服从指挥。

另一方面,马首马首,则暗示的是现在马家的首领是马超,而不是马腾。

对夏侯惇这么说,就是马家的事我不做主,反与不反,不在于我。

后面马腾和夏侯惇的对话,针锋相对。

不一一去说,来到这里,夏侯惇的说永为汉臣,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旗帜。

很长一段时间里,夏侯惇和曹操都是同事关系。

直到曹操死前的一年,才拜了前将军,受了魏职。

实际上,这里隐藏了一部分的剧情。

在前面几话中,夏侯惇明确对荀彧说了为魏臣,与汉刘划清界限。

然而在这一话中,却又义正言辞说为汉臣,让后世见证。

这态度上的急转弯,应当是有后续剧情解释的。

当然,也可以说,荀彧把已经带薪休假的夏侯惇和自有安排的马腾,拉进了自己的计划。

阴符,古代军中的一种秘密通信方法。

符以铜版或竹木版制成,面刻花纹,一分为二,以花纹或尺寸长短为秘密通信的符号。

这里提到阴符,应当是马腾要给马超传递军事调动方面的事。

或者更直白点说,马腾现在就要动手了。

但就在这时候,荀彧出现了,却让他忍下去,这令马腾改变主意。

汉臣乱汉,祸及皇上。

这里荀彧说的是孙吴和马腾的同盟。

孙权领了汉职,是汉臣,而马腾也是。

同时,说的也是曾经的董卓,如今的曹操。

这里荀彧说的能就救汉室的最大力量,指的是刘备。

同时,也指的是保存完好的马超统领的凉州。

(这么理解,是因为下文提到了左右整个局势的关键人物,马超)

马腾的想法,应是孤注一掷,三分天下,但正如荀彧的分析,一旦失败。

无论是刘备,还是马家,都将不复存在。

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出自荀子议兵。

原文是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求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赵孝成王问,请问用兵要领?

临武君回答,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

荀卿说,非也,你说的不对,我所听说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如果弓箭不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用它来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调,那么造父也不能靠它们到达远方;如果民众不亲近归附君主,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胜仗。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罢了。

孙家后人,现在是荀子后人了。

关于这个,其实在剧情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就是上一话中提到孙武,又引用了吴起。

荀子议兵紧接着就说了这一段。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瘅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临武君说,你说的不对,用兵所看重的…blabla………孙武吴起用了这种办法,因而无敌于天下。哪里一定要依靠使民众归附的办法呢?

这个孙卿,就是荀子,荀子话里重点就是仁人之兵,王者之志。

回到标题的仁人仁忍的仁人,这部分体现的内容,就在这里。

以守则固,也是出自荀子议兵。

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意思是凝聚士人要依靠礼义,凝聚民众要依靠政策。礼义搞好了,士人就会归服;政治清明,民众就安定。士人归服、民众安定,这叫做最大的凝聚。靠这种政治局面来守卫就牢不可破,靠它来出征就强大无比,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称王天下者的事业就完成了。

议兵分了两个篇章,第一部分说了仁人之兵,而第二部分,就是说到了清明的政治。

荀彧的三分天下,应当是汉室,刘备,孙权,而不是曹操,刘备,孙权。

刘备是个备胎,假如曹操真的立魏,那以皇叔的身份,自然是汉室的延续。

如曹操没有立魏,那有正统的汉室在,刘备顾及到民心,那么,就无法称帝。

这个时候,民心就是双刃剑,刘备得民心的前提,是大汉皇叔这个身份。

荀彧说的野马,是以马腾父子三人作为对比,比的是被圈养的马。

野,同样也是来形容马超的风格。

——————————

给各位推荐一个漫画,名字叫no guns life ……

画风……可能比较硬核?

主角如下图……

——————

更多火凤燎原相关以及其他文章,移步专栏…

发布于 2019-02-15 19:37